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23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docx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苏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中考冲刺:

几何综合问题—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展望】

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综合题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不仅有选择题、填空题、几何推理计算题以及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计算题,还有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性的问题、方案设计的问题等等.主要特点是图形较复杂,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较隐蔽,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答.

几何综合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如折叠类型、探究型、开放型、运动型、情景型等,背景鲜活,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考查方式偏重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几何为主的综合题常常在一定的图形背景下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证明线段、角的数量关系(包括相等、和、差、倍、分及比例关系等);

2、证明图形的位置关系(如点与线、线与线、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3、几何计算问题;

4、动态几何问题等.

【方法点拨】

一、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各部分的知识:

1、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2、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性质;

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函数;

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5、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6、垂径定理,切线的性质,与正多边形有关的计算;

7、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

二、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解答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

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

2、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发展条件,为解题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要由已知联想经

验,由未知联想需要,不断转化条件和结论来探求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3、要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

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方程等思想来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

类型一、动态几何型问题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

⑴当t为何值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⑵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⑶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思路点拨】⑴中应由△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需补充条件AQ=AP,由AQ=6-t,AP=2t,可求出t的值;

⑵中四边形QAPC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其面积可由矩形面积减去△DQC与△PBC的面积求出;

⑶中由于题目中未给出三角形的相似对应方式,因此需分类讨论.

【答案与解析】

解:

(1)对于任何时刻t,AP=2t,DQ=t,QA=6-t.

当QA=AP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6-t=2t,解得:

t=2(s),

所以,当t=2s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在△QAC中,QA=6-t,QA边上的高DC=12,

∴S△QAC=

QA•DC=

(6-t)•12=36-6t.

在△APC中,AP=2t,BC=6,

∴S△APC=

AP•BC=

•2t•6=6t.

∴S四边形QAPC=S△QAC+S△APC=(36-6t)+6t=36(cm2).

由计算结果发现:

在P、Q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APC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也可提出:

P、Q两点到对角线AC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

(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在矩形ABCD中:

①当

时,△QAP∽△ABC,则有:

,解得t=1.2(s),

即当t=1.2s时,△QAP∽△ABC;

②当

时,△PAQ∽△ABC,则有:

,解得t=3(s),

即当t=3s时,△PAQ∽△ABC;

所以,当t=1.2s或3s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总结升华】本题是动态几何题,同时也是一道探究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归纳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计算分析,抓住其本质,揭示出变中不变的规律.四边形QAPC的面积也可由△QAC与△CAP的面积求出,;⑶中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永春县校级月考)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3,CD=5,BC=10,梯形的高为4,动点M从点B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点C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直接写出梯形ABCD的中位线长;

(2)当MN∥AB时,求t的值;

(3)试探究:

t为何值时,使得MC=MN.

【思路点拨】

(1)直接利用梯形中位线的定理求出即可;

(2)平移梯形的一腰,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3)利用MC=MN时,结合路程=速度×时间求得其中的有关的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

【答案与解析】

解:

(1)∵AD=3,BC=10,

∴梯形ABCD的中位线长为:

(3+10)÷2=6.5;

(2)如图1,过D作DG∥AB交BC于G点,则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

∵MN∥AB,

∴MN∥DG,

∴BG=AD=3.

∴GC=10﹣3=7.

由题意知,当M、N运动到t秒时,CN=t,CM=10﹣2t.

∵DG∥MN,

∴△MNC∽△GDC.

=

=

解得,t=

(3)当MC=MN时,如图2,过M作MF⊥CN于F点,FC=

NC=

t.

∵∠C=∠C,∠MFC=∠DHC=90°,

∴△MFC∽△DHC,

=

=

解得:

t=

综上所述,t=

时,MC=MN.

【总结升华】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但是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拐点.

3.(2016秋•泗阳县期末)

(1)已知:

如图1,△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BC边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ADE,连接CE.求证:

①BD=CE,②AC=CE+CD;聪明的小明做完上题后进行了进一步变式探究.

(2)如图2,在△ABC中,∠BAC=90°,AC=AB,点D为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腰Rt△ADE,∠DAE=90°(顶点A、D、E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CE,类比题

(1),请你猜想线段BD、CD、DE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不需论证;

(3)如图3,在

(2)的条件下,若D点在BC的延长线上运动,以AD为边作等腰Rt△ADE,∠DAE=90°(顶点A、D、E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CE.

①题

(2)的结论还成立吗?

请说明理由;

②连结BE,若BE=10,BC=6,求AE的长.

【思路点拨】

(1)①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BAC=∠DAE=60°,AB=BC=AC,AD=DE=AE,进而就可以得出△ABD≌△ACE,即可得出结论;②由△ABD≌△ACE,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DC+CE;

(2)先判定△ABD≌△ACE(SAS),得出∠B=∠ACE=45°,BD=CE,在Rt△DC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出CE2+CD2=DE2,即可得到BD2+CD2=DE2;

(3)①运用

(2)中的方法得出BD2+CD2=DE2;②根据Rt△BCE中,BE=10,BC=6,求得CE=

=8,进而得出CD=8﹣6=2,在Rt△DCE中,求得DE=

=

,最后根据△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AE的长.

【答案与解析】

解:

(1)①如图1,∵△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

∴∠BAC=∠DAE=60°,AB=BC=AC,AD=DE=AE,

∴∠BAC﹣∠DAC=∠DAE﹣∠DAC,

∴∠BAD=∠EAC.

在△ABD和△ACE中,

∴△ABD≌△ACE(SAS),

∴BD=CE;

②∵BD=CE,AC=BC,

又∵BC=BD+CD,

∴AC=CE+CD;

(2)BD2+CD2=DE2.

证明:

如图2,∵∠BAC=∠DAE=90°,

∴∠BAC﹣∠DAC=∠DAE﹣∠DAC,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D≌△ACE(SAS),

∴∠B=∠ACE=45°,BD=CE,

∴∠B+∠ACB=∠ACE+∠ACB=90°,

∴∠BCE=90°,

∴Rt△DCE中,CE2+CD2=DE2,

∴BD2+CD2=DE2;

(3)①

(2)中的结论还成立.

理由:

如图3,∵∠BAC=∠DAE=90°,

∴∠BAC+∠DAC=∠DAE+∠DAC,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D≌△ACE(SAS),

∴∠ABC=∠ACE=45°,BD=CE,

∴∠ABC+∠ACB=∠ACE+∠ACB=90°,

∴∠BCE=90°=∠ECD,

∴Rt△DCE中,CE2+CD2=DE2,

∴BD2+CD2=DE2;

②∵Rt△BCE中,BE=10,BC=6,

∴CE=

=8,

∴BD=CE=8,

∴CD=8﹣6=2,

∴Rt△DCE中,DE=

=

∵△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

【总结升华】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举一反三:

【变式】△ABC是等边三角形,P为平面内的一个动点,BP=BA,若

<∠PBC<180°,且∠PBC平分线上的一点D满足DB=DA,

(1)当BP与BA重合时(如图1),∠BPD=°;

(2)当BP在∠ABC的内部时(如图2),求∠BPD的度数;

(3)当BP在∠ABC的外部时,请你直接写出∠BPD的度数,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答案】

(1)∠BPD=30°;

(2)如图3,连结CD.

∵点D在∠PBC的平分线上,

∴∠1=∠2.

∵△ABC是等边三角形,

∴BA=BC=AC,∠ACB=60°.

∵BP=BA,

∴BP=BC.

∵BD=BD,

∴△PBD≌△CBD.

∴∠BPD=∠3.

∵DB=DA,BC=AC,CD=CD,

∴△BCD≌△ACD.

∴∠BPD=30°.

(3)∠BPD=30°或150°.

类型二、几何计算型问题

【几何综合问题例1】

4.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8,BC=6.折叠该纸片使点B与点C重合,折痕与AB、BC的交点分别为D、E.

(1)DE的长为;

(2)将折叠后的图形沿直线AE剪开,原纸片被剪成三块,其中最小一块的面积等于.

【思路点拨】

(1)由题意可得:

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易证DE∥AC,即DE是△ABC的中位线,即可求得DE的长;

(2)由DE∥AC,DE=

AC,易证△AOC∽△E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OA:

OE=2,然后求得△ACE的面积,利用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底的比,即可求得答案.

【答案与解析】

(1)根据题意得:

DE⊥BC,CE=BE,

∵∠ACB=90°,

即AC⊥BC,

∴DE∥AC,

∴AD=BD,

∴DE=

AC=

×8=4;

(2)∵DE∥AC,DE=

AC,

∴△AOC∽△EOD,

∴OA:

OE=AC:

DE=2,

∵CE=

BC=

×6=3,

∵∠ACB=90°,AC=8,

∴S△ACE=

CE•AC=

×3×8=12,

∴S△OCE=

S△ACE=4,

∴S△ADE+S△ODE=S△ABC-4-12=8,

∴其中最小一块的面积等于4.

【总结升华】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是一道典型的几何综合题.

举一反三

【变式】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B=45°,AE为BC边上的高,将△ABE沿AE所在直线翻折得△AB′E,那么△AB′E与四边形AECD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答案】在Rt△ABE中,∵∠B=45°,AB=2,

∴AE=BE=

,∴S△ABE=1.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AB′E≌△ABE,∴EB′=EB=

∴B′C=BB′-BC=2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CF∥BA.

∴∠B′FC=∠B′AB=90°,∠B′CF=∠B=45°

∴CF=

,∴S

=

=3-2

∴S阴=S

-S

=2

-2.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45°,AB=10cm,CD=4cm,等腰直角△PMN的斜边MN=10cm,A点与N点重合,MN和AB在一条直线上,设等腰梯形ABCD不动,等腰直角△PMN沿AB所在直线以1cm/s的速度向右移动,直到点N与点B重合为止.

(1)等腰直角△PMN在整个移动过程中与等腰梯形ABCD重叠部分的形状由________形变化为________形;

(2)设当等腰直角△PMN移动x(s)时,等腰直角△PMN与等腰梯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x=4(s)时,求等腰直角△PMN与等腰梯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

   

【思路点拨】

(1)根据已知求出∠PNM=∠DAB=45°,求出∠AEN,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断即可;推出∠DAB=∠PNM=45°,根据等腰梯形的判定判断即可;

(2)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0<x≤6时,重叠部分的形状为等腰直角△EAN,AN=x(cm),过点E作EH⊥AB于点H,则EH平分AN,求出EH,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②当6<x≤10时,重叠部分的形状是等腰梯形ANED,求出AN=x(cm),CE=BN=10-x,DE=x-6,过点D作DF⊥AB于F,过点C作CG⊥AB于G,求出DF,代入梯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答案与解析】

(1)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梯形.

(2)等腰直角△PMN在整个移动过程中与等腰梯形ABCD重合部分图形的形状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0<x≤6时,重叠部分的形状为等腰直角△EAN(如图①).此时AN=x(cm),过点E作EH⊥AB于点H,则EH平分AN,

  ∴EH=

AN=

x, ∴y=S△ANE=

AN·EH=

x=

.

  ②当6<x≤10时,重叠部分的形状是等腰梯形ANED(如图②).

   此时,AN=x(cm),∵∠PNM=∠B=45°,∴EN∥BC,

   ∵CE∥BN,∴四边形ENBC是平行四边形,

   CE=BN=10-x,DE=4-(10-x)=x-6,

   过点D作DF⊥AB于F,过点C作CG⊥AB于G,

   则AF=BG,DF=AF=

(10-4)=3,

   ∴y=S梯形ANED=

(DE+AN)·DF=

(x-6+x)×3=3x-9.

   综上,

.

  (3)当等腰直角△PMN运动到PN边经过点D时,移动时间为6(s),

   ∴当x=4(s)时,y=

x2=

×42=4.

   ∴当x=4(s)时,等腰直角△PMN与等腰梯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是4cm2.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平移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15,AD=20,∠C=30°.点M、N同时以相同速度分别从点A、点D开始在AB、AD(包括端点)上运动.

    

  

(1)设ND的长为x,用x表示出点N到AB的距离,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五边形BCDNM面积最小时,请判断△AMN的形状.

【答案】 

(1)过点N作BA的垂线NP,交BA的延长线于点P.则AM=x,AN=20-x.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D=∠C=30°,

   ∴∠PAN=∠D=30°.

   在Rt△APN中,PN=AN×sin∠PAN=

(20-x),即N到AB距离为

(20-x).

   ∵点N在AD上,0≤x≤20,点M在AB上,0≤x≤15,∴x取值范围是0≤x≤15.

  

(2)∵S五边形BCDNM=S梯形-S△AMN且S梯形为定值,

   ∴当S五边形BCDMN最小时,应使S△AMN最大

   据

(1),S△AMN=

AM·NP=

.

   ∵

<0,∴当x=10时,S△AMN有最大值.

   ∴当x=10时,S五边形BCDNM有最小值.

   当x=10时,即ND=AM=10,AN=AD-ND=10,即AM=AN.

   则当五边形BCDNM面积最小时,△AMN为等腰三角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