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917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docx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

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1——12课)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gugu: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

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①,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

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

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gugu:

北京人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

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

gugu:

火遗迹。

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

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①。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

行走

gugu:

当时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

候温暖湿润。

这里常有动物出没,如梅花鹿、野马

等,

也有丰美的水草。

②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

角等制作各类工具。

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

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

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使用这种打制石

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使用这些

gugu:

工具猎取动物,

采集植物果实。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北京人用

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gugu: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

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

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

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

活着群远古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

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gugu: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

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符

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他们能走到很远

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山顶洞人有

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他们居住在一一起,使

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

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gugu:

原始农业的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

识逐渐加深。

大约20000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

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裁培的农

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裁培稻②,北方地区

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③。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

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裁培,

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gugu: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

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

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

火种,发展到用耒耜(lei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家畜

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

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

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gugu:

河姆渡人的生活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考古学

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

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

其中,

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遗址,最具代表性。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

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

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

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①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

的起源地之一。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河姆

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gugu: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

古朴的艺术品。

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半坡居民的生活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

适宜人类活动。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

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

这处

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

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

的窑场。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

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

灶坑。

半坡居民半地广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半坡人还制造骨

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他们还用弓箭、长矛、

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gugu: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最具特色的

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

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

鹿纹为多,

图案栩栩如生。

半坡人还有很

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xun)。

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第3课远古的传说

gugu:

炎黄联盟

我国古代流传省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

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

羿射日”“伏袭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

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

多传说。

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人部落联盟时期。

相传,

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

黄帝、蚩尤等部落。

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

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联合--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

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

结成联盟。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

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

最终打败蚩尤。

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

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

gugu:

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开读

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

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西安

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

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

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湖南炎陵炎帝陵庙里的炎帝像

黄帝,名轩辕。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

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gugu: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

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

嫘(L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问题思考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

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

的哪些变化?

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

根据?

*.......................................................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

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

茧和丝织品等。

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

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gugu:

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

为了增强实力,

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

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禅(shan)让制,即将联盟首

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

适时耕种。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

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

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山西临汾尧庙

禹的父亲鲧(Gun)曾主持治理黄

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

后被处死。

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

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

洪水人海。

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

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

于消除了水患。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

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禹在位

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

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

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

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

袭制②代替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

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

部带。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

gugu:

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一一二里头

遗址①,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

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

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

分化和等级界限。

这里还出土了用

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

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

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

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

位时期,国力衰弱。

桀不修德行,统

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

的反抗。

gugu:

商汤灭夏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带的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

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

立商朝,都城建在亳(B6)③。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gugu:

受战乱、

环境变化等

因素的影响,

商朝多次迁

都,到商王

盘庚时迁到

殷。

此后保

持了相对的

稳定。

商朝

长期对外征

战,控制的

范围不断拓

展。

商朝为

巩固统治,

设置监狱,

强对奴隶①和平民的控制。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

腐朽。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官

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gugu:

武王伐纣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

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

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

治联盟,

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

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ao)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

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

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

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

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

诸侯、卿大夫、土。

gugu: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

迁洛邑,史称东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gugu: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

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

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

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

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商朝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

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

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

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

级界限。

gugu: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

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的工匠

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

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在铸造技术上,采

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

翻制泥范、高温焙(bei)烧、浇注液态金属、

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到商代后期,青铜

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

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

鼎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重达832.84千克。

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

工艺十分复杂,

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

能完成。

gugu:

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4,

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J

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匕全

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gugu: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

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

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

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

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指事

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如“上”字,

-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橫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

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

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甲骨

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

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

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

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

造了条件。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

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

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

作等都有所发展。

随着产品的增加,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

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

地使用。

gugu: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

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

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

地区仅在洛邑-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

上陷人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

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请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

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

展。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

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

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gugu: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

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

域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

中原的“诸华”“诸夏”①

在同周边的戎、狄、蛮

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

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

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

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

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

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

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

国七雄”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

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

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七国

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

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

gugu:

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

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一些

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

发生在这一时期。

gugu: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

烈。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

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

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gugu: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

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

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gugu: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大的变革,

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李冰等经过

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

利工程,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

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宝瓶口

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

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

沙淤积。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双合院

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干原

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8课百家争鸣

老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

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

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老子在政治上主

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他从

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

知名学者。

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以

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

gugu:

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

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

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

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

面对当时社会的动

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

力,体察民意。

他反对苛政,认为统

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

服,社会才会稳定。

gugu:

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

大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

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

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

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

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

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

gugu:

教有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于在

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

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

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

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一些道德

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步瓦解,

新的

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

欧,形成工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请子

百家”。

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

影响最大。

gugu:

黑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

生命。

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

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

要代表人物是孟子。

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

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儒家的另个代表人

物街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

gugu: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他发展了老子的思

强调洽国要顺应自然利民心。

庄子认为人生应道果精

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

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

使臣民慑服。

战国末期的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

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gugu: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

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

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

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

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

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gugu: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

国古代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