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30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docx

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2011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2011届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目录

一、命题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二、审题方法

1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法)

2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3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4追问法

5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一分为二法

7巧用材料法

三、综合训练

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

(1)审题关

(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你我他、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

泛指手脚动作。

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作。

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补充:

作文提示语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可用巧用材料法和追问法来审题)

命题作文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

(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___)的手;/你指谁/什么

必须跨过这道坎→_____必须跨过这(___)道坎;

细微深处→透过细微深处感受/体味人情冷暖/思想品格。

深处→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细微的意义与价值等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

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拓展训练】第二次月考命题作文:

把心唤醒

【审题指导】谁/什么把(谁的)(怎样的)心唤醒

【原题回放】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

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拓展训练】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60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熟悉的:

知道得很清楚。

以词为题的,可用组词造句(添枝加叶)法,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留念回忆

熟能生巧/

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轻信

熟悉不等于了解/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

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可以变为陌生

对熟悉的不想改变/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

熟视无睹/熟悉的往往被漠视/熟悉的容易被忽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与忽略/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亲情)

熟悉与消失/熟悉的东西(传统文化、技艺等)正在离我们远去、熟悉的面孔离我们而去——反思:

珍惜、保护与传承等。

运用逆向思维法:

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原题回放】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

(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

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什么叫诗意/优美、美好/有格调有情调/浪漫/令人陶醉)/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为什么要诗意地生活?

如何诗意地生活?

【拓展训练】

题目:

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

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体。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

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原题回放】2008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

但审题中仍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

从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带着什么出发?

感动。

2、带着感动去干吗?

出发。

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是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

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

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立意作文。

【遣词造句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

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主要对象(核心词素)是自然生活,有两对象就存在主要关系,主要意向很明确,是倾向于赞同或认可的,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彰显自由个性或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等。

具体操作时,需界定自然的内涵,可具体化为自然界,也可抽象为一种生活观,前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立意,后者是在人生、精神等方面的立意。

如: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无比向往的时光;自然地生活,可营造一颗诗意善感的心;自然地生活,让人诗意地栖居;自然地生活,是人生的精神突围;自然地生活,收获那一份淡定与从容。

(三)探究寓意法。

(比喻象征联想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如2007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关键词坎可视之为喻体词,那么需对它进行具体化,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如家庭变故、升学受挫、心理失衡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

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审题指导】探究寓意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且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就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引申联想。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依靠;——担当、承受(负、挑);是用来承担什么的?

——责任、勇气等。

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拓展训练】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

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

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

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拓展训练】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审题指导】化虚为实。

题目中的隐形和翅膀的理解和阐释,是文章立意的关键。

翅膀是比喻,是象征,它要受

隐形的限制,也就是说翅膀并不是真正的翅膀,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把翅膀的一般比喻义、象征义考虑进来,这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一种执著不移的理想(梦想),一种指导自己人生的精神或文化,一种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情感力量,把这样的内涵结合实例阐释好了,就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注意感情的真挚,道理的深刻。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

【拓展训练】2009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60分)

【审题指导】

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化实为虚,由实到虚,联想引申。

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

踮(din)起:

动词。

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

/联想引申法

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

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扒墙头看热闹,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学习跳舞种种。

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而做出的费工费力的动作。

是啊,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天天踮起脚尖来呢?

我们必须踮起脚尖。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踮起脚尖,才能心想事成。

踮起脚尖——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等观点。

(四)追问法

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原题回放】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

(1)自然界。

(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追问法:

自然指什么?

自问自答:

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呆板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

(2)(3)。

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

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

(1)。

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

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

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

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拓展训练】

题目:

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题可通过追问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

自问:

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自答:

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

自问:

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

自答: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

自问:

怎样走出这个圈子?

自答:

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

自问:

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

自答:

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以问领想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

【拓展训练】2010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

你见过我的童年么?

我在寻找我的世界。

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为什么/如何(

谁)找回(谁的)童年(的什么),意义与价值

追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找回童年的什么(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

(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包括……给我们的启发。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

找回童年有什么意义与价值(重要性)?

如何找回童年?

命题者命制题目时,总要考虑到答题对象,以及这个题目所处的现实,它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写作时如果能抓住这点加以挖掘,定会写出更有深意的文章来。

因此,追问为什么时一定要追问背景!

背景(情境)追问法/可是今天,这一折,实际上暗示了这一命题的背景。

/现在在人为什么要去找回童年呢?

怀念、失去、不再拥有

【拓展训练】把心唤醒中唤醒的背景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心唤醒?

如何把心唤醒?

【拓展训练】

【例】200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70分)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追问法:

他们是谁?

他们都做了什么?

他们是怎样的人?

人们、社会、我为什么会他们,又是如何评价的?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

他们是谁?

他们应该是某一个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

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

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

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体,都可以。

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该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也更需要我们之外的值得的他们。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是他人,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

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

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例】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

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

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

例如: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拓展训练】题目:

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

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

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

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

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提示:

化意为象与以象取义可进行互为逆向思维,化意为象要避免象之堆叠,在开展发散思维之时,还应该进行分类、分角度,避免重复。

写作时可以象证意,透过分析,让意与象建立密切。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

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

【例】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

例如:

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

这是好奇心的正面: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

这是好奇心的反面:

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

综合立意:

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拓展训练1】题目:

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或以压力为题)

【审题指导】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

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

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拓展训练2】(200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目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恐难脱颖而出拿到高分。

可以尝试反面立意,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

例如,对人对已不同标准,庇护亲人不守法律,中庸调和不讲原则,党同伐异不讲公平,畏强欺弱不讲道义,自私自利不愿牺牲……均可作为立意的角度,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

(七)巧用材料法

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

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例】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

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结合提示语(或称导入语)来审清题意,迅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

可以避免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作文低分。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后来为什么没有了?

是什么原因失去了好奇心)有些人指谁?

/具体有哪些人只在童年有过好奇心?

具体有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

/化意为象法

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

(为什么?

一生保持好奇心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这些词语跟好奇心有什么关系?

好奇心给我带来了什么?

/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