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314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docx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

有第二次《广场协议》才能挽救世界.

由于美元汇率在近期的持续走软,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干预本国货币的汇率以维持本国的出口,媒体称“各国开打汇率战”,甚至有媒体称“新一轮货币战争开始”。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必要认清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向,因为世界经济的走向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意味着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的各个经济体其实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那么,通过分析世界经济的走势,我们将会寻找出一些规律用于指导我们P民个体的经济选择。

这是本贴的意义所在,否则写这样的贴子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大家阅读的时间。

我将按照以下逻辑开始我的分析:

1.是什么导致了世界经济失衡?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3.关卿何事?

-世界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

  4.出路在哪里?

  当然本贴仍然属于心血来潮之作,因为我对各大媒体乱七八糟的评论分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所以本贴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次序上的调整。

闲言至此,直奔主题。

一、是什么导致了世界经济失衡

  1.什么是世界经济失衡

  在寻找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世界经济失衡。

  首先,世界经济失衡是国际贸易的失衡,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假如各国都闭关锁国不进行分工和交换,各个经济体都作为一个封闭循环的经济体存在的话,是不可能存在世界经济失衡的可能。

  其次,国际贸易的的开展除了各国制定统一的交易制度从而为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交易规则保障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寻找一种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结算的工具。

制定交易规则简单,确定国际货币可就难了。

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自然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而每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都会影响本币的价格,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两两之间的贸易价格始终处在比较大的变化之中,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因为交易双方无法预知明天的商品价格,也就无从报价。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的确定有三个解决方案:

一是用大家公认的黄金作为支付工具,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金本位制”;二是大家一起推出一种专门用于国际支付的货币,也就是某些专家所谓的“超主权货币”;三是选择某一国的纸币作为支付工具。

当然,还有一个方案就是以货易货,但这是原始社会的作法,因此不予以考虑。

所以我们就对上面三个解决方案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由于“金本位制”自身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缺陷,用黄金作为现代社会的货币显然只能是书呆子的臆想。

因此用黄金作为支付工具显然根本不可行。

  其次,如果推出一种专门用于国际结算工具的话,这个工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成为货币:

一是强制性的信用;二是可计量的购买力。

纸币的信用必须以国家信用主权信用作为保证,因为只有国家信用才是最可信赖的信用;而可计量的购买力则意味着货币必须拥有与其对应的商品。

很显然,专门的国际结算工具这两个条件都不可能具备。

IMF的SDR也就是特别提款权存在很多年了,之所以难以充当国际结算的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所谓的“超主权货币”只是书呆子们的想当然,一种货币如果没有主权信用来保证的话还是货币吗?

谁来发行?

发行多少?

价格怎么确定?

数量怎么分配?

  既然前两个方案都不可行,最终的解决方案只有一种了,就是选择某一国的货币作为国际支付工具。

该货币必须具备最值得大家信赖的信用,购买力比较稳定(事实上信用和购买力是相辅相成的)。

经过比较,大家选择了美元。

所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是市场的选择,是历史形成的。

既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是市场的选择,我们不用去查数据都可以断定:

美联储一定是世界上最负责任的银行,或者说美联储至少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滥发货币。

否则市场将会做出新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近两年来很多国家一方面指责美国滥发货币一方面却在大举“收藏”美元。

这是外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所谓世界经济失衡,在本质上就是美元的失衡。

2.美元为什么会失衡?

  上面的证明过程没有把话说透,我继续补充。

既然世界经济的平衡就国际贸易的平衡,那么这种平衡状态的标志就是美元和商品按照市场规律流动,因为货币的本质是支付手段或者支付工具,要想保证商品的合理流动只能通过货币的合理流动才能实现,这就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所在。

一旦货币的功能与其本质发生脱节,自然就造成了不平衡。

因此,如果更进一步讲,世界经济的失衡在本质上是美元流动和商品流动的失衡。

  那么美元失衡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里必须澄清第一个前提,就是1971年尼克松政府财长康纳利的名言的前半句:

美元是美国的货币。

既然美元是美国的货币,那么美元的失衡就是美国经济的失衡。

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分析才能搞清楚美元的失衡是怎样发生的。

  第二个前提是美元在作为美国货币的同时,也是国际货币,并且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这就意味着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中都会自然而然地保留一定的美元来满足自身的国际支付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就面临着一个难题:

货币发行量无法控制。

因为无论美国怎样发行货币,总会有一部分美元沉淀在国外,在控制好货币发行量的前提下,美国始终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困境。

如果滥发美元,又会影响自身的经济健康运行。

换句话说美国经济将会始终存在着贸易逆差。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

这一理论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觉得我上面的推理和这一理论的结论是一样的:

美元天然面临着失衡的风险。

  如果世界各国政府保留的美元数量适当的话,美国经济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是如果保留的美元数量过大的,美国经济就十分危险了。

请注意,我这里指的是政府手中保留的美元而不是企业和个人保留的美元。

因为外国企业和个人手中保留再多的美元都不会对美元的流动产生质的影响,你总是要花的嘛,不花难道要数钱玩?

但是政府手里的大量美元也就是巨额外汇储备却和商品流动脱节了,这就是美元失衡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们看看数据能否说明上面的推理过程。

上面的这张图告诉我们两个事实:

  一是美国经济40年如一日,稳定(GDP三大需求构成的稳定)而又高效(投资率始终没有超过20%)。

    二是美国的净出口率长期为负,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和1998年至今。

也就是说,美元失衡问题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也主要存在于这两个阶段。

    所以美国经济从上面这张图来看就是美元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假如美国经济要让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找出其他毛病来美国经济早就崩溃了。

所以分析美国经济只有美元这一个着眼点。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观察美元失衡和美国经济经济的失衡。

下图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情况。

  

    对于这张图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M1和M2的关系。

美国的M1包括现金、旅行支票和活期储蓄,英文叫做Currency、travelerschecks和demanddeposits,美国的M1的流动性极强,几乎是完全意义上的货币,即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

但是M2的内容是在M1的内容上加上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定期存款、隔夜回购协议和隔夜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等。

M2的内容就可以理解为M1+非实体经济循环中的存款。

这样,从美国货币政策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愧为世界央行的“典范”:

从1970年至今,美国广义货币M2占GDP的比重四十年如一日,长期稳定。

而且在九十年代至今长期低于0.6,即使是在2009年国内媒体纷纷指责“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的时候,美国的M2/GDP的比值不过刚刚达到0.6,只比2008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

    日本统计局的资料中最近的M2数量只到2004年(日本的指标叫M2+cds),当年日本的M2/GDP的比值是1.39。

中国2009年底的这一指标超过1.8。

    单纯从货币角度看,大家觉得我们还能够找到比美元更可信赖的国际货币么?

    

(2)美国的利率政策的运用对货币总量的影响非常小,这说明“特里芬难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

但是,美国利率政策的运用在应对通货膨胀的方面简直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我们不得不对美联储再赞一个。

都说新兴经济体贡献的“廉价商品”维持了美国的低通胀,事实是这样吗?

    (3)在美国M2和GDP的比值保持长期稳定的同时,美国的M1占M2的比重却在长期下降。

由于M1是经济日常循环中的货币,所以,美国实体经济中的货币越来越不够用了。

随着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美元贬值,美国的M1/M2也开始逐步恢复,终于在1994年前后恢复到七十年代初的水平。

但是,随着美元汇率从1995开始再次走强,美国的M1/M2不但开始一路下滑。

而且2000年之后M1比重的下降还伴随着M2在一定程度上的上升。

更重要的是,2001年之后美元汇率的贬值也并未阻止这一趋势的形成。

    (4)如果用M1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美国经济的话,美国的这一比值从1995年开始随着美元汇率的走强不断下降,在2000年之后,平均保持在11%的水平上,2006年和2007年的这一比值只有10%。

这一比值,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以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为例,美国只依靠1.3万亿美元的现金(旅行支票在美国相当于现金使用)和活期存款就维持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机器的运转。

美国实在是太牛叉了,这简直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5)美国要在不滥发美元的前提下解决货币短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

发行国债。

因为其他国家过多的美元储备留在手里只有数字上的意义,因为美元是美国的货币!

这些数字需要有个去处,而美国国债的发行恰好为各国的美元储备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去处。

但是尽管美国以这样的方式迅速回流到美国了,但是,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回收美元不是正常的货币流动,因为没有同步的商品流动。

那么,美国经济能够不出问题么?

很多声音指责美国国债是“最大的泡沫”,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买呢?

所以,只要各国不停止“收藏美元”,美国国债这个“最大的泡沫”就会一直存在。

美国国债的本质是:

“美元收藏家”们用出口的商品加上本国的资产泡沫来换取美国政府的“白条”。

同时美国国债成了公开的“庞氏骗局”-美国发新债还旧债就可以,而且也只能这样。

美国国债2009年的余额已经接近13亿美元,和2009年的GDP相当。

但是没有人担心美国还不起,因为大家都知道美国发新债还旧债就可以,因为美联储是世界上最有信用的央行!

美元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货币!

    (6)由于美国商品流通体系中流动性严重不足,所以美联储近年来已经不敢加息了。

因为加息不仅会使美国的流动性问题雪上加霜,而且会导致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越来越高。

美国的货币政策被“美元收藏家”们“绑架”了。

所以美国的货币总量在各国大肆“收藏美元”的时候,就会面临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

一方面商品流通领域的美元越来越少,造成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在商品流通领域沉淀在国外的美元以国债、银行存款和股权投资的形式回流到美国,造成非商品流通领域的美元越来越多引起流动性泛滥。

这反映在货币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M1占M2的比重在下降,美国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

因此,如果把美国经济比做锅,把美元比做锅盖,美国经济的问题是要用五个锅盖盖十口锅。

就算美国是千手观音,总会有盖不过来的时候,千手观音也要休息也要吃饭啊。

美国容易么?

所以,美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世界各国“收藏美元”所导致的美国货币流通“冰火两重天”的问题。

“冰火两重天”现象至今共计出现过三次。

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70年代

  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美元危机越来越严重,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即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美国用黄金兑换其他国家货币当局持有的美元以维持美元同黄金固定比值的义务。

1971年8月,美国实施对进口货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政策,号称“新经济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危机进一步加剧。

1971年12月17日和18日,十国集团”(比、加、法、德、意、日、荷、瑞典、英、美)在华盛顿举行秘密谈判,达成调整货币比价的协议,为集团成员国的货币制定了新的汇率关系,美元贬值。

由于会议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大厦举行,故名史密森学会协议。

在协议订立半年后英国宣布英镑浮动,其他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实行货币浮动,本协议规定的货币固定比价实际上失效。

1973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终于崩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行了自由浮动汇率,史密森协定随之失去了意义。

所以史密斯协定丝毫没有解决美元的失衡问题。

  美元失衡的表现就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M1/M2的比值一直在下降,并且1980年之后加速下降。

尽管里根政府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美元的回流,但是,和美国国债一样,脱离了商品流动的美元回流解决不了美元失衡的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美元失衡的问题。

脱离实际的高利率也会损害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上图中80年代美元的基准利率远远高于CPI的水平。

到了1985年,美国经济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失衡。

  

(2)80年代

  1985年,美国政府终于忍无可忍。

9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Lawson)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Accord)。

请大家注意,《广场协议》的目的是美元贬值,而不是日元升值!

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广场协议》在中国就被解读成了美国“强迫日元升值”?

为什么没有人去说美国“强迫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英磅升值”的事实呢?

《广场协议》的具体误解和误解的严重性我后面会专门谈谈,在此先打住。

  《广场协议》的结果是:

西方主要经济体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手中收藏的美元,部分美元回流到了商品流通体系当中,世界经济随之恢复了平衡。

表现出的事实就是《广场协议》之后在美国M2/GDP的比重下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美国M1占M2的比重在快速上升,直到1995年。

在此期间,除了日本吞下自酿的泡沫苦酒外,世界经济没有产生重大不和谐的声音,经济历史显得十分平淡。

我们需要认清的另外一个事实是:

越平淡的历史对于广大人民而言是最幸福的历史;越波澜壮阔的历史反而是人民多灾多难的历史。

  所以广场协议的本质是各国放弃了收藏美元的作法,世界经济自然就恢复了平衡。

道理很简单,做生意的双方只有双赢和双输两种选择,别无他路。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国际货币国,美国经济的平衡就意味着世界经济的平衡,他(她)好,你才能好。

  (3)2000年之后

  由于固定汇率制度的严重缺陷,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亚洲国家和南美国家坚持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引起的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固定汇率体系终于在世界范围内宣告崩溃。

第一个崩溃的国家是墨西哥,中间是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叫法我认为并不准确,本质上还是债务危机),最后是巴西和阿根廷。

不过墨西哥死不悔改,在经历了债务危机之后仍然坚持变形的固定汇率。

债务危机导致这些国家错误地认为只要手中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

于是这些国家在债务偿还得七七八八之后便开始拼命“收藏”美元,结果是泰国2008年的外汇储备宣告突破1000亿美元,墨西哥2010年的外汇储备也突破1000亿美元,巴西2009年外汇储备达到2400亿美元……但是这些国家收藏的美元也只是另外两个国家的零头。

中国2010年的外汇储备达到2.5万亿美元,日本达到1.1万亿美元。

  最终的表现就是从1995年开始,美国M1/M2的指标一路下滑,一直到2007年。

并且2000年之后M1占M2比重的下滑还伴随着M2/GDP指标的上升,美国实体经济领域的美元短缺已经到了接近于变态的程度,与此同时则是非实体经济领域美元极度泛滥而找不到出路。

于是一方面是商品流通领域对美元的极度饥渴,另一方面是非商品流通领域的美元流动性泛滥,“次级贷款”生逢其时,成为“冰”与“火”之间的桥梁,“次贷危机”想不产生都难。

就算没有“次贷危机”,也会有“X贷危机”。

  所以,这次金融危机早晚要来。

这是由国际“收藏美元”的大气候和美国实体经济领域流动性严重短缺的小气候所决定的。

  二、《广场协议》和所谓的“日元升值”

  

  1.《广场协议》的真相

  按计划我本来不想把《广场协议》拿出来单独当作一个部分写,但是如果不这样可能会继续有人说我哗众取宠装13什么的。

所以就改变一下写作计划。

  如前所述,《广场协议》的目的是西方五国通过联手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而不是什么“强迫日元贬值”。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广场协议》之后主要货币兑美元的表现和日元兑主要货币的表现,具体见下面两个图。

  这两个图告诉我们的事实是:

  1.《广场协议》签订后,西方主要货币都在升值,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日元兑美元都升值了一倍。

英磅兑美元的升值幅度要小一些。

  2.日元在1988年到1990年也就是泡沫经济破灭前的两年中在贬值,日元兑马克、法国法郎的汇率甚至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3.1985年初,美元已经开始贬值,《广场协议》无非是加快了这一进程而已。

  4.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其实是“美元贬值”,这是数学问题。

  另外当时意大利里拉、瑞士法郎兑美元的升值幅度也都和日元相当。

  那么各国是怎样实现抛售美元的呢?

大家要知道外汇交易完全不同于股票交易,你要卖美元的同时必须买进另外的货币。

所以要真正实现抛售美元只有一个选择:

用美元买本币。

但是你好端端地用主动用美元买本币相当于别国在收藏你的货币,会对自身的经济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很难做到用美元买本币,只是不再进一步主动收藏美元,把手中的美元保持在够花够用的水平。

也就是说各国不再干预汇率。

但是只有SB日本为了阻止日元升值1987年和1988年用日元买进大量美元,其美元储备由1985年的22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988年的905亿美元。

  所以,我所谓的《广场协议》就是各国停止收藏美元,停止干预甚至控制汇率,而不是要“强迫”哪一种货币升值。

说简单一点,就是各国政府把“看得见的手”都收回去。

 2.对“《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泡沫经济”的批判

   

  中国的大多数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们很多年来一直在告知大家一个逻辑: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泡沫经济,而且是美国逼迫的。

然后更进一步推导出一个结论:

美国把日本经济干掉了!

本贴里的一些人也正是凭着这种被人灌输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因此我必须继续用常识分析一下事实和真相。

  

(1)《广场协议》的本质是让各主要经济体不要再收藏美元,各国停止进一步收藏美元的表现就是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不能和“日元升值”划等号,这仍然是个数学概念。

所以上述观点的前提就错了。

  

(2)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和意大利里拉在1985年-1988年期间的升值幅度和日元相当,怎么人家都好好的?

要知道这些国家都早早就放开了资本管制实行了自由浮动汇率,德国更是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就开放了,而日本直到1998年才算真正放开资本管制。

怎么就你日本出了问题?

何况日本当时还用日元买美元来阻止日元兑美元的升值。

  我们继续用常识解读日本的情况。

  首先,只要控制好货币总量,无论本币升值还是贬值都没有关系,经济运行一定都是在均衡的价格体系下运行。

因为“热钱”来得再多也得换成本币才能进入本国的经济体系内。

换句话说,只要保证货币总量和商品总量始终相匹配,升值和贬值都没有实际意义。

你该加息就加息,该减息就减息,任它风吹雨打,也胜似闲庭信步。

所以泡沫只和钞票有关,和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

而日本的M2/GDP比值从1970年到1990年前提高了5倍,能不产生泡沫吗?

下图是日本的货币政策管理的结果。

  其次,政府一干预汇率,就得用本币买外币,就没法控制货币总量了。

货币政策就失效了。

  再次,干预汇率就等于干预了国内的价格体系,价格扭曲=资产配置结构扭曲=投入产出效率低下。

尽管日本这么努力那么努力,但是SB日本始终在用日元买美元,居然买到了1.1万亿美元,所以尽管日本泡沫破灭之后消费率在上升,却无助于经济的增长。

而且资源都向出口方面配置也只会引起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后,如果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就业和均衡发展,出口则一定是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为出口就意味着把自己锁定在了制造(最多再加上研发),而真正吸纳就业的只能是服务业。

  所以日本之所以会有“失去的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归根结底就在于始终在汇率问题上纠缠不休导致货币政策工具根本没有办法使用,投资产出效率也越来越低。

如果日本不做出改变,它将会有“失去的三十年”。

  大多数主流媒体、专家和出口企业家整天讲升值会导致企业亏损,给大家算了个小学数学题:

我原来一美元换6.8元,升值一块钱后一美元只能换6块,我亏大了,救救我啊!

我擦,你怎么不算升值后你的成本也同步下降了呢?

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升值根本就不搭界,因为劳动力无法通过国际交换来配置,无论人民币升不升值,劳动力成本该上升总是要上升的。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

劳动力“成本”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他们的意思就是蛋糕要做大,但是劳动者分的那块不能增长?

  所以,把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升值放在一块搅和的论调,不但是在侮辱全体劳动者的智商,而且是在公然和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叫板!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德国,因为德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最具备可比性:

都是二战战败国;制造业都对两国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两国的经济增长都很快,相继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

  但是,德国比日本的先天条件要差很多:

由于二战战火也同样燃烧到德国本土,所以德国的起点就比日本落后了;德国在90年代初还承担了原东德重建的任务;德国对二战受害国进行了不菲的赔偿,日本几乎没有进行过象样的赔偿。

那么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情况。

下图是德国马克的历史汇率走势和GDP三大需求结构图。

   

  德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以下事实:

  

(1)马克在历史上兑美元大幅升值过两次。

70年代到1980年升值了一倍;1985年到1988年再次升值一倍,并且这次升值居然一直延续到1995年,这比起日元的表现毫不逊色。

马克换成欧元之后欧元又长期在升值。

其二,马克汇率一直在乘坐上海三菱电梯-上上下下地在享受。

但是,德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始终处在高度稳定状态!

即使是2000年之后出口的迅猛增长也丝毫没有对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那么,为什么就非要说升值就一定打击出口打击经济呢?

  

(2)上图中2002后的汇率是用欧元折合的,马克换欧元是1.96换1,而当时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是1.16。

随着欧元兑美元的升值,但是德国摆脱了原马克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难题”,因此德国的出口高速增长,并很快在2003就开始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国,直到2008年。

  所以尽管德国在2002年开始每年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从2002年90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和2008年的将近2400美元),但外汇储备在1992年的最高点也没有超过1000亿美元,近年来更是稳定在400亿美元多一点。

  德国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