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57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8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

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应该在家完成的实验有部分学生没有做,对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能力训练重点是:

猜想与假设,即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教材安排了“认识我们自己”、“简单机械”、“我们的家园——地球”、“电与我们的生活”、“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五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7个活动。

1、认识我们自己:

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围绕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2、简单机械:

通过指南车信箱的介绍的科技史,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定量描述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3、我们的家园——地球:

了解人类在猜想与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园”的历程。

在阅读、实验、猜想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地球。

4、电与我们的生活:

在猜想中设计实验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常识。

5、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

反思通过猜想解决过的问题,归纳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影响摆摆动时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5、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意个人保健,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能够连接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五、教学措施:

1、抓住先发散后集中,不断验证的过程落实“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训练重点。

2、教、扶、放,先让学生明确大致的“路数”,模式(包括表述的语言、方式)出来之后再逐渐放开。

3、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探究能力训练重点之间的结合点。

4、抓住重点单元、重点课,落实能力训练重点。

5、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6、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作用,

7、继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教学安排(每周2课时)

周次教学内容

1《我们在呼吸》

2《心脏和血管》、《我们的大脑》

3《我们的大脑》、《和谐统一的身体》

4《和谐统一的身体》、国庆节休假

5《生活中的“好帮手”》、《他能撬动地球吗》

6《轮轴》、《滑轮兄弟》

7《在斜坡上》、《有趣的传动》

8《地球的故事》

9《风光无限的地貌》、《地球的内部》

10《地球仪》、《地图》

11《漂移的大陆》

12《电池》、《怎样控制电路》

13《设计电路》、《导体和绝缘体》、

14《电和我们的生活》、《安全用电》

15《猜想与假设》、《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16总复习

17总复习

18期末考查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一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我们在呼吸》是《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一课。

“我们在呼吸”一课教材由“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五个活动组成。

为了让同学们在体验呼吸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呼吸器官,感知呼吸过程;我们把活动一“我们的呼吸器官”活动三“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整合为第一课时.即本课《我们在呼吸》,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有梯度的自身呼吸体验,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模仿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将不直观的现象呼吸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呼吸机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呼吸系统的概念的构建.

[教学目标]

1、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

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

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

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

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

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

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了解些什么?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资料]: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二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

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

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

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

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

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

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

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

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

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师检查指导。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谈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

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教学后记]:

[资料] 

新疆年会: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陈华珠运动与健康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三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以比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和材料测试自己肺活量的大小,组织讨论肺活量的大小跟自己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运动可以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让身体更加健康,指导学生制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

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

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

吹气球比赛。

要求:

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1)谈话:

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

(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

谈话:

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

(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

到底小多少?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

(板书:

测量)

二、探究过程

(一)测量肺活量,

(1)谈话:

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

(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

怎么计算肺活量?

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

(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

(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

(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

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

 

第二单元简单的机械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工具,能对这些工具的作用提出它们的猜想。

(2)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从而能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敢于创新。

3、科学知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轮轴、滑轮、传动……。

第1课生活中的“好帮手”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

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 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

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 全班交流。

(“注意倾听,补充发言” 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

(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

(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3、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

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

(小组完成情况,感受:

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

(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

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

 

第2课他能撬动地球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

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杠杆尺(课前组装好)、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镊子、小黑板。

教学建议

  本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扶、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

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2.活动一:

我们也来撬地球。

⑴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

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

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

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

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

这个点叫支点。

“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

二、活动二:

寻找杠杆的秘密。

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

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3.认识杠杆尺

⑴它的支点在哪里?

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

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

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记录呢?

A、独立思考。

B、出示记录单: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右(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与支点距

钩码数

与支点距

 

 

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

(见下表)

D、提示:

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

4.小组活动

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

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

⑴.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

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

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

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

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

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

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

压井抽水柄、剪刀、镊子、虎口钳、钢笔?

)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

为什么?

3.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4.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

5.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

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

1.课件出示:

天平,它是杠杆吗?

省力还是费力呢?

2.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

(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

3.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

怎样做?

需要哪些材料?

(参考课本26页制作方法)

4.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5.展示、交流。

 

第3课轮轴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5.并能识别生活中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折它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愿意合作交流,能积极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