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24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一章范文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 B)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 A)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3、汉代大儒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个观点属于(D )

A.辩证法   B.诡辩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5、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B )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科学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6、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一个根本缺陷是(A )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7、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

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

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

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

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

这里体现出的哲学(C)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8、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D)

A.经济建设实践  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29、2008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

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这些情况说明(B )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  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

30、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句话说明(A)

A.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2、孔子说:

“逝者如斯夫!

”,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他这句话说的是(C)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3、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34、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35、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B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7、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强调的是( B  )

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39、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

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

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C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40、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该派主张否认事物运动是(A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C.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基础是(D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42、《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D)

A.唯物主义观点   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   D.朴素辩证法观点

43、成语“过犹不及”指的是( B)

A.要确定事物的质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要区别事物的两面性   

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4、《孙子兵法》指出“阴阳相克,奇正相生”,是一种( A)

A.辩证法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45、“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D)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C.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46、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足球比赛的胜负是偶然性事件

B.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C.比赛的胜负双方是纯粹对立的

D.球赛的胜负是由球队整体决定,与球员个人因素无关

47、下面哪些命题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 )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D.心之官则思

答案:

1、C2、C3、A4、C5、D6、B7、B8、C9、A10、D11、D

12、D13、A14、A15、C16、D17、B18、A19、D20、B21、D22、A23、D24、D25、B26、A27、C28、D29、B30、A31、B32、C33、A34、A35、A36、B37、B38、A39、C40、A41、D42、D43、B44、A45、D46、B47、A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合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合

4、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结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放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B)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D、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又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BC)

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道理有(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认为(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货论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

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23、"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B)

A、要坚持适度原则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BCD)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2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BD)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6、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BC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27、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C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答案:

1、BC2、AB3、BC4、CD5、ABC6、ABCD7、BCD8、AB

9、ABD10、AB11、ABC12、ABCD13、CD14、AD15、CD16、ACD

17、ABC18、ABCD19、ABC20、BD21、BD22、ABD23、AB24、BCD25、ABD26、ABC27、AC

三、判断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F)

2、世界统一于存在。

(F)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F)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F)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T)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F)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T)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F)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F)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F)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T)

12、现代科学思维言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F)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F)

答案:

1、F2、F3、F4、F5、T6、F7、T8、F9、F10、F11、T

12、F13、F

四、原著理解题

第一章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要点: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

要点:

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3、列宁指出:

“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要点:

列宁指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恩格斯: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经典论述。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五、材料分析题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勤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