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218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doc

篇一:

自然人借款合同与金融机构借款合同

什么是自然人借款合同,自然人借款合同何时生效?

此文章帮助了39人|法邦网

本文系法邦网原创,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栏目关注:

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条件债务人到期不还款怎么办?

如何写借条

一、什么是自然人借款合同

自然人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和贷款人均为自然人的合同。

合同法中借款合同主要调整金融机构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借款关系,同时也对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作出了规定。

自然人之间借款的情况在实践中经济出现。

比如,某人因家中出现困难向同事借钱;某人因为要筹办一个公司向亲戚朋友借钱等,都属于自然人借款的情形。

二、自然人借款合同何时生效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实践合同,仅有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合同不能成立,必须要有实际的交付行为,即合同是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因此,无论当事人的合同采取的是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合同都是在贷款人实际交付借款时生效。

这样规定的目的是考虑到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借款合同一般标的数额较大,订立合同的手续复杂、严格,需要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规定。

同时,这类合同往往需要设定担保,作为主合同的借款合同不是诺成即成立,那么作为从合同的担保合同也无法成立。

因此,金融机构借款时,贷款人与借款人意思表示一致,借款合同即为成立。

自然人之间借款一般都属于互助性质的,无偿的情况居我,当事人在借款活动中关注的是借款这一事实能否被证明,因而对合同的形式并不注意。

大多数情况是一手交钱,另外再写一个借据,形式上比较简单。

即使当事人的合同采用了书面形式,贷款人不支付借款的,也不宜要求其必须支付并承担法律责任。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还应当考虑到当事人的真实的意思表示,以免给贷款人增加过重的责任。

所以,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这样就分清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纠纷的发生。

自然人之间借款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支付利息,也可以约定不支付利息。

当事人对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是无息借款,借款人可以不向贷款人支付利息。

篇二:

浅论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

浅论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

作者:

范雅俊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企业的经营扩展的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但是因市场经济变化、参与借款合同签订的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借款纠纷案件日渐呈上升趋势。

本文就借款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具体展开论述,希望对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风险防范

一、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的特点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是指办理货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一方,向借款人贷款,借款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因其主体的特殊性,相比于其他借款合同,具有明显的特点,以自然人借款合同为例,具体差异如下:

(1)有偿性:

根据《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按贷款合同签定日的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计息。

可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非无偿无息。

而自然人借款合同与此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1条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可见,只要当事人双方没有对利息进行明确约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即为无偿合同。

(2)要式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7条规定: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7条规定:

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可见,金融机构贷款合同属要式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自然人借款合同没有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可以合同形式进行约定,采用口头形式等。

(3)诺成性: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如无特别约定,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时生效。

因此,金融机构贷款合同为诺成性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210条之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可见,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系实践合同,以实际提供借款为生效要件。

二、借款纠纷产生原因

(一)市场变化原因作为企业的借款人,向金融机构融资巨额款项目的是为扩大经营,但是因为市场经济变幻莫测,投入和产生未成正向比例,从而导致债务不能偿还。

(二)金融机构方面原因

1.对借款人偿债能力审查不严

实践中,每个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都要在程序上对借款人的资质、资产状况等进行审查。

但有的金融机构只是流于形式、表面程序上的审查,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实际偿债能力并未进行实体评估、考察。

再加上人情关系等因素影响,致使金融机构将巨额款项发放给已经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为日后贷款无法收回留下伏笔。

2.对《借款合同》的签订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每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预先制定的合同范本,对于重要款项和需要协商的条文都以空白预留。

签订合同时,由于信贷员的疏忽大意,合同有的是只有借款人的名称,而无其具体通信地址或联系方式;有的没有具体填写借款日期,甚至有的连借款利率都没有明确标注;还有的是同一借款行为,却签订了不同的《借款合同》版本。

这些事件的发生,均是因为金融机构自己本身对《借款合同》签订这一法律行为及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未引起足够重视。

3.对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审查不严

金融机构要求保证人参与到借款的法律事实中,旨在确保日后债权的实现。

但是,有的担保人已经经营不善,或是存在大量未到期债务,或已被提起诉讼,而这些直接影响担保能力的情况,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并未予以详细调查。

4.发放贷款后,未进行有效跟踪监督

一些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对贷款的使用情况、借款人、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忽略不计,注意与关注力集中于贷款期限或利息收取。

因此,对于缺乏诚信观念的借款人,恣意使用贷款,或挪作它用,或用于挥霍,这些行为直接导致贷款无法追回,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三)借款人的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

在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中,由其是大额贷款,其借款人一般为企业。

作为自然人股东、法定代表人、高管等法律意识淡薄,从自身利益出发,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拖债、逃债,如不收受法院送达的法律文书、企业资金往来不通过企业账户等等。

这些行为最终造成金融机构贷款难以收回的局面。

2.借款人自身经营问题

许多借款企业在借款资金使用上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使用管理,资金投入与生产能力、经营规模不成正比,致使投入资金打了水漂、亏损严重,根本无力偿还借款。

还有的企业频频更换高管,新的决策层对上任前的债务重视不够,以各种借口搪塞还款,致使银行收款受阻。

还有的企业相互联系、彼此交好,在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时,互为担保,最终成为多家银行追诉的还款义务人。

三、风险防范

针对上述借款纠纷产生的原因,笔者建议在借款合同实践操作中,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风险防范,避免纠纷产生的同时,保证金融秩序的有效进行。

1.核实借款人、担保人资信状况、还款能力

对贷款申请资料进行形式审查时,聘请专业机构对借款人、担保人进行尽职调查,核实其资信状况、还款能力。

由专业机构进行调查,一方面确实能够对借款人及担保人的真实资信能力予以还原,另一方面如果因采信专业机构的调查报告予以发放贷款,而借款人却因资信、还款能力而出现无法偿还借款的情形,金融机构可因专业调查机构出具的报告不实而追究其违约责任。

这样,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起到了转移风险的作用。

2.对信贷部门人员进行法律专业培训,树立签署合同的法律意识

目前,关于金融机构贷业务的规定有《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贷款通则》、《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

不同的贷款种类,贷款发放的要求不同,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都应当熟练掌握这些贷款基本要求及法律的相关规定。

另外,签订合同时,即便使用已经事先拟定好的格式合同,信贷工作人员也应当对合同的每项条款予以认真审核。

以下《借款合同》的主要条款更应认真填写、严格审查,确保无误:

(1)借款人名称、地址、通信方式:

该项关系到借款合同的一方主体,贷款发放后监管、催款的联系沟通及纠纷产生时诉讼文书的送达。

(2)借款种类:

借款种类直接决定法律适用和政策规定,签订合同时应对该项作出明确约定。

(3)借款币种:

币种决定贷方发放的贷款是人民币还是外币,应作出明确约定。

(4)借款用途:

用途是贷方是否发放贷款的审核内容之一,根据现行的金融政策,贷款应当专款专用,是否依据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直接决定借款人是否违约及利率的适用。

(5)、借款数额:

即贷款发放的具体数额,合同中应当具体约定贷款的总金额及具体发放方式。

分批支付贷款时,应当写明每次支付的数额及时间。

(6)借款利率:

期内利息、逾期利息、复利的计算都应当予以明确约定。

(7)借款期限:

期限决定着还款日期及罚息的起算,也决定着借款人违约责任的承担。

(8)还款方式:

双方对还方式有约定的,应当在合同中具体明确规定。

(9)合同签署日期:

因金融机构借款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时生效,合同签署日期即为合同生效日,双方的权利义务于此时产生。

3.完善制度,成立相关部门

建立严格的贷款使用监管制度,成立监管小组,由专门人员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借款方及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

当发现借款人、保证人等具有不利于还贷的重大不利事项发生时,即按合同约定宣布债务提前到期,以行使债权追索权,将金融机构的损失降低最低。

4.借助司法,依法收贷

现实中不乏借款人违约事实发生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碍于情面,不愿诉诸法律,以使双方撕破脸面,而一味无效协商。

有的银行还采取对借款人采用“借新还旧”的方法,变相延长还贷期限(现该方式是否合法,理论界已有争议)。

为了避免损失的扩大,使贷款有效回收,金融机构应尽早向法院起诉,借助司法手段,确认债权,依靠司法力量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篇三:

各金融机构贷款合同编号识别

工商银行——分三个字段,第一个字段15位,第二个字段8位,第三个字段为年号,每个字段中间由短横杠分开,第一个字段前5位数字为行号,第三个字段会标注具体经办行。

例如170590000130127—17050228—2009年(伊川)。

建设银行——以het为开头,后面紧跟19位阿拉伯数字,数字排列中第11至14位是业务发生的年份。

例如het0410680000200802369

中国银行——合同编号为13位,前面5位是行号,第6至7位是业务发生所在年份。

例如4624309322939。

交通银行——合同编号为20位,前五位是行号,第7至10位是业务发生所在年份,之后是英文字母m,例如4132102008m100005400,如果是担保合同,字母m换成a。

上海浦发银行——合同编号是16位,以bc开头,第3至6位是业务发生所在年份。

例如bc20081201000440。

洛阳商行——合同编号是14位,前六位是业务发生的年月日,第7位是大写英文字母。

例如091201d2100008。

中信银行——合同编号是13位,前面5位是行号,例如1739401000015。

中国进出口银行——合同编号是5位,暂未发现编号规则,例如18039,或(2009)进出口银行(京银团信合)字第19038号。

民生银行——合同编号是14位,第5至8位是业务发生所在年份,例如99302009298940。

光大银行——合同编号是14位,第3至6位是业务发生所在年份,例如22200904000185。

招商银行——合同编号为10位,例如3723000438,前4位是行号。

兴业银行——合同编号为14位,以xd为开头,第3至6位是业务发生所在年份,例如xd200711130006。

广东发展银行——合同编号为9位,前两位是业务发生年份,例如080136564。

农信社——合同编号是20位,前四位是行号,例如66220011233000860015,这个不一定准确,因为信用社管理不规范,信贷员素质较低,许多业务编号不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