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70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docx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

技术转移动因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技术转移动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并标准了技术势和能力势的概念,并理顺了能力势与技术势的关系,分析技术转移进程中的能力势和技术势的形成缘故,并以此说明了国际间双向技术转移的动因。

关键词:

技术转移 技术势 能力势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技术转移的研究,此刻的文献大体上着眼于技术从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的转移,研究的核心是技术转移的机理、模式、进程和技术转移对进展中国家的作用,并取得了大量的功效(〔1〕,〔2〕)。

但从现有的研究功效看,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单纯以发达国家作为技术供给方的单向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

这是不全面的,技术转移进程事实上是一个双向的进程,既有发达国家作为供给方,也有进展中国家作为技术的供给方,而对后者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二是致使技术转移的全然动因是什么。

对那个问题的研究已取得必然功效,有的学者提出技术转移是知识窍门的转移和分派([3],,[4]),如日本小林达也以为,从广义上说,技术转移是人类知识资源的再分派〔7〕;有的学者从能力转移的角度研究技术转移,以为能力转移是深层次的技术转移,能力转移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转移得以实现([3],,[5,[6]);有的研究提出技术势的概念,以为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是由于技术势的存在([10],。

这些研究只简单对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的单向技术转移的动因作说明。

这种说明的不足在于把问题分析局限于一样性,轻忽了特殊性。

即对技术转移中存在的技术流向从进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现象与动因被轻忽了。

如何合理分析上述两个问题,对完善技术转移理论和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技术势和能力势的概念与关系标准

在说明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产生技术转移的缘故时,许多研究文献以为是由于技术势差(简称技术势)的存在。

势差的概念来自物理学,它以为世间所有物质或非物质的传导、扩散老是由势差引发的。

而技术势差即指人类在进展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进程中在同一时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的技术水平上的不同([10],。

其实这种观点存在专门大的不足,具体表此刻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技术势来反映两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是不科学的,因为技术差距应该反映具体某一技术水平的不同,而不能反映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是不全面的。

另一方面,依照已提出的技术势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行业在科技经济实力方面存在差距,技术势差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由于势差存在使得技术“老是从高势能向低势能方向转移”([10],,因此,技术从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转移也具有绝对性。

事实上,现有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并非单一地存在由发达国家和地域转移到进展中国家和地域的正向流,逆向流也存在。

如我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较,我国属于技术转移的同意方,而事实上,我国也有许多技术在向发达国家转移,那么。

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显然,用传统的技术势来讲明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为了克服上述两个不足,可引入技术能力势差的概念。

技术能力势差是指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在同一时点、同一领域、同一行业在技术能力上的不同,那个地址简称为能力势差。

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技术能力是指寻觅靠得住的可选择技术,并决定最适合的引进技术的能力;对引进技术实现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能力;改良技术以适应本地生产条件的能力;实现局部创新的能力;开发适应本地环境的工程化设备的能力;制定基础研究打算并进一步提高改良技术的能力([11],。

组成一个国家和地域技术能力的四个大体要素是生产设备水平、人员能力、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14],。

国家技术能力事实上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知识和信息积存的能力,一个国家要有强的技术能力,必需成立在知识不断积存和贮存的基础上。

通过对储蓄知识的激活,把转移的技术应用于生产,实现二次创新。

而要对储蓄知识和信息实现激活,必需要具有较强的外部技术基础设施条件(TechnologicalInfrastructure)和良好的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Environment)。

因此,从完整意义上说,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技术能力,既要考虑四要素的水平,同时要考虑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环境([14],。

世界银行以为评判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国家是不是成立较完善的技术工程化系统;二是是不是具有搜集和获取采纳设备及功能、技术领先者的新进展趋势等方面信息的情报部门;三是是不是成立较为完善的技术分析系统;四是能源、交通、资金、熟练劳动力、原材料的供给状况和其他中间投入要素的完备状况。

而组成科技环境的因素要紧有三个;

(1)鼓舞生产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鼓励系统和处惩系统;

(2)专门性技术机构对促使技术信息流动、先进手腕采纳和对新技术明白得这三方面的作用;(3)当市场失效时政府的干与([13],。

在现有的实践看,技术基础设施水平是制约技术转移的重要障碍([14],。

由国家技术能力四要素、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两个环节形成的能力势决定了一样意义上的技术转移是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即两个国家和地域之间要产生技术转移是以能力势的存在为充分条件,因为只有能力势的存在,才使得进展中国家有取得先进技术的需要。

但能力势的存在并非技术转移产生的必要条件,因为技术转移的发生除能力势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强选择性问题和技术需求问题。

能力势能够用来讲明一样意义上的技术转移是从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流动的单向性问题,而要分析具体某一技术发生转移的动因,还必需分析技术势。

技术势的存在是由于同一时刻、同一行业条件下,某一技术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而致使的位势差。

由于处于低技术位势的组织(其主体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组织技术能力的增加,希望从高技术位势的组织获取这一先进的技术,就使得技术转移有显现的可能,因此,就具体某一技术的转移而言,若是存在技术势差,就有产生技术转移的可能。

但技术势是不是有致使技术转移的必然性呢?

现有研究对此提出两种观点,一是处于低位势技术的组织有获取高位势技术的需要,这需要来自技术进展、市场推动或政府行为;二是以为技术势过大,反而会阻碍技术转移的发生([8],,外在缘故在于势差过大时,处于低位势的国家和企业很难消化吸收高位势的技术。

而内在缘故在于,一是低位势国家或企业技术能力、知识存量的积存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实现技术转移,对低位势的国家或企业不能对转移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二是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的情形下,处于低位势的国家或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地引进高位势组织的技术,其结果是低位势组织陷入了“掉队—引进—再掉队—再引进”的怪圈,于是,悲观主义者以为,进展中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赶超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接收方是不可能取得先进的技术的[3];三是低位势组织为了摆脱这一怪圈,就必需对转移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变革,而如此做必然地会打破组织原有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使原先有序的组织演变成无序状态,Garud、Nayyar等以为一个组织的知识库具有自身的内在进展进程和特殊性,若是组织结构作大的调整,会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16],,为了成立新的有序结构,组织就得经历一个组织进程。

该自组织进程延续时刻长短取决于彼此之间势差的大小,当势差专门大时,对原有组织结构的破坏力就专门大,其产生的负效应将会致使企业组织永久赶不上他们的竞争对手和周围的环境。

于是,许多文献提出进展中国家应向发达国家引进“适合技术”(ApproprialeTechnology)([8],。

适合技术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

低投资本钱;单位产出的低资金投入;最终产品低本钱;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组织结构简化或对现有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高适应性([8],。

世界银行以为适合技术有四大要素:

目标的适应性、产品或效劳的适应性、工艺适应性、环境和文化的适应性。

由上述特点和要素形成的适合技术的最全然特点是高低位势组织之间的技术势差落在必然的阈值内。

该阈值不能过小,过小就没有转移的必要;但也不能太大,过太就不能消化吸收。

综上分析可看出,产生某一技术发生技术转移的必要条件是该技术技术势的存在,而充分条件为:

(1)技术势差在某一范围之内,或

(2)处于技术低位势的组织有实际需求。

进一步地,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在某些技术领域内都有其技术优势,而且产生具体某一技术转移的充分条件也存在,这就决定了技术转移的双向性。

基于对技术势和能力势概念的标准,能够发觉,用能力势来讲明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单向性,和用技术势说明具体技术转移的双向性具有合理性。

由于能力势差的存在,决定了宏观意义上的技术转移必然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势差的存在,当发达国家某一技术的技术势高于进展中国家该技术的技术势,这一技术就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一样地,当进展中国家某一技术的技术势高于发达国家该技术的技术势时,这一技术就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即技术势决定了具体技术转移的双向性。

归纳地,技术势、能力势和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分析:

·能力势是一个整体概念,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域在国家(地域)技术能力上的差距,而技术势差是一个个体概念,反映具体一个技术在水平上的差距;

·国家间的技术转移是以能力势差的存在为前提,由于不同国家在整体技术能力上的差距,整体来讲,技术势是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

·大量技术势差的积存,组成能力势差的存在;

·某一单个技术的转移,以技术势的存在为必要条件,以技术势差在某一范围之内,或处于技术低位势的组织有实际需求为充分条件。

·即便是能力势高的国家,仍然存在技术势低的技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在每一个技术上都有优势;

·由于技术势和能力势的一起作用,致使技术转移是单向性和双向性的统一。

    三 技术势差和能力势差产生缘故

1.技术势差产生缘故

由于现有技术转移的主体从国家转向企业,企业成为转移技术的要紧载体([9],,因此,在分析技术势差时,可从企业的角度作研究。

企业之间技术转移是一个强选择性的、以更准确的方向为终结的、持续积存的进程,企业通过自由地吸取一样的技术知识存量或“蓄水池”来实现成功的技术转移([17],。

这种知识存量或“蓄水池”的持续积存一方面表此刻企业技术能力上,另一方面表此刻企业创新的技术上。

技术的转移事实上是凝结在该技术中的知识存量不同的直观表现。

从企业技术能力看,企业作为一个创新组织或转移技术的采纳单元,具有一个知识库和知识库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制造力。

在有限理性的现实中,企业之间技术能力的不同要紧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库储量。

从创新的技术看,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不同,外在地通过创新技术的水平表现出来[13]。

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创新技术的水平是产生技术势的内在缘故的外在表现。

具体反映在:

·技术软件之间的差距。

广义的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部份,其中软件技术要紧体此刻组织、治理、决策、信息等难以表达的无形技术,和图纸、说明书等可表达的无形技术两部份。

这种软件技术上的不同是组成技术势差的主体之一。

处于技术高位势的组织对技术的操纵,要紧就操纵软件技术;

·技术硬件之间的差距。

硬件技术是整体技术中有形的部份,体此刻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实体中。

硬件技术的转移比软件技术的转移要容易患多,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生产,往往确实是这种单纯硬件技术的转移。

硬件技术上的不同是组成技术势的又一主体;

·技术操作能力的差距。

就一项具体的技术,企业要采纳它,一样存在一个技术操作能力阈值的限制,从而致使技术势差的显现。

技术操作能力反映在企业生产技术的体会积存上,学习曲线的存在是技术操作能力差距存在的表征。

要实现成功的技术转移,处于低技术位势的组织在技术操作能力上应该冲破这一阈值。

一样地,技术操作能力可归纳为软件技术范围,但由于转移形式上与一样的软件技术不同,它只有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实现,故那个地址作为单独的因素作分析。

2.能力势差产生缘故

国家间能力势差存在,全然上源于国家间在人员水平、组织能力、信息能力和采纳设备的先进性这四要素积存产生储量上的差距。

但储量的大小并没必要然地决定能力的大小,储量是一个潜在概念,它要转化为现实能力和国家竞争力,前提是储量的流动和激活。

因此,储量的大小和激活程度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力位势高低的内在因素。

进一步地,储量激活不是一个自然进程,而要以较强的国家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的科技环境为“催化剂”。

中国与其它进展中国家一样,制药技术转移成功的要紧缘故之一是它们掉队的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环境。

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基础设施、科技支持环境之间的差差距要紧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之间的物质基础不同;

·技术工程化系统完善程度的差距;

·国家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完备程度的差距;

·国家技术分析系统完备程度的差距;

·国家之间能源、交通、资金、熟练劳动力、原材料供给状况和其他中间投入要素完备状况的不同;

·劳动力本钱、人员培训条件方面的差距;和国家为技术转移实现的效劳性机构完善程度之间的差距。

国家技术支持环境对技术转移实现的效劳性机构包括潜在、间接的支持环境和显在、直接的支撑环境两部份。

潜在、间接的支撑环境有商业银行、进展银行、商业保险、出口保险、进出口操纵机构、外汇操纵机构、环保效劳机构、税务部门、人事劳资部门等;显在、直接的支持环境有工程化设计效劳机构、技术指导机构、查验测试实验室、标准局、专利局、治理咨询效劳机构、科技信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水电气等基础设施(TheTechnologicalALTASTeam,1987)。

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能力势差的弥合除强化人员、组织、信息和设备的积存外,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科技环境的优化是进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能力势差的另一关键。

技术转移的成功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技术能力([18],;[19],。

NawazSharif以为国家技术能力由设备能力、信息能力、人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四要素组成([14],,技术转移要成功,技术供给方(处于高技术位势)和技术需求方(处于低技术位势)之间技术能力的差距不能高于某一阈值,假设超过该阈值,处于低位势国家或组织必然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强化自身四要素的积存与激活,直到能力势差缩小到该阈值。

这一阈值的产生来自于国家技术能力四要素积存水平差距,其实质是知识积存产生的知识存最的差距和存量激活能力的差距。

国家知识存量积存是四要素各自长期积存的进程,其中关键是人员能力的积存。

以个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是企业技术积存的微观基础,调查说明技术创新高度依托于个人的技术积存,关于小企业尤其如此([20],。

阻碍个人技术积存的因素一是个人的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程度;二是积存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激发有赖于所在环境的条件,如个人所能支配的工具、环境规制、鼓励机制等。

组织能力的积存程度是致使国家能力势差的另一要素。

具体来讲,组织能力势差产生于个人技术积存,尤其是关键人物的技术积存、组织结构和治理体制优化和组织技术积存内部结构的和谐。

合理的组织结构必需有助于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实现个人技术积存向组织能力积存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并遵守统一的价值观念,达到高效的内部信息网络;组织技术积存内部结构的和谐是高水平、系统化技术积存形成的前提。

相对而言,采纳设备是有形的能力载体,由于设备流动性较好,先进设备能在国际市场上较容易地被其它国家引进、效仿而取得,因此,设备能力提高较组织能力、个人能力积存为易。

作为能力本质的知识是附着在四要素当中的,具有潜在性、沉默性([16],和粘着性等特点。

一个国家或组织还必需具有知识显在化、物质化的能力,这一进程的实现,有助于知识激活机制的成立与完善,咱们把这一能力称为激活能力。

由于能力是粘着在组织、人员、信息和采纳设备等载体上的,要对作为能力本质的知识激活,必需在组织内对人员、设备和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技术基础结构和科技环境为支撑条件,通过技术创新,对能力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激活,最终通过产品外在地反映出来。

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之间能力势差产生的关键缘故之一在于进展中国家对知识激活的能力不足。

为弥合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之间的能力势差,进展中国家应该增强对能力四要素的投入,强化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激活国家技术能力。

    四 结语

基于单一技术之间的技术势差和国家之间的能力势差理论,来分析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并存局面,反映了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现实性。

由于某一技术在不同国家间技术位势存在“落差”为弥合这一“落差”,处于低技术位势的组织就希望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而进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不同技术领域内各有优势,就致使发达国家在向进展中国家转移具体技术的同时,进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转移其它有优势的具体技术。

但从整体范围看,发达国家的技术积存、知识积存和技术基础设施、科技环境较进展中国家有明显优势,致使发达国家的能力位势远高于进展中国家,二者间显现能力势差,为此,处于低能力位势的进展中国家就希望借助于技术转移实现势差弥合。

因此,能力势差的存在,致使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转移技术的绝对性。

尽管技术势差的存在是具体技术转移的必要条件,和能力势差的存在是致使整体意义上的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的前提,但真正实现成功的技术转移,还必需考虑技术势差和能力势差的适合阈值或技术的市场需要。

这一阈值的确信以国家或组织所拥有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标准。

若是处于低位势的国家或组织在一按时刻范围内不具足够的能力实现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该技术转移不但不能实现势差弥合的初衷,反而会使处于低位势的国家或组织陷入“掉队、引进、再掉队、再引进”的怪圈而进一步拉大位势间落差。

 

参考文献

[1] ,TechnoogicalTransfer:

EffectsonandEmployment,in:

ofLabour,Theimpact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onEmployment,Washington.,1978.

[2] [日]斋藤优:

技术转移的理论与政策,科学学译丛,北京,1988年3月。

[3] MichaclandDctclinElcnkov,Linkingintcrnationaltcchnologytransfcrwithstrategyandmanagement:

aLiteraturecommentary,ResearchPolicy23(1994)—215.

[4] 范保群,张钢,许庆瑞:

国内外技术转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科学治理研究,1996年2月,第14卷,第1期,—6。

[5] andM.vonGlinow(Edotors),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1)

[6] andM.vonGlinow,TheEnvironmentofTechnolo-gyTransfer,in:

T.AgmonandMovonGlinow(Editors),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1).

[7] [日]小林达也:

技术转移——从历史上考察美国和日本,东京文真堂,1981年。

[8] PeterB.Heller,TechnologyTransferandHumanValues:

Concepts,Applications,Cases,UniversityPressofAmerican,Inc.,1985.

[9] Whateveryengineershouldknowabout:

TechnologicalTransferandInnovation,Louis&Robeit,Ma-rcelDekker,Inc,1982.

[10] 陈国宏,王吓忠:

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关系学新论,科学学研究,1995年2月,第13卷,第4期,—73。

[11] ,Tc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and,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Macmillan,London,1984.

[12] WorldBank,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WorldBankStaffWorkingPapers,,WorldBank,Washington.,1985.

[13] Carl,BruceRoss-Larson,andLarry,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LessonsfromtheNewlyindustrializingCountries,WorldBankStaffWorkingPapers,,TheWorldBankWashington,, NawazSharif,ProjectEvaluationFrameworkforIndustrialTechnologyCapabilityEnhanccmcnt,TcchnologyAnalysis&StratcgicManagcmcnt,,1994,—93.

[15] 魏江,许庆瑞: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与和谐性研究,科研治理,1996年第1期,—35。

[16] RaghuGarudandPraveen,TransformativeCapability:

ContinualStructuringbyintertemporaltechnologytransfer,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365—395(1994).

[17] 吴刚:

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及其模型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12月。

[18] ,ScienceandTechnologyforDevelopmentintheAsianRegion:

TheRoleoftheBank(Manila,AsianDevelopmentBank),1991.

[19] &technologicalDevelopmentLessonsfromNewlyIndustrializedCountries,WorldDevelopment,15,1987,—775.

[20] JiajiFu,PcigongShi,ExploringtheFounda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NewApproachofChineseFirm'sTechnologicalInnovationfromTechnologicalAccumulationDimension,Hongkong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