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25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docx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

地理

  一、对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说

  根据高考的性质和地理教育目标,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地理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思维发展和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以及考试机制的职能,提出了地理高考的10项能力要求。

  1、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重要地理事物”是指《考试大纲》和教材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以及主要国家、城市、交通线、人口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包括它们的名称和分布)。

  地理数据属于地理基础知识中的地理事实范畴,在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定量”的作用。

在教材中,出现的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主要类型。

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如:

银河系直径,太阳光球表面的温度,地理区域(大洲、国家等)面积,主要山峰的海拔,重要河流的长度,地面高程,海水深度等。

比例数据是表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地理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数据,如:

海水盐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能源构成等。

顺序数据是表示同类地理事物或可比属性的排序状况的数据,如:

按面积、某种资源拥有量等的国家排序,主要河流按长度、流量的排序等。

  要求记忆的重要地理数据指教材中常见的,具有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性,或者能够说明重要地理问题的数据。

如:

地球的平均半径,地轴的倾斜角度,特殊纬线、经线的度数;各大洲的面积,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海水的平均盐度;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年径流总量、人口数量和少数民族数、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名次等。

  “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一般指见诸报端、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且尚未写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或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

政治地图的变化(东帝汶的独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新建的大型工程或交通线(三峡工程、神华工程),我国新列入联合国“人类遗产清单”的人类遗产(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颐和园、天坛、武夷山、大足石刻),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成就、地理科学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等。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地理概念在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定性”的作用,它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

其中又可分为:

一般概念、特殊概念和集合概念。

一般地理概念又称普通地理概念,是概括常见的、数量较大的同类地理事物一般属性的概念,如:

陆地、山地、盆地、海洋、海峡、海流、河流、湖泊、城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等。

特殊地理概念则是表示特定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如:

火口湖,断陷盆地,“地上河”,峰林、溶洞,珊瑚礁岛,河流的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等。

集合地理概念,则概括了被限定的地理事物群体共有的本质属性,如:

中国的纬向山脉,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喀斯特地貌等。

  考试中,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解释主要的地理概念,并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概念之间的差别,做出相应的地理判断和选择。

如:

时区和区时,震级和烈度,流量和径流量,气候和天气,恒星日和太阳日等。

  需要说明的是,近几年来,随着考试题型的演变,直接要求用文字表述来解释概念的考题基本被淘汰,取代其地位的多为选择题。

一般情况下,单项选择题考查地理概念最本质的属性或内涵,双项或多项选择题会从不同角度涉及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考查对概念的全面认识或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考试结果显示,单项选择题的通过率,远远高于双项或多项选择题的通过率。

即表明对概念的掌握停留在简单记忆和浅层理解阶段的考生仍为数不少,他们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地理的,仅为对付考试。

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应表现为对其内涵和外延都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判断、分析、解决问题。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世界各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是认识地理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

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世界各自然、人文区域,以及一些重要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是学习地理的核心内容。

如:

中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差异;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各自然带的主要差异,一些大洲的分区(如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等等。

  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地图(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地理要素等值线图等)以及其他地理示意图、图表和景观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区域比较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熟练判读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是指能依据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图例和注记等要素,从图中正确选择(判断)并获取(读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里说的地理信息主要指:

区域面积,地理事物的位置、高程,地形特征,气候资料等。

在上述的基础上,还要求考生能把重要的地理信息准确地填绘到地图上

  示意图一般有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比例关系、结构的示意图,以及采用简化等手法突出地理事物主要特征的各类框图、略图、主题漫画等。

  景观图多为地理景物的素描图,包括自然景观,如:

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素描图;人文景观,如:

人种、城乡风貌、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农业生产情景等素描图。

  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包括数字表格,各种坐标图(如: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等),结构图等。

简略的坐标图、结构图往往也同时是示意图。

  熟练使用上述图表,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判读其表示的信息的数量或等级。

并能在此基础上,解释或分析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异同、地理原理和规律等。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质和地形,气候要素,河湖水文,植物和动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则指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交通,旅游和商业贸易,环境等。

  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方法的标准是:

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等方式,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和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例如:

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垂直结构,地壳的演变和地球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变化规律有时甚至比认识一个结论更有意义。

因为结论可能是暂时的,而发展变化是物质世界永恒的规律。

  6、认识和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国情教育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考生应该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即自然资源的丰富性,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人均占有的资源的有限性,国土开发和整治的迫切性等。

同时应该知道我国国土整治的重大措施,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如,我国的水能开发和河流的治理,各类防护林建设的意义和主要措施,林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重点治理整治的河流和湖泊等。

  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

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等。

考试中重点检查的是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分析、说明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认知、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判断和定性说明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

  之所以提出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简明推导、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是由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深化所决定的。

对重要地理事实的解释和说明,涉及了几乎中学所有的学科的内容。

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地理事实、规律和原理,主要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

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理考试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上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测试,而只是要求考生具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起码的知识水准,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能给予简明扼要的推导、说明。

例如,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解并能简单解释说明下述内容:

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地震波的传播,气温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和分布的状况,自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和自然条件的关系,生态平衡的原理等。

  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从各类资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且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

这就要求考生从日常的学习中,透过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对教材上已经有的地理事物的分析等过程,掌握地理学科所特有的基本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对不同国家或者区域的地理资料,能够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相关的判断。

  地理学科是当代发展最快、研究内容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

它从传统地理学发展到系统地球科学仅用了很短的时间。

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因而使地表环境进入了人文时期,“环境与发展”问题被激化和突出出来,如环境污染、人口压力、过度消费、土地退化、森林砍伐、生物种类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等。

对当今和21世纪而言,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索和寻求解决地表人类环境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由此现代环境科学包括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内容到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将逐渐反映在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以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地理学科转变为形成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学科。

毫无疑问,地理考试内容也必然顺应这种变化,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同时,地理学研究的这种进展,也使新的概念、观念、方法、手段不断产生和出现,让我们有条件对前人所做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对人们已有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

  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比较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是通过比较而区分、认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规律。

分析是学习能力的本质表现,指对问题能进行剖析、分割、图解等,并能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做出正确推断的基础。

评价是指为了某种目的,对特定的事实、观念、结论、方法等的价值做出评判。

  学习地理科学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理思维方法。

即能独立地运用所学习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对不同的或单一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经过独立的思考,做出评价,恰当地解释和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或者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简言之,即观察问题、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评价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实际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地理命题追求立意较深刻,情境设置新颖,设问是开放式的题目,为学生提供阐释、评价和想象的空间。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组织起自己已拥有的知识结构,经过独立思考后解答。

考生答题不拘谨,能充分展示和发挥水平。

  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效率是人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考试的过程本身,既要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考察考生的水平,同时也要在效率方面甄别出考生能力的高下。

考试过程,要求考生在给定的时间中,完成同样质量和数量的试题,就是要全面检测考生获取资料的能力、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实际上,这也是鉴别考生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就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必须准确、反应快捷;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则应扎实、娴熟;并且具有正确使用地理专业词汇,进行简洁、扼要,层次清晰的表达的能力。

  以上分别对各项评价目标作了解释和说明。

由于评价目标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单纯表现某一项评价目标的试题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是一道试题集合了两项或多项评价目标的要求。

  命 题 原 则

一、命题依据考试本身的性质和地理学科评价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具有统一性、有组织的和带有竞争性的社会考试,其目的是为考查并确定考生是否具备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所应有的知识、能力等,考试的结果被用来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很大意义上能决定一个青年人一生的前途与命运,因而极受社会关注。

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约有300多万高中毕业生参加入学考试,各高等学校从中选拔80万左右的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带有规模大、选拔性强和竞争激烈等特点。

   如果以考试分数的反映形式为标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应属于常模参照性考试,因而要求测验分数的分布范围广,测验难度适中,所测项目包括的知识与能力范围较广,较多地采用选择题型,重视试题的区分功能等。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这一性质的确定,使得高考有别于省级高中毕业会考(属水平考试,即标准参照性考试,其目的是检验应试者所具备或掌握的知识是否达标或达到的程度),更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成绩考核(其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要求考试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高考的性质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地理学科高考具有如下的评价目标:

 

(1)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2)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

 (3)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项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命题立足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地理学科主要包括普通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

普通地理主要讨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包括自然地理(含地图知识)和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两部分。

前者研究地球整体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具有重要作用。

后者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建立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科学的形成,每种科学提出的问题,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乃是出于每个时代特有的需要,每个时代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

人类是在与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奋争、妥协和适应的过程中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不断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着生存(发展至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生存)。

于是,人类最初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科学——地理学。

在其基础上,随着人类探索世界的不断深入、人类自身不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其他科学。

因而,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断发展的基础。

无论学校地理教材的形式、内容如何更新,其教学目的仍然要忠实于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所以,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应是:

 

(1)研究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

 

(2)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

 (3)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

 (4)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地理学科高考的内容,即是围绕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出考题,以保证地理学科的科学实质。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由地理学的特征而产生和形成的,它包括综合、联系、区域、战略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科学思想基础。

  地理学是关于地表的知识,它的研究内容不只是各地区的山川、聚居、道路和国家,还包括这些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居民及其文化,即它们整个的特征。

而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地的气候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河流等因素的影响,它又对当地的水文特征、植被类型以及农业生产等发生显著的影响。

一地的工业发展可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交通线的分布。

这都说明了地理学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的本质特性—综合性。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便形成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特征。

这便是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学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

研究这种变化发展的特点,掌握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据此预测和推论未来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这便是地理学的战略性。

   地理学的表达方式是独特的,除文字表述外,还有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等,与文字一同构成了地理学表现的双重形式,形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

   至于空间想象、立体思维方式,在一开始学习地图知识和研究地球时,就开始形成和发展,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被强化。

   地理科高考则是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数学、哲学的思辨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实证综合为一,并将研究对象落实在极为现实的“区域”上。

同时,考查的内容多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战略性。

三、命题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核

   命题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习能力是指在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所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

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

   学生要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在心理上是需要经历一定过程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发展。

认识的第一步,是开始于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接触而形成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第二步是把这些感性材料,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构成概念,再根据各种概念得出对事物的判断,这些是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只有感性的材料十分丰富、详实而切合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所以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步是以理论去指导实践,使理论回到生产实践及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列宁指出,认识客观真理与客观现实的途径是:

“以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知识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方面,它也和认识过程一样,也须从生动的直觉,即对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对这些感性的认识,通过思维的过程形成概念和判断;另一方面,它同科学认识过程的方式不同。

科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是探寻真理,它一般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

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一般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通过书本、教具的运用,教师的讲述等方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前人已经积累下来的已知的知识。

因而,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感知新教材,形成地理表象;

 

(2)理解新教材,形成地理概念;

 (3)以概念为基础,形成地理规律性的认识;

 (4)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释、阐明地理问题。

   地理高考则是以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到地理原理和规律出发,划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提出了10项能力要求,即普通高中地理教育的评价目标。

   由于教学形式、手段的改变,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1999年又将原有的能力要求作了重新修订,以进一步适应当代地理教育观念和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此,地理高考命题以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的考查为主线,改变“地名、物产加铁路线”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坚持以“理”为主,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阐释,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

四、命题体现时代气息,鼓励创新思维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已初步形成“从实际出发,关注热点,鼓励以创造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风格和特色。

   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的前途时曾说:

“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

”的确,一门学科的兴衰与存废,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是:

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包括对人固有观念的冲击迅猛而不可抗拒。

同时,地表环境已进入人文时期,人类主体与其外部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作用、制约,形成了一个人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体系。

在地表环境中,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与消费过程对环境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主动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

因此,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

人口增长、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移民、动植物的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有毒废弃物和核废料、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土地利用……上述困难和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向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

”因而,设计取材于实际、形式新颖、设问灵活、切中时弊的试题,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形成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命题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命题风格与特色有利于提高中学的地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研究、分析和评价地理及社会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地理学在决策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时,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能 力 要 求

   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较概要,而内涵却很丰富。

下面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例证,分别对评价目标进行讨论、解释和说明。

一、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记忆地理的基础知识,或者叫地理的“基础语言”。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语言,它们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累积获得的。

地理的基础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包括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定性和定量的表述,同时还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地理基础语言是进一步展现其他地理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具体是指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

例如,“考试内容”部分和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主要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物产等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对其中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