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10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docx

宾川垃圾处理场送评综述

 

云南省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有限公司

二○○三年八月

 

 

云南省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设单位:

宾川环卫清洁有限责任公司

编写单位: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

苟键

编写人:

李胜、董绍华、王金文

审核人:

苟键

审定人:

杨广全

总工程师:

杨广全

总经理:

朱岳宾

法人代表:

张松

 

提交单位: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

二○○三年八月

七、附表

序号

名称

张数

附 表 号

1

勘探工程主要数据一览表

2

Ⅰ-1、Ⅰ-2

2

各土层工程地质主要参数汇总表

1

Ⅱ-1

3

土工试验成果分层统计表

3

Ⅲ-1、Ⅲ-2、Ⅲ-3

4

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9

Ⅳ-1、Ⅳ-2、Ⅳ-3、Ⅳ-4

八、附图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1

云南省宾川县城垃圾处理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布置平面图

1:

500

2

截污坝坝轴线工程地质剖面图1-1′

 1:

200

3

垃圾坝坝轴线工程地质剖面图2-2′

 1:

200

4

工程地质剖面图3-3′

 1:

200

5

工程地质剖面图4-4′

 1:

200

6

工程地质纵剖面图Ⅰ-Ⅰ′

水平 1:

500

垂直 1:

200

7

截污坝坝轴线工程地质渗透剖面图1-1′

 1:

200

8

垃圾坝坝轴线工程地质渗透剖面图2-2′

1:

200

9

工程地质渗透纵剖面图Ⅰ-Ⅰ′,

水平 1:

500

垂直 1:

200

压水试验P-Q曲线图

九、附件

1、水质分析报告

2、土工试验成果

3、岩石力学试验成果

4、照片

 

一、前 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固体废物消极排弃已对城市的市容、水源、土壤、生态、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为此根据城建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从宏观出发,微观入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土整治、地学角度对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址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提供有关参数,满足设计需要。

(一)自然经济地理

宾川县位于我国西南边疆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东部,金沙江南岸,是四川通往南亚和滇西的枢纽和门户。

宾川东靠大姚县,南连祥云县,北与鹤庆、永胜二县毗邻,西与大理、洱源二县接壤。

宾川县城距州府大理市70km,距省会昆明市399km,位于宾川河谷盆地的中心位置,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宾川县城垃圾处理场位于县城南部州城镇以东平距约2km处,距县城约12km。

有宾祥线省级公路在场区西部约2km处通过,宾祥线至场区有简易公路从场区旁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

宾川县城垃圾处理场高程1548.49m~1595.47m,相对高差46.98m,属低中山剥蚀地貌,金沙江水系。

宾川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6.2℃,最冷一月,平均气温9.4℃,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3.5℃,年温差14.6℃,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间全省最长,降雨量全省最少。

年平均降雨量为559.4mm,年最大降雨量为759.0mm,年最小降雨量为400.7mm,年平均蒸发量2518.5mm,年最大蒸发量2774.0mm,年最小蒸发量2193.0mm,一日最大降雨量91.9mm。

全年主导风向南风、西南风。

(二)工程概况

拟建的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县城南部州城镇以东平距约2Km的小水井箐,距县城约12Km。

该工程由宾川县环卫清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设计,场地工程地质初勘工作由宾川规划勘察设计完成,由我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场地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工作。

拟建的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103.68亩,拟建截污坝(坝高H=10.0m,坝顶长L=48.7m),垃圾坝(坝高H=12.0m,坝顶长L=92.0m),及相应的垃圾填埋场区,是该县一项环保性工程。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其目的和任务是:

1)重点查明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水文条件;

2)地质构造,岩土分布和不良地质作用;

3)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和废弃物的渗透性;

5)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

6)污染的运移,对水源和岩土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7)筑坝材料和防渗覆盖用粘土的调查,提出场地及相关事项的建议;

8)全新活动的断裂和场地地基的地震效应;

9)着重提出保证稳定、减少变形、防止渗漏和保护环境措施的建议;

10)提出有关稳定、变形、水位、渗漏、水土和渗出液化学性质监测工作的建议。

根据该场地中等复杂、地基中等复杂及工程重要性等级一般综合确定勘察等级为乙级。

依详细勘察所提出的任务要求,采有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及勘探(包括钻探、坑探),原位测试(包括标贯、触探)水文地质试验(压、注水试验)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研究,获取工程设计所需的参数,提出设计施工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并对不稳定地段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治理建议。

本次勘察主要遵循的规范有: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土工试验规程》(GB/T50123-1999)

5、《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本次勘察参考资料主要有:

1、《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初步设计》第一册(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2年9月);

2、《宾川县城垃圾处理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勘(宾川县规划勘察设计室2001年9月);

3、1/20万大理幅综合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云南省地质局1973年)。

我公司受宾川县环卫清洁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于2003年7月28日进场工作,调动XU-100型钻机二台套,压水试验设备一台套,于2003年8月16日完成全部野外工作。

经过勘察对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作了详细评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际完成工作量(见表1)。

表1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项  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备  注

1:

5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

Km2

0.2

0.21

钻探

m

230

234.80

重型动力触探

m

16

水位观测

21

21

土工试验样

15

岩石力学样

1

压水试验

20

10孔158.3m

水质分析

2

二、场区基本地质条件

(一)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区内地层主要为: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al+pl)砂砾、砂质粘土,厚度0.50~1.50m,平均厚度0.67m,分布于小水井箐沟谷一带;残坡积(Qel+dl)含砾粘土,厚度0.20~1.80m,平均厚度0.70m,分布于小水井箐沟谷两岸斜坡。

2、二迭系乌龙坝组上段(PW3)玄武岩、杏仁状钙碱性玄武岩夹砂、泥岩、煤线,场区内可划分为两个岩相带:

(1)玄武岩:

主要分布于场区南部及沟谷右岸,片理发育,夹厚0.1~0.5m薄层粒玄岩,产状100°~150°∠60°~80°,局部倒转,产状280°~290°∠80°~85°,强风化,岩体抗风化能力弱,坡面较缓,约10~20°。

(2)砂岩:

主要分布于场区北部及沟谷左岸,呈薄—中厚层状,层厚0.2~2m,产状:

100°~140°∠60°~70°,坚硬,强风化,岩体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坡面较陡约25°~30°,往往形成场区正地形。

(二)地质构造

场区区域上属经向构造体系和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场址位于经向构造体系内。

1、褶皱

场区位于杨保街—米甸街褶皱带之杨保街向斜西翼,该褶皱带分布在宾川断裂以东的中部地带,由杨保街向斜

(1)和米甸街背斜

(2)组成。

前者核部由张河组构成,两翼为冯家河组和白土田组构成,后者核部为云南驿组和罗家大山组构成,西翼与杨保街向斜东翼一致,但岩层倾角变化很大,在50~70°左右,局部可见直立现象,东翼被断层所切,轴向近南北,南端稍向西偏,延伸长达30~40km,稍有波状并被盆地所占据。

2、断裂

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场区位于宾川大断裂东部,整个宾川盆地均位于经向构造的宾川大断裂(F1)上,该区域断裂对场区无直接影响。

另在场地附近发育次级断裂F2、F3、F4、F5。

见插图2构造纲要图。

F3:

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40~50°,长约5km,为一逆断层,顺T3bt与P2y界面产出,其上盘为P2y地层,下盘为T3bt地层。

F4:

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0~50°,长约12.5km,为一压扭性逆断层,其上盘为T3bt、P2y、Pw3地层,下盘为T3bt地层。

F3、F4均为区域大断裂宾川大断裂的派生次级小断层,规模小,且不直接经过场地,故对场区稳定影响不大。

3、节理

受构造影响,区内主要发育两组节理:

J1:

产状360°~45°∠60°~80°,为张性结构面,裂隙面较粗糙,张开度1~5mm,裂隙中见泥质及石英脉充填,节理密度变化较大,密度3~5条/m2,裂隙率0.1~0.2%。

J2:

产状160°~240°∠20°~40°,为剪性结构面,裂隙面平直、闭合,密度变化较大,密度3~6条/m2。

(三)地形地貌

该区位于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交接部位,为低中山剥蚀地貌,主要山脉和水系多呈近南北向排列。

宾川盆地位于宾川大断裂上,为断陷堆积盆地。

自早更新世宾川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形成盆地后,至今堆积有千米以上的洪积、冲洪积和湖积成因之松散堆积层。

盆地为长条形,呈南北向展布,与南北向构造线一致,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盆地中海拔1300~1600m,坡度2~5°。

东、西侧山麓海拔多在2000m以上,山坡坡度大多在50°以下,剥蚀较强烈。

工程场地小水井箐为一个山顶分水岭的蝶形谷地,呈一“U”字型,三面为一系列峰脊环绕,仅在南西方向有一出口,场地狭长。

两坝轴线呈南东——北西向,谷底宽7~10m,谷底高程1548.49~1554.73m,高差6.24m,左岸坡度25~30°,右岸坡度10~20°,靠谷底较陡一般为15~20°;填埋场长轴为北东—南西向,长550m,谷底宽4~20m,谷底高程1556.72~1582.90m,高差26.18m,左岸坡度25~30°,右岸坡度10~25°,靠谷底较陡一般15~25°;谷底最高点高程1582.90m,截污坝谷底高程1548.49m,高差34.41m。

场地最高点为北面坡顶(高程1595.47m)。

(四)水文地质

1、地表水系

桑园河大体沿盆地中部由南向北流经整个宾川盆地,是盆地内地表水、地下水排泄的唯一出口,最终汇入金沙江(见图2)。

拟建的宾川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区小水井箐为干沟,区内见一下降泉点,流量0.02L/S,地表水及地下水均汇入桑园河。

2、含隔水层(组)划分

场区位于杨保街——米甸街褶皱带之杨保街向斜西翼为一单斜构造。

场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al+pl)砾砂层,残坡积(Qel+dl)含砾粘土;二迭系乌龙坝组上段(PW3)玄武岩、杏仁状钙碱性玄武岩夹砂、泥岩、煤线,产状100°~150°∠60°~80°,断裂及节理裂隙不发育,地形、构造及岩性等均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

地下水按岩性组合及含水介质空间形态分为二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构造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al+pl)砾砂层,残坡积(Qel+dl)含砾粘土中。

冲洪积(Qal+pl)砾砂层主要沿沟谷分布,富水性较强。

据水文地质试验成果,渗透系数2.6×10-4cm/s,透水性中等。

(2)火成岩类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二迭系乌龙坝组上段(PW3)玄武岩、杏仁状钙碱性玄武岩夹砂、泥岩中。

区内岩石风化强烈,据钻探揭露,全风化~强风化带深度7.0~18.9m,节理(裂隙)发育,富水性弱,据压水试验求得透水率q=7.3~26Lu,透水性中等。

弱~微风化岩体节理(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透水率q=0.6~12Lu,透水性弱。

区内第四系及全~强风化岩体为含(透)水层,弱~微风化岩体为相对隔水层。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场地以次级地表分水岭为界,汇水面积约0.3km2,由于引洱入宾干渠从场地北东部向南西和南东分叉引水,形成一道截水沟,故目前对场地有直接影响的汇水面积约0.20km2,其沟谷中的水流量大小完全受大气降水控制,即大气降水为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两岸地下水位高于沟谷,地下水通过松散土体孔隙和基岩裂隙向谷底排泄,勘察期间在ZK17孔附近沟底见一泉眼,流量0.02L/s。

小水井箐沟口为该区最低排泄基准面。

4、水的腐蚀性评价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0.1之规定,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据场地沟谷钻孔采集水样SY2分析结果:

水化学类型为HCO3-—Caz+、Mg2+型水,PH值8.90,侵蚀性CO2=8.83mg/L,SO42-=17.94mg/L,HCO3-=171.36mg/L,Cl-=8.91mg/L,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之12.2.2及12.2.4条规定,判定地下水对砼及砼中钢结构不具腐蚀性。

东侧沟谷钻孔取水样SY1分析结果,PH值8.60,侵蚀性CO2=43.26mg/L,SO42-=12.46mg/L,HCO3-=112.61mg/L,Cl-=12.47mg/L,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之12.2.2及12.2.4条规定,判定地下水对砼具弱腐蚀性,对砼中钢结构无腐蚀性。

综合判定,该场地地下水对砼具弱腐蚀性,对砼中钢结构无腐蚀性。

(五)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该区处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交接部位,构造较为复杂。

以南北向构造体系为主,区域上断裂发育,褶皱较强烈。

工程区位于宾川大断裂(F1)以东约5km,挽近时期以来,构造运动频繁,地震活动强烈。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之规定,宾川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分组属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又据云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项目成果《云南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工程区属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三、场区工程地质评价

(一)填埋区工程地质评价

填埋场小水井箐为北东—南西向沟谷,长550m,谷底宽4~20m,谷底高程1556.72~1582.90m,高差26.18m,左岸坡度25~30°,右岸坡度10~25°,靠谷底较陡一般15~25°;谷底最高点高程1582.90m,截污坝谷底高程1548.49m,高差34.41m。

场地最高点为北面坡顶(高程1595.47m)。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区内地层主要为: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al+pl)砂砾、砂质粘土,厚度0.40~1.50m,平均厚度0.67m,分布于小水井箐沟谷一带;残坡积(Qel+dl)含砾粘土,厚度0.20~1.40m,平均厚度0.70m,分布于小水井箐沟谷两岸斜坡。

(2)、二迭系乌龙坝组上段(PW3)玄武岩、杏仁状钙碱性玄武岩夹砂、泥岩、煤线,场区内可划分为两个岩相带:

(1)玄武岩:

主要分布于场区南部及沟谷右岸,片理发育,夹厚0.1~0.5m薄层粒玄岩,产状100°~150°∠60°~80°,局部倒转,产状280°~290°∠80°~85°,强风化,岩体抗风化能力弱,坡面较缓,约10~20°。

(2)砂岩:

主要分布于场区北部及沟谷左岸,呈薄—中厚层状,层厚0.2~2m,产状:

100°~140°∠60°~70°,坚硬,强风化,岩体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坡面较陡约25°~30°,往往形成场区正地形。

由于场地植被较少,库右岸发育规模不等的5条小冲沟,沟长40~60m,沟深0.2~2m,宽5~20m,沟壁坡度40~60°,两壁及沟底均为强风化基岩,处于稳定状态。

地层产状左岸与坡向相反,右岸与坡向斜交,斜坡稳定稳定性好。

场地无其它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稳定性好。

场区无断裂构造通过,两岸地下水位高于沟谷底,场区无邻谷渗漏。

场区第四系覆盖层及风化岩体透水性中等,弱~微风化岩体透水性弱。

据水文地质试验及调查分析,岩土层渗透性弱~中等,场区整体防渗条件不理想,且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的规定,防渗层的渗透系数K≤10-7cm/s,需进行防渗处理。

建议对填埋库区采用防渗膜作水平防渗处理(物理力学建议参数见表2)。

(二)垃圾坝工程地质评价

拟建垃圾坝坝高H=12.0m,坝顶长L=92.0m,为浆砌石坝。

表2物理力学参数表

岩土层编号

土体

名称

物理指标

力学指标

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

岩体透水率

q(Lu)

天然

密度

(g/cm3)

e

天然含水量

W(%)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压缩

系数a1-2

(Mpa-1)

压缩模量

Es1-2

(Mpa)

Ck

(Kpa)

Φk

(0)

耕土

砾砂

220

含砾

粘土

36

15.7

240

④1

全风化玄武岩

2.11

0.57

19

0.09

42.7

15.9

0.21

7.57

290

12~38.9

④2

强风化玄武岩

2.78

0.69

20

0.13

33.4

21.05

0.53

6.19

380

7.3~20

④3

弱风化玄武岩

2.77

0.67

16

0.09

30.6

19.16

0.57

2.93

590

0.5~12

坝轴线为SE-NW向,谷底宽10m,谷底高程1554.73m,地形坡度左岸18°,右岸12°。

谷底冲洪积灰褐色砾砂层厚0.50~1.40m,松散,透水性中等,左岸残坡积黄褐色含砾粘土覆盖厚0.5~1.8m,松散,透水性中等,右岸为玄武岩出露,垃圾坝全风化带厚2.0~10.8m,透水率q=13.6~38.9Lu,透水性中等。

强风化带厚2.7~7.1m,透水率q=7.3~14.7Lu,透水性中等。

弱风化带顶埋深5.4~18.9m,透水率q=0.6~10Lu,透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垃圾坝区片理产状100°~115°∠72°~80°,发育两组节理:

J1产状12°~40°∠60°~75°,为张性结构面,裂隙面较粗糙,张开度1~5mm,裂隙中见泥质及石英脉充填,密度3~5条/m2,裂隙率0.1~0.2%。

J2产状160°~220°∠30°~40°,为剪性结构面,裂隙面平直、闭合,密度3~6条/m2。

据分析,岩体片理走向与坝轴线大角度斜交,两岸无不利结构面组合,岸坡稳定,坝基岩体强度高,满足建坝要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参数见表2)。

建议坝基建基面进入第④2强风化玄武岩1m。

(三)截污坝工程地质评价

拟建截污坝坝高H=10.0m,坝顶长L=48.70m,为浆砌石坝。

坝轴线为SE-NW向,谷底宽7m,谷底高程1548.49m,地形坡度左岸28°,右岸21°。

谷底冲洪积灰褐色砾砂层厚0.50~0.80m,松散,透水性中等,两岸残坡积黄褐色含砾粘土覆盖厚0.6~1.0m,松散,透水性中等,全风化带厚1.0~5.8m,透水率q=12~26Lu,透水性中等。

强风化带厚1.3~8.1m,透水率q=10~20Lu,透水性中等。

弱风化带顶埋深7.3~15.9m,透水率q=0.5~12Lu,透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截污坝区片理产状100°~112°∠75°~82°,发育两组节理:

J1产状2°~24°∠72°~80°,张性,裂隙面弯曲粗糙,张开1~2mm,泥质充填,密度2~3条/m2;J2产状128°~190°∠40°~56°,为剪性结构面,裂隙面平直、闭合,密度2~4条/m2。

据分析,岩体片理走向与坝轴线大角度斜交,两岸无不利结构面组合,岸坡稳定,坝基岩体强度高,满足建坝要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参数见表2)。

根据垃圾场防渗要求结合该截污坝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建议采用垂直防渗的方法,对坝基进行防渗帷幕灌浆处理,深度进入第④3弱~微风化玄武岩中。

四、地震效应

该区处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交接部位,构造较为复杂。

以南北向构造体系为主,区域上断裂发育,褶皱较强烈,挽近构造运动频繁,地震活动强烈。

1、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之规定,宾川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分组属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2、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经勘察及综合分析证实,场地土类型属中硬场地土,场地覆盖层厚度dov>5m,故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

3、饱和粉土、粉砂液化判定

场地15m深度范围内,无饱和粉土、砂土分布,故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五、天然建筑材料

(一)土料

由于场地旁以强风化玄武岩、砂岩、泥岩为主,含碎石较多,故不能就地取用。

可沿场区简易公路往南西方向至坡脚一带取料。

(二)石料

由于场区及其附近岩石抗风化能力弱,不能就地取材,可至宾川牛井坝子山取白云质灰岩作石料利用。

(三)砂料

可在宾川盆地桑园河中采取,距场区仅2~3km,砂料丰富,交通便利。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场区地层岩性单一,构造单一,整体稳定性好。

2、坝址及场区内边岸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3、场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为一较理想的垃圾填埋场。

4、场区渗透条件简单,岩土层渗透性较弱,但局部地段由于构造及风化裂隙相对发育透水性中等,故场区整体防渗条件不理想,不能满足防渗要求,故需进行防渗处理。

5、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6、经综合分析,场地土类型属中硬场地土,Ⅱ类建筑场地。

7、该场地地下水对砼具弱腐蚀性,对砼中钢结构无腐蚀性。

经本次勘察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是:

1、截污坝基渗漏问题;

2、左、右两坝肩存在绕坝渗漏问题;

3、场区整体防渗条件较差的问题。

(二)建议

1、对垃圾填埋库区采用水平防渗措施,清除表层①②③层松散土体,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降;

2、垃圾坝基础宜进入④2强风化玄武岩1m以上;截污坝须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帷幕深度进入相对隔水层④3弱风化玄武岩;

3、为防止地表水汇入垃圾填埋库区,建议沿场地周围修建截水沟;

4、施工时尽量不破坏植被,以防止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5、做好污染物的运移对水源和岩土的污染等的监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