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点体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41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天文点体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文点体会.docx

《天文点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文点体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文点体会.docx

天文点体会

学习天文学概论的收获与感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100922班牛璐10091027

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这十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不少感想。

还未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各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天文方面的书最感兴趣。

1997年第一次来北京,我参观了天文馆和古观象台,现在仍然记得在古观象台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景象,可以说,我与天文学自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了中学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从物理方面对天文学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清楚了诸如背景辐射,红移蓝移等一些专业概念,也发掘出了天文知识中更神奇的一面,激发了我探索天文奥秘的兴趣。

这学期的天文学概论课程中,来自北京天文馆的老师们为我们系统的总结了天文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诸如星座,彗星,行星与恒星以及关于观察天文现象的一些常识,这些知识对于天文学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宇宙中的天体,近到月球,远到银河系,都对地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

其中,太阳系作为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太阳这颗恒星又深深的影响这地球的各项物理指标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

因此,天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非物理系的学生,我们对天文的了解也许不会那么深入,所以本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及天文知识的平台,为我们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天文学知识中,星座知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东西方都对星座有着不同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

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否认了诸如占星术这类的研究,但是星座对于我们了解宇宙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星座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便于野外活动的人们在晴朗的夜晚辨别位置,同时可以为人们更好的定位天体以及相关的天文现象,从而更好的研究天体。

对于人类来说,天文现象不仅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还有许许多多天文爱好者的喜爱。

天文现象不仅指诸如日月食,流星雨这样可供天文爱好者观看的现象,也有诸如太阳风这类影响人类活动的现象。

而作为可供观察的现象来说,基本的天文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望远镜作为观察天文现象最简单最直接的工具,受到了

天文爱好者们很大关注。

因此如何选取望远镜以观察不同的天文现象,也成为了天文学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天文知识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同时学到了很多观察天象的经验及技术,激起了我更多的参与到有关天文学方面活动的兴趣。

同时,各位老师生动的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的图片以及专业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成为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

而天文学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培养了一种爱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

同时,探索宇宙不仅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有着深远意义,对于个人,思考宇宙与人生更能让我们的胸襟开阔,思维活跃,成为更有深度的青年。

天文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它的存在至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前一直认为天文学是一门十分枯燥且难懂的学科,但是经过这几周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我对于天文学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许多脱口而出的东西原来是错的……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占星术,即通过天体的运行来占卜凶吉祸福,预测自然灾害、战争的输赢和个人的命运,很多人认为天文学应当和占星术分开,后者是一种试图通过天体运行状态来预测一个人命运的伪科学,但是我想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神秘的占星术才使天文学不再那么单调,变得生动起来。

但当代的天文学与占星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现代天文学是使用科学方法,以天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占星术则通过比附,联想等方法把天体位置和人事对应;概而言之,占星学着眼于预测人的命运。

天文学的许多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从细微的方面讲,天文学上的黄道十二星座是现在很多女生感兴趣的星座的原版,但是这里所讲述的星座又与我们所说的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实际上黄道是有十三个星座的,在天蝎座与人马座中间还有一个蛇夫星座。

另外,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历就是在古代劳动人民悉心研究天文学、以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历法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极为密

切的。

从宏观方面讲,月球和太阳引力会造成海水的潮汐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存在很大的影响,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对紫外线和信息信号影响不容忽视,再者,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在经济技术等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天文学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在天文学方面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甲骨从商代(公元前2千年)起就记录了日食和新星,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最大不同之处,我想就是古代天文学主要是政府的活动,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用于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的不断更新,研究天文学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在大学里甚至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有关天文方面的社团组织,人们似乎对天文学的兴趣一下子变得浓厚起来……

后来,我发现要想更深入的学习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必须必备良好的文言文功底,课件上有许多史书上记载的天文学现象,伴着老师生动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古代有这么多有关天文方面的小故事,当然这之中也有许多不同寓意的神奇想象,例如我国史书上就明确记载了公元前1059年5月29日和公元前1576年12月的两次五星联珠的奇特天文现象,而在这奇妙的现象之后更是有着著名的历史事件,这似乎蕴含着什么有趣的寓意。

另外,也许是以前对于天文学的了解真的太少的缘故,我觉得上课的时候知识量真的很大,有很多知识都想要记录下来,可是每次上完课后,看着零零碎碎的笔记,总觉得不成体系,少了点什么。

其实课上有些知识是高中地理中已经学过的,但是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的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喜欢上了这种每次上课都是在积累自己不知道的同时又很感兴趣的知识的感觉。

篇二:

天文点

天文点?

一个高的起点

在那遥远的西北巍峨的昆仑之巅

常年驻守着一群年轻的军人有人问他们苦不苦

他们总是对着问话的人摇头海拔5000多米的高地怎么可能不苦

高原上的夜是那样静静得能听清自己的呼吸又是那样的冷

冷得刺骨

但战士手中的钢枪依旧紧握在手中不曾放松

5390

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有谁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曾挥洒过多少的鲜血风依旧在吹

雪依然在下

巡逻的战士们

迎着风雪

却满脸的微笑

有人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还是那样地对着问话的人摇头

在这样的高地怎么可能不苦说不苦

那是骗人的篇三:

感受地球自转

感受地球的自转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561104)付盛华

伽利略有一句名言:

“地球在转。

”——当时没谁相信地球在转。

今天,谁都相信,地球不仅在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还在不停自转,那么,这种自转究竟在地球上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

我们如何找到这些现象并证明地球在不停自转呢?

由于自转影响,地球严格上说是一个非惯性参照系。

而考虑地球绕地轴自转时,可以认为它的角速度是沿着地轴的一个恒矢量,对该类的空间转动参照系,要加上惯性力后,牛顿第二定律成立。

方程形式为:

?

?

?

?

?

ma?

?

f?

m?

2r?

2m?

?

?

?

?

?

?

?

a其中,为物体在空间转动参照系中的加速度,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为地

?

球自转的角速度矢量,?

?

指物体相对于非惯性参照系的速度。

?

?

?

2?

2m?

?

?

?

就是物体在地球这一非惯性参照系中的两项惯性力。

其中,m?

r、?

2其方向自转动圆心沿m?

r就是我们熟知的惯性离心力,?

?

半径向外,而?

2m?

?

?

?

叫做科里奥利力,是由于参照系

的转动及质点对此转动参照系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方向

垂直于?

和?

?

所决定的平面,并按右手螺旋法则及负号决

定。

如图一所示。

(注:

有关科里奥利力的知识在此不展

开叙述,读者可参看相关力学教程。

由此可见,地球的自转至少会从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

响:

一是由于自转本身而影响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相对运动

现象;二是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三是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

下面分别就这三方面举例说明:

地球在不停自转。

?

?

一、由于自转而影响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相对运动现象

①昼夜交替反映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因为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轴是一根假想轴,它连接南级和北极,并总是指向北极星),自转时总是有半个球面向着太阳,太阳光把它照得很亮,这就

是白昼;另外半个球面背着太阳,没有阳光,大地一片黑暗,那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

不停地自转,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照射点也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昼半球和夜半球互相交替,白天和黑夜也在互相变化。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我们叫它一天。

毛泽东诗词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便反映了人跟随地球在不停自转。

同样,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所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不同,以及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极昼或极夜现象,均说明了地球的自转。

②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位反映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首先,地球同步卫星能定位于赤道上空某一确定高度。

这说明地球同步卫星一定在绕地心做圆周运动;同时,地球同步卫星能与轨道上某一点保持相对静止。

这说明地球也在不停自转,且地球自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同步卫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

①重力与重力加速度的区别反映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同一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的地方,其重力不同。

在地球的两极,物体的重力最大,在赤道上,物体的重力最小。

这是因为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而地球上的物体都跟随地球绕地轴做圆周运动,在两极处圆周运动半径为零,重力和该处万有引力相等;在赤道上圆周运动半径最大,重力等于该处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差值。

根据测量,两极处重力加速度为9.83m/s,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m/s。

同样,当摆钟从某一纬度移到另一纬度时,走时会出现误差也是由于重力加速度不同的原因。

②海洋潮汐现象反映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水按时涨上来,落下去,落下去,又涨上来,天天如此,海洋水面发生这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就是海洋潮汐。

地球大多数地方每天都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钟。

在月球和太阳的影响下,海面被拉成与鸡蛋一样的椭球形状(如图二)。

值得注意的是,无

论是a部分还是b部分的海面均被拉起。

拉起的

原因如图三所示。

在a点,由于惯性离心力与万

有引力方向相同,将海面拉起;在b点,虽然惯性离心力与万有引力方向相反,由合力方向仍然沿惯性离心力的方向,亦将海面拉起,

从而形成了图二所示的椭球形状。

由引可见,如果

地球不是在不停自转,就不可能每天出现两次高潮

和低潮了。

同样,地球是赤道凸起,两极扁平的椭球体,

形状像个桔子这一事实正是由于地球22

地球新月大潮图二图三

自转的影响而形成的。

早在十七世纪牛顿通过仔细研究了地球的自转便得出了这一结论。

三、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

①河流两岸陡峭程度不同反映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人们发现,沿着水流的方向,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往往比左岸陡峭这是地球自转的一个实证。

由于水流与转动的地球有相对运动,水流将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也称为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科里奥利力的水平分量总是指向运动的右侧。

河水日夜奔流,经过成千上万年,这种水流对左右岸冲刷作用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的。

而在南半球,科里奥利力的水平分量总是指向运动的左侧,河流的左岸比右岸陡峭。

②水流的旋涡反映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每天洗完澡拔掉浴缸的塞子放水时,都发现排水的旋涡总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就是著名的谢皮罗现象。

谢皮罗经过认真研究,1962年,他发表论文,认为放水时旋涡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位于北半球,所以旋涡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他还推论出,在南半球放洗浴水时的旋涡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

这一论断已被各国科学家在各地用实验所证实。

自然界里有许多缠绕植物,像牵牛花,菟丝子及一些藤类植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常常沿着竹杆或树枝之类盘旋而上。

令人称奇的是它们盘旋的方向常常也是固定的。

如果人为地把它反过来,也不能改变它们继续按原来的方向盘旋而上。

根据文献介绍,植物这种固有的盘旋方向是由它们的基因来决定的。

在植物的发源地科里奥利力的方向影响了植物的盘旋方向。

经过千百万年的繁衍,这种特性在遗传基因中被固定了下来,甚至后来把它移植到另一地方也很难改变。

经查阅植物学文献和野外观察,一些植物盘旋的方向和其发源地与卡皮罗现象是吻合的。

③傅科摆试验证明了地球在不停自转

法国人让·傅科(j.b.l.foucault,1819-1868)

于1851年在巴黎国葬院(法兰西共和国的先贤祠)的

大厅里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

傅科在大厅的穹顶上悬

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

千克的摆锤。

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

每当摆锤经

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

下运动的轨迹。

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朋

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一条轨迹。

但人们惊奇

的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震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准确地说,在这个直径6米的沙盘边缘,两个轨迹之间相差大约3毫米,如图二所示)。

这一实验直接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我们假定将傅科摆置于北极。

从惯性系观察,摆锤仅受两个力,即地球引力与绳的拉力,这两个力均在摆平面内,它们引起的加速度也在摆平面内,因此摆平面在惯性系中是不动的,但由于地球的自转,摆平面相对于地球沿相反方向转动。

在地球这个非惯性系中研究摆的运动,摆球将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这个力与

υ相垂直,导致摆平面沿与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缓缓转动。

北极的观测到傅科摆旋转一周的时间是a(a=24h),而在其它纬度,υ相和ω不垂直,摆旋转一周的时间要更长。

理论证明,在任意纬度γ上,傅科摆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a/sinγ。

对于巴黎,这个数字是31.8小时,对于北京,这个数字是37.25小时,而在赤道,由于υ相和ω平行,科里奥利力为零,摆不发生偏转。

④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还有很多,如质点从距地面有限高度自由下落,其落地位置偏东;质点以一定速度竖直上抛,其落地位置偏西;从地面附近向赤道附近推进的空气流(即贸易风),由于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会发生偏转,如北半球地面附近自北向南的气流,有朝西的偏向,即成为东北贸易风?

?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将发现更多由于地球自转而留下的蛛丝马迹。

参照书目:

1、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柯南,《三思科学》电子杂志第五期,2001年11月1日

3、漆安慎,杜婵英,《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自然杂志》2002年第5期篇四:

读名著心得体会

读名著心得体会

读名著心得体会一: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

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

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

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

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

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

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

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

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

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

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

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

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

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

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

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

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

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

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

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

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

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

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

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

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

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名著心得体会二: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56字)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

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

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

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

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

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

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

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

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

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

爱是永恒的!

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

“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读名著心得体会三:

读古典名著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