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57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docx

化肥厂工艺对外培训教材

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厂简介

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厂,是川化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二级生产单位,是四川化工控股集团公司川化基地的核心骨干企业。

化肥厂始建于2008年12月,其前身为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原第一化肥厂(即老系统或国产化装置)、第二化肥厂(即新系统或引进装置)。

化肥厂主要装备为:

大、中型氮肥生产装置各一套即:

年产20万吨合成氨、14万吨尿素的国产化中氮肥装置和年产36万吨合成氨、7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引进装置。

化肥厂下设第一合成车间、第二合成车间、第一尿素车间、第二尿素车间、成品包装车间、电气仪表车间、设备检修车间、生产科、设备科、安全环保科、厂部办公室等三科一室和七个车间,现有员工1200余人。

20万吨国产化中氮肥装置(简称一化系统或老系统),是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我国现代大化肥装置的国产化“样板”工程,也是川化建厂的奠基石和川化发展的助推器。

一化系统合成氨装置,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国家布点的四套国产化中氮肥装置之一,采用以焦碳为原料,设计能力年产合成氨7.2万吨。

该工程于1956年9月破土动工,1959年9月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四川无氮肥生产的历史。

进入六十年代后,对装置实施了多次重大的技术改造:

1963年—1964年,实施了合成氨7.2万吨/年的“填平补齐”技术改造,改造后实际年产量达到7.2万吨;1964年—1966年,进行了围绕合成塔技术改造为中心的革新挖潜,使合成氨实际年产量达到了12.8万吨;1967年—1971年,实施了原料由焦炭改为天然气的“天改工程”,并使“气头”达到了年产合成氨原料气18—20吨的能力;1971年—1975年,装置实施了整体性的革新挖潜改造,使合成氨年产量达到了18万吨,比原设计能力提高了1.5倍;1988年—1990年,对“老系统”实施全面技术改造,采用最新的工艺技术,新建20万吨/年合成氨“国产化样板”装置,1988年3月动工建设,1990年12月建成投产。

一化系统尿素装置,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工艺技术,设计能力年产尿素11万吨,1971年开工兴建,1978年建成投产,八十年代后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使产能提高到了14万吨/年。

一化系统建成投产以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与学习引进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创新发展,先后进行了多次重大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整体功能日趋完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逐步达到先进水平,特别是20万吨合成氨“国产化样板”装置的建成投运,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化系统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中氮肥生产管理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培养了大量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川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先后荣获化工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企业技术进步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四川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现代大化肥装置(简称二化系统或新系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从日本成套引进的我国第一套现代化大化肥装置,由日本东洋工程公司(TEC)设计,合成系统采用美国凯洛格公司(KELLOGG)技术,设计能力日产合成氨1000吨;尿素系统采用日本东洋工程公司(TEC)水溶液全循环改良C法工艺技术,设计能力日产尿素1620吨。

该装置于1974年5月破土动工,1976年6月建成投产,1977年正式交付生产运行。

川化大化肥装置的建成投产,使川化由一个中型化工企业跃入了中国化工大型企业的行业,实现了川化发展的一次大跨越。

川化大化肥装置投产运行以来,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之路,不断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1991年采用卡萨里公司节能内件,对合成塔进行改造,提高了装置产能和设备寿命。

1995年采用天津大学天久公司洗涤技术,对尿素造粒塔粉尘回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尿素粉尘达标排放。

1997年与日本绿色和平组织合作,采用日本东洋工程公司(TEC)技术,对一段炉进行了烟道气回收综合利用改造(即:

中日合作合成氨装置一段炉废热回收示范项目),提高了废热回收利用率,收到了明显的节能和环保效益。

2001年引进荷兰海得鲁技术,对尿素系统进行了生产大颗粒尿素的技术改造,增加了尿素品种和市场竞争力。

2003年,从日本引进工艺软件包和主体设备,由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开发设计,对合成氨、尿素系统进行了增产节能技术改造。

此次改造,合成系统对脱碳、合成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中压汽提、电动空压机和氢氨回收装置;尿素生产工艺由水溶液全循环改良C法,改为TEC改良ACES二氧化碳汽提法,增加了工艺冷凝液解析、水解回收等环保装置。

2006年4月技改装置通过性能考核,合成氨和尿素装置分别节能10%和20%,产能分别提高20%和50%。

30多年来,在开好、管好引进大化肥装置的生产实践中,川化人传承了中国工人阶级勇于攀登、勇于奉献的光荣传统与优秀品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创造了两年半建成投产、36个月收回建设投资的“川化速度”,取得了全国大化肥行业劳动竞赛十个第一的好成绩,1981年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379天长周期记录,先后荣获化工部“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四川省先进集体”、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天府”牌尿素曾获评国家银质奖,四川省“名牌产品”、“免检产品”。

川化大化肥装置的建成投运,点燃了川化第二次跨越的发动机,开启了我国对外成套引进生产装备的先河与现代化大化肥建设的序幕;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探索、总结出了“三不原则”、“四个认真对待”、“六个一定要”等一整套具有川化特色的我国现代大化肥生产管理经验,广为全国同行业学习和借鉴;充分发挥了“跳板”、“样板”和“大学校”作用,为全国同类型装置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四川的农业生产和我国现代大化肥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12月,川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速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打造一流化肥企业,将原第一化肥厂(一化系统)、原第二化肥厂(二化系统)合并组建化肥厂,实现了强强联合,从而达到了资源优化,优势互补。

新的化肥厂成立后,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技术装备、运行管理等进行了整合,精简了机关科室,优化了生产辅助系统,使得整个组织架构更加科学、精干、高效。

化肥厂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推进安全、环保、文明生产;坚持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努力减少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流程,广泛实施以“日事日清”为主要载体的“精细化”管理;重视加强干部、党员和职工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以绩效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合成氨工艺流程概述(二合)

氨是氮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氮的来源是由空气取得的,而氢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由能产生热能的燃料,如天然气、液态烃和煤与水蒸汽反应而制得的.本装置以天然气为原料,本装置经增产节能改造后日产液氨1200吨,并付产二氧化碳气体输往尿素装置制造颗粒状尿素产品和尿液。

生产工艺主要经过四道工序:

原料天然气的压缩和脱硫.

粗合成气的制备(转化和变换)

合成气的净化(脱碳和甲烷化)

精合成气的压缩和氨的合成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上述工序和回收能量,还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措施

1.原料天然气的压缩和脱硫.

天然气于0.4-0.6Mpa,35℃引入系统,分作原料及燃料天然气使用,原料天然气经分离罐(116-F)分离凝析油及水分后,进入由中压蒸汽透平带动的三缸三段天然气压缩机(102-J).经过三段压缩后,天然气压力提高到4.1Mpa温度104℃,流量31360Nm3/H,与来自合成气压缩机(103-J)一段出口抽出的约4000Nm3/H的合成气混合,使混合气中含氢气量5.0%,以用作CO-MO加氢器转化有机硫为无机所硫需氢气用.混合气送至原料加热器(103-B)经二段予热至371℃再进入装有27.8M3触媒(分二层)的加氢器(101-D),将天然气中有机硫转化为H2S,然后串联通过二台各装有29.1m3氧化锌脱硫剂的脱硫槽(102-DA、DB),使原料中的总硫量降到0.5PPm以下,送往一段转化炉(101-B).

2.粗合成气的制备(转化和变换)

脱硫后的天然气(31360Nm3/H),与温度333℃,压力4.0Mpa的过热蒸汽(由中压气提塔16.8吨压力4.0Mpa饱和蒸汽和62.605吨368℃压力4.0Mpa混合而成),按水碳比为3.20(过热蒸汽79.405吨/H)混合,混合后的气体总量132220Nm3/H,去一段转化炉对流段第一组(A—EC101)予热,使温度升高到510℃,压力3.65Mpa,然后分成十路进入十根进气支管,又通过炉内十排共四百根转化管的猪尾管由上而下进入转化管,在管内的镍催化剂参加下,依靠顶部220个烧嘴天然气和弛放气外部供热,进行甲烷转化反应,使甲烷含量由93.01%降到11.97%,一段炉炉膛内温度为1036℃,全部转化管总传热量为65.57㎜kcal/H,转化管内平均最高温度912℃,转化管底部出口温度805℃,转化气汇集与下集气管进入上升管,气体由下而上流动时进一步被加热,从顶部出来进入上集气管时温度为839℃,压力为3.30Mpa,上集气管汇集了十根上升管来的气体,在管外有水夹套,转化气体在上集气管经过时,由于热损失,温度降到815℃后,进入二段转化炉(103—D)。

转化气进入二段顶部与由中压蒸汽透平带动的二缸四段的空压机(101—J)和电动空压机(101-JA)压缩的工艺空气和蒸汽混合进入二段炉。

空气加入量按氨合成所需要的H2/N2加入。

混合气总量为48843.648Nm3/H,其中空气量43934.89Nm3/H,蒸汽3.944吨/H,进入二段炉之前,先经过一段转化炉对流段第二组予热,使温度达到620℃后再进入转化炉顶部混合器,在二段炉顶部工艺空气和转化气燃烧,以供给工艺气进一步转化所需要的热量,这样,气体通过催化剂后,工艺气中甲烷进一步转化,在出口温度1006℃下残余甲烷可降到0.3%,

为了回收热量,从二段炉出来,温度1006℃左右的工艺气体(232645.28Nm3/H)直接进入二个并联的第一废热锅炉(101—CACB)产生10.5Mpa的高压蒸汽,工艺气温度降至482℃,为进一步回收废热,又进入第二废热锅炉(102—C),产生10.5Mpa高压蒸汽,第二废锅设有旁路伐,使工艺气体出第二废锅后温度降低至371℃,进入变换系统。

为了维持系统蒸汽平衡,在一段炉炉侧设有辅助锅炉(101—Bu),辅助锅炉烟道与一段炉对流段相连,烟道气588℃与一段炉烟道气混合后一起去回收热量,使一段炉总热回收率达90%左右。

一段炉对流段主要是回收烟道气中热量,对流段中按烟气流动方向设置的回收设备是天然气蒸汽预热器(A—EC—101),空气蒸汽预热器(A—EC—102),蒸汽过热器(A—EC—103),烟道气废热锅炉(A—EC—106),锅炉给水预热器(A—EC—104),燃料气预热器(A—EC—105),燃料空气预热器。

由于热量逐步回收,烟道气温度逐渐下降(982℃→866℃→807℃→602℃→419℃→367℃→211℃→204℃→155℃),最后由中压蒸汽透平带动的引风机(101—BJ)抽至烟囱而排出,引风机能力为277600Nm3/H,进口压力为-208㎜水柱。

燃料空气由一台电动送风机强制送入。

进高温变换炉的工艺气中CO为12.3%,H2O/CO比为4.9,高变换炉内装有氧化锌触媒59m3,气体流经触媒层,CO和蒸汽发生变换反应,出口温度达到428℃,出口气中CO下降到2.81%,高变出口工艺气先经过高变废锅,(103—C)回收热量,产生10.5Mpa高温蒸汽,然后再经过甲烷化预热器(104—C),加热去甲烷化的工艺气,进低变炉(104—DB),温度在226℃,低变炉内装有铜—锌—铝触媒62.6m3,,使工艺空气中CO和蒸汽在H2O/CO为17的条件下进一步反应,在出口温度为244℃下,CO含量降为0.39%.

3.合成气的净化(脱碳和甲烷化)

低变出口气先进入低变废热锅炉(1104-C)产生0.45Mpa饱和蒸汽(经作为四级闪蒸用蒸汽后进入再生塔,作为再生热源),工艺气温降到152.9℃,再进入二个并联的再沸器(105—CA、CB),加热再生塔(102—EA、EB)下塔溶液,工艺气温降到128.5℃,又进入锅炉给水预热器(106—C),进一步冷却,使工艺气温降到80.5℃,进入粗气分离器(102—F),分离掉冷凝液后到脱碳系统.工艺气流量173617.248Nm3/H,压力2.845Mpa

102—F分离出来的工艺冷凝液48.923T/H送往150-C换热后进入中压气提塔(150-E)处理,气提合格(电导小于10us/cm)的工艺冷凝液经150-C、151-C换热后,经纤维棉过滤器过滤进入W-FB302作为脱盐水使用。

.

低变气中的CO2,是用加有活化剂二已醇胺(根据技改的设计为ACT-1),缓浊剂五氧化二钒,浓度为27%的碳酸钾水溶液来脱除的.

低变来的粗合成气进入CO22吸收塔底部,由下而上地与下段上部引入85%量的113.5℃,980m3/H,苯菲尔半贫液进行逆流吸收,粗合成气的CO2,含量在下塔由17%降为0.9%,工艺气进入上塔后,与吸收塔顶引入15%量的70℃,160m3/H,苯菲尔贫液进行逆流吸收,工艺气中CO2含量由0.9%降到0.1%以下出吸收塔,经分离罐(103—F)后去甲烷化系统.

由吸收塔顶部出来的温度106℃,流量1140m3/H的富液,经过一台水力透瓶(107—JHT),回收能量后,进入再生塔上段上部,降压后的富液在二氧化碳再生塔的上部由上而下进行闪蒸,脱出大部分的CO2气体,苯菲尔富液到再生塔上段下部已经闪蒸出大部分二氧化碳,形成半贫液,再进入132-F利用低变废锅产的26.556吨低压蒸汽进一步进行四级闪蒸再生,再生后的半贫液利用1107-J、107-J送到吸收塔下段上部,供吸收塔下段吸收用,其余的半贫液不经过132-F再生回流到再生塔下段,经再沸器加热提高温度,(再生塔底部设计操作温度122℃,压力0.179Mpa)进一步再生为贫液,贫液从再生塔底部出来,经贫液锅炉给水换热器(107—C),使温度从122℃降到70℃,再由贫液泵(106—J、JA)抽出经水冷器(107—C),送往吸收塔上段顶部,供上段吸收用,正常情况下水冷器不加冷却水.

再生塔顶出口的二氧化碳气体经水冷器(110—C),回流罐(113—F)水冷器(132—C).洗涤塔(104—E),使二氧化碳气体由103℃→60℃→40℃,压力为0.113Mpa,二氧化碳浓度为98.5%,流量为31691.072Nm3/H送尿素车间

此处,必须说明,本装置的再生系统,因设备运输的原因,设计为二个再生塔。

使流程较为复杂,但是这二个再生塔的结构和操作条件相同。

其所有管线也是对称安装的,如果再沸器的输入热量有不平衡的情况时,蝶形伐在10%左右的范围内调节进入再沸器的低变气流量。

为了使进入二个再生塔的富液量大致相等,从113—F回溜到再生塔的冷凝水经108—J利用流孔板的作用将等量的水引入再生塔洗涤段顶部,一部分回流水进入1116-F经1116-J回到1104-C作为锅炉给水,另一部分回流水在HC-0820、0821的控制下,均衡地进入再生塔下段。

从吸收塔出来的工艺气体(70℃)经分离罐(103—F),将气体中夹带的溶液分离下来,(4.5㎡/H)送往回流罐(113—F),工艺气再去合成气压缩机(103—J)一段出口的合成气甲烷化预热器(136—C)。

预热后进入高变炉后的甲烷化预热器(104—C)进一步预热,在104—C出口设有旁路伐TCV—12调节进甲烷化器的温度为316℃,进入甲烷化器(106—D)的气体流量为141776.54Nm3/H,CO,CO2总含量小于0.46%。

甲烷化器内装有一层镍触媒(24.7m3),操作压力2.762Mpa,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产CH4,H2O,出口温度为345℃,经锅炉给水换热器(114—C)降至135℃,再经锅炉给水预热器115-Ca降至60℃,再经过水冷器(115—C)降至37.8℃。

进入净化气分离器(104—F),分离出冷凝液1429.524㎏/H排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降到10PPm以下去合成压缩系统。

4.精合成气的压缩和氨的合成

进103—J第一段新鲜合成气量为141609.22Nm3/H(其中有2912Nm3/H低压氢),温度为38℃,压力为2.607气体中甲烷含量0.9%,Ar含量0.3%,氮24.68%,氢74.11%。

一段出口气排出4000Nm3/H,作脱硫加氢用外,其余气体分成两路(约各占50%),一路去甲烷化预热器加热洗气后与另一路混合去水冷器(170—C),(从氢氨回收有2004.8Nm3/H、温度为40度的高压氢回收入系统)一段出口气压力为6.48Mpa,温度170℃,两路器汇合后温度为139℃,再进入氨冷器(129—C),其冷冻侧背压控制在0.35Mpa,防止冻结。

出氨冷器后的温度为7.8℃,进入分离罐(142—F)分离水分后再进入103—J二段压缩,设氨冷器的目的是在于节省高压段的功耗,并可减少合成气中的水分,以保护压缩机的转子和提高产品氨质量,第二段压缩后气体温度为138℃,压力为15.74Mpa经水冷器(116—C)温度降到38℃,再进入氨冷器(1130-C),其冷冻侧背压控制在0.40,出氨冷器后的温度为20度去分离罐(105—F),分离出水后进入第三段压缩,三段压出口温度66.5℃,压力为19.9Mpa,流量140239.01Nm3/H,三段压缩出的新鲜气与合成塔出来的循环气(温度54.4℃,流量453968.03Nm3/H)混合,混合气温52.1℃,经水冷器(124—C)冷却到36℃,又分成两路(每路气量约50%),一路经第一氨冷器(117—C),第二氨冷器(118—C),使温度从36℃→29.4℃→7.2℃,另一路经热交换器与从氨分离出来的较冷的混合气换热,温度降到7.2℃。

这两路气汇合后,再经第三氨冷器(119-C),使温度降到-12.2℃,进入氨分离器(106—F)分离出液氨后,气体再通过热交换器(120—C)提高温度为23.9℃,进入循环段压缩提压到209㎏/㎝2,温度35.7℃,先去合成塔(105—D)进出气换热器(121—C),与出塔气换热,温度提高141℃,再去合成塔进行氨合成反应。

合成塔的设计是塔外预热,塔内有多层冷激式的缩口塔,塔内换热器置于的塔的上部,以利于安装配管及修理。

合成塔(105—D)内装有三层铁触媒,(第一层11.6m3死二层16.1m3,第三层23.3m3)共51.0m3。

进塔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线气体经过触媒筐和筒体间的环隙得到部分预热并使塔壁温度保持在安全范围,然后再与出塔气在上部换热器(122—C)换热提温进入第一层触媒开始反应,另一部分气体,分三路进入第一、第二层触媒上部冷激调温和第三层内部换热器进行换热调温。

出塔气温度为348.7℃,经过锅炉给水预热器(123—Ca、123-C)把温度降到160℃,再经过塔进出气换热器(121—C)进一步降到54.4℃,然后与103—J三段压缩出口新鲜气混合,如此往复循环。

另外在合成系统设置了一个塔外开工加热器(102—B),以燃料天然气燃烧来加热进合成塔气体,作为氨触媒升温还原用,也可以用于停车后再升温用,被加热的气体直接在第一冷激线上进入氨触媒层的零米。

从氨分离器(106—F)分离出来的液氨49204.76㎏/H进入液氨中间贮槽107—F(压力1.72Mpa,温度-11.1℃)。

液氨中间贮槽(107—F)来的液氨,一部分直接送闪蒸罐(112—F)流量30315㎏/H,一部分(流量2096㎏/H,)送到冰机贮槽闪蒸气氨冷器(126—C),其余(17446㎏/H)送到第二闪蒸罐(111—F),以保持液氨中间贮槽的液位稳定。

第一,二,三闪蒸罐与相应的合成系统中的第一,二,三氨冷器是按热虹吸原理进行冷冻蒸发循环操作的,第一闪蒸罐(0.793Mpa,20.6℃)出来液氨除送第一氨冷器外,另外还要作为103—J一段出口氨冷器(129—C)、103—J二段出口氨冷器(1130—C)和驰放气回收循环氨水氨冷器(A—EA701)冷却用,后三者用户蒸发的气氨进入第二闪蒸罐,多余的液氨也送往第二闪蒸罐,第二闪蒸罐(0.342,0℃)的液氨除送第二氨冷器外,另外还要作为吹除气氨冷器(125—C)冷冻用,吹除气氨冷器和冰机贮槽闪蒸汽氨冷器的气氨送往第三闪蒸罐。

多余的液氨送往第三闪蒸罐(0.117Mpa-17.8℃)的液氨送往第三氨冷器,还要抽出3552.63㎏/H,由冷氨泵(120—J,JA)送出作为成品液氨一部分,以防止冷冻系统水的积累影响氨冷器的冷冻效率。

一台由中压蒸汽透平带动的二缸三段离心式冰机(105—J),用来平衡送往尿素及其它用户所需要的成品液氨和合成系统所需要冷冻量,将气氨再压缩冷冻成液氨循环使用。

由第三闪蒸罐出来的气氨(26311㎏/H)送入冰机一段压缩,一段出口与第二闪蒸罐出来的气氨(26104.59㎏/H)在缸内混合进行二段压缩,二段出口气先经水冷器(128—C)冷却后,再与第一闪蒸罐出来的气氨(9416㎏/H)汇合后进入底三段压缩,三段出口的气氨进水冷器(127—CACB)冷却后成为液氨(61831.59㎏/H),送入冰机贮槽(109—F)。

冰机贮槽(1.624Mpa41.5℃)的闪蒸气去闪蒸气氨冷器,将气体中氨冷凝分离出来(1031㎏/H)送往第一闪蒸罐,闪蒸余气将送往氨回收系统进一步回收氨。

冰机贮槽的液氨一部分(15531.59㎏/H)送往第一闪蒸罐,余氨(46300㎏/H)经热氨泵(109—J,JA)提压与氨冷汇合,送往尿素。

每小时产品液氨49758.27㎏/H(1200吨/天),压力1.8Mpa温度30℃尿素停车时,产品氨全送氨球

冷冻系统中设有氨注射泵(117—J),其作用是从冰机贮槽吸取液氨喷射到合成气压缩机一段出口水冷器(170—C),前和二段出口水冷器(116—C)前吸收合成气中微量的二氧化碳,随后在142—F,105—F作为冷凝液排出,另外还有一喷射点是在合成循环系统水冷器(124—C)之后,作为开工时合成系统防冻结之用。

附图1-天然气压缩及脱硫

 

附图2-转化及变换

 

附图3-脱碳及甲烷化

附图4-氨合成

尿素工艺流程概述(二尿)

本装置原为日本东洋工程公司(TEC)水溶液全循环改良C法,在此基础上采用TEC的ACES21工艺进行技术改造。

生产能力设计值:

(1)2300t/d负荷,生产1910t/d大颗粒尿素,带两套三胺。

(2)2300t/d负荷,生产1910t/d小颗粒尿素,带两套三胺。

(3)2460t/d负荷,生产1910t/d大颗粒尿素,带四套三胺。

(4)2460t/d负荷,生产1910t/d小颗粒尿素,带四套三胺。

装置分为六个部份,即合成、净化、浓缩、回收、工艺冷凝液处理及三胺来尾气处理。

1)合成工段

从合成装置来的原料液氨,温度38℃、压力1.8MPaG,经氨贮槽(FA401),由氨升压泵(GA404)升压,再经液氨泵(GA101)升压到21-24MPaG,通过氨预热器(U-EA101、U-EA102、U-EA152)预热后,液氨温度被加热到140-145℃,再经高压甲铵喷射器(U-EE151)送至尿素合成塔(U-DC101)。

其流量由回流管上的流量调节阀FRC102控制。

氨贮槽的压力由PIC4502控制在低于1.6MPaG。

  

原料二氧化碳,温度40℃、压力0.115MPaG,经压缩机(U-GB151)压缩至约15.7MPaG大部分二氧化碳送到汽提塔(U-DA151)用作汽提介质,其余部分送到尿素合成塔(U-DC101)和低压分解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