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73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南省常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真正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该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以及诗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领悟,直至与诗人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终完成。

而这几个方面可以用“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予以概括。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它以语词涵义的训诂诠释、经史典故的查勘考据为基础,延伸到对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审美。

但是古代很多诗评家皆深信一切“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诗之高妙者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种不求甚解只求会心的印象式的鉴赏风气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变。

如金圣叹对杜甫诗的评点方法显然迥别于传统的诗评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

他要“分解”唐诗,像庖丁解牛那样,“细读”这个具体文本,通过对诗歌具体语词形式的把握,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而且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所说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现象也的确存在。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个视角,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

后来历代诗评家大都奉此为圭臬,因此便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采取这种鉴赏视角时,常常会对历史背景材料的分析过于具体,甚至穿凿附会,使得诗歌的鉴赏失去文本应有的艺术美感。

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极其生动逼真地把离家日久的游子在返乡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当“知人论世”的考据和分析认定这是宋之问从流放地逃亡洛阳途经汉江所作时,读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顿时烟消云散。

“以意逆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

“志”作为诗人当时的“心境”,不仅是作诗的冲动和前提,也是由语言文字凝结在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宋代诗评家以散发着儒家人伦光辉的理想人格来诠释杜诗,得出杜甫“一饭不忘君”的结论。

这种对杜诗的解读,显然是以己心忖度、逆料杜甫当时之心境,对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无时不北望朝廷、忠贞不渝之精神的极大肯定和颂扬。

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有“过分”之嫌呢?

杜诗是否处处皆表现“一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

人们在运用“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鉴赏诗歌时,先在心中定下一个自己的“意”,而后为了迁就自己这个“意”,不惜削足适履、曲为解说,这难免附会穿凿。

所以,“以意逆志”还须回归诗歌文本本身,结合“文学本位”与“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地以己之“意”去体悟诗人凝结在诗歌语词中的“志”。

当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但有法可依,总比模糊的感受与盲目的偶合要切实多了。

(摘编自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

B.“知人论世”指凭借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来推断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进而诠释诗歌作品的思想情感。

C.“以意逆志”指读者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来逆料和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性思想,从而领会诗歌的本旨。

D.我们结合“文学本位”和“知人论世”的视角,有理有据地“以意逆志”,就能对一首诗歌进行全面的欣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金圣叹对杜甫诗的文本解读方法优于传统的诗评家。

B.文章第三段用《渡汉江》的例子证明对背景材料的分析会妨害诗歌的美感。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宋代诗评家解读杜诗的分析,说明诗歌“以意逆志”就会穿凿附会。

D.文章对三种鉴赏视角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鉴赏诗歌应该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代诗评发展看,“文学本位”理念的成熟应晚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B.金圣叹对唐诗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C.鉴赏诗歌时,对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历史背景材料的考据与分析,并非越细致就越好。

D.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综合借鉴不同鉴赏方式,有所取舍,直至与诗人心弦共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村里党组织受了些损失。

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

灯影里,她正忙着呢。

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

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

“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

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说:

“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

“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

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摘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这时,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急乎乎说:

“阿嫂,快,快开门!

拉开门一看,原来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摘菜妇女。

她气喘吁吁地说:

“有人走漏了消息!

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

“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

“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

快想法隐蔽起来!

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斩钉截铁地说:

“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

为了党,你得活着!

”她指了指阁楼说:

“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街上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

“程同志,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

”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

“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

“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

”话又停了,大概她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党证,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

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

“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

“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

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问:

“这咸菜是哪来的!

“自己的!

“自己的?

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

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

”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

“给我翻!

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

“知道了还问什么!

”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

“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

我得去!

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

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

“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

当天晚上,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把孩子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

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

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

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有修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

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敌人做了铺垫。

C.“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程同志”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魏政委本来已在登记簿上写了黄新缴党费的部分内容,但看到黄新孩子可怜的情景,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了,就想办法安抚孩子。

5.小说表现了黄新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2分)

(一)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7-9题。

(10分)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

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

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东宫: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这里指太子。

D.牧伯:

刺史。

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陈述家庭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的苦况亲情,侧重于表现祖孙情。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

C.《陈倩表》主要以情动人。

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D.《陈情表》运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工整,但语言却不雕琢,十分自然真切。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2分)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共19分)

刘禹锡,字梦得。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

“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

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

其老母必不能往,则与其子为死别。

伏请屈法,稍移近处。

”乃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

“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

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

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擢,一般表示升官,“迁、徙、升、流”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C.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定型于唐代。

D.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

刘禹锡考上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

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

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

C.刘禹锡上书进言,意见中肯。

他针对当时学校出现的弊病上书言事,建议兴办教育,可惜不被采纳。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

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2)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共9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

B.作者独自一人游山赏景,有寂寞之感,“胜事”指的是生活中的美好之事。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忘记了归期。

15.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联呢?

请说明理由。

(6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6-17小题(共9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写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点明季节特征:

早春时节。

B.上片后三句是说诗人登临超然台远眺所见之景,诗人居高临下,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C.词的下片通过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D.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

17.词的下阕表达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

(4)《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与海水温度上升相比,海洋酸化才是珊瑚无处可躲的困境。

海洋酸化是由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实际监测表明,全球海洋表层的目前的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虽然7.8的pH值仍代表碱性环境,不会溶解构成珊瑚礁的碳酸钙,但是pH值每降低一点,合成碳酸钙所需要的能量就会变高一点。

随着珊瑚虫把越来越多的能量用于碳酸钙合成,它们可用来病虫害甚至是繁育后代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少。

珊瑚的问题只是。

海洋中还生活着数量众多、像珊瑚一样需要在生命过程中合成碳酸钙的生物,大到贝类、海螺,小到某些单细胞的藻类,钙化者。

许多实验证实,当pH值降到7.8时,钙化者将无法再利用自身能量来合成碳酸钙。

换句话说,(),现有的多数钙化者都可能无法生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抬高抵御九牛一毛统称为B.攀升抵御冰山一角统称为

C.攀升抵抗九牛一毛称之为D.抬高抵抗冰山一角称之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实际监测表明,目前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B.根据实际监测,全球海洋表层目前的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C.根据实际监测表明,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目前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D.实际监测表明,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目前的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海洋持续酸化,到本世纪末B.到本世纪末,如果海洋持续酸化

C.如果持续酸化,在本世纪末的海洋中D.在本世纪末的海洋中,如果持续酸化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

要求:

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5分)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

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段时间,“李子柒”这个名字刷屏中国,火遍全球。

李子柒,何许人也?

90后美食播主,她用视频记录自己的唯美乡村生活:

穿古朴衣服,自己动手拉拉面、酿桂花酒、做花茶、刺绣……在微博、美拍等自媒体上收获了上千万的粉丝,海外粉丝量超过七百万。

她的走红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有人说,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追求诗意生活的精神需求;有人说,她的视频很假,虚构一些无法实现的理想生活方式,逃避现实的想法影响了奋斗中的年轻人;还有人说……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6

19

20

21

答案

A

D

B

D

B

C

A

B

D

B

A

B

D

A

5.【答案】①热爱党,忠于党: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机智果敢:

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勇于献身:

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6.【答案】不好。

原因:

①情节上:

孩子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孩子“哇”的哭声,“我”推门进入;黄新被抓走前叮嘱孩子的话,让“我”抑制住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冲动,才有后文的情节;②人物上:

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上:

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④内容上:

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⑤艺术效果上:

黄新为了党牺牲却把孩子孤苦无依地留下来,她对党的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和政委,感动了每一位读者,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9.

(1)采分点:

既……终……鲜

(2)采分点:

宦达矜

13.

(1)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宠幸,刘禹锡被王叔文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

(采分点:

“幸”“为”“知赏”“宰相器”)

(2)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

(采分点:

“圮废”“生徒”“不振”“病”)

15.言之成理即可。

17.

(1)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休对故人思故国”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3分)

(2)积极面对人生的乐观超然。

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3分)

18.

(1)袅袅兮秋风

(2)一一风荷举(3)小楼昨夜又东风(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2.志愿服务①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答对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