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05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5课时.docx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感受乡土,初识著作

■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 学习过程

(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

1.看图感受:

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

——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

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

3.深入思考:

为什么?

关键词:

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

1.了解作者:

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

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

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___篇论文,是从_________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____问题,专从_________本身来发挥,来追究________的特点。

它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_____,尝试回答“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3.学习任务二:

小组讨论:

《乡土中国》的核心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为什么用“乡土”这个概念,而不用我们熟悉的“农村”“乡村”?

师引导:

比较综合。

①农村与城市相对应:

《后记》第一段“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所以“农村”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表明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经济活动方式。

②我们常说向往“乡村生活”。

所以“乡村”主要是一个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③“乡土情结”是我们语境中一个很熟悉的词汇。

“乡土”则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强调的是与传统农耕文明相联系的社会特性。

因此,以“乡土”命名更符合本书的传统文化意蕴。

【补充】从学术背景来看,他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师从吴文藻、史禄国等社会学名师;一九三八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并获博士学位,曾师从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并且,从《乡土中国》一书中,还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熟习非常。

从实践背景来看,除其本人生于斯土长于斯地外,在本书成书前,他在广西、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田地调查工作,对中国乡村社会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会。

这两方面的因素是他敢于另起炉灶、新开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基础。

4.小结:

所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社会”这个概念,进而形成系列文章,汇编成《乡土中国》,成为一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体系的社会学著作。

(三)初识概念,了解学术著作

1.看书本的目录:

学习任务三:

小组合作研究:

①阅读本书目录,了解基本概念。

②比对右边的目录,说说不同。

——来自《魔戒》第一部《魔戒现身》

③结合《重刊序言》和《后记》,归纳《乡土中国》中概念的来源(或研究方法)。

2.齐读《重刊序言》中的三句话:

①“我是一面探索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

②“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③“它并不是虚构,也不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3.小结:

幻想小说的虚构性;概念①直接来源是作者的“乡村社会学”的讲课内容,是边探索边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②根本来源是通过认识形成的概念。

——学术研究或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的不同。

(四)反思现代,体悟学术经典

1.学习任务四:

思考表达:

有人曾提出疑问:

《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

把你的理由写成一段话,不少于140字。

2.要点引导:

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的国 中国的乡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

《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在这样一个飞奔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可能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的河流。

只有现在的民族是最薄的民族、是最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你没有办法找到过去,你也没有办法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

——梁鸿)

3.阅读提升:

梁鸿《中国在梁庄》(前言)

它(乡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

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

又是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

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五)介绍方法,学会学术阅读

1.2019年的高中语文新课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册)中P80-P81,有以下一些阅读策略的指导: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

是为了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

为了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

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求答案?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2.批注法介绍:

以《红楼梦》脂砚斋本为例。

(六)课堂总结

费孝通:

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传统,必须要有一个全盘清理。

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加以说明。

有了这笔清清楚楚的账才能使我们走下一步时不致再像目前这样的艰难而浪费了。

所以,我们也应该认认真真研读这本《乡土中国》。

第二课时结构梳理、问题处置

■ 课堂价值定位

这堂课应在第一节“感受乡土,初识著作”课之后三天至一周左右。

不宜太过接近,更不宜相隔太远。

要在保持学生的学习热度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体认知,确保学生能够抓住核心概念,并厘清概念、章节之间的关系。

课堂内容选择不宜过于深入,应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希望通过这堂课课收集、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这堂课言之有物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提供教学内容,让“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设计趋于整体化。

■ 学习目标

1.寻找、理解各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2.梳理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

■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透过“封面”析概念

展示学生绘制的封面,进行简单的分类。

(可能有抽象/具象,人物画/其他等)预设学生可能会关注到“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等容易形象化的章节。

在学生解释图画的的时候通过“核心问题”落实“核心概念”的理解。

以部分章节为例

过渡:

同学们的讲解都非常准确,“乡土”正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最大特征。

这本7万余字的“大家小书”还远没有说尽。

他可能期待我们同学将他读厚、读大。

学习活动二设计“展厅”看结构

如果要设计一个中国的“乡土社会”展览馆,你会设计哪些展厅?

需要哪些展品(配上简介)?

先后有什么讲究?

全书14个章节能打乱么?

《乡土中国》整体框架如图1:

展厅的设计,涉及“先后”和“大小”的问题。

预设学生会以书本章节为单元。

提示学生按照某一主题,对章节进行归类。

譬如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板块,依次设计展厅。

学习活动三回归文本处置问题

展示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请学生谈一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感悟。

完成两个目的,一是探索问题的答案,二是反思提问的质量与解决的办法。

学生题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类,一是可以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的。

这种问题意义不大,而且与我们传统的单篇教学问题解决没有本质区别。

不过多展开。

二是可能会撇开文本,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思考,课上不展开。

三是读了文本之后,有必要向下一节课展开的问题。

好问题的标准应该是针对作者的概念、观点展开的,最好是带有自己思考的。

作业:

重新阅读,重新提问

保留你认为课前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重新发现问题。

 

第三课时“差序格局”的是与非

■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客观评判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

2.理解“差序格局”这一关键概念及其学术价值。

3.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对书中观点进行辩证评析。

■ 学习过程

(一)背景与立场

费孝通先生写作《乡土中国》是有一个大的写作背景的。

这个背景在这本书的十四篇中时时浮现。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下面文字从中归纳出本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分析中国乡土社会所持的立场。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乡土本色》)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论文字下乡》)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

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差序格局》)

从中,我发现《乡土中国》的时代背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分析中国乡土社会所持的立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随手引的这几个片段不难发现《乡土中国》创作的背景:

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但这个转型不是完全内发的,所谓现代社在当时人看来主要是指英、美这样的西洋社会。

所以,以西洋社会为参照来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一个基本立场。

把握这一点对理解这部书非常有帮助。

了解了这些,下面我们对这本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这个概念是——差序格局。

(二)思路与方法

1.思路探究

学习任务二:

重读《差序格局》一文,探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是想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什么特点?

其论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任务支架:

方法指导

(1)画出文中显示作者运思的关键句

(2)画出文中显示作者观点的关键句

(3)思考其前后的关联即可理出思路

可以流程图的形式画出。

通过对《差序格局》思路的梳理,我们发现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目的是用来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这样自私。

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都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的关系网中。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其分析的思路见下图:

2.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习任务三:

作者在论述“差序格局”时是与西洋的“团体格局”相对而言的。

阅读《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章,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两种格局的差异。

(三)读懂原文,撰写词条

“差序格局”这个名词到底有多重要,我们不妨来看看当代社会学家郑也夫的一段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校社会学研究生入门考卷中最常见的名词解释是“差序格局”。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学教授和学者们认为,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此一关键词。

(郑也夫《隔代一书谈,回首百年身》)

这个名词这么重要,但在各种《社会学词典》中却难觅这个名词的踪影,比如:

王康主编的《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张光博主编的《社会学词典》(人民出版社,1989)、章人英主编的《社会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均未收“差序格局”一词。

学习任务四:

现在某出版社要出版一部《社会学大词典》,请你为该词典撰写“差序格局”这个词条。

任务支架:

词条写作要求与提示

1.依据的材料: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

2.词条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含义:

简要解释这个名词的含义,要求准确且通俗易懂。

(2)特点:

梳理这种社会格局几个方面的特点,可引原文中关键的句子。

(3)意义:

说一说作者提出这个概念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用、要说明什么或要解决什么问题)。

附:

“差序格局”词条一则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特点。

指乡土社会在划分群己人我界限时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格局。

由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

他在解释差序格局时说: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费孝通还说: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这种差序格局,所反映的是一种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等级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深入准确地认识和分析传统社区的社区关系。

(四)借助文献,批判思考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如此重要,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诸多的研究中,有赞同的,也有不赞同的。

比如下面两种观点: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

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

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苏力《较真“差序格局”》)

当然这个概念也属于“理想类型”,为了分析的方便,费孝通把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组织方式称为“团体格局”,如同“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大家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实际上西方社会同样也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远近厚薄关系网。

只不过因为走出了乡土之后的社会团体,其关系更多地建立在契约之上。

(陈心想《走出乡土》)

学习任务五:

今年恰逢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有关组织要召开“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研讨会”,邀请你就——“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生命力——做一个简要的发言。

请你撰写发言稿。

任务支架:

1.撰写提示与要求

2.要阐述的问题:

(1)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分是否合乎事实?

(2)以差序格局来解释中国人的“私”是否有效?

(3)“差序格局”对当代人认识中国社会是否仍有重要意义?

3.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客观的评判,评判要有根据。

(课堂上可做初步的讨论,课后完成作品)

第四课时  小切口、学研究——围绕“家”的研读

■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第四课时,在前面,学生已经通过三课时的学习,对整本书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学习,包括概念理解,逻辑思路梳理,重点问题分析讨论。

学生前期对本书的掌握是否扎实,对本课有着重要影响,本课时的研学建立在前三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本书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关于“家”的文化传统。

2.了解对本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读的一些方法。

3.拓展迁移,联系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深入理解本书的概念、观点,并找到深层学习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 教学准备

1.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

(备注: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指定阅读书系。

2.筹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4-8人。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通过前三课时的学习,对费孝通先生及其《乡土中国》一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本书中的很多学术概念进行了学习理解,分析梳理了全书的逻辑思路和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讨论解决了读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更在第三课时跟随解老师对“差序格局”进行了重点研讨,今天,我们将一起努力,围绕“家”这个范畴,探寻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二)体验与感受:

看视频,找差异

1.看视频,谈不同。

活动一:

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差异”小视频,谈一谈差异在哪里。

活动设计思路:

这个小视频形式独特,内容有趣,切中同学们生活体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通过同学发言直观谈感受的方式,体会浅层学习中“体验与感受”的着力点。

2.分小组,列表格。

活动二:

学习小组研究讨论,通过列表格方式,比较详细列举各方面问题中中美妈妈的差异。

(例如:

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家务劳动等等)

活动设计思路:

通过列表格,使同学们熟悉家庭生活大概涉及哪些方面,理性分析中外现代家庭对母子(母女)关系处理的差异,用中西比较的方式思考家的问题,内容贴近同学们生活,并且,使同学们认识到列表格等学习方式,可以让结论更理性和全面,引出下面量化研究的研习方法。

(三)深入与细化:

量表研学

1.关于中美妈妈的不同,同学们能找到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是如何论述的吗?

 如: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

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

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第26页)

2.学习任务一:

那么,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认为西洋家庭和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有什么差异呢?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填写量表。

学习任务设计思路:

通过设计简单量表,对比中西家庭差异,掌握应用简单量表方法,体会研习文本内容深入的方法。

将同学们的结论整合,得出相对理性科学的结论。

(四)思考与批判:

发现问题

整本书阅读过程,是从初识体验,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过程。

我们的思维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一个升级过程,只有走到“怎么样”这一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对不对”“有什么用”的问题。

学习任务二: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围绕本书中“家”这个问题,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对不对”“有什么用”的问题?

列出问题。

例:

“现代中国家庭是否延续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特性?

……

学习任务设计意图:

通过研讨方式,围绕“家”这个小概念,完成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中“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和“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的引导与思考,结合本书内容,拓展迁移,联系实际生活,锻炼阅读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批判意识,激发研究兴趣,为下一步确定研究性学习研究方向做铺垫。

(五)迁移与拓展:

完成《乡土中国》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学习任务三:

围绕“家”(或“家庭”“家族”),确定《乡土中国》研究性学习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比如《家族》一篇,其结论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家庭的调查,我们可以结合读过的相关文学作品,联系本文所学知识,去分析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传统大家庭。

我们一起来试试从这个角度拟定一个研究题目。

步骤一

教师引导:

确定研究题目思路,完成开题报告表格。

1.研究对象的确定:

关键词“家”(或者“家庭”“家族”)。

2.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现代中国的家庭。

3.角度:

横向,固定时期;纵向,发展变化。

4.语文研究价值方向:

古典文学作品,或者现当代文学作品。

5.部分相关文学作品举例:

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祝福》、曹禺《雷雨》、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

如,通过现实体验和新闻、影视剧、艺术作品总结分析的思路,示例选题《现代中国家庭的发展轨迹和趋势》;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示例选题《小说<红楼梦>中家庭关系研究》……

步骤二

交流讨论,填写表格。

(表格附后)

步骤三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展示,修改,教师指导评价。

学习任务设计思路:

以《开题报告》为载体,学有深度,学有所用,进可完成此项研究性学习,真正开启高中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退可明确思路,初涉课题、论文,为下一步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六)作业布置

小组讨论,可以围绕“礼治”“诉讼”“权力”“道德”等角度,继续进行其他方向研究。

附表(本表A4纸张是整页):

第五课时  疏疏一展意更浓——分享交流课  

■ 课堂定位

学术著作类“整本书”阅读课程,既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不能像常规阅读一样教师单纯地讲,又不同于单一的活动课程,只让学生完成一个活动任务即可。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教学,我们统筹安排5个课时,合理推进阅读。

本节课是第5课时。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高中生吃透整本书真不容易,所以阅读方法和阅读心得的展示与交流显得弥足珍贵。

■ 学习目标

1.《乡土中国》阅读方法和阅读心得的疏理、展示和交流。

2.展望其他学术类著作的阅读。

■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乡土中国》阅读方法和阅读心得的疏理、展示和交流

活动名称:

展板制作,《乡土中国》阅读交流

(设计意图:

在学生疏理前面四堂课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对有效的学术类著作阅读的方法。

学习形式:

展示、交流

活动内容:

(一)分组: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5—8人,推荐小组长。

要求组内成员每人都参与组内交流,每组课前制作好一个展板(可以是海报的形式,可以是ppt的形式,也可以是网页的形式),并推荐一人参与班级内分享交流。

(二)展板内容:

学术类著作阅读方法、《乡土中国》“封面”的制作、《乡土中国》中重要词条的展示、《乡土中国》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三)展板制作要求:

联系前面四堂课,四个内容中可以选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内容,展面要有适当的设计感。

每个展板请配好一篇发言稿,届时请代表介绍展板。

联系前面四堂课

阅读方法(第一课时)

“封面”的制作(第二课时)

词条的展示(第三课时)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第四课时)

(四)展板交流

每组学生代表介绍展板内容,同学们根据展板内容和形式选取优秀展板,再有每组派代表对优秀展板进行补充和优化,教师也适当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①充分利用目录,②速读全书,整体感知,③精绘重点,理解透彻,③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最后有学生总结学术类著作相对有效的阅读方法。

活动二:

展望其他学术类著作的阅读

活动名称:

知行一体,理性阅读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

学术类著作的阅读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类著作阅读有所区别,相对理性科学。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了解学术类著作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的基础上,以知行印证为主导,促进理性阅读发展。

学习方式:

知行印证、独立创作

学习形式:

实践、探究

活动内容:

(一)布置课前任务:

每组同学结伴走访乡村祠堂、高龄老人,将走访所得综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乡土中国》一书中所学到的知识联系一下,说一说书中的哪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符合,又有哪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背离?

在对中国社会结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