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26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哲学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考试题.docx

《哲学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考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考试题.docx

哲学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C)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存在就是被感知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B、物是感觉的复合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D)

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B)

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

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D)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24.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27.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

2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9.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3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3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3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3.规律是(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34.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3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

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

37.事物的质是指(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38.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D)

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39.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C)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40.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A)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4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4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念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4.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5.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A)

A、精神B、某种实物C、原初的物质D、原子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B、运动性

C、物质性D、可知性

47.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

4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49.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B)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5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B)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51.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52.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53.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54.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C)

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

55.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A)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56.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

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

57.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B)

A、创造物质B、改造客观世界

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D、决定物质的状态

5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59.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

60.意识的本质(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61.“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6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

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64.事物的质变是指(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6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66.量变的复杂性是指(B)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67.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D)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68.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B)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69.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

29.“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7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7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72.否定之否定规律(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7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B)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7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7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D)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7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7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79.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8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

8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B)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82.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83.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C)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84.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

依据是(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86.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8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88.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

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C)

A、重点论B、均衡论C、一点论D、两点论

8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9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1.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3.“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是一种(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94.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95.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96.假象是指(B)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97.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D)

A、必然联系B、偶然联系C、因果联系D、非因果联系

98.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99.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

10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C)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D)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

C、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吾心即宇宙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DE)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

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BCD)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

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7.哲学上的二元论(BD)

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

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

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

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BDE)

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

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

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BC)

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ADE)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绝对不动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12.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BCD)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贝克莱主义观点

1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CD)

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15.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16.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ACE)

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E、预见未来

17.物体的相对静止是(ABDE)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B、生命的根本条件C、物体存在与否得根本条件

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18.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9.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E)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ABC)

A、山脉河流B、社会生产关系C、引力场D、城市建设规划E、党的方针政策

2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