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1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套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C、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9、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10、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因果联系是指()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12、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方面是()

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13、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1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表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C、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D、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15、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诡辩论的错误D、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1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

A、符合权威人士的观点B、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C、正确地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D、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17、对同一事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说明()

A、认识内容不是来源于客观世界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客观事物不能被意识正确反映D、认识受主体状态的制约和影响

18、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生产关系的性质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19、被马克思称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的是()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

C、劳动者D、科学技术

20、在一切社会生产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A、阶级关系B、产品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1、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A、统治者的意志B、政治制度

C、自然环境D、生产方式

22、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它()

A、同生产力没有矛盾B、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C、内部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为生产力要素提供了较好的结合方式

23、改革开放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说明()

A、经济基础的发展由上层建筑决定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4、马克思说: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C、科学技术在生产工具变化中有重要作用

D、以生产工具为骨骼系统的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2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B、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多选题

2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机械性

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

27、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主观能动性B、客观物质性C、物质手段的必要性

D、目标选择的社会性E、社会历史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E、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9、中国加入WTO,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相互利用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0、质和事物的关系是()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B、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C、质是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的D、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

E、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31、“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说明()

A、书本知识不重要B、上级指示和决议不能作为行动的根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E、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2、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不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量变渐进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过程E、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3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E、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4、意识形态()

A、是思想上层建筑B、是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社会的特有产物

C、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D、构成社会的观念结构

E、本质上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A、生产关系任何时候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方向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只起影响作用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并服从于生产力的要求

三、辨析题

36、一切规定都是否定。

37、有的真理只有绝对性,有的真理只有相对性。

38、世界统一于存在。

四、简答题

39、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1、简述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六、材料题

43、材料一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0页

材料二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和凝聚力。

―――摘自江泽民《发扬抗洪精神 重建家园 发展经济―――在江西视察抗洪救灾工作时的讲话》1998年9月4日

材料三

“不要以为有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

…… 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5页

结合以上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

(2)简述上述材料所说明的这一原理的内容。

(3)用上述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单选题(共25分,每小题1分)

1、D2、A3、C4、C5、E6、D7、B8、D9、C10、C

11、A12、B13、A14、A15、B16、C17、D18、D19、C20、C21、D22、D23、C24、D25、D

二、多选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26、CDE27、ABE28、BD29、ABDE30、ABCDE31、DE32、BCE33、CD34、ABDE35、CE

三、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6、答案要点:

1)此观点正确,它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

(1分)

(2)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与否定是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依赖、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

(3)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体现在人们的思维中,就是“一切规定都是否定”。

也就是说,当我们肯定(规定)某物为某物时,同时也就意味着否定某物为他物。

所以,规定性是以肯定形式建立起来的否定。

(2分)

37、答案要点:

(1)此观点错误,它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2)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3)说有的真理只有绝对性,有的真理只有相对性,这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分)

38、答案要点:

(1)此观点错误,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于物质。

(2)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它与世界的存在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后者是指世界的有无问题,而前者是指世界的本质、本原问题;

毫无疑问,世界必须存在,然后才能谈到它的本质、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二者的联系。

(3)上述命题把世界的存在与世界的本质、本原相混淆,这就在世界的本质、本原问题上模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因为“存在”,既可理解为物质的存在,又可理解为精神或思维的存在。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9、答案要点: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①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分)②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映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1分)③列宁在定义中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40、答案要点: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1)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分)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2分)(3)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或基本趋势。

41、答案要点:

(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的飞跃,就是人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分)②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所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概括与抽象(或进行改造加工制作)。

六、材料题(共10分)

43、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1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1分)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事业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

(1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条件;

(1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有力地抵制和克服各种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

(1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1分)因此,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宏伟目标的可靠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二

1、下列命题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心外无物         B、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归结为()

A、神灵的创造物B、“原初物质”

C、绝对精神D、原子

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不懂得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可知性B、矛盾性

C、客观实在性D、无限可分性

5、下列关于静止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

A、绝对不动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某些稳定形式D、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

E、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D、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是有条件的

C、事物的普遍联系D、事物的永恒发展

12、事物内部包含的肯定方面是()

1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D、指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4、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1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A、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B、认识和理论是否相一致

C、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D、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16、“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7、对同一事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说明()

1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者的素质B、劳动产品质量的高低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0、在一切社会生产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23、改革开放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说明()

A、经济基础的发展由上层建筑决定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24、马克思说:

25、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政党B、军队

C、宪法D、国家政权

26、承认“可知论”的有()

A、一切唯物主义B、彻底的唯心主义C、所有唯心主义

D、一切哲学派别E、只有辩证唯物主义

27、()不是实践的基本特征

28、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B、基本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非基本矛盾就是非主要矛盾

C、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E、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对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辩证综合

A、矛盾双方在相互利用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己获得发展

3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3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取得真理性认识B、达到理性认识C、取得规律性认识

D、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E、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2、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33、()不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34、国家的本质不通过()表现出来。

A、国体B、政体

C、国家机构D、国家的职能

35、“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这种说法适用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

37、错误思想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8、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单纯的位置移动。

39、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4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

41、简要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要把握好速度问题,速度低了不行,速度过高也不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5页

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现在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更快一些。

根据初步测算,增长百分之八到九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向这个目标前进。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9页

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同上,第2页

材料四

中央最近又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可以坚信,经过各地各部门继续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再接再厉,奋发前进,实现今年全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有把握的。

—―—摘自江泽民《发扬抗洪精神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在江西视察抗洪救灾工作时的讲话》1998年9月4日

(1)运用质量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在严重的洪灾之时,中央仍然强调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2)请说明为什么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答案

1、D2、B3、D4、C5、A6、D7、B8、D9、D10、C

11、A12、D13、B14、A15、D16、A17、D18、D

19、D20、C21、D22、D23、C24、D25、D

26、AB27、CD28、ADE29、ABDE30、BD31、ABCDE32、AD

33、ABE34、ABC35、ABCDE

(1)此观点正确,它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