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12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1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docx

湖工大马原总练习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D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D.是发展了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D

A.马克思B.恩格斯C.马克思、恩格斯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D

A.世界革命的影响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5、关于马克思主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E

A.最初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E.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BCD

A.巴贝夫B.圣西门C.傅立叶D.欧文E.柏拉图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C)

A.第一个星期B.第二个星期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A)

A.奴隶制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A)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D)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D)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D)

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C)

A.增长科学知识B.增强语言能力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

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

它们是(B)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D.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B)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A)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诡辩论C.不可知论D.二元论

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C)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A)

A.物质B.运动C.意识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

“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2、“万物皆备于我”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A.不可知论观点B.二元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万物皆备于我”C.“存在就是被感知”D.“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A.宿命论B.唯意志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A.不可知论B.可知论;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存在范畴C.意识范畴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夸克理论B.达尔文进化论C.相对论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的产生B.人脑的形成C.文明的发展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上层建筑B.阶级和国家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进化论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A.特殊现象B.偶然现象C.暂时现象D.普遍现象

67、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A.不可知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E.二元论观点

70、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A.思维的机器B.思维的源泉C.思维的物质器官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主观性B.能动性C.随意性D.物质性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B.能动的创造规律C.能动的改造规律D.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A.创造客观规律B.改造历史规律C.反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

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A.宿命论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解放思想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当前说法)

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

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观点

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  )

A.客观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

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造的D.完全与人无关的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99、“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

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106、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量变

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

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09、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的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A.绝对的一致B.完全的平衡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1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关系

A.个别与一般B.现象与本质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

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绝对的对立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相互依存

114、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

1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11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的关系

A.共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