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061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海南省海口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纸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孩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桌。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社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苗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

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

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社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

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

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全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

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

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

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

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滋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

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

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

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

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

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

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

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

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

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答: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6分)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着,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像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

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

宝钗便笑道:

“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

”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

“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众人看了,都笑说:

“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宝钗吃过,便笑说:

“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

”芳官道:

“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

”于是大家吃酒。

芳官便唱:

“寿筵开处风光好。

”众人都道:

“快打回去。

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

”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才罢。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

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

“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

”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

“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

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

”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

“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众人笑道:

“我说是什么呢。

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

大喜,大喜。

”说着,大家来敬。

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

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

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

“好极。

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

”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

  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云:

“自饮一杯,下家掷骰。

”李纨笑道:

“真有趣,你们掷去罢。

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

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

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

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

  只恐夜深花睡去。

  黛玉笑道:

“‘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

”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

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

”众人都笑了。

因看注云:

“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

”湘云拍手笑道:

“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

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

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扬脖。

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

湘云便绰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

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

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コ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蘼花事了。

  注云:

“在席各饮三杯送春。

”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

“咱们且喝酒。

”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麝月一掷个十九点,该香菱。

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云:

“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

”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掣。

黛玉默默的想道:

“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

”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

“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

”众人笑说:

“这个好极。

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黛玉也自笑了。

于是饮了酒,便掷了个二十点,该着袭人。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

“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众人笑道:

“这一回热闹有趣。

”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

芳官忙道:

“我也姓花,我也陪他一钟。

”于是大家斟了酒,黛玉因向探春笑道:

“命中该着招贵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

”探春笑道:

“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他一下子。

”李纨笑道:

“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

”说的众人都笑了。

(六十三回节选)

6、选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3分)

A、袭人抽到的“桃红又见一年春”,暗示了袭人以后会迎来她生命的“第二春”,最后会放弃侍妾身份,离开宝玉,再嫁蒋玉菡。

B、李纨抽到的“竹篱茅舍自甘心”,是对李纨亡夫后寂寞寡居生活的写照。

槁木死灰般地度过一生,到老临死时才挣得一顶“珠冠”,一件“凤袄”,也够可怜了。

C、史湘云抽到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进一步品味,还有更深的意味:

湘云开朗活泼,陶醉于青春的欢乐之中,对未来的厄运毫无思想准备,因此“香梦沉酣”又是对她的惋叹。

D.大观园原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

元春省亲后,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特下谕令妹妹们进园入住,因而大观园是一个纯粹的“女儿国”。

7、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

特别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用各种花卉暗示几个人的命运。

行酒令时,宝钗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艳冠群芳”,背面题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从来是与时好联系在一起的,亦称富贵花,与兰、荷、菊、梅相比,不免有俗艳之讥,不过这也符合宝钗皇商之女的身分。

B、探春是雪芹所喜爱的人物之一,群芳谱中她拟为杏花,花名签子是“杏花--瑶池仙品”,诗曰“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中还有“必得贵婿”诸语。

(此句诗出自唐人高蟾的《下第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是: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丘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是高蟾落第后所作,自比芙蓉,对既得沐皇家雨露的碧桃和居日边的红杏表示羡慕。

“日边”,“倚云”都有离乡远嫁外邦皇室之意,与判词中“千里东风一梦遥”相呼应。

曲中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也是这个意思。

C、《红楼梦》中,薛宝钗稳重大方,八面玲珑。

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社交”方式:

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与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D、黛玉从宝玉那里得到《牡丹亭》,读后被深深打动;但这种描写自由爱情的作品当时被认为是不正经的杂书,因此黛玉被发现读过此书后羞得满脸飞红。

 

E、《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除了王熙风、史湘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和薛宝钗外,还有李纨、秦可卿、妙玉、薛宝琴。

8、阅读下面小语段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中贾府大老爷贾赦想收一个漂亮丫鬟为小妾,不想那丫鬟却说: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不想那丫鬟却说……”这丫鬟名字叫什么?

这件事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

(3分)

(1)     

(2)     

9、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的行酒令中,林黛玉、薛宝钗各占得什么花名?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

“是且交构①。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至勃,泛然③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

“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

“星分冀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语。

又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曰:

“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

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初,勉、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炯尝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

相互构陷。

②痵:

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

③泛然:

漫不经心,随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

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

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

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

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高宗怒曰:

“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14、问答题:

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有哪些?

(3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

“有声”与“无语”两种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B.颈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

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成片的荞麦花如雪。

意境凄凉萧瑟。

C.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吟诗后不知为何忽然闷闷不乐,原来是因蓦然发现村桥原树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此诗以村行为线索,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含蓄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16、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刚抵达家门,看到了“,”的自然环境,以借此抒写自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

⑵.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⑶.《陈情表》中“,”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

诚然,①,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但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手忙脚乱千人一面蜂拥而上崭露头角

B.眼花缭乱千篇一律一哄而上脱颖而出

C.眼花缭乱千篇一律蜂拥而上崭露头角

D.手忙脚乱千人一面一哄而上脱颖而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20、在文中第三段和第四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畅通,每空不超过15个字。

(4分)

1

2

21、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