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52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docx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

 国学大师黄侃的“吃” 

(一)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今天的美食家很多,已不足为奇了。

可在民国,虽有美食家,可要能比上象黄侃这样的“美食家”的“吃”,大概不多。

黄侃(1886——1935),号季刚,是生于成都的湖北蕲春人,他有两个名头很响的称谓:

“辛亥革命先驱”和“国学大师”。

这两个称号都是名副其实、中外公认的。

说他是“辛亥革命先驱”,因他1910年回到湖北老家蕲春组织“孝义会”,鼓动革命,响应者上万人。

武昌首义失败,黄侃又在老家组织“崇汉会”义兵3000人,拟从背后袭击冯国璋部,解武汉之围,俨然一位年轻的革命家。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首届国会参议员。

说他是国学大师,无论是按经、史、子、集,儒、玄、文、史,或义理、考据、词章来分类,无一不通,无一不精;而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更是空前的。

由于英年早逝,他的师友学生写了很多怀念他的文章,除了敬佩他的学问外,还写到他不少逸闻趣事,其中之一就是他讲究饮食,有时不免给人“好吃”、好酒的印象。

他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方面远胜文人之祖孔老夫子。

据悉,中国的各类菜肴没有他没吃过的:

川菜、粤菜、闽菜、鲁菜、维扬菜、苏州船菜、回回菜、湘菜、日本料理、法国菜、俄国菜、德国菜。

而酒更是从南到北,没有不喝的:

茅台酒、杏花村、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女儿红、白兰地。

他任教的大学多,又有假期,而且是述而不作。

他有一说,不到五十不著书。

于是,天南地北,各大中城市的著名酒楼,都留下这位国学大师的身影。

倘若他不是国学大师,一味讲他的“好吃”、好酒,就容易让人认为他是“饕餮之徒”。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美酒佳肴,他确实是来者不拒,即使不请他,他知道了,总要设法吃到嘴。

这是这位国学大师的另一面。

由于贪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足50周岁终因饮酒过度导致胃大出血而去世,给后人留下不尽的惋惜。

一是蹭食吃。

1905年,黄侃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加入了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

黄侃性格执拗古怪,为人也疯狂,在日常中得罪过不少人,但他确有学问,这些人对他既佩服,也有些畏惧,这样一来,大家不到万不得已,不与他多交往,尽量避开他。

有一次,他不知从何处听到了同盟会员汤芗铭(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南都督)在住处相聚,宴请大家,席间有不少美味佳肴,但不是同盟会开会商议事情,所以,就没请他。

他得知后,心里明白,是其中一些人挨过自己的骂,所以才没邀请自己。

可他又非常想吃这餐美味,打听到具体地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到了要上席开吃时,突然闯了进去。

拉开拉门时,在座的这些人一看是黄侃,猛然吓了一跳,此时只得纷纷起身,热情地邀他入座。

黄侃心知肚明,二话不说,脱下鞋子盘膝坐下,只管拣好的吃。

酒足饭饱后,黄侃的性格又上来了,他一边穿鞋,一边回过头来冲着那些人喊道:

“好你们一群王八蛋!

”说着,也就赶紧跑了。

弄得一桌子的人只好苦笑。

二是求食吃。

还有一次,也是在日本。

某人宴请同盟会员,宴席上有熊掌、蛇羹等八珍美味。

那时,黄侃还未吃过这等高档珍品,听说之后,很是想吃,可这位东道主挨过黄侃的骂,人家不请他也在常理之中,可这些美味佳肴的诱惑力实在太强了。

于是黄侃找到自己的好友刘成禺,请刘从中斡旋。

黄侃对刘成禺说,只要他请我,我保证席间一言不发。

刘成禺拗不过面子,只好答应前往一试,刘对黄侃说:

“如不成,莫要怪我!

”黄侃这时一门心事都放在那难得一尝的美味珍肴上,连连回道:

“不会的,不会的!

”刘成禺找到主人一说,人家还真给面子,满口答应,只是要黄侃不食言,在席间不得一言。

果然,那天在宴席上,黄侃只是埋头大块朵颐、喝酒,直到终席,一言未发,似乎是讷讷不能言。

与往日的黄侃判若两人。

大家不免奇怪,一打听,原来如此,惹得众人一笑。

自此以后,大家也就懂得该如何对付黄侃了。

不过此招也不完全灵。

因为,如果黄侃酒喝多了,酒前的那些承诺就没用了。

黄侃只要喝醉酒了,必定骂人,而且是狂骂。

他学问好,拐着弯骂人,人无法还嘴。

所以,一般情况下,谁也不敢招惹他。

三是要挟吃。

黄侃回国后,在北大等多所大学做教授,心直口快,容不得那龌龊之事,所以,表现出来便是脾气大,有时还让人以为他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

据陆宗达和冯友兰回忆说,黄侃如果有一段时日,没地方赴宴了,在课堂上讲课时,讲到关键处,他就卖关子,对学生们戏言道:

“这里有个秘密,光凭北大给我的几百块薪水是不够的,你们要得我的看家本领,得请我到外面吃馆子。

”于是,学生们就凑钱请这位国学大师。

久之,学生们知道老师好这么一口,只要有菜一切好说,无酒寸步难行。

所以,每隔这么一段时间,总有学生领头抬石头凑钱“买单”,请他嘬一顿。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他在“同和居”请客,恰巧他的一位学生也在这家餐馆请客,且就在黄侃这一桌的隔壁。

学生听说自己的老师也在请客,赶紧过来向老师问好。

不料,黄侃却不紧不慢的批评起学生来了,学生站在那里左右为难,因为客人陆陆续续快到齐了,黄侃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顾一味地批评,情急之下,这个学生灵机一动,就把伙计叫来交代说:

“今天黄先生请客,无论多少都算在我的账上。

”黄侃听了,正中下怀,却不动声色,只是淡淡的对这位学生说道:

“好了,你可以走了”。

学生这才得以脱身。

四是伴师找吃。

1914年夏末,章太炎被袁世凯变相囚禁在北京钱粮胡同的住宅,眷属都不在身边,倍感寂寞。

恰好此时,黄侃被请到北大任教,讲授文学史和词章学。

一听恩师被软禁,于是请求住在章宅陪陪老师,只要不上课,就听章太炎给他讲学,遇有文学史上的疑难处,也正好讨教。

然而,好景不长,黄侃很快就被警察局扫地出门,亦不准再入章宅。

章太炎则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学生讲课太忙不来了。

后来才知道,是由于黄侃的好吃引起的。

章太炎向来不重口腹之欲,生活一惯随便,所穿衣服也是常年不洗,邋遢得很。

那时章宅所用仆役厨师10多人,而这些仆役有的是军政执法处长陆建章所荐,有的是警察总监吴炳湘通过章的熟人安排进来的,其实,这些仆役都是密探,负责监视章太炎的。

那个厨子就是一名警察,厨艺怎么可能好呢?

章太炎只要能吃饱就行,可黄侃受不了啦,就让章太炎将这名厨子赶走,他自己介绍了一个四川厨师来。

好吃好喝了没几天,就发生了黄侃被扫地出门。

原来这警察出身的厨子除了监视章以外,在采买食物用品时从中贪污,恨黄侃断了他的财路。

而这厨子本就是吴炳湘安排的眼线,两下一凑,黄侃当然没好果子吃了。

章太炎知道是为此事将黄侃驱逐的,还一度绝食抗议。

五是有吃丢原则(“丢原则”即是不讲原则)。

黄侃给学生讲《说文解字》,艰涩难懂,每逢期末考试,总有些学生不及格。

学生们知道黄侃的一大爱好,是好吃好喝,且来者不拒。

于是,每到学期将结束之时,这批学生就大家凑钱,请黄侃吃上一两次,好酒好菜招待。

这一招特灵,从这以后,这门课就“消灭”了不及格。

校长蔡元培知道后,将黄侃请到校长室,责问他,为何违反校规。

黄侃却理直气壮地回答:

“非也非也,这些学生还懂点尊师重道,所以在下也就不想为难他们了。

(二)写到这里,大家切莫以为黄侃此人真是高阳酒徒了。

黄侃虽然有这么个毛病,但他的学问确是中国第一流的。

可惜他坚守“五十以前不著书”,一肚子的学问很多没有流传下来,这才是大损失。

黄侃喝酒吃饭,往往能一餐饭吃上四、五个小时,他的得意门生陆宗达因能喝酒抽烟,深得黄侃喜欢,两人常在一起喝酒,黄侃一边喝,一边天马行空的神侃,陆从中得到许多课堂上听不到学不到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一代大师。

著名古典文学家、南大教授程千帆回忆说:

“老师晚年讲课,常常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案,兴之所至,随意发挥,初学的人往往苦于摸不着头脑,但我当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倒觉得所讲胜义纷陈,深受教益”。

黄侃讲课还会联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批评时政,针贬时弊。

”中国有句古话,叫“名师出高徒”,这是一点不假的。

黄侃所教弟子自民国以来很多都是中国学界的翘楚,如陆宗达、程千帆、徐复、杨伯峻、金毓黻……黄侃一生治学,潜心古籍,不把问题弄清绝不罢休,一旦进入书中,往往又会废寝忘食。

一次,友人来访,进门后只见黄侃左手抓着一个馒头,右手捧书,入神之时,口中念念有词,馒头也忘记吃了,不便打扰,就静坐恭候。

忽然,只听“通”的一声后就是一句“妙极了!

”友人大吃一惊:

原来黄侃读到开心处,抓着馒头的左手在桌子上猛的一捶,伴随着声响就是黄侃一声大喝“妙极了!

”而此时只见黄侃已是半个大花脸。

原来,他的书桌上杂乱地摆放着墨盒、朱砂、辣酱等。

他一边看书,一边拿着馒头蘸着辣酱吃,不料却将馒头伸到朱砂和墨盒里。

读书读到如此入痴入迷程度,不能不令人感佩。

所以,不要以为黄侃一餐中饭有时从日头正午吃到太阳偏西,一顿晚饭能从月出东山吃到子夜乌啼,一定耽误治学教书,其实,他从未耽误过潜心学问和上课。

酒喝到半夜,结束后,他不是去睡觉,而是坐到书房读书批阅,不到凌晨四、五点钟是不会入睡的,然而到了八时左右定会起床,一天睡不了三四个小时,这恐怕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他曾对他的子侄们说,你们见到过辛勤治学如我这样的人吗?

外面都说我天资高,徒恃天资是无益的。

其弟子程千帆回忆说:

“老师不是迂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人。

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日记是要记的,白天耽搁了,晚上一定补起来。

”可见黄侃的放浪形骸外表的下面掩藏着治学做事的认真。

离开了后天的努力,任何天才都会被毁灭。

黄侃反对新文化运动,尤其不满胡适的白话文,经常借故讽刺、戏谑、调侃、甚至谩骂胡适,比如,有一次他对胡适说:

“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

”胡适不解其意,问这从何说起。

黄侃说:

“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不应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

”弄得胡适啼笑皆非。

后来陈寅恪为清华出国文卷子,其中一考题为对对子,曰“孙行者”,要学生对,有的学生对“祖冲之”,也有对“胡适之”的。

以后这成了清华的一个典故。

还有一回胡适去赴宴,刚好黄侃也在场,宴席中间,胡适偶尔和人谈起墨学。

黄侃又找胡适“斗事”了,突然在旁边骂道:

“现在讲墨子的,都是些混账王八蛋!

”胡适知道黄侃的疯劲又上来了,便装作没有听见。

黄侃见胡适不理会他,于是心生一计,又胡骂道:

“便是胡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蛋。

”胡适这下忍无可忍了,指责黄侃不该辱骂我上人。

黄侃却调皮地说:

“你不必生气,我是试试你。

墨子是讲兼爱的,所以,墨子说他是无父的。

你心中还有你父亲,那你就不配论墨子。

”惹得全座哄堂大笑,胡适被弄得又好气又好笑。

胡适不亏是胡适,修养就是好,也不与黄侃计较。

胡适天分很高,记忆力特好,一生著作等身,自新文化运动后,是公认的学界领袖。

可他也有一个令人遗憾之处,那就是许多具有开创性的代表性著作都没有写完。

比如影响很大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都只有上半部,下半部都因社会活动太多,而未能完成。

黄侃和一些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的旧派人物往往以此诟笑他。

守旧派人物称胡适为“上卷博士”。

黄侃则拿此事在课堂上“开涮”胡适。

他上课时对学生说:

“昔谢灵运为秘书监,今胡适可谓著作监。

”学生不明白,便问此是何意。

黄侃说:

“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边没有了也。

”一时也传为笑资。

胡适也有风闻,可“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又一次实践着。

又有一次,黄侃在上课时讲到白话文言问题,又调侃胡适了。

他对学生说,其实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用不着多费笔墨官司,只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

比如说胡适的妻子去世了,家里要发电报通知胡适,如用文言文,只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11个字,电报费要比文言文贵两倍还多呢?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章太炎有时也觉得黄侃太过了,对其颇多微词,称黄侃为“文人无行的典范”。

此话传到黄侃耳朵里,他才收敛一些。

可久之,又故态复萌了,照旧嘻笑怒骂。

但胡适对黄侃的认识、评价始终是很中肯客观的,他对人说:

“章太炎、黄季刚,天分高,肯用功!

林公铎(即林损,也是一个反对白话文的干将)天分高,不用功,好喝酒。

”所以,林损的学问虽好,无论如何也无法望黄侃之项背。

黄侃虽狂,但碰到某一方面强于他的人,他一定虚心求教,甚至不惜屈尊拜师。

1907年,黄侃在日本结识另一国学大师刘师培,成为好友。

后两人先后回国,黄侃去了北大任教授,一天黄侃到刘宅,见刘正与北大一学生谈话,刘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味敷衍搪塞,随意对付。

黄侃甚为不解,待学生走后,黄侃问刘为何不认真解答学生提问。

刘回答道:

“此子不可教也。

”说完大发感慨,说自己对不起列宗列祖。

他家“四世传经。

不意及身而斩。

”语言多伤感。

黄侃问:

“那您要收什么样的学生呢?

”刘师培便开玩笑似的拍着黄侃的肩膀说:

“像你这样足矣!

”黄侃听了,并不以为刘是戏言,第二天便对刘师培行磕头拜师大礼。

此事成为当时北大一大新闻。

因为黄侃仅比刘师培小一岁零三个月,又皆为北大教授,而刘师培入北大为教授,还是黄侃力促而成的。

有一段时间,刘师培失业在家,黄侃便向蔡元培推荐刘到北大任教,蔡元培以刘师培曾经依附过袁世凯,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不肯聘任,黄侃则坚持说:

“学校聘其讲学,非聘其论政。

何嫌何疑?

”蔡元培最终接受了黄侃的意见,刘师培才得以进入北大。

不仅如此,在学术界,黄刘二人齐名,不相上下。

黄侃拜刘师培为师,连章太炎也不以为然,说“季刚小学文辞,殆过申叔(刘师培字),何遽改革从北面?

”黄侃回答:

“予于经术,得之刘先生者为多。

”黄侃的好学精神的确令人敬佩。

有学者评价黄侃的成就时说:

“中国历史,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总结它的时代思潮的是孟子和荀子。

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总结它的时代思潮的只有章太炎和黄季刚。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黄侃的天分高,又极其刻苦,这是他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人搜集过一些资料,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天分高的大学者,其父母都是“老夫少妻”,年龄相差越大,母亲年龄越轻,20岁左右,生下来的孩子天资都很好。

黄侃的母亲生他之时21岁,父亲67岁,大了他母亲整整46岁。

胡适出生时,母亲18岁,父亲50岁,大了他母亲32岁。

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科学界“三钱”之一的钱三强之父,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并称新文化运动的“四台柱”的北大教授钱玄同,其父母也是“老夫少妻”的绝配,长兄钱恂大钱玄同整整30岁,而钱玄同自小就有“神童”之称。

孔子,其父大他母亲54岁。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相差18岁,科学家居里夫人的父母相差11岁,文学家果戈里父母相差14岁,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父母相差11岁,音乐家贝多芬的父母相差11岁……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除“老夫少妻”这个先天条件造就的天生聪颖外,不能缺少的是后天的环境与系统教育,以及自己的努力。

老夫少妻为何易出神童,遗传学的解释是:

后代的智力遗传大多数来自父亲,高龄的父亲智力相对更为成熟,而年轻的母亲则能给胎儿在子宫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胎儿的发育。

这样就容易出天才。

笔者还作过观察,父母年龄在偏大时,尤其是高龄母亲,生下的孩子小时则往往多病。

据说西方有研究人员做过相关研究,惜本人没有见到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935年10月8日,离黄侃50周岁还差6个月,这位满腹经纶的国学大师终因长期饮酒过度,胃大出血,去世了。

去世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

4月3日,黄侃50岁生日,头天,章太炎送他一幅寿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上联典出自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黄侃勤奋好学,刚50岁就读了许多书;下联典出自于“东汉蔡邕题曹娥碑: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意思是希望黄侃写出绝妙的著作来。

不料黄侃见到老师送的寿联中,有“绝”、“命”二字,心中不快,以为不祥之兆。

黄侃去世时,章太炎因联语成谶语,也是追悔不已,自责考虑不周。

(主要参考文献略。

原载《文史博览》2010年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