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15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docx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

一、重商主义

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最典型)

⏹解体+萌芽=统一的国内市场

⏹原始积累—英国“圈地运动”.

⏹地理新发现,商业资本发展=世界市场

基本思想(早期:

15~16中,晚期:

16下~17中)

⏹研究对象:

流通领域、商业资本的运动

⏹研究方法:

描述和总结经济现象和商业实践经验。

⏹研究目的:

为增加货币财富

⏹衡量财富的标准:

货币(金银)

主要政策:

⏹对外贸易

⏹“多卖少买”—顺差

⏹工业从属于商业,交换决定生产

⏹国家应当干预经济生活

早期晚期

(1)“少买”(货币)“多卖”(资本)

货币差额论或货币平衡论贸易差额论或贸易平衡论

(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真正的重商主义)

(2)不重视(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重视

(3)重视行政立法手段重视保护关税政策

法国的重商主义(15~16世纪)

⏹背景:

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主要学者及其观点:

(1)安徒安•德•孟克列钦: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2)柯尔培尔: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实践家—柯尔培尔主义。

⏹评价:

抑农促商的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重商主义(15末~16世纪后期)

⏹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最为典型的国家。

⏹主要学者及其观点:

(1)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

早期重商主义代表。

(2)托马斯•孟: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

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

评价

⏹最早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说—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学说。

⏹最早吐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经济学说—目的是交换价值(赚钱)。

⏹最早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的经济学说。

总结

⏹重商主义没有公认的倡导者.

⏹与其说它是一种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体系。

⏹其衰落的标志: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及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2.3威廉配第主要理论观点评价:

1、研究方法:

‣接受培根、霍布斯哲学思想。

‣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运用统计和数学(即“政治算术”)方法

*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分离出来的最初形式”。

--马克思

2、价值理论:

*最早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赋税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劳动价值论。

‣自然价格(价值)和政治价格(市场价格)。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最早)

‣一定数量的商品和一定数量的货币相交换是因为二者的劳动量相等。

‣货币本身的价值也由劳动决定。

3、分配理论:

‣工资论:

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一次认识到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差别。

‣地租论:

提出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观点。

第一次论述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及形态。

‣利息论:

利息是“货币租金”,利率由地租决定。

‣土地价格:

是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21年的租金。

评价:

1、关于配第:

马克思充分肯定与西方经济学一派的否定。

2、关于学说:

‣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土地共同创造价值);

‣混同了地租与剩余价值(地租=剩余价值);

‣颠倒了地租与利息的关系(地租利息);

‣混同货币与借贷资本(货币供求利率水平,应为资本供求)。

亚当斯密

价值学说:

劳动价值论

⏹最早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劳动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三种收入构成、三种阶级

问题所在: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混同

⏹消耗劳动与购买到的劳动的混同

三阶级划分

⏹斯密以阶级结构分析为基础,认为社会分为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阶级。

他研究了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

工资、利润和地租。

⏹三个阶级的收入是社会上的基本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等是派生的收入。

⏹指出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

“斯密教条”:

三种收入决定价值

⏹商品价值=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依据。

⏹商品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v+m)。

丢掉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无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

错误所在:

三种混淆

⏹劳动和劳动力的混淆;

⏹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混淆;

⏹商品价值和劳动新创造价值的混淆。

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学说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历史性

两种见解(制造工人与家仆):

(1)生产劳动:

同资本交换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

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正确

(2)生产劳动:

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

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

——错误

资本理论

⏹对“资本”的两种见解:

(1)资本是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手段,是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润而在劳动人民身上进行的投资。

——正确

(2)资本是资本家为了继续生产而积累起来的储存品,也就是用于生产以取得利润的生产资料。

——错误

资本≠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

⏹资本积累取决于社会总资财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

⏹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

⏹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斯密的经济政策

⏹自由放任原则:

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措施:

提高分工程度;

增加资本数量;

改善资本用途。

⏹国际分工论:

批判重商主义

提出优势原理绝对成本说

⏹国家的作用:

非排斥,要限制。

三项职能:

抵御外国侵略;维持社会治安;建设和维持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守夜人”

⏹赋税原则:

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区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前者决定后者。

⏹区分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前者是倍加的后者。

⏹区分了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活劳动(创造价值)与物化劳动(转移价值)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必要劳动—但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必要劳动归结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

(农业)

 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和矛盾

(1)缺陷

   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没有研究劳动的性质。

   注意力在价值量的分析,完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2)矛盾

   第一、资本和劳动交换同价值规律相符合,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第二、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相符合的矛盾。

(1)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看到了二者的区别,但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这个不足。

   

(2)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实际上是提出了两个不同的价值标准尺度。

   (3)批评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1)初步把价值同交换价值区分开

   相对价值的两种含义:

一是指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李嘉图称“绝对价值”、“真实价值”、“实在价值”、“价值一般”;二是指一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是名副其实的交换价值,李嘉图称为“比较价值”。

(2)分析了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间的各种关系。

   指出,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

在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大小要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他把不同质的劳动还原为同一的社会劳动,把复杂劳动看作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他在考察价值形成过程中区分了直接劳动(活劳动)和间接劳动(物化劳动)

分配理论:

研究中心

斯密:

关注资本积累与财富增殖之间的关系。

⏹李嘉图:

关注资本积累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影响了后来者。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为转移人们对生产矛盾的关注,研究停留在分配领域。

⏹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

工资理论

   

(1)李嘉图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商品,因而也有其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2)对工资的变动,李嘉图用市场价格围绕劳动自然价格的波动来说明。

   (3)在研究工资发展趋势时,提出相对工资的概念,即把工资收入作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总和中的一部分,考察工资所占比例的变化。

国际自由贸易思想

   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

   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论证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的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产品比较相对的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

⏹斯密与李嘉图的共同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的。

⏹斯密:

尚能区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的“原始状态”。

⏹李嘉图: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以及在遥远的将来一直都是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时代的渔夫与猎人也是资本家。

但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抗,揭示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

⏹价值的庸俗化:

用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供求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

⏹抛弃掉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包含的科学因素,而只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经济学体系。

⏹1825年爆发第一次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18世纪末--1830年,主要是法国的J.-B.萨伊,英国的T.R.马尔萨斯、J.穆勒和J.R.麦克库洛赫等。

⏹他们分别以“注释”或“通俗化”A.斯密、D.李嘉图著作的形式,把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庸俗化。

⏹1830年之后,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

⏹在这个时期,主要是英国的N.W.西尼尔(1790~1864)、J.S.穆勒,法国的F.巴师夏等。

⏹他们直接采用“修正”或“补充”古典政治经济学某一理论观点的形式而使其进一步庸俗化。

他们仍然自称是斯密、李嘉图的继承者,但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根本性的修正。

⏹J.S.穆勒的理论体系是19世纪上半叶各派庸俗经济学的大调和大综合。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

⏹他的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宣告古典学派时代的终结。

萨伊: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或生产、分配和消费概论》(1803)(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

⏹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

⏹萨伊的经济理论对以后的现代经济学有很大影响。

⏹“科学王子”、“法国的亚当·斯密”

⏹“通俗经济学大师”:

第一个撇开生产关系,研究经济学的人。

⏹对用事实和观察检验理论的坚定信仰;

⏹一种主观效用—而不是劳动—价值论;

⏹强调企业家(实业家)的作用;

⏹萨伊定律奠定了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古典宏观模型的基础。

⏹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这就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三分法”。

(交换从属于分配)

(詹姆斯•穆勒:

第一次采用“四分法”: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错误:

割裂了生产、分配、消费三者的内在联系。

⏹三种理论组成的价值论:

1、效用价值论:

有用性=价值的基础

2、供求论:

供求价格价值

3、生产费用论:

生产三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效用的生产费用=工资+利息+地租价值

⏹一切创造效用,从而提供服务的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医生、演员,甚至娼妓等人的劳动都看作生产性劳动。

⏹对任何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都没有贡献的劳动(愚蠢的行为或浪费的行为)是非生产性劳动。

⏹利用生产三要素论来说明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的来源。

⏹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各自提供“生产服务”,创造效用、创造价值,因而也创造了自己的收入,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就是“三位一体”公式。

“供给制造其自身的需求”—凯恩斯的“误解”。

(通常的理解)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卖者,买卖是同一过程。

“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一致的,不可能发生产品的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

⏹局部过剩发生可能:

1、一种产品生产过少,显示另一种产品生产过剩;2、政府政策的干预导致。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蒂芬·凯茨的总结:

1、一个国家的资本无论怎样多都不会太多。

2、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消费不仅不能刺激财富创造,而且会带来相反的影响。

4、需求决定于生产。

5、需求不足(即生产过剩)从来不是经济扰动的根源。

只有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比例失调时,经济扰动才会出现。

⏹把利润即资本收入划分为互相独立的两个部分: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认为:

1、利息是对资本的效用或使用所支付的租金;

2、企业主收入则是他从事冒险、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智能和才能”的报酬,归结为企业主高度熟练劳动的报酬即高级工资。

认为工人的技能也是一种“资本积累”,也会获得像企业家那样的报酬,他称其为“劳动利润”。

马尔萨斯

代表作:

1798年《人口原理》第一版)1803年《人口论》

⏹被认为是人口学和人口研究的奠基者(受其影响,英格兰1801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被认为是倡导严格的人口控制和经济增长极限的社会工程师的导师(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许多科学家和社会改革者预测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将产生贫困、死亡、苦难、战争和环境恶化,这些阴郁和宿命的观点都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基础。

⏹启发了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

⏹影响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原因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总的有效需求的变动。

⏹其宿命论的悲观主义使经济学获得“阴郁的科学”的名声。

(为李嘉图、约翰·穆勒、维克塞尔、杰文斯等众多经济学家所接受。

1)人口抑制

⏹两个公理:

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两个级数:

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地较为巨大。

在无所妨碍时,人口每25年以几何级数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两种抑制:

积极抑制,道德抑制

理论的佐证:

⏹在《人口原理》第2版后,他开始运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为人口理论的依据。

他认为当全部良田被占完后,食物的增加额必然依靠土地的改良。

但土地总基金,从一切土地性质来说,不仅不会递增,而且必然会逐步递减。

(忽视了科技进步的影响)

⏹马尔萨斯断言价值不是由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而由购买到的劳动决定。

⏹购买到的劳动=实际耗费的累积劳动(物化劳动)+直接劳动(活劳动)+预付资本的利润额=生产费用。

⏹与萨伊一样把供求论引进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生产费用,从而决定价值的大小。

⏹利润来源于流通,生产之外的价值。

--回到重商主义观点。

⏹利润由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来支付。

⏹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商品普遍过剩。

反对“萨伊定律”。

⏹有效需求的增加能够促进财富的增长。

⏹刺激非生产性消费者的消费来增加有效需求。

(即地主、官吏、牧师、军队、年金领受人)

⏹有效需求不足论为凯恩斯继承和发扬。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商品普遍过剩。

反对“萨伊定律”。

⏹有效需求的增加能够促进财富的增长。

⏹刺激非生产性消费者的消费来增加有效需求。

(即地主、官吏、牧师、军队、年金领受人)

⏹有效需求不足论为凯恩斯继承和发扬。

生平与著作

   《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经济学上若干未决问题》1844年

   《政治经济学定义》1836年

   《代议政治论》1861年

   《逻辑学体系》1843年

   《论自由》1859年

   《功利主义》1863年

⏹J.穆勒:

是从李嘉图学派内部瓦解李嘉图学派的始作俑者(只追求形式上的逻辑结论)

⏹麦克库洛赫从根本上瓦解了李嘉图学派(李嘉图的信徒 马尔萨斯)

⏹对李嘉图两个矛盾的解释导致李嘉图学派的彻底解体。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包括直接或间接地研究使人类或人类社会顺利地或不顺利地追求人类欲望的这一普遍对象的一切因素所起的作用。

   在说明经济规律时,约翰·穆勒把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区分开来。

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依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分配规律则完全不同,财富的分配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题。

 1、他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少牺牲获得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

   2、演绎法和归纳法。

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所采用的方法是演绎法。

3、趋势法则。

 穆勒把商品分为三类:

    1、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

如古画、古玩等,它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

    2、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中,如工业品。

 3、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

 穆勒对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公有制表现了理解和宽容,同时,他也不认为现存的私有制已完善了,他主张对私有制加以改良。

   他对劳动和资本的所有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的观念中,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资本则是过去已积累起来的劳动,所以,依靠它们建立所有制是合理的。

对于土地所有权则持否定态度。

   穆勒主张工资基金理论。

 在利润问题上,他吸收了西尼尔的“节欲论”,但他作了补充。

他把利润分成三个部分:

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

   地租理论。

穆勒沿袭了李嘉图的理论。

但随着技术进步,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会下降。

随着经济增长,地租和土地价格会增加,他认为,这一部分财富应收归于国有,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1、在人类生活中,每个人都享有一定活动范围,它是不应受到侵犯的,而国家干预可能扩展到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

2、政府职能增加和随之而来的政府权力影响的扩大,可能影响个人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独立,影响对人类精神的创造性和个性的维护,而这种创造性和个性是所有真正进步的唯一源泉。

3、政府职能的增加,会增加政府的工作和责任,从而带来许多弊端。

4、私人经营效率高,政府插手做绝大多数事情,不妨让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个人来做为好。

5、使人民养成共同行为的习惯,培养各种能力,这些人民的能力是国家最宝贵财富。

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政府干预是不可缺少的:

1、教育、政府有义务资助初等教育;2、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保护;3、永久性盟;4、委托经营,如容易形成垄断的行业;5、对实现当事人愿望必不可少的政府干预;6、利他行为;7、其他,如公益服务。

⏹改良主义倾向。

发现社会矛盾,同情劳动者。

但主张现存制度下的改革。

⏹折中主义特征。

把斯密、李嘉图的理论与萨伊、马尔萨斯等人的理论综合起来。

--第一次大折中。

⏹宣告古典经济学的结束。

从此经济学的研究从生产转向消费和流通。

⏹有科学成分,应与庸俗经济学家区分。

⏹认识到分配规律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承认劳动是决定价值的一个要素,区分了工业品和农业品价值决定的不同。

⏹坚持了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和利润对立的观点。

⏹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科学因素。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终结(英)西尼尔的直接进攻“节欲论”、“最后一小时”(法)巴师夏:

“经济和谐论”历史学派:

全面否定(德国政治经济学的起、终点)阶级利益调和论:

美国凡勃伦的制度学派特点:

宣扬社会改良主义,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

嫁接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上的空想社会主义

批判、指责、修正

李嘉图理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分化发现科学因素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社会主义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渊源

经济思想发展方面—古典学派与马克思之间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驱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1771~1858)

“合作公社”: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

平分土地。

能者必劳。

按需分配。

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体差别。

(KarlMark)(1818—1883)

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把经济范畴看作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看作是历史的关系和范畴。

代表作:

《资本论》(1867年)

产生于19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发展—客观可能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要求—理论根据

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继承和批判。

研究对象:

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生产关系

研究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商品二因素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创见)

价值形式理论: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劳动力价值理论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理论:

价值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实现与转化和分配理论

1、转化:

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

2、分配:

商业利润、利息、地租

魁奈的经济表再生产图式

两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生产部类、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图式、实现条件

是19世纪70年代初同时出现于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影响最大的新流派。

奠基者是几乎同时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三位经济学家:

英国的W.S.杰文斯(1871)、奥地利的C.门格尔(1871)和法国的L.瓦尔拉斯(1874)。

边际学派最初是以主张边际效用价值论而出现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大支派:

一个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是奥地利学派的C.门格尔、F.von维塞尔和E.von庞巴维克等人;

另一个支派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以英国的W.S.杰文斯、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斯和瓦尔拉斯的继承人V.帕累托为代表的数理学派。

影响在于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否定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和19世纪初叶以后的成本价值论。

提出了“归算论”(维塞尔)、“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边际生产力论”(克拉克)等主观的分配论,以否定剩余价值论。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戈森从消费领域着手,提出了享乐法则,并称之为无须加以证明的公理。

他的法则或规律被归结为两条:

   第一定律,即边际递效用减规律:

“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享受的量就会不断地递减,直到最终达到饱和。

   在任何一种享受中,都有一种主要取决于更经常地或比较经常地重复享受的方式和方法使人们的享受总量最大化;

(2)人们在多种享受之间自由进行选择。

但是,他们的时间不足以充分满足所有的享受。

尽管各个享受的绝对量有所差别,但为了使自己的享受总量达到最大化,人们必须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享受,而且要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完全相等;

(3)每当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新的享受——尽管它本身还很小——或者通过自身训练或通过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提高某种已为人熟知的享受,都给人们提供了在现在情况下扩大生活享受总量的可能性。

价值是数量有限的效用,是主观的、相对的、是物品满足人的享乐的能力;

价值量由物品所提供的享乐量来衡量,并随着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

要达到价值最大化,必须使每一个物品最后一个单位的价值相等。

把劳动或运动归结为人们在创造效用过程中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过程。

交换理论

交换起因于人的需求彼此矛盾;交换使物品价值增加;交换双方通过交换达到最大限度的效用;享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