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82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docx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好像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喜欢,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进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不行估量的好处。

下面是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期望大家喜爱 。

更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内容推举(↓↓↓)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5篇

幼儿园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海底世界》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燕子》教学设计和意图5篇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

《太阳钟》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熟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不行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预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

“哪位同学能告知我现在几点了?

”(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推断时间的变化呢?

”(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同时板书:

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熟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

(老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耀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

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

多简洁,多奇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

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事实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

(老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看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制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探讨日晷?

(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

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

探讨些什么?

(2)学生回答。

(晷面刻的是什么?

它是怎样工作的?

这根针有什么用?

(3)老师引导学生熟识晷面和晷针:

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

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探讨日晷是怎样工作的。

在其他同学的关心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老师巡察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老师小结原理:

当太阳光照耀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

你又时如何推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探讨

(9)学生汇报

(三)熟识手掌日晷

1.原来熟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

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使用方法是这样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

我们面对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

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关心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老师巡察指导。

(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老师小结。

三、熟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行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探讨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老师小结。

四、归纳学问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老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依据这节课学到的学问,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探讨。

六、教学反思: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好像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喜欢,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进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不行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喜欢,特质疑:

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推断时间的变化呢?

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喜欢。

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熟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留意力和喜欢快速  提高。

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关心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好处。

最终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关心学生正确熟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索。

同时让学生依据这节课学到的学问,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探讨。

关心学生巩固学问点,并把这节课的学问加以延长。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渐渐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依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观看太阳光影在肯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探讨太阳光影是怎样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古人探讨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育学生对时间的探究喜欢和习惯。

【教学重点】

有关时间测量仪器的进展历史及日晷和圭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哪位同学能告知我现在几点了?

”“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推断时间的变化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古人最早利用什么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用太阳来计时:

1.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等等都离不开对时间的精确把握,想一想:

我们有哪些时间单位?

提问:

想一想,最早出现的两个时间单位是什么?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叙述:

自然界有很多周期现象,如太阳从东升起后又从西边降落,经过一个黑夜之后又从东边升起。

古人最早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确定出一天后,渐渐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那古人又是怎么划分一天的呢?

阅读课本P52资料。

提出问题:

白日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怎么不一样长?

因为古埃及人在确定时间时,是把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确定为白昼,从天黑到天亮这段时间确定为夜晚,白昼和黑夜各被分为12小时。

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昼比夜晚要长,而此时的白昼和夜晚仍旧分别被分为12小时,所以白日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经常会不一样长。

(二)用光影来计时:

1.师:

后来古人又学会了更精确的计时方法——用光影来计时。

2.引导思索回忆:

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会发生变化吗?

影子的什么和什么会发生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有没有规律?

3.熟识日晷

(1)大家可真厉害,古人也是像我们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观看,发觉了日影的变化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就有了一个伟大的创造——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来推断精确的时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熟识一下日晷(学生阅读67页资料):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呈南高北低,倾斜地安放于石台上,使晷针指向北极星。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始终沿用了几千年。

(2)那么该怎样使用日晷来推断时间呢?

请四人小组探讨一下。

依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重点介绍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

当太阳光照耀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

人们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圭表的计时原理是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小结:

无论圭表、还是日晷,它们都是利用了太阳光影来计时,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太阳钟。

(板书课题)

四、制作太阳钟

1.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太阳钟的学问,那么大家想自己来制作一个太阳钟吗?

2.课件演示制作方法:

利用锤子,将钉子垂直钉于圆心处。

3.确定刻度

利用指南针找到正北方向,将太阳钟钟面上的字母“N”正对北方,平放于地面。

这时,在钟面上就会出现小竹棒的影子,将影子与圆心连上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处记录下此刻的精确时间。

4.课外活动

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小竹棒影子的位置,连续完成日晷的制作。

四、延长:

1.在白日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2.探讨沟通

阴天又怎么知道时间?

晚上有怎么知道时间?

五、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小时,其中夜晚()小时,白昼()小时。

我国古代则把一天分为()时辰。

2、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和()也会渐渐地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二、推断题:

1、太阳自西向东的位置移动造成了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只有在阳光下物体才有影子。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5、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响影子的变化。

【板书设计】

2.太阳钟

日晷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圭表

【教学反思】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好像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喜欢,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进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不行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喜欢,特质疑:

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推断时间的变化呢?

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熟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留意力和喜欢快速  提高。

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关心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好处。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2,53页教学要求;教材分析:

太阳钟是五年级《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观看与实际操作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角度变化是有规律的,总是自西向东移动,在肯定的时间内移动的角度是相同的。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相对动与静的物体观看不够,他们在上课思维活跃,喜爱 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课堂上来,对于培育学生从生活、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觉科学的神秘是很有益的。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渐渐的发生变化。

“日晷”和“圭表”是依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观看太阳光影在肯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探讨太阳光影是怎样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古人探讨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有关时间测量仪器的进展历史及日晷和圭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哪位同学能告知我现在几点了?

”“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推断时间的变化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古人最早利用什么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用太阳来计时:

1.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等等都离不开对时间的精确把握,想一想:

我们有哪些时间单位?

提问:

想一想,最早出现的两个时间单位是什么?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叙述:

自然界有很多周期现象,如太阳从东升起后又从西边降落,经过一个黑夜之后又从东边升起。

古人最早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确定出一天后,渐渐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那古人又是怎么划分一天的呢?

阅读课本P52资料。

提出问题:

白日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怎么不一样长?

因为古埃及人在确定时间时,是把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确定为白昼,从天黑到天亮这段时间确定为夜晚,白昼和黑夜各被分为12小时。

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昼比夜晚要长,而此时的白昼和夜晚仍旧分别被分为12小时,所以白日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经常会不一样长。

(二)用光影来计时:

1.师:

后来古人又学会了更精确的计时方法——用光影来计时。

2.引导思索回忆:

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会发生变化吗?

影子的什么和什么会发生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有没有规律?

3.熟识日晷

(1)大家可真厉害,古人也是像我们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观看,发觉了日影的变化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就有了一个伟大的创造——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来推断精确的时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熟识一下日晷(学生阅读67页资料):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呈南高北低,倾斜地安放于石台上,使晷针指向北极星。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始终沿用了几千年。

(2)那么该怎样使用日晷来推断时间呢?

请四人小组探讨一下。

依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重点介绍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

当太阳光照耀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

人们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圭表的计时原理是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小结:

无论圭表、还是日晷,它们都是利用了太阳光影来计时,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太阳钟。

(板书课题)

四、制作太阳钟

1.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太阳钟的学问,那么大家想自己来制作一个太阳钟吗?

2.课件演示制作方法:

利用锤子,将钉子垂直钉于圆心处。

3.确定刻度

利用指南针找到正北方向,将太阳钟钟面上的字母“N”正对北方,平放于地面。

这时,在钟面上就会出现小竹棒的影子,将影子与圆心连上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处记录下此刻的精确时间。

4.课外活动

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小竹棒影子的位置,连续完成日晷的制作。

四、延长:

1.在白日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2.探讨沟通

阴天又怎么知道时间?

晚上有怎么知道时间?

五、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小时,其中夜晚()小时,白昼()小时。

我国古代则把一天分为()时辰。

2、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和()也会渐渐地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二、推断题

1、太阳自西向东的位置移动造成了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3、只有在阳光下物体才有影子。

()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

5、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响影子的变化。

()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学问: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熟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进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预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支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汇报课后探讨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探讨成果:

1、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探讨成果; 

2、小结; 

二、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学问:

(1)谈话:

现在几点?

你是怎么知道的?

古代有时钟吗?

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2)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学问; 

(3)叙述:

同学们的课外学问真丰富呀。

的确,在很久以前,人们就留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依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4)看书,熟识各种日晷;  

(5)探讨:

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

(老师适当讲解)

(6)介绍:

日晷;  

2、制作简易太阳钟:

 

(1)谈话:

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看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2)看书、探讨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3)动手制作; 

(4)展示、评比。

 

3、玩手掌日晷:

(1)叙述:

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觉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2)看书,了解具体状况; 

(3)老师讲解、演示;  (4)室外活动:

玩手掌日晷;  

三、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五

一、反思的思路:

重新学习老师教学参考书,对比《太阳钟》部优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太阳钟》是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同《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三课,分别引导学生探讨和思索,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

教科书在第一课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基础上,从本课开头探讨时间的测量。

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用太阳来计时。

2.用光影来计时。

3.探讨和思索。

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观看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看太阳光影的变化来探讨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教学重点为“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为“制作、并正确使用太阳钟计时”。

由此可知:

教参上的设计是:

1.让学生课前先观看,发觉一天中光影的长短、位置发生变化。

2.课堂上让学生偿试说明圭表、日晷计时的原理。

3.组织学生制作圭表或日晷,用此工具进行计时。

可以依据时间测量工具的进展做为学习的主要线索,同时要在由简洁到复杂的顺序上下功夫。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已经知道一天中光影的变化状况,所以是否要让学生观看光影的变化,可以由老师自行打算     。

这部分内容可以使用视频。

三、可以依据教材上的次序,分成3个部分分别设计教学,再依据设计进行教学。

第1部分“用太阳来计时”,实质上是依据测量工具的进展顺序,让学生熟识到“天”的来源、一天分为几个小时。

埃及人对于小时的划分,是依据星座来划分的,这与“用太阳来计时”是不全都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人们除了用太阳来计时之外,也可以用星座等规律性变化来计时。

这一部分可以简要学习,用的时间也要少,它不是本节的重点部分。

第2部分“用光影来计时”,是本节的重点部分,核心是想方法让学生理解计时的原理。

仍旧以测量工具的进展作为主线,使教与学的思路清楚。

该部分虽然是重点,但也不宜过多地介绍日晷的相关内容,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只是小学生。

本人认为应以地平式日晷为主、以赤道式日晷为辅。

老师需要增加如何制作地平式日晷,这可以关心学生更好地理解计时的原理。

对于第3部分的教学不必增加新的内容。

四、部优课中使用了视频,具体介绍了日晷的制作方法,并且使用制作好的日晷到室外指定的“试验区”进行计时。

在这个方面授课老师做的格外好,值得借鉴、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