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89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docx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题

 

第一章荷载

 

1.走廊,门厅,楼梯活荷载根据《荷载规范》,当人流可能密集时取3.5KN/m?

在具体设计时当楼梯活荷载取3.5KN/m?

,与其相连的走廊活荷载是否也必须取3.5KN/m?

答:

人流可能密集时活荷载取3.5KN/m?

,一般是指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中使用的消防楼梯。

对走廊和门厅,设计和审查人员可根据具体工程的人员流量判断,可能密集时取3.5KN/m?

与消防楼梯相连的走廊作为消防通道时,活荷载应取3.5KN/m?

 

2.住宅的储藏室活荷载是否需按《荷载规范》取用为5.0KN/m?

,一些审图中心均按此控制。

个人认为实际不会产生这么大的荷载需求。

答:

《荷载规范》条文4.1.1条,储存物品的仓库活荷载标准值取值为5.0 KN/m?

,住宅的储藏室目前规范未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如无地方规定,建议参照《荷载规范》4.1.1条执行,取5.0KN/m?

如取3.0~5.0,可不作为违反强条。

 

3.露台活载取2.0KN/m?

是否可以(不按阳台要求执行)?

答:

公共建筑中的露台活荷载应按其使用功能确定;住宅中的露台,活荷载不应低于阳台的取值。

 

4.根据《高规》3.2.2条及条文说明,高度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可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作为基本风压,而《荷载规范》笼统说对于高层建筑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因而对高度不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取值存在异议。

答:

根据《高规》3.2.2条及条文说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一般情况下,房屋高度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可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高度不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可仍按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值采用。

 

5.《石材幕墙技术规范》JGJ133-2001,阵风系数βgz=2.25,原《玻璃幕墙技术规范》JGJ102-96修改为新规范JGJ102-2003后,阵风系数βgz改按《荷载规范》执行,因石材幕墙技术规范未变,有关阵风系数能否修正?

另建筑幕墙GB/T21086-2007对挠度规定等也与原规范不同,如何执行?

答:

各专业幕墙设计,应按现行、本专业幕墙规范执行。

如专业规范中未有规定,阵风系数可按国标《荷载规范》执行。

 

6.当人防地下室为无梁楼盖时,能否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简称《人防规范》)4.8.2条:

当地下室顶板为梁板结构时表4.8.2取用顶板的等效静荷载?

答:

地下室顶板设计时,应当具有良好的整体刚度,以有效地将核爆荷载传递至所有抗核爆构件上。

人防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配筋符合《人防规范》附录D时,顶板的等效静荷载可按4.8.2条确定。

 

7.地下室抗浮验算时,地下水位确定没有统一的规定,抗浮系数也无统一规定。

设计抗浮水位与防水水位应如何确定?

由谁确定?

答:

《地基规范》3.0.3-1-6)-(3)条规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一般情况下,抗浮设计水位宜取建成后的室外地坪下500mm。

地下室整体抗浮稳定计算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取荷载的标准组合,水压力荷载分项系数为1.0。

防水水位指控制防水的地下水水位,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3.1.3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根据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确定。

单建式地下工程,宜采用全封闭、部分封闭的防排水方式;附建式的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于室外地坪高程500mm以上。

 

8.地下室强度和裂缝计算是否需按抗浮水位进行?

答:

地下室底板和外墙的计算,应考虑水压力(水浮力)的作用。

承载力计算,水浮力按抗浮设计水位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2;抗裂计算,水浮力可按常年地下水位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第二章地基基础

 

1.《地基规范》8.2.3条关于柱纵筋在基础中锚固长度要求,涉及到柱基础高度的取值是否满足该条文规定的问题,关键是柱纵筋在基础内的直段锚固长度取值如何定。

在《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P404页讲到:

末端有直弯钩时可取0.7LaE,直段锚固不够时,允许弯折,但弯折前的直段长度一、二级抗震等级应不小于20d,其它情况可取15d。

但《桩基规范》4.2.5-2条中要求柱筋在承台中的直段锚固长度不小于20d。

两者存在一定差异,究竟如何执行?

答:

柱纵筋在基础中的锚固长度,应满足不小于LaE的要求。

当基础高度较小不满足锚固要求时,应将钢筋向柱轴线方向呈90°弯折,弯折前的竖向长度应有限值,限值多少,地基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可参照《桩基规范》4.2.5-2条,弯折前的竖向段锚固长度取不小于20倍纵向主筋直径。

 

2.同一建筑单元是否可用桩基和天然地基的基础形式?

答:

《抗震规范》3.3.4-2条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如要采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变形。

 

3.对于栋数较多,分期施工的小区,是否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简称《检测规范》)3.3.5条,静载试验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1%,且不少于3根执行?

存在的问题是单栋可能无静载试验检测桩,如何处理?

答:

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测,《检测规范》3.3.5条要求:

对单位工程且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静载试验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1%,且不少于3根。

检测以单体工程为单位,每栋均应按照此规定执行。

对于符合《桩基规范》5.3.1条要求的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试桩问题,对于栋数较多,分期施工的小区,如小区范围内地质条件相近,采用相同的设计条件和施工工艺,试桩数量可按总体数量的1%确定,每栋不宜少于一根。

 

4.抗拔桩的裂缝验算采用抗拔承载力特征值还是极限值?

如果用特征值,试桩过程到达极限值岂不开裂?

答:

抗裂验算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不能采用抗拔桩的承载力特征值或极限值。

试桩时可不验算桩身混凝土的裂缝宽度。

 

5.灌注桩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N值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取值,当作试桩时,N取极限承载力,桩身强度很难满足,此时,强度是否可以取标准值?

答:

试桩时的桩身强度验算,桩顶轴向压力应取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材料强度可取标准值。

 

6.桩筏基础的桩基在轴心竖向力作用下的桩基竖向承载力应符合《桩基规范》5.2.1-1条。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是总的竖向力除以总的桩数所得的平均值还是根据柱(墙)竖向力按弹性地基梁板方法计算每根桩基竖向承载力,并且每根桩基满足Nk

答:

应依据《桩基规范》5.2.1-1条的要求,逐项验算基桩的承载力。

计算桩顶竖向力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筏板基础的刚度。

设计人员可选择合适的软件计算。

 

7.《地基规范》规定基础混凝土等级小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验算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一般情况下,从柱轴压比、基础与柱的强度等级差异可以进行初步判断,对柱轴压比不大、强度等级差异又小(如C25与C30)明显满足局部受压要求,只是未有计算资料而已,这种情况可否判断违反该强条?

本人认为局部承压不满足是违反强条,仅未有计算资料,可以要求提供,而不能随意判定违反条文,尤其对强条的违反与否应慎下结论。

答:

描述正确

 

8.某工程中某层土的基本情况为:

粉土和粉质粘土互层,W=31%,e=0.915,IL=1.060,fak=120kpa,软塑~流塑,切口稍有光泽,含大量云母和腐殖质,设计人员在下卧层验算时取nd=1.5,是否可行?

在与GB50007-2002表5.2.4土的类别不完全相符时,nb、nd应怎么取合适?

答:

根据《地基规范》表5.2.4,题示土层e和IL均大于0.85,nd85应取1.0,取1.5不符合该条规定。

当与《地基规范》表5.2.4土的类别不完全相符时,nb、nd应按类似土层偏安全地取较低值或根据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荷载板试验确定。

 

9.桩基承台配筋有:

①三向封闭形,②底部配主筋,锚固长度按35d折弯,③底部主筋延至承台边缘。

是否任选一种配筋形式均可?

答:

应根据桩的布置形式而定。

三桩三角形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四桩及以上承台按双向均匀布置。

三桩和四桩以上承台的锚固长度均为自桩边内侧算起,不小于35dg,因承台宽度不足不满足35dg时向上弯折,但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25dg,弯折段长度不应小于10dg。

 

10.用JCCAD计算出的基础沉降差较大,常常无法满足相邻柱基间沉降差小于0.002L的要求,尤其是桩基础。

是否必须按照强条提出?

答:

根据《地基规范》表5.3.4,框架结构在中低压缩性土中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不应大于0.002L,计算结果不符合,应按违反强制性条文指出。

 

11.根据《抗震规范》4.3.6条:

"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如果场地为中等或严重液化,但建筑体量很小,如传达室,那么地基是否要进行抗液化处理?

答:

《抗震规范》表4.3.6详细规定了不同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在不同液化等级下的抗液化措施要求,如果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轻微或中等液化等级,或丙类、轻微液化,可不采取措施,否则应有抗液化措施。

 

12.群桩基础,按《桩基规范》表3.3.3查得最小中心距为3.5d,但实际布桩时有个别桩中心距小于3.5d,是否可行?

按当地经验适当减少,适当减小的尺度为多少?

第3.3.3.1条:

当施工时采取减少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地经验适当减小。

是否可以理解为:

只要设计说明采取了减少挤土效应的施工措施,最小中心距就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答:

根据《桩基规范》3.3.3.1条文说明,基桩的最小中心距的规定,基于两个因素确定:

1)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

2)考虑成桩工艺和挤土效应。

实际工程中,只要情况许可,应执行表3.3.3-1基桩最小中心距的规定,以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不应随意放宽要求。

个别布桩如受场地限制,可适当减少桩距,但应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或设计调整布桩方式。

 

13.《地基规范》5.2.7条,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地基受力层范围"如何界定?

3.0.2表附注1中仅说明"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

答: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地基规范》表3.0.2注1有明确规定。

而地基受力范围远大于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一般是指基础底面下地基压缩层范围。

 

14.《桩基规范》5.4.1条,对软弱下卧层强度满足大于持力层的1/3时,就不需要验算下卧层,这条规定对持力层的厚度有没有要求?

如果持力层很薄,该如何理解呢?

答:

该题示应进行变形验算,使之符合《地基规范》表5.3.4。

桩端持力层尚应满足《桩基规范》3.3.3-5条的要求。

 

15.某地区经常遇到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腐蚀性(强、中或弱),相应构件防腐措施目前如何处理?

是否需要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要求采取防腐措施?

若需满足上述规范要求,此情况下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与苏G03-2002管桩图集矛盾,应如何把关比较合适?

答:

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腐蚀性时,相应构件应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要求采取防腐措施。

目前的省标管桩规程G03-2002正在修订中,对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所调整,对管桩防腐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强腐蚀环境不应采用管桩,中等腐蚀环境不宜采用管桩。

 

16.《桩基规范》中,在抗震设防地区,须进行桩的抗水平力验算,对于预应力桩如何验算?

(按什么公式)

答:

桩基水平荷载验算详见《桩基规范》5.7.1条。

 

17.单、双桩承台间的联系梁,是否应考虑柱底弯矩,按框架梁要求设计?

答:

根据《桩基规范》4.2.6条及条文说明,设置联系梁是为了保证桩基的整体刚度。

柱底弯矩由承台承受,承台间的连系梁不考虑柱底弯矩。

若柱下为单桩或双桩,而承台又作为柱的嵌固端,此时承台间的联系梁应按照基础梁设计,基础梁承受弯矩。

 

18.地下室外围设有灌注桩(1排或2排)支护及止水帷幕时,且离外墙较近(不大于1m),外墙计算时如何考虑支护结构的有利影响(挡土,挡水)?

答:

地下支护问题较为复杂,外墙计算时如考虑支护结构的有利影响,应作精心设计,并提供计算资料。

在无计算资料和可靠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建议不考虑支护结构的有利影响。

 

19.地下室剪力墙内墙配筋是否必须遵守《地基规范》8.4.4条中直径不小于12mm的要求?

答:

根据《地基规范》8.4.4条,采用筏形基础的剪力墙内墙,应执行。

非筏形基础的剪力墙内墙可不执行。

 

20.地下车库与主体设缝,基础埋置深度怎样处理?

答:

《地基规范》8.4.15-1条,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埋深至少2m,不满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应用粗砂填实。

 

 

 

 

第三章结构布置与计算

 

1-1.单跨框架在一些特殊性低层建筑(一~三层)中确实难以避免,如要求设置剪力墙,形成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对于6度区低层建筑是否要求过高?

可否根据具体条件和设防要求,对6度区低层建筑适当放宽要求?

是否可以这样控制?

1)低烈度区(6度)从宽掌握,高烈度区(7度以上)从严控制。

2)抗震分类乙类建筑不得使用

3)按建筑层次分:

一、二层建筑从宽考虑;

4)三层以上建筑从严控制。

1-2.单层厂房周边的车间辅房(二、三层)单跨框架怎么处理?

答:

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多层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特殊情况下,非乙类建筑、一二层建筑,尤其单层开敞式走廊确需作单跨框架时,应有加强措施。

厂房周边的车间辅房,一般以抗震缝和厂房分开,处理方法同上。

 

2.楼梯间梯梁下小立柱未作箍筋加密,是否按违反《抗震规范》6.3.8-2条?

如此判定是否合理?

答:

楼梯间作为主要疏散通道,宜加强抗震计算和构造。

楼梯平台处小立柱宜加强配筋,加密箍筋。

但中间平台下梁柱不是框架梁柱,其构造规范没有条文规定,如箍筋未全高加密,不应判为违反《抗震规范》6.3.8-2条,可从提高安全性、设计合理的角度给予建议。

 

3.根据《抗震规范》3.6.6条:

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图纸审查时应如何考虑?

楼梯的梯板由原来的受弯构件变为压弯构件,梯板的配筋是否要双层双向?

答:

楼梯间计算和加强问题,09年技术问答已有回答,摘录如下:

SATWE计算软件中目前版本尚未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但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修改计算模型及考虑楼梯影响后的各构件的计算。

一般说来,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加强楼梯间:

a、混合结构按照《抗震规范》7.3.8条执行,在楼梯平台处设圈梁或混凝土带,确保填充墙与圈梁、构造柱连接牢靠,并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b、对框架结构的楼梯间梁、柱建议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即主筋配筋乘以1.1的放大系数,箍筋配箍率适当提高,因平台梁形成柱净高与柱截面之比不大于4的框架柱箍筋沿全高加密。

小立柱按受力柱要求设计。

c、对于整体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建议梯板双层双向配筋满足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同时构造上按受拉筋处理。

 

4.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程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为重点设防类,按提高一度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构造处理,2009年中国地震局2009年第49号中规定,如该类建筑物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时,计算时提高到0.15g,请问执行哪个,或者两者同时执行?

答:

地震局的此号文内容尚未纳入《抗震规范》,未纳入规范前,按现行《抗震规范》执行。

 

5.一般高层结构周期比,当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的周期比超过了规范限值,但第一扭转周期水平地震力仅为第一平动周期水平地震力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这样的结构是否仍要控制周期比?

是否可适当放宽对周期比的要求?

答:

放宽无依据,应按规范执行。

根据建质2006(220号文)附录一表三,扭转周期比大于0.9(混合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扭转刚度弱,属于超限高层。

 

6.多层建筑计算是否需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答:

多层建筑根据《抗震规范》5.2.3-1条,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对偶然偏心无明确规定,建议对复杂的不规则的多层建筑宜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7.柱配筋计算时,何时必须按双偏压计算?

答:

09年技术问答对此有回答,摘抄如下:

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必须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计算(《高规》6.2.4条)。

非角柱应根据框架柱的受力情况确定,当梁柱双向偏心较大时,也应按照双偏压计算。

异形柱结构,程序均按双偏压计算。

 

8.《混凝土规范》7.3.11-3条规定了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上时,框架柱计算长度的特殊取值要求,对柱配筋结果有明显影响。

SATWE软件设计信息中有此选项,问题是前提条件如何来判断,虽说新版SATWE软件选择此项后程序可以自动判别,符合条件的执行,不符合的不执行该项,但通过试设计(不计算风载,不计算地震作用,即无水平力作用)比较判断,程序并没有具备自动判别功能,在此情况下,一律要求执行该选项,依据不足,审图中应如何把握?

答:

一般情况下宜选择执行此项,SATWE软件可以根据《混凝土规范》7.3.11-3条自动判别,尤其是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上时,应当执行此条。

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如发现异议(如题中所述:

无水平力作用的情况下程序执行了框架柱计算长度的特殊取值要求),请联系PKPM程序组咨询沟通。

 

9.《高规》5.1.12条规定:

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的结构应采用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一般采用SATWE、PMSAP,两个程序计算结果相差很大,有人说周期、位移看PMSAP,梁、柱配筋看SATWE。

这种说法对吗?

答:

不对。

用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各主要计算指标均应满足规范要求,并应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合理性,设计时以一种程序为主,另一种程序作为校验。

按建质(2008)216号-3.5.7条规定,两种不同的计算程序,应为不同的力学模型、不同的编制单位编制的程序。

如两种计算结果相差很大,应认真核查产生的原因。

 

10.一些特殊结构,设计单位采用国外软件如ETABS、MAIDAS等,审图单位无此类软件,只能看结果,设计单位说这些软件都通过国内权威部门审核,可直接使用。

我们想知道有多少国外软件通过了国内权威部门审核可直接使用?

答:

设计院提供的电算资料应写明软件版本号及软件发行日期,不是常用软件的应附相关部门的鉴定书等文件。

如用国外软件设计,宜用国内软件校核对比。

 

11.屋顶构架是否一定要建模计算,并满足位移和扭转位移比要求?

答:

抗震设计时屋顶构架宜统一建模参与计算,按非结构构件设计,但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锚固措施和构造要求。

 

12.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建筑要求做坡屋顶,结构应如何合理建模?

有些平面布置尚规则,但多项计算指标不理想,例如位移比大于1.2,层刚度比及质量比不符合《抗震规范》3.4.2条要求,是否应按特别不规则结构对待?

有时建筑为了做天沟,退后1m左右做坡屋顶,形成梁抬柱,该梁应如何处理?

答:

坡屋面应参加建模计算,不规则的坡屋顶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作近似简化处理。

仅仅出屋面的局部构件出现超标,不作为特别不规则结构,但应采取加强措施。

 

13.在SATWE计算高层建筑时,当未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是否应考虑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答:

高层建筑层数及房间较多,活荷载在各层间分布情况难以一一计算,尤其活荷载较大时,不利分布对梁弯矩的影响明显。

为简便计算,近似地考虑不利布置的影响,应将梁弯矩乘以放大系数。

如不需要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影响,可不乘以梁弯矩增大系数。

 

14.计算构件配筋时的梁刚度放大系数如何取值?

答:

《高规》5.2.2条,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

计算构件配筋时的内力,参照此条执行。

 

15.2009年答疑中P17页9条,认为次梁与主梁可以铰接,而PKPM相关说明中认为不可以铰接,如何执行?

答:

PKPM的相关说明,有其特定的假设和适用条件。

如实际工程符合该假定和适用条件,以PKPM软件详细使用说明为准。

 

16-1.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值如何确定,特别当大地库存在错层情况时(错层情况分地下一层,地下两层)

-2.对于一层、二层或三层的地下室,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如何取值?

答:

 应根据程序使用说明确定。

如有疑难可请教程序编制组。

 

17.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加防水板时,防水板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地下室底板(无梁防水板)可按倒置的梁板式楼盖或无梁楼盖计算。

荷载取值应考虑水浮力的作用,除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尚应满足裂缝宽度(0.2mm)验算要求。

 

18.当场地地势较高,底板标高高于抗浮设计水位,半地下室底板是否仍必须做钢筋混凝土?

当自重能抵消水压力时,是否可做素混凝土底板?

答:

地下室底板除可能遭遇地下水的浸湿外,尚有地表水、毛细水管的渗透。

地下室设计时,抗浮设计和防水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抗浮设计由承载力控制,防水设计由变形控制,其水位确定见本技术问答一-7题。

一般情况下,抗浮设计水位取施工完成后的室外地坪下500mm,底板设计应按抗浮设计水位计算水浮力,底板配筋除满足承载力计算要求外,还应满足抗裂要求。

特殊情况下,地势较高且有可靠的排水措施时,底板可以不考虑水浮力的作用。

任何情况下地下室都应考虑地表水、毛细管水的影响,半地下室底板和外墙也应考虑防水要求,应采用防水混凝土,且应满足抗裂度和裂缝宽度验算要求。

底板混凝土能满足受力和变形要求时,可不配置受力钢筋,但素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对防水不利。

 

19.地下室外墙静止土压力系数=1-sinφ,实际工程中常取0.5(φ很粗略的按30°考虑与勘察报告不一致),审查中如何处理?

答:

土壤的有效内摩擦角φ'值应按外墙压实填土的性质取用(与地质勘察报告中土的的内摩擦角φ值不同),一般按粘性土取30°计算。

 

20.地下室上连多塔结构,其中一个塔有部分柱网与地下室不连接,做独立基础,仅在首层地面处有梁与地下室相连,有的甚至在首层地面处无任何连接,这样的结构是否合理?

在首层地面处用梁及厚板与地下室相连,是否可行?

答;根据《地基规范》和《抗震规范》,此类布置不合理,宜调整做完整的地下室。

如无法调整,局部无地下室的独立基础,应设置拉梁或厚板。

尤其当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独立基础和拉梁或板应有足够的刚度。

 

21.地下室顶板上下层楼层侧向刚度大于2倍,设计时不考虑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分,且将楼板不加厚处理,嵌固端按地下室底部计算,且地下柱每侧配筋不按1.1倍上柱配筋设置是否合理?

答:

当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可不执行《抗震规范》6.1.14条中关于地下室柱每侧纵筋面积配筋不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1.1倍的规定。

但建筑物的高度应从嵌固部位算起。

 

22.大地下室上有多个多层、高层建筑,但地下室顶板厚度(160)不满足嵌固条件,而设计院又不做整体计算,(多塔计算),有无问题。

答:

地下室底盘上有多个多层、高层建筑,此时宜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应执行《抗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