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96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法制史本科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

一、课程名称:

中国法制史

二、课程编号:

04017030

三、学时与学分:

68学时,4学分

四、考核方式:

考试

五、先修课程:

法学概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

六、适用专业:

法学类本科各专业

七、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中国法律文明的进化历程一个初步的了解。

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

(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中国近现代法制变革主要内容、基本道路和特征;(3)中国法律传统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

八、课程说明: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国法制史课程的设置,旨在追溯中国法律制度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发展进化历程,描述中国传统法制和近现代法制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总结中国数千年法制进化历史的经验教训。

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历代民事、刑事、行政、经济等各方面的法律制度概貌,包括各代的立法及制度性惯例;介绍中国法律传统上的各种法律原则的立法指导思想;介绍中国历代的司法体制和司法程序;介绍中国近代史以来法制变革的历程及其特征,等等。

法制史是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根”。

自戊戌变法以来,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一直以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法制为主旋律,中国今日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移植的体系,我们现在许多表象上法制是应当寻根到西方法制史中的。

但是,五千年的中国法制文化传统仍旧以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形态实际保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今日的实际法律制度仍深深扎根于中国法制传统之中。

因此,学好法制史(包括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制史)是我们理解把握中国今日法律制度体系和精神的关键。

学好法制史,对于我们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现实法制中的传统糟粕,发现和提炼传统法制中的“民主性人民性精华”,共襄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盛举,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九、基本教学内容(授课大纲):

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法的起源时期的基本状况。

2课时,第一周前半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是:

1、中国古代关于法的起源的几种观念;2、中国早期“刑”、“法”、“律”的内涵及其演变。

讲授内容包括:

第一节:

夏代法律制度。

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介绍《禹刑》、夏代的罪名与刑罚,夏代的监狱;

第二节:

商代的法律制度。

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主要法律形式及其主要罪名和刑罚制度;商代民事、婚姻、继承制度;司法体制与神明裁判,等。

本章思考题:

1、神判、天罚观念的社会历史基础是什么?

2、中国法律的起源有什么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作为中国法律传统基本特征的初步萌芽时期的西周时代的法律制度。

6课时,第一周后半,第二周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周礼及礼和刑的关系;2、周代的刑法原则或刑事政策。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概述西周初期法律思想的发展,重点介绍从“天讨”、“天罚”思想到“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详细讲授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特别是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重点阐明两个问题。

1、礼的渊源、性质和作用;2、礼与刑的关系。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和民事、婚姻、继承制度

重点讲授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和民事、婚姻、继承制度。

包括:

刑罚体系;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民事、婚姻(婚姻原则、六礼制度、七出三不去)、继承制度。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

讲授西周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

包括:

司法机关;主要诉讼制度与监狱制度。

本章思考题:

1、“周礼”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规范体系?

实际上起了什么作用?

2、周代的那些基本刑事原则的动机或出发点是什么?

3、“七去三不去”制度是以什么为基本的立足点或着眼点(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利益或秩序)?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法律传统的第一个重大争鸣变革时期的思想变革法律制度变化。

4课时,第三周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成文法的公布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2、《法经》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3、各国变法的共性及其历史动力、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阐明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包括:

春秋之际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

重点讲授三个问题:

1、战国时期的法律与《法经》。

包括: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法律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各主要学派的法律思想;《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2、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

包括:

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与内容;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3、李悝和吴起领导的魏国和楚国的变法。

本章思考题:

1、是什么力量(原因)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什么力量(原因)推动了成文法公布?

2、《法经》为什么反西周以来的法律传统(“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地提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指导思想?

3、各国变法的共性是什么?

为什么当时各国出现了如此迫切的大规模的变法图强运动?

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的法律制度。

4课时,第四周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秦代法制的发展变化和主要立法活动及其特点与影响。

重点讲授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反映的法律内容。

第一节:

统一后秦法的发展。

讲述内容包括:

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制度大概;统一后秦代主要法律形式;秦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刑事法规;民事法规;经济法规;行政法规。

第二节:

秦代司法诉讼制度。

讲授秦代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包括:

司法机关;主要诉讼制度及其影响;监察制度及其影响。

本章思考题:

1、秦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比前代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变化的根本原因何在?

2、秦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与前代相比最根本的变化何在?

3、从《云梦秦简》可以看出秦代法制的那些特色?

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中国法律传统主要风格特征基本定型时期的两汉时代的法律制度状况。

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前半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西汉初期的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2、“独尊儒术”对汉代法制的影响;3、汉初的刑罚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节:

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内容包括:

汉初的政治形势与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独尊儒术”的原因与过程;儒法结合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

第二节:

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

内容包括:

“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过程与内容;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第三节:

法律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

上请制度的形成;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法律化;矜老恤幼制度的具体化。

第四节:

汉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结合古代案例具体讲授汉代的司法诉讼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主要包括:

主要司法机关;具体诉讼制度;司法原则及其发展变化——“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及其影响;汉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本章思考题:

1、试述律令科比四种法律形式之间的互补关系;

2、从汉代的刑法原则和刑事政策(包括春秋决狱和秋冬行刑)看法律儒家化;

3、汉初刑罚改革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瓦解后各个政权的法制共性及第一次南北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的法制状况。

重点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与法律制度的发展。

6课时,第六周后半,第七周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典及其所开创的“十恶”、“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等重要制度;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渊源及律学。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主要包括:

法典结构的变化与立法技术的进步;门阀世族特权的法律化,“八议”、“官当”、“九品中正制”与“品官占田制”等。

第二节:

魏晋律学和刑罚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讲授魏晋律学的发展及其对后世法律发展的影响。

具体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律学的发展;“重罪十条”的由来及其内容和影响;宫刑的彻底废除与流刑地位的固定;北齐刑罚制度的完善与五刑体例的形成。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

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包括:

司法机关的沿革与变化;诉讼制度的发展。

本章思考题:

1、这一时期法律儒家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标志是什么?

2、律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法学,它在此时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各民族政权法律儒家化的共同趋势说明了什么?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法律传统成熟完备时期的隋唐时代的法律制度概况及其特征。

阐明隋代法制作为唐律渊源的重要影响及唐律的精神、特点和历史地位。

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

主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隋《开皇律》确立的法典体制对唐初立法的影响;2、唐初的主要法律思想、立法活动和主要法典;3、唐代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刑事政策。

第一节:

隋《开皇律》与隋代立法。

讲述隋初立法状况,隋律与北朝法律的因袭关系,《开皇律》和《大业律》的结构及特征,隋律对唐代法律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立法形式及法律内容。

重点讲授唐律的主要法律形式和《唐律疏议》、《唐六典》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永徽律疏》的特点与唐律的篇章结构;《名例律》的主要内容,即“五刑”、“十恶”、“八议”等;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唐六典》的内容和性质。

第三节:

唐律的基本法律原则、基本精神及历史地位。

唐律的主要法律原则;唐律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即:

维护君主专制与等级特权;维护家族伦理与小农经济结构;中华法系与唐律的历史地位。

等等。

第四节:

唐代司法诉讼制度。

结合古代案例讲授唐代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包括:

司法机关,涉及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主要诉讼审判制度;监察制度。

本章思考题:

1、《开皇律》在那些方面奠定了唐律的基础?

2、唐律“化外人有犯”的规定体现了什么精神和什么策略?

3、从唐律的内容看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完成(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

4、《唐六典》与现代行政法到底有什么异同?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讲述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

4课时,第十周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宋代的民事商事法规;2、宋代刑法制度与刑罚和的变化;3、宋代的司法制度及其特色。

4、元代法律民族不平等性及多元司法。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阐述以下内容:

1、宋代的立法思想;立法概况,重点讲授《宋刑统》的制定、宋代编敕与例、南宋的《条法事类》;2、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着重阐明三点内容:

刑法的特点与折杖法、刺配、凌迟等具体刑罚内容;民商类法规的发展变化;行政法规与职官管理的内容;3、司法制度:

重点讲授司法体制与诉讼程序,结合案例具体阐明以下内容:

刑事、民事诉讼制度;证据制度;鞫谳分司制度,翻异别勘、驳议制度;理雪与法官责任等制度。

第二节:

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简述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第三节:

元代法律制度。

阐述以下内容:

1、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2、立法概况,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至元新格》、《大元通制》与《至正条格》、《元典章》、《风宪宏纲》等立法内容;3、立法与法制特点,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强调元代五刑体制的变化与法律形式的变化;“四等人”制度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4、元代的司法制度。

重点讲授以下的内容:

司法机关设置的特点——大宗正府、刑部、御史台、宣政院等;诉讼制度上的变化——诉讼代理制度的出现;监察制度上的发展——御史台、行御史台体制的确立。

司法实践中的半军事化特征。

本章思考题:

1、宋代的民事商事规范有什么特色(与西方比较)?

2、宋代的刑事及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3、元代法制的民族歧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这一时期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是否中断?

辽金元的法制中有否儒家影响?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

本章介绍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空前膨胀强化时期明代的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

4课时,第十一周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明代立法与“重典治国”;2、明律相对于唐律发生的重要变化;3、明代婚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变化;4、明代的廷杖及特务司法;5、三法司的职掌发生的重大变化。

第一节:

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过程。

重点阐述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过程,主要包括:

奉行“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立法概况,具体讲授《大明律》与《明大诰》,《大明会典》的编纂等内容。

第二节:

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明确其时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1、主要包括:

“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2、讲述明初的严法整饬吏治、重惩贪官、严禁臣下结党及刑罚残酷、廷杖制度化等内容;3、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4、强化对传统商业的法律调控;讲述茶、盐、酒、税等法制;5、土地租佃、婚姻继承等民商事法规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

司法制度及其特点。

重点论述皇权专制的极端发展与明代司法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中央司法机构设置上的发展变化,具体讲授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及其相互关系;2、地方及特务司法机构的特点;3、诉讼制度的特点;4、审判制度的发展与各种会审制度,具体讲述三司会审、圆审(九卿会审)等内容。

本章思考题:

1、明代立法贯彻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原则,体现在那些方面?

2、明律为什么会发生“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变化?

3、皇权的高度膨胀在明代司法中有哪些体现?

4、明代的婚姻和继承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三法司职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6课时,第十二周,第十三周前半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大清律》(上溯至《大明律》)的结构体例与唐律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2、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3、清代的行政机构管理及其事务法律规范的体系和特征;4、清代法律在满汉不平等方面的表现;5、清代的各种会审制度;6、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的特征。

第一节:

清代立法思想与清初的主要立法。

重点讲述以下内容:

1、清代立法思想的特点。

由清初的“准依明律治罪”,到“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立法思想的确立,奠定了清代法制的基础。

2、清代的立法概况与主要法典。

阐明以下内容:

清人关前的法制概况;《大清律》的沿革;各部院“则例”与律例的制定;《大清会典》的编修。

3、关于地方少数民族的法规的制定。

第二节:

清律内容及其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具体讲述以下内容:

严刑峻法实行高压统治——清前期的文字狱;推行维护满族居于特权地位的法律制度;刑罚适用原则的发展;重法扼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维护统一,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的法律控制;2、司法制度的特点。

具体讲述以下内容:

中央“三法司”与京师地区的司法机构;地方四级司法体制与特殊的满族人司法机构;会审制度——秋审与九卿会审制度。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讲述太平天国政治法律思想中的近代化内容;主要法规及其内容特点。

本章思考题:

1、明清律从唐律十二篇体例变成按照六部分工的体例说明了什么?

2、明清三法司的职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清代的会审制度的丰富发展说明了什么?

4、清律扼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5、在清末变法以前清律中有否近代法制的因素已经形成?

6、太平天国法制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西方的影响,哪些方面体现了复辟中国封建法制的努力?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从本章开始我们要介绍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过程及其结晶。

本章主要讲述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灭亡之际的法制近代化工作及其产物和影响。

6课时,第十三周后半,第十四周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清末变法的指导思想;2、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局限性;3、《大清新刑律》的近代性(新在何处);4、中国民事法典的萌芽;5、领事裁判权与对中国司法主权的损害;6、近代司法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清末变法的指导思想。

阐明清末变法的指导思想。

主要包括:

不平等条约对沫末变法的影响;“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具体方法;“务期中外通行,有稗治理”的目的。

第二节:

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

1、“预备立宪”和宪法性文件,具体讲述:

宣布“预备立宪”的背景及其实质;2、“改革官制谕”和单行行政法规;3、《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结构、内容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与影响;4、《大清民律草案》及商事法规;5、刑事、民事诉讼法体例内容上的变化及其作用和影响。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

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以清末司法主权丧失所造成的后果与影响;2、司法机构的改革;3、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4、“模范监狱”与狱政制度的改革。

本章思考题:

1、清末变法的指导思想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西化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

2、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说明清王朝与近代法制之间的最大隔阂在哪里?

3、《大清民律草案》与中国传统的民事规范体系模式之间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4、清末的民法刑法草案中有多少是故意保存了中国的国粹或传统?

5、大清新刑律与中国传统刑律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起因或动机是什么?

第十二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创建及其历史地位。

2课时第十五周前半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法律近代化知道思想;2、《临时约法》的革命性进步。

第一节:

孙中山的立法思想、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概况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包括:

各地军政府时期的立法;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立法。

具体讲述:

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他法律法规(经济方面的法令、社会改革方面的法令、文化教育方面的法令)等内容。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具体讲述:

司法机构与法官考试制度;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禁止刑讯、体罚,审判公开及陪审制,司法独立,律师制度)。

本章思考题:

1、孙中山“中西合璧”法律变革指导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思想体现和制度体现)?

2、《临时约法》体现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是哪些?

第十三章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的变化状况。

2课时第十五周后半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制与封建法制回潮或复辟的努力;2、这一时期的制宪活动;3、这一时期民、刑、行政及诉讼法制的进步。

第一节:

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讲述这一时期的:

1、制宪过程。

主要包括:

《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的制定与《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的流产;《中华民国约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实质;《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的制定背景及其内容与结构特点;2、其他法律的修订。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修订法律的总原则与特点,重点讲述大量援用前清法律、制定单行法规、恢复部分旧刑罚制度,确立“隆礼”、“注重社会本位”等内容;行政法律的修订;刑事法律的修订;民商事法律的修订;诉讼法规的修订。

第二节:

司法制度变化及其特点。

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司法机构的调协;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特别法先于普通法”、四级三审制、县知事兼理司法),行政诉讼独立(《行政诉讼法》的颁行与平政院的设立),军事审判取代普通审判。

本章思考题:

1、北洋政府时期保存封建法制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含立法、司法的规范和实际状况)?

2、这一时期军阀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制宪”?

这一时期行政诉讼制度的确立标志是什么?

第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民国时期国民党领导的各政权的法制建设情况,考察国民党政权的法律近代化思路和特征。

4课时第十六周

本章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构思路与体制;2、六法全书的形成和法律渊源的丰富;4、国民党所宣称的“社会本位”立法在法制中的体现;5、现代司法体制的定型。

第一节: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

概括讲授这一时期的立法思想和立法概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立法思想和法律体系。

具体包括:

1、立法思想和立法体制;2、立法阶段:

1928年至1936年“法统”的形成时期;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阶段“法统”的确立时期;1946年至此1949年“法统”的维持时期;3、法律体系和渊源(成文法、判例与解释例)。

阐明其立法特点:

继受法与固有法混合;体系庞杂数量繁多;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体系。

重点讲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宪法及其关系法规的内容;民法及其关系法规的内容;刑法及其关系法规的内容;民事诉讼法及其关系法规的内容;刑事诉讼法及其关系法规的内容;行政法规的内容。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

重点讲述:

1、司法机构。

普通法院系统与特别法院系统;2、普通法院的诉讼审判制度及其特点;3、国民党特务机构及其活动。

本章思考题:

1、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看大陆法系的影响;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制中保存中国传统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3、国民党宣称的“社会本位”主要体现在法律的哪些方面?

第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在苏俄革命影响下的法制建设情况及其法律近代化的“苏维埃化”基本思路。

4课时第十七周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是:

1、中华苏维埃时期的法制的红色苏化特征;2、中华苏维埃法制中的中国传统法制遗迹;3、苏维埃式法制理念中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有什么重要区别?

4、土地问题在红色政权法制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法制概况及立法指导思想。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宪政法规。

重点讲述工农苏维埃政权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政立法内容:

1、工农苏维埃政权时期的宪政立法。

阐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包括:

《宪法大纲》的制定经过;《宪法大纲》的主机内容特点;《宪法大纲》的意义;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的宪政立法。

重点讲授《施政纲领》和《人权条例》的制定及其意义。

具体包括:

《施政纲领》的制定;《施政纲领》的主要内容;《施政纲领》的意义;《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解放区宪法性文件。

具体包括: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的主要内容;《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刑事立法和特点。

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刑事立法和特点。

包括:

刑事立法概况与立法原则;犯罪种类与刑罚制度;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各边区政府的刑事立法特点及主要立法活动。

讲述刑事法规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和特点;3、解放区的主要刑事立法。

全面介绍这一时期的解放区刑事立法。

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及原则,各解放区规定的犯罪种类,刑罚制度的变化。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劳动立法和特点。

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土地、劳动立法和特点。

讲述内容主要包括:

土地法规的三个发展阶段;土地立法的内容和意义;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经验教训;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各边区政府的土地、劳动立法特点及主要立法活动。

包括:

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