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57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8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docx

黄河水院新校区11000数字地籍测量

目录

第一章绪论5

1.1地籍图的概念5

1.2地籍测量6

1.2.1地籍测量的定义6

1.2.2地籍测量的内容6

1.2.3地籍测量的特点6

第二章任务概述7

2.1任务背景7

2.2测区概况7

2.2.1测区范围与位置7

2.2.2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状况7

2.2.3测区气候条件7

第三章拟定技术设计书8

3.1.现有资料情况8

3.2作业依据8

3.2.1法律与法规8

3.2.2行政规章8

3.2.3技术标准8

3.3工作系统9

3.3.1坐标系统9

3.3.2高程系统9

3.4比例尺9

3.4.1选择地籍图比例尺的依据9

3.4.2我国地籍图的比例尺系列10

3.5地籍图分幅与编号10

3.5.1城镇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10

3.5.2农村地籍图的分幅和编号11

3.5.3农村地籍图的图幅元素11

3.6精度要求12

3.6.1界址点精度12

3.6.2地籍图的精度12

3.6.3地类图斑的精度12

3.7仪器配置及其人员安排13

3.7.1仪器配置13

3.7.2人员配置13

3.8控制测量13

3.8.1.平面控制13

3.8.1.1控制点标识14

3.8.1.2水平角观测15

3.8.1.3距离测量16

3.8.1.4数据处理16

3.8.2高程控制16

3.8.2.1水准路线16

3.8.2.2技术要求17

3.8.2.3观测及记录要求17

3.8.2.4平差计算17

3.8.3控制网布设方案17

3.8.3.1作业过程17

3.8.3.2控制点略图18

第四章地籍图的内容18

4.1地籍图的基本内容18

4.1.1地籍要素18

4.1.2地物要素19

4.1.3数学要素20

4.2地籍图内容的基本要求20

4.3地籍图内容选取的基本要点20

第五章地籍调查21

5.1地籍调查概述21

5.1.1地籍调查的内容21

5.1.2地籍调查的目的22

5.1.3地籍调查的类型22

5.2土地权属调查22

5.2.1作业流程22

5.2.2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23

5.2.2.1准备工作23

5.2.2.2发送通知23

5.2.2.3实地调查23

5.3提交成果24

第六章地籍测量24

6.1地籍要素测量24

6.1.1基本要求24

6.1.2界址点的施测要求24

6.1.2.2街坊内隐蔽地区的界址点25

6.1.3界址点测量作业方法25

6.2地物要素测量25

6.3其他要素的测绘26

6.4实际作业流程27

第七章地籍图的绘制27

7.1编辑地籍图的作业要点28

7.2测绘原则及拼接验收29

7.2.1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29

7.2.2图边的测绘与拼接29

7.2.3地籍图的检查与验收29

7.3分幅地籍图的绘制29

第八章宗地图的绘制30

8.1宗地图的概念30

8.2宗地图的内容30

8.3宗地图的特性30

8.4宗地图的作用31

8.5宗地图编绘的技术要求31

8.6宗地图的编绘31

第九章成果资料提交32

9.1控制测量数据32

9.2地籍测量(图)数据的提交32

结语束33

致谢34

附录一35

附录二38

参考文献40

 

摘要

 

为了响应学院的教学计划,我系部分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新校区数字地籍图的测绘工作。

由于测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此次地籍测量实习任务包括外业测量和内业绘图两大部分。

其中外业控制测量、碎步点采集,及内业的绘图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就地籍测量的作业过程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并对其中的操作细节及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结合实际生产单位运用,说明了整个新校区数字地籍图从接受任务、测区勘测、收集资料,到拟定技术设计书,及其外业的测量、数据采集、内业的计算和图形绘制工作,系统的论述了整个过程。

 

关键词:

地籍;控制;碎步测量;绘图

 

第一章绪论

1.1地籍图的概念

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描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称为地籍图。

地籍图、地籍数据和地籍表册通过特定的标识符建立有序的对应关系。

地籍图具有国家基本图的特性。

一个国家的整体国土范围由于被占有或使用或利用而被分割成许多地块和土地权属单位,并且无一遗漏,整个国土面积,不论城镇、农村,还是边远地区,均必须测设地籍图。

地籍图只能表示基本的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

一张地籍图,并不能表示出所有应该要表示或者描述的地籍要素。

它主要是直观地表达自然的或者人造的地物和地貌,对应的地籍空间要素的属性在地籍图上只能用标识符对此进行有限的表达,这些标识符与地籍要素和地籍表册建立了一种有序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地籍资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因为地籍图一方面受到比例尺的限制,另一方面还应该符合图式的可读性和美学要求。

多用途地籍图有很多的功能,可供许多部门使用。

使用地籍图和地籍资料的部门,关心的只是符合自己要求的那一部分,但有一部分内容是所有用户都需要的,即所谓的“基本内容”。

由“基本内容”构成的地籍图就是按照规程要求测绘的基本地籍图这样的地籍图仍具有多用途的特性,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为各种用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地理参考系统。

使用者可以在基本地籍图的基础上添加表示和描述各自所需的专题内容,为己所用。

因此,多用途地籍图不能理解为一张谁都可以用的万能图,而是各类地籍图的集合。

在这个集合中,按表示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基本地籍图和专题地籍图;按照城乡地域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农村地籍图和城镇地籍图;按照图的表达方式可以划分为模拟地籍图和数字地籍图;按照其用途可以划分为税收地籍图、产权地籍图和多用途地籍图;按照图幅的形式可以划分为分幅地籍图和地籍岛图。

在地籍图的集合中,我国现在主要测绘制作的有:

城镇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所有权属图等。

1.2地籍测量

1.2.1地籍测量的定义

引用文献[8]“地籍测量是直接服务于地籍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由测量工作者以一定的精度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其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包括宗地图),并计算其面积的测量工作。

即地籍测量是以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地籍要素测量,特别是土地权属线的测绘工作。

1.2.2地籍测量的内容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

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1.2.3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绘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地籍测量的成果具有明显的法律效力,地籍测量是带有法律性的行政行为;

2)地籍测量对高程不作要求,只测绘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3)地籍测图的比例尺一般较大,城市繁华地区则更大;

4)要求有包括图、表、侧、或者磁盘、磁带、光盘等成套的成果资料;

5)当地籍要素发生变化后,要及时同步地进行变更测量,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

目前,在测绘科学领域,地籍测量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地籍测绘已作为测绘四大分类(基础测绘、专业测绘、军事测绘、地籍测绘)之一写入我国《测绘法》中。

(文献[14])

第二章任务概述

2.1任务背景

为了响应学院的教学分针,系部就大三留校的部分学生,布置了有其针对性的实习方案。

我及其一些同学被安排于“新校区数字地籍图的绘制”工作,由郝亚东老师和申浩老师作指导。

2.2测区概况

2.2.1测区范围与位置

新校区位于地理坐标东经114°23′,北纬34°52′附近,在中国河南省开封市西郊,即东京大道西段路北。

该测区东西长782米,南北长96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1400多亩,其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测区内部地势平坦,有利于测量。

2.2.2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状况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中国古都之一的开封,文化底蕴浓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该测区东邻黄河大街,西邻夷山大街,南邻北环路,与河南大学新校区毗邻,连接郑开交通线。

2.2.3测区气候条件

该测区气候条件四季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相对春季的气候状况,比较适合测量工作。

第三章拟定技术设计书

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地技术指导及检核,在工作开展之前拟定技术设计书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设计书主要包括任务概述,测区概况,作业依据,已有资料分析,首级控制,仪器配备,工作流程及其上交资料等。

前面就测区及其任务等做以介绍,下面着重讲述作业依据,现有资料,首级控制,仪器配备等。

3.1.现有资料情况

开封市城建坐标控制点略图一份,08年新校区数字地形图一份,新校区黑白地形图一份。

3.2作业依据

3.2.1法律与法规

(l)《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3.2.2行政规章

(l)《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

(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号〉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17号令〉

3.2.3技术标准

1)《城市测量规范》(1999,CJJ8-99)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6-2007)

3)《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

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2001,国土资发[2001]245号)

6)《土地分类》(2001,国土资发[2001]255号)

7)《1:

500、1:

1000、1:

2000比例尺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9)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3.3工作系统

3.3.1坐标系统本次实习采用开封城建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4度,新校区内现存控制点,进行相关的碎部点引测,测量时依据标石控制点坐标进行观测,以测区内的城市一级导线点HY058和HY033为起算点,布设一条附合导线。

3.3.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在平坦地区测绘一定密度的高程注记点。

3.4比例尺

3.4.1选择地籍图比例尺的依据

相关规程或者规范对地籍图比例尺的选择规定了一般原则和范围。

但对于具体的区域而言,应该选择多大的地籍图比例尺,必须根据以下的原则来考虑。

①繁华程度和土地价值

就土地经济而言,地域的繁华程度与土地价值密切相关,对于城镇尤其如此。

城镇的商业繁华程度主要是指商业和金融中心。

显然对于城镇黄金地段,要求地籍图对地籍要素及其地物要素的表示十分详细和准确。

因此,此次实习我组采用1:

1000的大比例尺进行数字化地籍图的测设。

②建设密度和细部粗度

一般来说,建筑物密度大,其比例尺也可大些,以便使地籍要素能清晰地上图,不至于使图面负荷过大,避免地物注记相互遮盖。

若建筑物密度小,选择的比例尺就可以小一些。

另外,表示房屋细部的详细程度与比例尺有关,比例尺越大,房屋的细微变化可以表示得更加清楚。

如果比例尺小了,细小的部分无法表示,影响房产管理的准确性。

3.4.2我国地籍图的比例尺系列

根据国情,我国地籍图比例尺系列一般规定为:

1城镇地区(指大、中、小城市及建制镇以上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

选用1:

500、1:

1000、1:

2000,其基本比例尺为1:

1000。

②农村地区(含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所有权属图)地籍图的测图比例尺可选用1:

5000、1:

1万、1:

2.5万、1:

5万,其基本比例尺为1:

1万。

3.5地籍图分幅与编号

3.5.1城镇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

城镇地籍图的幅面通常采用50cm×50cm和50cm×40cm,分幅方法采用有关规范所要求的方法,便于各种比例尺地籍图的连接。

当1:

500比例尺地籍图采用正方形分幅时,图幅大小均为50㎝×50㎝,图幅编号按轮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短横线连接,如图3-1所示。

1:

500比例尺地籍图的图幅编号为:

689.75-593.50。

图3-1正方形分幅图3-2矩形分幅

当1:

500比例尺地籍图采用矩形分幅时,图幅大小均为40㎝×50㎝,图幅编号方法同正方形分幅,如图3-2所示。

Ø1:

2000比例尺地籍图的图幅编号为:

689-593;

Ø1:

1000比例尺地籍图的图幅编号为:

689.4-593.0;

Ø1:

500比例尺地籍图的图幅编号为:

689.60-593.50。

若测区已有相应的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可以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并于编号后加注图幅内较大单位名称或者著名地理名称命名的图名。

3.5.2农村地籍图的分幅和编号

农村居民地地籍图的分幅和编号与城镇地籍图相同。

若是独立坐标系统,则是县、乡(镇)、行政村、组(自然村)给予代号排列而成。

农村地籍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所有权属图)按国际标准分幅编号,其具体方法见有关测量学教材,这里不再详述。

无论是城镇地籍图,还是农村地籍图,均应取注本幅图内最著名的地理名称或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名称作为图名,以前已有的图名一般应沿用。

3.5.3农村地籍图的图幅元素

图幅元素是表示图幅位置和大小的一组数据。

由于城镇地籍图比例尺大,图幅尺寸大小不随经纬度而变化,图幅元素由规定的方法确定。

农村地籍图比例尺一般在1:

5000至1:

5万之间,多采用梯形分幅,图廓线为经纬线,图幅元素构成如下:

大地经纬度L,B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X,Y

南北及东西图廓线长a南,a北,c(cm)

图幅对角线长d(cm)

图幅面积p(km2)

子午线收敛角r

地籍调查技术人员接到农村地籍图的测绘任务后,应查取图幅元素,以了解图幅的位置和大小,展绘图廓点。

在整理成果时,图幅元素还必须填写到图历档案中去,以供内业使用。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图幅理论面积将作为真值,用以乡、村和各类土地面积的量算与平差的控制。

3.6精度要求

3.6.1界址点精度

引用文献[3]中界指点测定进度要求(㎝)

 

类别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

界址点间距中误差

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适用范围

≤±5

≤±5

≤±5

市区街坊外围界指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10

≤±10

≤±10

市区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郊县城镇街坊的界指点

注: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系指用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应达到的精度;界址点间距中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系指用各种方法测量界址点应达到的精度。

3.6.2地籍图的精度

1)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3㎜,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

2)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4㎜,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

在丘陵、山区,中误差可以按照上述规定放宽一倍。

3)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5㎜,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

3.6.3地类图斑的精度

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位移应该不大于0.3毫米,困难地区或者不明显地物界线的位移应该不大于0.8毫米。

3.7仪器配置及其人员安排

3.7.1仪器配置

徕卡全站仪一台,三脚架三个,棱镜两个,标杆一个,铁锤一把,铁钉若干。

3.7.2人员配置

由于我组成员为十名,所有分为两组轮流,即五人外业测量,五人内业绘图。

外业作业主要是对数字测图而言,着重指碎步测量及其人员组织。

作控制网时,观测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架设棱镜员两名。

进行碎步测量,也就是界指点的采集工作时,观测员一名,草图一名,棱镜架设一名。

特殊情况下,草图人员可以是数名。

3.8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的测量工作。

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的精度(城镇)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的需求。

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高程控制测量。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又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两个层次。

仅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才实施高程控制测量。

(参考文献[16])

3.8.1.平面控制

建立平面控制网,要与学院内现存的两个控制点进行联测,构成附合导线网。

技术要求如下:

一、二级导线测量:

Ⅰ、一级导线布设起闭于国家三角点及GPS点。

图形可布设为单导线、单结点及结点网形式,要有利于低级导线的布设。

Ⅱ、二级导线布设起闭于GPS点及一级导线点,主要是对一级导线网的进一步加密,以利于图根导线的布设。

文献[2]中规定:

“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的±0.05㎜;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的±0.1㎜”。

文献[4]中规定:

“⑴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⑵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

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

(km)

平均

边长

(m)

每边测距中误差(m)

测角中误差

(″)

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

边长相对

中误差

点位

中误差

(cm)

J2

J6

一级

3.6

300

±15

±5

2

4

±10

1/14000

±5cm

二级

2.4

200

±15

±8

1

3

±16

1/10000

±5cm

说明:

①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②当附合导线长度短子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③当导线平均边长比较短,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应适当提高测角精度。

文献[2]中规定:

“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的±0.05㎜;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的±0.1㎜”。

文献[4]中规定:

“⑴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⑵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

3.8.1.1控制点标识

一、二级导线的点位应埋设混凝土标石,其规格为上12cm×12cm,下底为20cm×20cm,高60cm,—般埋设于土质地面或人行道上,上标石面露出地面3cm-5cm,在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的一、二级导线点镶入直径12mm,长15cm的钢筋或打打入直径12mm,长20cm的道钉。

所有一、二级导线点均应填写点之记,标注三个以上方位距离,并在地面或附近构筑物上红漆书写点号,画箭头指示点位。

3.8.1.2水平角观测

观测前应对所使用的全站仪按文献[3]中第2.3.1条进行检校,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观测一般在白天进行。

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当方向总数超过3个时应归零。

在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接照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一格。

否则应重新整置仪器。

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DJ2DJ6

一级

≤5.0

24

≤10

二级

≤8.0

13

≤16

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规定

经纬仪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较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DJ2

3

8

13

9

DJ2

-

18

-

24

当照准点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上表规定。

按此方法比较应在手簿中注明。

在高等级点设站测低等级点方向时,应联测两个高等级方向,且宜是与低等级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级方向。

高等级方向间夹角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或平差值)之差不应超过2

,式中m1,m2为相应的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的记录要求清晰、整洁,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文献[3]中第2.6.3条的规定,记录、计算取位至秒。

3.8.1.3距离测量

a对所使用的全站仪进行测距常数的测定和测距精度的鉴定。

b导线边采用

级以上测距精度全站仪,单程2测回测定。

测回内读数较差≤10mm,单程测回间较差≤15mm。

c每条边量测测站一端的气象数据。

温度取位至0.5℃,气压取位至1hpa或1mmHg。

d导线边长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气象、倾斜改正。

并将边长归算到参考椭球面,最终归算到高斯平面上。

e导线边长可通过两点间高差或观测垂直角进行改平,按文献[3]中第2.4.10和2.4.11条执行。

按文献[3]中第2.4.12条进行测距边水平距离的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

f导线边距离观测记录要求清晰、整洁,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文献[3]中第2.6.3条的规定,记录、计算取位至1mm。

上述观测数据采用电子手簿记录时,应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3.8.1.4数据处理

一、二级导线的平差计算在微机上利用清华山维智能平差软件nasew进行严密平差。

结果文件要求包括起算数据、方向观测值和归化后的边长值、方位角闭合差和坐标闭合差、方向和边长值的改正值、坐标、单位权中误差、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

3.8.2高程控制

利用历年来各部门完成的优于国家三等精度的高程控制点作为高程起算依据,联测平地部分的GPS点及一、二级导线点,组成四等水准网。

位于建筑物顶、山顶及丘陵地带的一、二级导线点施测三角高程。

3.8.2.1水准路线

除建筑物顶上的点外,其余GPS点和一、二级导线点均施测四等水准。

综合考虑高等级水准点的位置、测区交通状况、水系情况和技术要求在工作底图上设计出四等水准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3.8.2.2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应≤15Km,水准网中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间附合路线长度应≤10.5K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应≤20

mm(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以Km计)。

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应≤5mm,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应≤10mm。

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2cm。

3.8.2.3观测及记录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