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10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音韵学常识.docx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2008-08-1715:

09

一,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

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

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

Chinesehistorical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

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

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

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

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

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

,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

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

“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

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

释文》也说:

“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

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

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

,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

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

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

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

冬等七个。

《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

   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

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5)等呼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

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

开口呼。

  (6)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

   韵:

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韵部:

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韵目:

韵部的代表字。

哪一东,二冬。

   韵类:

类似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韵摄:

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

如〖广韵〗中的二百

另六韵,归为十六个韵摄: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

  (6)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以上三类。

   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A,AO。

   阳声韵:

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韵。

   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7)声调

   声调是南北朝时周YONG,沈约提出来的。

  (8)平仄,舒促

   平:

平声。

仄:

上去入三声。

   舒:

平上去三声。

促:

入声

   3,古今语音的不同

   A,韵母的不同: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

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按今音读之,与古音有较大的不同:

   辐u(       )          侧e(        )

   直-i(       )          亿i(        )

   特e(        )          食_i(       )  

   B,声母的不同:

   缤纷:

原为双声,今天一为[b],一为[f]。

   C,声调的不同:

古有平上去入,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对语音变化的认识

   叶韵说;

   有些古人,随便改读诗中的语音,以求得相押。

如,唐明皇在读《尚书·洪范

》“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时,认为“颇”应改读为“陂”以叶音,宋朱熹明确提

出了“叶音说”,把不押韵的某字随意改读为和谐的语音以相押,沈重也持此说。

如: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南与音不押沈重认为“南”应临时改读为乃林反{nin},朱熹也认为“叶尼心反

{nin}”.

其实,按王力的观点,“音”、“南”二字同在“侵部”。

   二、上古音知识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

法是系联法。

  A,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

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

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

,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谐声字。

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

声母的大致情况。

如:

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

母是相同的。

  B,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古籍注音。

如〖说文〗中云:

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

同。

  D,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

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

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

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

”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棒。

   方言:

   蚊。

负父之命,注作:

“负音佩。

”方言中多说“负债”为“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

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如:

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

读为田。

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

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

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

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

调。

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

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

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清阴浊阳。

   清:

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

平崇船如狂------阳平。

   B,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去声不变。

   D,入派三声。

   全浊:

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

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

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

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

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

服虔注:

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

清人陈澧说:

“古人音

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

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在古

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

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

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

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

“其始书之也,仑

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

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

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A,同音通假:

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

辩字,本义在巧言

,假为辨。

   言伪而辩。

(礼记王制)本义

   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

   直   特  两字同属定母职部。

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

   B,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

(时,禅母之部。

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

(被,并母歌部。

披,滂母歌部)。

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

如:

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

(阙,溪母月部。

掘,群母物部)。

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

阁楼。

假为掘,如:

“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

如,八月剥枣。

“剥”通

“扑”,扑打的意义。

“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

    三、中古音知识

   

(一),最早的韵书

   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

现存的最早的韵书,有三国时期李登的

《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

但这两本书早已亡佚。

唐代封演的《闻见记》说

,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而《韵集》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各为一篇。

但具

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

自兹厥后,音韵蜂起,各

有土风,递相非笑。

由此可见,六朝后,是韵书的在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韵书

    

   

(二),《切韵》音系

   《切韵》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

英国stein氏在敦煌得

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切韵是由陆法言所作。

《切韵》自序说: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

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

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

是切。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陆法言,又叫陆词。

   唐时,孙缅等人因切韵注有差错,文复漏误,加以修订,称为〖唐韵〗,现已

存残卷。

到宋时,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称为

《大宋重修广韵》。

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

今音。

同它是中古文学语言的标准,唐宋以来,诗词的作者,以这个音系押韵。

   根据序言,切韵未必是一时一地的实际语音,比如支与指,鱼与虞,当时的普

通人已不能分别,陆法言是依照古音和方音,制定出来的,故而许多音韵家不把切

韵当作隋朝的实际语音支研究。

   广韵人体例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卷。

共26194字,

分为206韵。

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每卷之内,把同韵的

字收在一起,选第一个字为韵目。

  

   1,东董送屋

   2,冬宋沃

   3,锺肿用烛

   4,江讲绛觉

   5,以纸置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61,凡范梵乏

   每个韵目之下,韵母都相同,但声母不一定相同,又根据声调划出“小韵”,

也就是同韵字,广韵共有3890个小韵。

  (三),广韵的韵母

  广韵共有206韵。

有的一韵是一个韵母,有的一韵包含几个韵母,故而清人通过

系联,认为广韵的韵母共有311类。

   广韵的规定了韵之间的互相通用和独用。

如:

   东,独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人刘渊把206韵并成107韵,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后人又减去一韵,为106韵,一般叫平水韵,或诗韵。

  (四),广韵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是人们根据反切上字推求出来的,各人各有不同。

如:

清代陈澧为

四十类,黄侃为四十一类,高本汉为四十七类,周祖谟为五十一类。

   王力为三十五类:

   邦滂并明(唇音)

   端透定泥来(舌音)

   知彻澄(舌音)

   精清从心邪(齿音)

   庄初崇山(齿音)

   章昌船日书禅(齿音)

   见溪群疑(牙音)

   影喻晓匣(喉音)

(五)广韵的声调

   中古声调有四个,平上去入,实际调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唐处忠和尚)

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的三十六字母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在哪些方面的不同)

唐代后期,有人将当时汉语语音的声母归为三十类,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守温三十字母。

守温三十字母大概代表了唐代语言的声母系统,到宋初,这三十字母便被增加为三十六字母,现一般通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

然关于守温三十字母的创立还有其它说法:

玉海载沙门僧守温三十六字母图卷一卷,其后有吕介孺释文云:

“大唐舍利创字母三十,后温首座益以娘、帮、滂、微、奉六母是为三十六字母。

”按钱大昕等人考证,守温是唐季沙门僧人,后于三十字母的创立。

僧守温则采西域婆罗门书之四十二字母,又兼陆(陆法言)、孙(孙愐)之韵书,参稽比较,遂制成三十六字母。

也就是说,三十字母与三十六字母的创立大概还是源于西域佛经的制音思想与方法,这与韵图的创立是无异的。

 

守温三十字母大致如下:

唇音:

不芳并明齿头音:

精清从

舌头音:

端透定泥正齿音:

审穿禅照

舌上音:

知彻澄日清喉音:

心邪晓

牙音:

见溪群来疑浊喉音:

匣喻影

三十六字母大致如下:

重唇音:

帮滂并明正齿音:

照穿床审禅

轻唇音:

非敷奉微牙音:

见溪群疑

舌头音:

端透定泥喉音:

影晓匣喻

舌上音:

知彻澄娘半舌音:

齿头音:

精清从心邪半齿音:

这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宋代初期汉语声母的类别。

它比守温的三十字母增加了六母,这就是轻唇音非、敷、奉、微。

唐代初期,清唇音大概尚未从重唇音分化出来,故三十字母中没有清唇音一类。

而娘母起先归于泥母之中,床母的不出现,则是因为自古“床”、“禅”不分,到宋初才加以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