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08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6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docx

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1期1

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

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

(一)

主编:

赵剑峰彭江龙吴云驾沈为慧

本期责编:

赵剑峰

(安徽高中历史教育博客地址:

目录

◆团队介绍

◆团队寄语

(3)致全省2010年参加高中远程继教的历史界同行……………历史学科团队

◆专家论道

(5)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陈大伟

◆成长足迹

(15)平凡,但不能平庸……………………………………………………沈为慧

(22)再读《平凡,但不能平庸》感悟……………………………………张少长◆课例评析

(23)《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观后感…………………………………徐晓春

◆美文共赏

(29)口语—书面语—历史学科语言………………………………………陈树志

(33)“史艺”伴我新课改……………………………………………………梅昆红

(37)高中历史课改中的困难与思考………………………………………朱旭南

(41)浅析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运用………………………………陈万民

(44)进步的桥梁——坚持写教学反思……………………………………梁小燕

◆研修动态

(45)安徽高中历史教育博客开通啦………………………………………沈为慧

团队介绍

赵剑峰,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安徽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淮北市学科带头人。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淮北市优秀教师、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高中教师远程继续教育首席辅导教师。

彭江龙,合肥市铁四局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安徽省优秀教师、合肥市优秀教师、合肥市教坛新星、合肥市骨干教师、安徽省远程教育中心首席辅导教师、合肥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包河区教育局兼职历史教研员。

分别荣获安徽省和合肥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多次参加省级各类命题,合作出版《安徽历史》等多部著作和教辅,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吴云驾:

宁国中学高级教师,教研处主任。

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省历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宣城市“拔尖人才”、宣城市历史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009、2010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学科“首席辅导教师”团队历史组成员。

 

沈为慧,怀远三中历史教师。

从2006年12月到2010年7月共发表论文38篇,其中《历史教学》15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0篇、《中学历史教学》6篇、《基础教育课程》3篇、《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篇、《教育科学研究》1篇、《历史学习》1篇。

2009年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2010年获教育部征文特等奖。

参写《历史教学设计》一书,担任《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副主编。

团队寄语

致全省2010年参加高中远程继教的历史界同行

各位老师、同行们:

大家好!

昨天辅导团队合肥备课会圆满结束,会后我们纷纷奔赴在回家的路上;今天我们已奔赴这里,进入各自的岗位,与诸位同行见面。

只可惜与各位相比,我们迟到了一步,恳请大家见谅。

众所周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奠基者,是人类智慧的播种者!

而暑假,正是“播种者”蓄电加油的季节,成长收获的季节。

正如去年某参训教师所言:

有一种学习,没有参与,你不会知道精彩纷呈;

有一种平台,没有投入,你不会知道温馨如家;

有一种交流,没有融入,你不会知道豁然开朗;

有一种苦累,没有体会,你不会知道痛后快乐;

有一种信仰,没有执著,你不会知道任重道远。

说的多好啊!

你在这端,我在那端,远程继续教育跨越时空,让我们能够紧紧聚在一起。

 我们希望借助教育网这个平台,让每个参训教师在阅读中震撼,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在前进中成熟,在成熟中自由飞翔……

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都将拥有一片独特的风景——

“课程学习”呈现给酷热夏季的将是专家引领的阵阵“及时雨”。

只要静下心来,你就能体验到什么叫“爽”;

“答疑区”将回归教育原点,通过互动交流破解同行们心中一个个疑惑。

在这儿提出一个问题与解决一个问题同等重要;

“文章区”可发表广大学员原创的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或教育杂感,捡拾思想,收集快乐,点点滴滴,集腋成裘,无数的智慧灵光将以word的形式在这儿汇集、闪现。

优秀的作品将汇编到十天一期的《简报》中;

“论坛区”是大家分享思想和智慧的互动双赢课堂,有多少颗脑袋,就应该有多少种说法。

平等、民主、求真、务实,是论坛信守的核心价值观。

围绕“育人”这个永恒的大主题发起的每一行文字,都必须以爱的名义用一颗心去点燃或撞击另一颗心,形成一片光明的海,为人类洗濯出一个蔚蓝色的未来世界。

不必保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何乐而不为?

“评课沙龙”是名师授课艺术的展示,更是探讨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大聚会,一次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精神盛宴;

“学科博客圈”这是我们将致力打造的一道安徽历史教育的独特风景线,它是名师风采与精英思想的展示区,大众信息与新锐观点的集散地。

诚邀全省历史教师将自己的博客地址提供给我们,同意链接到“安徽省高中历史教学博客圈”中,大家一起来播种希望,收获快乐。

总之,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需要我们大家一同努力,你的高参与度,以及大家对我们辅导团队的高满意度,将书写出暑期研修道路上最美丽的风景,使各位同行假期生活充实、辛苦并快乐着。

“诚恳、努力、严谨、务实”,是我们几个辅导教师工作的“八字方针”。

在远程中心的指导下,让我们一路同行,激情似火,追逐梦想,用跳动的键盘,铺砌一条信息高速路,找到教育智慧拓展的路线图。

当金秋10月结业时,我们可以无愧地说:

我付出,我感悟,我成长,我收获,我幸福!

啊,睡梦中我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我找到了铸造百年之基、成就千年伟业的金钥匙……

历史不会忘记——2010年的这个夏季!

这个火红而不寻常的夏季!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温家宝总理的这首寄托了共和国总理对教育和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和深厚感情的励志诗——《仰望星空》。

啊,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我们上下求索教育的制高点,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经久不息!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衷心祝愿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暑假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安徽省远程继教辅导教师团队历史组

                            赵剑峰  彭江龙  吴云驾沈为慧

                 二0一0年八月一日

专家论道

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

——记一次现场议课活动

成都教育学院陈大伟

  这是一次独特的研讨活动。

  讨论对象是两节录像课:

一节初中数学,内容是《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节初中语文,内容是刘心武的《冬日看海人》,一篇自读课文。

  这两节课是专门为研讨活动录制的原生态的课——没有打磨、粉饰,录像时把镜头多放在学生身上。

研讨活动由我主持。

  我提前看完录像,确定了如下讨论的重点和切入点:

  对于数学课,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从教材的认识和处理人手,讨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和实现这种关联;二是从教材处理的疑惑、问题人手,讨论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主要讨论思路是:

从课例中引出理念,再讨论如何将理念体现在行为中,进而改进行为。

我截取了3分钟的录像,供讨论用。

  对于语文课,我考虑从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人手,通过深入对话,揭示教学行为的可能效果,讨论支撑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实现理念和行为的重构。

我截取了10分钟的录像,用作讨论的材料。

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直面问题,坦诚交流。

为了减少相互交流时执教者的顾虑,我在讨论活动前挤出很短的时间与她们进行了沟通,两位老师表示,她们渴望成长,希望我不要有顾虑。

  数学课:

从思想到行为的比照

  重拾思想

  主持人:

各位老师,昨天下午大家先后观看了《镜子改变了什么》和《冬日看海人》两节课。

今天上午,执教的A老师,B老师将和我们一起对可俄进行讨论。

即将开展的议课方式将采用直面问题的策略,需要献课老师的勇气和宽广的胸怀,对此我们特别向两位老师表示敬意。

(掌声)

  主持人:

A老师,你有几年教龄了?

  A老师:

我只有5年教龄。

  主持人:

那教了3年老教材,教了两年新课程的教材。

现在,请你想一想:

新课程的教材与原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材相比,有什么变化?

  A老师:

我觉得新教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符号。

这节课就是要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把任何物体放在镜子面前,都能找到关于镜面的轴对称图形。

在具体教学中,又不是给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最后让学生能够找到轴对称图形。

  主持人:

你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教材。

  (主持人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相关内容。

  主持人: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你刚才说的两个特点:

首先,教材中没有一句结论性的话语,有的只是让学生活动的建议和活动中要思考的问题提示。

可探究的豪材。

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我体会,没有了结论,意味着教的东西不是很明确了,意味着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教师有了更大的教学自由。

但是,自由空间的增大也意味着选择难度的增加,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是:

是否实现了学生的更好发展?

比如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学到东西没有?

选择难度增大以后,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自然提高。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家才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

  其次,就是你提到的另外一个特点——新课程中的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在这里用“远离生活”来表述以前的数学教学,用“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来表述以前的数学教学,用“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来表述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

你认为这种变化试图体现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A老师:

我觉得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要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学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几道题。

我曾经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

试一试,在生活中,你不用数字,不用数学的方法和知识,能不能度过一天?

学生回答说不能,因为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

我想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数学非常必要。

另外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注意到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主持人:

这就是你刚才说的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什么?

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感受?

  A老师:

(迟疑)加强这种联系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请问您是怎么想的?

  主持人:

你已经说到这个方面的意思了。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什么呢?

我以为要体会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生活在数学中。

我个人以为,因为生活中有数学,所以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学习数学,而且要学习有用的数学。

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又要注意揭示数学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于提高生活的质量。

从数学在生活中的角度,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到:

数学并不神秘,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数感、方位感和数学意识,以数学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两点,实际上是告诉学生数学的价值是什么,数学是怎么产生的,避免生活与数学的疏离,使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主持人:

生活在数学中,这还只是一个观念,要把这个观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

  A老师:

嗯,对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大量生活中的图片,还有汽车号码等,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主持人:

我认为,你在后面安排警察如何识别嫌疑犯撒谎的问题思考,至少可以告诉学生,学好数学可以不被欺骗。

而让学生认识照镜子也是在接触数学,以及后面的判断汽车车牌、判定饭桌的方位,这些教学活动都可以给学生“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感受。

  主持人:

一方面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揭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这方面,具体到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A老师:

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利用了学生每天都要照镜子的经验,由于有这样的经验,从学生的反应上看,他们都比较容易地完成了课本上的活动。

如果反思存在什么问题,我感觉好像学生并不知道上完这一节课以后,究竟应该有什么收获?

他会不会感觉没有收获?

这个问题我没有去问过学生。

  主持人:

各位老师都看了这一节课,大家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困惑?

(一些老师点头)看来有。

我也有这样的困惑。

对此我有一个不一定恰当的认识:

是有了生活,但没有教数学;或者说,教了生活,但没有教数学。

  刚才我们讲要用生活来教数学,在学生学了数学以后要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老师的疑惑是,安排了学生照镜子,学生参与了活动,但由此所获得的东西是什么呢?

会不会没有收获?

其实,在新课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学生得到了什么”这样的困惑。

所以有的老师说,这样热热闹闹,学生可能得不到东西,他们担心误了孩子。

  实际上,经历本身就是收获。

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喜欢数学,这也是收获。

但在这里,利用这节课,我们主要想讨论:

在什么地方可以把生活引导到数学?

如何把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同时变成提升数学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这一节课的数学主题是“轴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以看一看,具体落实到照镜子的过程中,。

A老师是否紧紧扣住了“轴对称现象”?

是否注意分析和巩固原来学习的轴对称知识?

比如轴对称现象的要素——对称轴是什么?

为什么说是轴对称?

……

  A老师:

这一点,我觉得做得不够好。

  主持人:

实事求是地说,你做了一些。

比如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就说了这就是轴对称现象。

但我觉得作为巩固课、运用课,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我们现在可以想一想:

“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的像判断,小明举起的是哪只手?

”找的过程蕴含着怎么样的数学价值?

前面的基础是什么?

对后续学习的帮助是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都该好好想一想。

  主持人:

A老师,现在我们想一想,在找的过程中实际找了什么?

  A老师:

找了位置,运用了位置的确定。

  主持人:

对,生活中我们找的是手,数学中我们找的是位置。

那为什么能够确定位置?

它是根据什么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的?

  A老师:

能够确定位置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轴对称现象,彼此是轴对称图形。

找的方法运用了轴对称的方法。

  主持人: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轴对称方法又是什么?

又该怎么运用呢?

  主持人:

你看,当你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引向它的时候,数学的知识和能力就出来了。

我理解,它就是在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轴对称的概念,初步运用轴对称方法找位置,并为以后作轴对称图形奠定基础。

  这样,在学生正确地找出位置以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

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运用了什么办法?

你在头脑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图像和过程?

同时,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尝试画一下头脑中的图像,使他的思考显性化,转化为方法和能力。

也可以说,这样的过程是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提炼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用这样的“数学模型”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

这样就把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变成数学“建模”的过程。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后,在课堂上我们将不断引出生活中的故事,但这种重现不是简单重复,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生活水平上,它不仅需要结构化、组织化,更需要深化和赋予意义。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想一想:

呈现和研究这些例子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一个教学活动背后的数学意义是什么?

要想一想,它对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学科知识有什么价值?

想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就不至于产生“我教这个东西,最后学生得到了什么,考试成绩会不会掉下来”这样的疑惑。

  主持人:

我在观课的过程中,总体感觉教学进行得比较流畅,但我也注意到有一个地方有一点“卡”。

“卡”就是教学活动进行得不流畅,花了很多工夫都没有“翻”过去。

我们常说课后反思,我觉得最应该反思的就是课堂上卡住的地方。

我已经把这段资料剪切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老师:

通过观察刚才的图片,我们现在想一想镜子到底改变了什么呢?

  (学生犹豫。

  老师:

(重复)镜子改变了什么呢?

  (学生仍然犹豫。

  老师:

(边用手势提醒,边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我们欣赏了四幅风景图,我们发现怎么样了——倒过来了,倒过来了改变了什么?

  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迟疑地说:

镜子改变了物体的方向和位置,迂有形状……哦,只改变了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老师:

(探询与暗示)位置?

改变了吗?

  学生:

改变了物体的…

  老师:

那么说我们刚才的风景图,上面的风景……?

  学生:

改变了方向。

  老师:

(强调)改变了方向。

然后呢,你刚才说到了位置?

考虑一下,位置改变了吗?

  学生:

位置没有改变。

  老师:

是的。

位置是没有改变的。

“镜子改变了什么”?

  学生:

改变了方向。

  老师:

很好,请坐下。

(板书:

改变方向)

  老师:

镜子改变的是物体的方向,实质上也就是说,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物体的像是关于镜面的什么样的?

成什么?

咱们叫什么?

部分学生:

(小声)轴对称……

  老师:

(接着)成轴对称。

(板书:

实质上,镜子中的像与原物体成轴对称)

  老师:

好,那大家先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在这里说,镜子它有可能改变物体的上下方向,也可能改变左右方向,这要具体看镜于是怎么放的了。

  主持人:

在你提出“镜子到底改变了什么”的问题时,学生在犹豫。

因为他们不知道改变了什么,你用手势来启发、提醒,一个学生终于被启发了,然后说改变了方向、位置,甚至形状。

最后在你的帮助下,又意识到位置、形状没有改变。

在这个地方,学生不理解,老师教着有困难,有一点“卡”。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A老师:

我觉得出在我提的“问题”上。

我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镜子改变了什么,但他们想不出合适的答案。

  主持人:

为什么想不出合适的答案?

  A老师:

现在我知道镜子其实不能改变什么。

  主持人:

看来是这个“问题”有问题了。

我想再问一下,这个“问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老师:

这是课本的标题。

当时也没有想到去琢磨标题。

  主持人:

你问的“问题”是从课本中来的?

现在我们想讨论课本中的“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个标题有没有问题?

  (下面一位老师认为,对学生这样说没有问题,成人才会深究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

我觉得,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吃透教材,以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镜子改变了什么”题目本身有没有问题。

  (下面几个老师说;“汉有问题。

”)

  主持人:

没有问题呀?

镜子能不能改变方向?

(下面一位老师说:

“不能改变方向。

”)我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我照镜子时,我还是我,我没有动,我本身没有改变方向。

那这个题目可不可以换一下:

“物体和它镜中的像“,这样,“像”和“物”就是以镜面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

  主持人:

好了,对数学案例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围绕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怎么理解和适应教材的变化,怎么在教材面前做“主人”。

谢谢A老师,也谢谢刚才参与交流的其他老师。

语文课:

由学生折射回来的教育反思

  观察从学生出发

  主持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语文课。

我想采用与数学课相反的思路:

从行为人手讨论支撑行为和技术的理念,思考怎么样通过改变理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对B老师的《冬日看海人》,大家已经看过完整的课堂录像,在这里我们先看一个片段,围绕片段展开讨论。

看的时候,我请大家注意观察学生,并想一想你会讨论哪些问题。

  播放视频片段:

  B老师:

同学们,这篇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前10个自然段我请10个同学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来读。

好,咱们来找10个同学。

第一段,谁来?

  (学生没有反应。

  B老师:

(目光巡视一周)嗯!

没有人敢读吗?

这不符合七班的风格呀。

(发现了一个学生举手)你看,这就有英雄出现了,好吧,你读第一段!

谁读第二段?

好,这位女同学读第二段。

因为不认识大家,我只好抽人读了。

谁读第三段?

有没有男生?

  (同学们将目光投射在刚才一个发言比较积极的男生C同学身上。

  B老师:

大家不要看他,他已经得到几次发言机会了。

这位同学来读第三段吧,抽到的同学站起来吧。

  (前三位同学站起桌。

然后老师再请7位同学起来读书,只有7位同学站起来,C同学被安排读第八自然段。

此过程耗时1分24秒。

  B老师:

读书的同学,我对你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要求你们声音要大一点让大家听清楚,希望在下面听的同学用心去听,如果他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错误,等他读完了,我们再一块儿帮助他纠正,好不好?

现在我们开始读。

  (第一个学生读书,老师认真地看着自己的课本。

  (第一个学生读完。

  B老师:

(评价)你读得非常好,我建议你长大以后到中央电视台当一名儿童节目的主持人。

你的声音非常具有亲和力,听着真亲切,而且你的长相也非常可爱。

谁读第二段呢?

接着来。

  (第二个学生读。

  S老师:

(评价)很好,接着来。

  (其余同学读,老师没有再评价,一直看着自己的课本。

  (这期间,镜头停留在C同学身上,C同学先把桌上的一个东西藏在桌子下面,然后从课桌上拿起阅读资料,试图掩盖自己的尴尬,但在长达3分钟的站立中,这位同学明显表现出不安和无聊。

  (第十位同学读完。

  B老师:

很好,请坐,最后一段我来读。

  (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老师富有感染力地读完最后一段。

  B老师:

好,在我们大家的合作下,我们把这篇课文读完了。

我想,同学们都读得很好。

尤其是读第八段的男同学(C同学),我也给你提一个很好的建议,你的声音非常浑厚,以后可以考广播学院,没有问题!

当然大家读得都很好,我发现,七班的同学读得都比我好。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表现更精彩。

  主持人:

这个片段中,我们将主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思考教师行为的合理性。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节课是借班上课。

借班上课中看到的现象与平常教学并无多大关联,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但这又是一次研讨活动,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主持人:

在这个课例中,B老师一共用了50分钟。

因此,我们可以讨论,什么地方浪费了时间?

哪些地方可以节省时间?

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应该怎样激励学生参与?

我们平常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达到这个要求?

  B老师,我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安排学生读前10个自然段以后,要自己读最后一段?

  B老师:

虽然超时了,但回过头来问我是否后悔安排学生读,我的感受是不后悔。

语文是一个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感受不应该由老师来讲,学生读到了他就悟到了,语文的效果要看你开启了他多少思路,悟到了什么。

在我的课堂上,我绝不吝啬时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读,所以时间超了。

  为什么自己去读最后一段,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这是一个出彩的地方,它有一个语言的升华和递进,“执著的心”、“童话般美丽的心灵”让老师去读出味道,可能对加深学生理解有一定帮助。

所以,还是由我抢夺了这块阵地,把展现水平和能力的地方留给下白己。

  相对而言,我还认为,朗读是自身的优势,我也希望展示自己的优势。

  主持人:

谢谢你关于阅读问题的理解和经验。

我个人同意你的见解,就语文教学,我以为语感需要在阅读中培养,体验需要在阅读中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