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065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docx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

高二历史试题

2015.5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D.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贵族等级制的特征

2.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

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

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

以下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宗法制已经崩溃B.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特点

C.封建专制王权强大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昭公五年》

“韩赋七邑,皆成县也。

《战国策》

“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君臣关系B.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

C.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4.“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庭内部等级森严

C.中国家庭团结友爱D.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5.史载: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

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

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B.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C.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D.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6.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C.血缘纽带、家国同构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7.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相传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8.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某班同学以“君主专制的功过是非”为题展开讨论。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其覆灭是中国实现近代民主化的标志B.是封建文明发展的最大障碍

C.是小农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D.雅典民主之路优于中国专制之路

9.“……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材料反映的是那个朝代制度的弊端

A.汉朝B.唐朝C.北宋D.明朝

10.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

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引文意在强调科举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C.考试内容规范合理D.制度具有公正合理性

12.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派三路大军伐辽,以取燕蓟故地,战争中“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该材料能够说明当时

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13.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各大藩镇拥兵自重,动乱不断,大都不听从唐廷调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吸取了教训,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D.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14.古代皇帝集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中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

下列史实与第二种方式相符合的是

A.汉代形成“中朝”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

C.明成祖设立内阁D.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15.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ofMilitary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A.由来B.职能C.特点D.性质

16.“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17.有人认为,明清时期明显地表现出“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明清时期

A.皇权专制独断趋势空前加强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D.官僚机构办事效率提高

18.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备任何特殊的知

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

”这一评价主要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中

A.繁琐的辩论延长了决策的时间B.素养低下者控制政权

C.公民仅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D.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19.“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

家的小城镇。

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

”这段材料反映的雅典社会情况是

A.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B.雅典统治者没有权力

C.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D.雅典人直接参与政治

20.“即使在鼎盛时期,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也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直接民主的性质B.民主范围的狭小

C.公职任期的限制D.行政效率的低下

21.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打击了贵族政治B.推动了社会转型

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

22.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宣称: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

”这表明

A.雅典居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雅典重视民主和法治

C.雅典立法权属于全体居民D.雅典不存在阶级差别

23.罗马法规定:

“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

而取回其木料。

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

诉。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贵族利益B.注重形式规则C.保护私有财产D.最早的成文法

24.“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C.废除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 D.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服务

25.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这说明

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B.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C.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D.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4题50分。

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为防范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北宋政府削减州郡长官的事权,不许他们兼任一个以上的职务。

州郡的财权和兵权也都收归中央政府。

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统称为监司,等于是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也有监察辖境内州县官吏之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与“秦”“汉”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并进行简要评价。

(6分)

(2)材料二中北宋政府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结果怎样?

(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地方机构的主要职能。

(3分)

(4)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四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分)

27.(14分)古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哈蒙德《希腊史》的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人,其中奴隶约20万人,自由民16万8千人,其余为外邦人。

有公民权并能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剩下了仅约4万人。

这4万人中的大多数是从事农业、手工业、航运业的生产者或小商人,每隔十天左右就前往雅典开一次会是不可能的。

……虽然一般公民都有资格当选国家公职人员,但由于没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力量作保障,仅靠少量的公职津贴是难以支撑的。

最重要的官职,如十将军,举手选举,没有薪俸,一般公民难以当选,即便侥幸当选也无力担任。

——郝呈新《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梭伦改革以后,第一、二等级的人可以担任执政官,这就是说富有的工商业者可以做执政官了,开始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担任执政官的独霸局面。

公元前487年,或更早些,选举执政官的方法改为抽签。

公元前457年,执政官的职务又对第三等级的人开放,但当选者为第四等级的人也可。

——李天祜《古代希腊史》

材料三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罗马共和国还设立了监察制度……使保民官和野心家不能操纵选举,使甚至人民自己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

——摘编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哪些局限性?

(6分)

(2)据材料二,以执政官为例,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有何积极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三,从法律的角度概括指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兴盛的原因?

(4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

劳民者其国必无力。

无力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农战第三》

材料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王安石触犯了司马光这班人“财不在官则在民”的利害关系,因之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这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

商业重在货物流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别人交换的纽带,这也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

王安石与守旧派的不同之点又是什么?

守旧派对手工业一向忽视,对商贾力求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方式;王安石则主张调节日用器物的需要,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放任政策,扶助商业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国家兴亡的关键是什么。

为此商鞅变法中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5分)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2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的突出倾向是什么?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分)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

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

……歆造考史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

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4分)

(2)材料二、三中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5.5

第Ⅰ卷: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DDCDB6-10BACCD11-15DADBA16-20CADAB21-25ABCAB

第Ⅱ卷:

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

(1)周:

分封制,评价:

扩大了周朝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分)

秦:

郡县制,评价: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分)

汉:

郡国并行制。

评价:

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

(2分)

(2)措施:

①削减州郡长官的事权,不许他们兼职;②将州郡的财权和兵权收归中央政府;③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并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④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并监察州县官吏。

(4分)

结果:

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1分)

(3)行中书省直接处理政务;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3分)

(4)史实: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

(1分)

27.

(1)雅典民主范围狭小,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受职业和时间的制约,无法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最重要的官职一般公民无法担任。

(6分)

(2)过程:

梭伦改革后富有的工商业者可以做执政官,后来改为抽签的方式产生执政官,伯利克里时期第三、四等级也可以担任执政官。

(3分)影响:

扩大了公民参政的范围,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1分)

(3)原因:

法律(罗马法)对权力的制约;监察制度防止权力的滥用。

(4分)

28.

(1)关键:

“农战”。

(1分)措施:

兴农:

社会风俗——控制单个家庭人口数量,推行小家庭政策等;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兴战:

奖励军功,实行十二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4分)

(2)青苗法和市易法。

(2分)

(3)倾向:

增强政府组织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职能(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1分)

失败原因:

触及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违背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2分)

29.

(1)观点:

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

(2分)

意图:

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2分)

(2)看法:

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

材料三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

(4分)

根本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太大。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