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167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doc

沈阳城市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年级:

2013级

专业:

英语

姓名:

石可

学号:

131842109

完成时间:

2014年1月26日

沈阳城市学院

年月日

沈阳城市学院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石可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学校等方面密切关注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方面,而要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对于沈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现状,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现象十分的普遍。

许多儿童因为种种的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

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调查显示:

我国有1.2亿左右的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约58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占86.5%。

留守儿童占农村就学儿童数的47.7%,且这个比例呈增长趋势。

【1】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2】,这样巨大的一个问题群体嫣然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所以关注并且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与调查结果

本调查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分析方法采用了定量分析法,问卷问题设置共分为五类,包括生活技能、人际交往、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五类问题,通过这五方面可以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文献研究则是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问题的设计和调查的顺利开展。

考虑到调查的客观条件不足,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是沈阳市法库县包屯乡的留守儿童,

包家屯乡是法库县的重点扶贫乡,外出务工人员群体较大,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全乡共有学前儿童70人,小学生432名,初中生400名。

截止至2014年1月,全乡共有留守儿童(学前班至初中)700人,占在校学生数量的77.6%。

从年龄结构上看:

学前留守儿童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5%,占学前儿童的65.7%;小学留守学生35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占小学在校生的81%;初中留守学生30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3.4%,占初中在校生的76%,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较明显,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性别结构上看;留守女童占据了一定份量的比例,达到55%。

在生活技能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在人际交往方面,留守儿童交际的能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在人生目标方面,两方差异不大;在价值观念方面特别是家庭观念,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要松散一些。

更要注意的是,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已经比较严重地淡化了亲子关系;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会常常感觉到孤独,母亲外出就业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

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远不如非留守儿童那样合群。

二、相关文献评论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地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增多。

国内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

刘梅、金文彬的《沈阳市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各方面都应关注留守儿童,以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3】;胡馨月、陈旭的《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探讨了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国内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

徐文娟、汤谦繁、徐文虎的《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合作;王敬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调查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问题。

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立这些问题的解决机制提供依据;周海杰、赵雁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哦及对策研究》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学校在其血液、生活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社会学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分析和研究。

王鑫、姚兆余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社会工作的介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5】;肖富群的《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着重研究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及其家庭的亲子关系。

【6】

综合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上述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造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的途径。

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地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而有力的分析留守儿童问题。

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儿童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儿童问题,但是力度和准确性仍然值得商榷。

二是其他方面的学说比如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儿童得到关注却依然迟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难以改变,他们即使已经长期地在城市生活,也不能享受所谓的“市民待遇”,于是,城市就只能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子女是很难在城市上学的。

一方面是户籍的限制,一方面是入学的费用过高,农民子女通常情况下只能留在农村上学。

它突出地显示了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居民缺乏人文关怀的特性,但是深究其成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比较高,家庭环境相对较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这些孩子认为学习并不重要,将来也能像父母一样出去打工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搞帮派、混社会、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里长期地寄养,久而久之地就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也缺乏自信。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地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心里发展上所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但是农村的学校很少会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即使存在一些民间的组织、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是也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去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虽然也实行了很多的爱心措施,但是大多数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密切地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地需要解决,因此,从改善制度环境,改善农村环境,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这些方面提出一些解决留守儿童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进城接受教育。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程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

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并且达到一定的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的机会。

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接受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检查。

第二,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

一是改革农村衣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应该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把留守儿童全部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了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以进行更加科学的生活引导。

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够跟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等,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且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地督促外出务工的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三是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的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

通过留守学生档案,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密切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及时地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四是对特殊留守儿童给予一些特殊帮助,对于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教育的工作,对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采取教师承包辅导、同学结对帮扶的方法,对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学杂费和实施捐助等。

五是加快产业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

各县市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乡镇经济是乡村中非农业的经济成分,乡镇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近就业,能够有机会和时间更加多地关心孩子的健康教育和成长。

在目前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更多地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责任,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学校管理者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专门档案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利用家长学校传递新的教育理念;设立校内家长,加强沟通与交流;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加强学生自身教育;充分利用校讯通等工具,即使准确地把学生在校的信息传递给家长,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

政府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个人。

结论: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以及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

努力去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地关注留守儿童,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更多的相应的措施,并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够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也可以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0,

(1):

29-36

[2]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156-157

[3]刘梅,金文彬.《沈阳市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

[4]胡馨月,陈旭.《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第2期

[5]王鑫,姚兆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经济研究周刊,2010年第24期

[6]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9卷第5期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