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50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docx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其中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化学沉淀作用、混凝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

3.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为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

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

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如图6-1所示。

 

图6-1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

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在横向、纵向、垂向均可发生,主要为纵向对流。

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纵向扩散是指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其密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如图6-2:

 

图6-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

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

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地表水及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详见表1-4、1-5。

2.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

(1)污水量

污水排放量Q(m3/d)划分为5个等级:

◆Q≥20000;

◆20000>Q≥10000;

◆10000>Q≥5000;

◆50OO>Q≥l000;

◆l0OO>Q≥200。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染物分类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表水中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非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表水中由于生物作用而逐渐减少的污染物;

◆酸和碱指各类废酸、废碱(以pH表征);

◆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3)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4)地表水域的规模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

◆大河:

≥150m3/s;

◆中河:

15~150m3/s;

◆小河:

<15m3/s。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

 

(5)水质类别

地面水质按GB3838划分为五类:

I、II、III、IV、V。

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时,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其水质提出具体要求。

(6)工作等级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排污口所处的地表水的功能经查表1-4、1-5即可确定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

二、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1.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2)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

(3)河流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

2.环境现状调查时间的要求

具体见表6-5。

3.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

4.污染源调查

(1)点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点污染源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

①点源的排放:

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或集中排放)。

②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③用排水状况:

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④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水质状况等。

(2)非点污染源调查内容

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

①概况:

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②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

③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

5.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

水质调查时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可实测。

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两类:

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其能反映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其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

6.水域功能的调查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

可能产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预测其产生的影响;

预测环境影响时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对于季节性河流,应依据当地环保部门所定的水体功能,结合建设项目的特性确定其预测的原则、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

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表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应简要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

根据以下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

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对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参数:

 

式中,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Qh—河流流量,m3/s。

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3.水体简化的要求

(1)河流的简化要求

◆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它情况均可简化为矩形河流。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2)河口的简化

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

河流感潮段是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

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种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

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

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其环境影响。

口外滨海段可视为海湾。

(3)湖泊与水库的简化

可以将湖泊、水库简化为大湖(库)、小湖(库)、分层湖(库)等三种情况:

◆一级评价时,中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

◆三级评价时,中湖(库)可以按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

◆二级评价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d)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4)海湾的简化

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

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海流(主要指风海流)作用较强时,可以考虑海流对水质的影响。

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

三级评价时可以只考虑潮周期的平均情况。

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

4.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方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对于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有如下的要求:

◆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成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三级评价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第三节水质预测模式

一、河流常用预测模式及适用条件

1.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污染物浓度(垂向平均浓度,断面平均浓度),mg/L;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Qh—河流流量,m3/s。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河流为恒定流动;

(3)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例题1:

计划在河边建一座工厂,该厂将以2.83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总固体(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浓度为125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V为0.457m/s,平均河宽W为13.72m,平均水深h为0.61m,总固体浓度Ch为300mg/L,问该工厂废水排入河流后,总固体浓度是否超标(设标准为500mg/L)?

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1--耗氧系数,l/d;.

K3—沉降系数,l/d;

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中,可以采用综合削减系数K替代上式中的(Kl+K3)来预测污染物浓度沿程变化。

例题2:

(蔡P-131)

需预测某一工厂投产后的废水中挥发酚对河水下游的影响。

废水中的挥发酚浓度为100mg/L,废水的流量为2.5m3/s,河水的流量为25m3/s,河水的流速为3.6m/s,河水中原不含挥发酚,且认为在排污断面上废水即与河水完全混合,问在排污口下游2km处,挥发酚的浓度为多少mg/L?

(已知挥发酚的耗氧系数为0.2/d)

3.Streeter-Phelps(S-P)模式

认为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式中,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氧浓度的差值,mg/L

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K2—大气复氧系数,l/d;

xc—最大氧亏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

其它符号含义同前。

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3)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4)河流为恒定流动;

(5)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例题3:

(蔡P131)

拟建一化工厂,其废水排入工厂边的一条河流,已知废水与河水在排放口下游1.5km处完全混合,在这个位置BOD5=7.8mg/L,DO=5.6mg/L,河流的平均流速为1.5m/s,在完全混合断面的下游25km处是渔业用水的引水源,河流的K1=0.35/d,K2=0.5/d,试分析该厂的废水排放对下游的渔业用水有何影响?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溶解氧标准值为:

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BOD5标准为:

不超过5mg/L,冰封期不超过3mg/L)

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岸边排放:

 

非岸边排放:

 

式中,c(x,y)—(x,y)点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mg/L;

H—平均水深,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与岸边的距离,m;

My—横向混合系数,m2/s;

A—排放口离岸边的距离,m;

x,y—坐标系的坐标,m。

适用条件:

(1)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连续稳定排放。

(5)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5.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岸边排放

 

式中,

 

c(x,q)—(x,q)处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mg/L;

Mq—累积流量坐标系下的横向混合系数;

x,q—累积流量坐标系的坐标。

适用条件:

(1)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连续稳定排放;

(5)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要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6.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

充分混合段:

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

是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上游河段是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

 

式中,L—达到充分混合的长度,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H—平均水深,m;

u—河流平均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9.81m/s2;

I—河流底坡,m/m。

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在混合过程段需采用二维模式进行预测。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二、潮汐河口常用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1.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常见的一维动态混合衰减模式(微分方程)为:

 

式中,c—污染物浓度;

u—河流流速;

F—过水断面面积;

Ml—断面纵向混合系数;

K1—衰减系数;

Sp—污染源强;

t—时间;

x—笛卡尔坐标系的坐标。

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上述微分方程时,需要确定初值、边界条件和源强。

流速和过流断面面积随时间变化,需要通过求解一维非恒定流方程来获取。

适用条件:

(1)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

(4)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2.O'connor河口模式(均匀河口)与适用条件

上溯(x<0,自x=O处排入)

 

下泄(x>0)

 

适用条件:

(1)均匀的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4)只要求预测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水质。

三、常用湖泊(水库)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1.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动态模式:

 

平衡模式:

 

适用条件:

(1)小湖(库);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4)预测需反映随时间的变化时采用动态模式,只需反映长期平均浓度时采用平衡模式。

2.湖泊推流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湖泊推流衰减模式:

式中,Φ为混合角度,可根据湖(库)岸边形状和水流状况确定,中心排放取2π弧度,平直岸边取π弧度;K1的确定同小湖库模式。

适用条件:

(1)大湖、无风条件;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3.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预测方法

 

式中,[p]—磷的年平均浓度,mg/m3;

L—年总磷负荷/水面面积,mg/(a.m2);

Q—年入流水量/水面面积,m3/(a.m2);

TR—容积/年出流水量,m3/(a.m3)。

 

第四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单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原则

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评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

在评价某个环境质量参数时,应对各预测点在不同情况下该参数的预测值均进行评价。

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与评价影响的特性、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影响较轻的环境质量参数则可较为简略。

2.多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原则

多项评价方法适用于各评价项目中多个质量参数的综合评价,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可以有重点地选择适当的质量参数进行评价。

建设项目如需进行多个厂址优选时,要应用综合评价进行分析,比较。

3.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相同

二、评价的基本资料

1.水域功能

水域功能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按国家标准GB3838-2002确定。

2.水质标准

评价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

3.污染分担

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兴建并向同一地表水环境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其自净能力的比例。

三、评价方法

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标准指数法

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DO的标准指数为:

 

pH的标准指数为: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案例分析:

(冶金焦炭焦化厂项目)

某地拟建一规模为年产冶金焦炭120万吨的焦化厂,工程总投资8亿元。

主要产品有冶金焦、焦炉煤气、硫胺、煤焦油、硫磺以及粗苯。

该项目建设2座55孔6m焦炉及与其相配套的备煤系统、筛贮焦系统、150t/h干熄焦系统,煤气处理量为58200m3/h的煤气净化系统等。

主要由备煤车间、炼焦车间、煤气净化车间及生产和生活辅助设施等组成。

各车间的建设内容如下:

备煤车间:

翻车机、取料机、粉碎机、输送机、贮煤场和配煤室等;

炼焦车间:

2座55孔焦炉、煤塔烟囱、贮焦场、输送机除尘站和150t/h干熄焦系统;

煤气净化车间:

初冷器、电捕焦油器、煤气鼓风机、氨水分离槽、脱硫塔、蒸氨塔、洗苯塔、焦油贮槽、粗苯贮槽等;

辅助设施:

包括生产辅助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即供配电设施、电信设施、仪表及过程自动化设施、供排水系统、循环水系统、酚氰废水处理站等。

炼焦车间废水产生量为9m3/h,干熄焦系统设备间接冷却废水排放量为180m3/h,这部分废水经设备制冷站处理后回用60%;

煤气净化车间各工艺废水产生量为124m3/h,其中26m3废水回用;

项目废水经处理后排到附近的小河,河流水体功能为景观用水。

问题:

1.项目废水总排放量是多少?

水环境影响评价为几级?

2.各车间废水水质及排放标准如下表所示,请问项目废水处理站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为多少时才能达标排放?

各车间废水水质及排放标准(单位:

mg/L)

废水种类

CODCr

挥发酚

氰化物

石油类

氨氮

炼焦车间废水

2000

400

11

30

90

煤气净化车间废水

4500

600

18

50

195

干熄焦系统冷却水

0.5

一级排放标准

100

0.5

0.5

10

15

二级排放标准

150

0.5

0.5

10

25

三级排放标准

500

2.0

1.0

30

3.应在哪个时期进行项目水环境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的范围多大?

不同废水排放量时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

河流规模

调查范围(km)

废水排放量(m3/d)

大河

中河

小河

>50000

15~30

20~40

30~50

50000~20000

10~20

15~30

25~40

20000~10000

5~10

10~20

15~30

10000~5000

2~5

5~10

10~25

<5000

<3

<5

5~15

4.本项目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对于完全混合段有机物浓度的预测应采用何种模式?

预测河流溶解氧与BOD的沿程变化时采用何种模式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