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75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docx

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

  本月因让座问题

  已发生多起纠纷

  8月25日,长春一老人让男子让座未果,男子被老人骂没素质。

  8月25日,兰州小伙未给老人让座,遭车上乘客齐齐指责。

  8月26日,长春男子未让座遭妇女扇耳光后,发现该男子残疾。

  8月26日,济南男子酒后没给带娃妇女让座被掌掴。

  8月29日,一名学生因为不肯让座,被一名老翁气愤地大骂他没教养。

大学生一怒之下挥拳打老翁,双方闹上派出所。

文/本报记者杨洋

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2738   热     ★★★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2)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3)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头发干净整齐,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学生应按法式规范留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吸烟、喝酒。

(5)举止文明,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6)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片,不唱不健康歌曲。

(7)不进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

(8)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受利诱,不失人格。

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9)要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

(10)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11)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12)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3)待客热情,起立迎送,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14)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5)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要道歉。

(16)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7)按时到校,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18)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19)认真预习、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20)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1)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内追逐喧哗、拍打篮球、踢足球等。

(22)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上涂抹或乱刻乱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3)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24)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5)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26)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27)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和打扫楼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8)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

(29)尊重父母的意见,虚心听取父母的指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30)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31)尊敬体贴帮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32)对长辈有意见,有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顶撞。

五、严于律已,遵守公德。

(33)遵守交通规则,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34)乘公共汽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35)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

(36)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7)参观游览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保持肃穆。

(38)观看演出和比赛,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鼓掌致意。

(39)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

(40)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六、知荣明耻,明辨是非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文化,杜绝陋习,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

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

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

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

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

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3)道德要法律化。

道德的本质决定它和法律同属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共同起着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塑造美好心灵,优化社会风尚,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作用。

道德法律化就是要使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步纳入法律条文。

(4)坚持法律与道德两手抓。

法律规范大多起源于道德规范,它们原是道德规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国家才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1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如何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 研究道德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何种作

用的伦理学问题。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

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

和制约的,同时,它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一定的经济基

础服务,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问题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长期争论

的问题之一,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没

有得到科学的解决。

概括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主

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道德决定论”,一种是“道德

无用论”。

  “道德决定论”又叫“道德万能论”。

这种理论过分地

夸大道德的能动作用,认为社会的道德状况甚至个别人

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威望可以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

们从根本上否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进步的决定作

用,否认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而是把道德看

作一种独立的、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把整个社会的改造

和自己政治与社会理想的实现寄托于道德的改良,把道

德说教尊奉为改造社会的唯一法宝和济世救人的万应药

方。

在他们看来,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富人可以对

穷人仁慈,为人类利益作出牺牲,穷人则可以对富人忍

让,在物质利益上节欲知足,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得到有效

的改造,成为一个人人安居乐业,大家和睦相处的人间乐

园。

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认为,道德是“国之兴废存亡”

的根本,“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上》)只要是“以

德行仁者”就可以“王天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

天下也以不仁。

因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

娄上》)19世纪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道德决定论的

典型代表,他们在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罪恶现

象的同时,把社会进步的希望仅仅寄托在人们的道德完

善甚至一部分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上,希图以

道德说教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这是他们之所以流于

空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道德无用论”又称“非道德主义”。

这种理论片面低

估甚至从根本上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只是人

们主观上的某种“情绪”和“爱好”,并不具有任何客观依

据。

人们在社会中完全可以不受道德观念的约束,道德对

人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进步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因而它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我国古代法家代表人

物韩非认为,趋利避害、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君臣父子

之间皆以计算之心相待,任何人与他人之间都是以利害

关系相往来的,“仁义爱惠不足用”,(《韩非子·奸劫轼

臣》)“仁义无容于治”。

(《韩非子·显学》)他崇尚权势,主

张严刑峻法,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甚至把道德当作

亡国之道。

19世纪末期的德国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

大肆鼓吹道德无用论,构造了一种“非道德主义”的理论

体系。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基础,“自我

奋斗”和彼此间不断地相互吞食是它的具体表现,道德只

不过是一种巧妙的自私自利和好看的罪恶。

尼采则认为,

追求权力、希望统治和奴役别人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

量,弱肉强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弱肉强

食面前,道德是无能为力的,它至多不过是弱者为了反对

强者而提出的借口而已,因此,道德是完全无用的,对于

“超人”来说,只要能攫取统治和奴役别人的权力,任何手

段都是可以采用的。

  “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

们未能认识到社会经济基础和道德之间的辨证关系,从

而否定或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伦理

学既反对夸大道德作用的道德决定论,又反对根本否定

道德作用的道德无用论,而是根据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

社会经济基础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

道德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在人类伦理思想

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这一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

学看来,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

有其他社会意识所起不到的作用,它是通过人们的内心

信念、良心、义务、责任感等而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觉悟,

从而指导人们按照个人或者阶级的善恶观念来选择自己

的社会行为,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利益服务的。

具体地说,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当一种新的社

会经济关系发展起来,并力图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时,

由这种新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便会以自己特有的方

式同旧道德进行顽强的抗争,向人们表明维护旧的社会

经济关系是恶的、不正义的,促进和推动新的经济关系取

代旧的经济关系则是善的、正义的,从而为新的经济关系

进行辩护,并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方式唤起人们为

消灭旧的经济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关系而斗争。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确立起来,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

以后,由它所产生的道德便不仅为这一经济关系及其相

应的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而且逐渐形成一

套完整的原则规范体系,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和

促进新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当这种经

济制度走向衰亡,并逐渐或已经为更新的经济关系所取

代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便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和习惯,

同新的道德进行抗争,以阻碍新的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

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迄今为止,历史上所出现

的每一种道德类型都实际上已走过了这条道路,经历了

这种演变。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社会物

质生产的主体。

人们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影响着他们在

社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

这是由于,人们的劳动和其他各

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当一种道

德观念为人们接受之后,必然对他们的劳动态度和生产

积极性等发生影响,并进而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

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

器。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阶级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使

体现本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本阶级的成员

所认识和接受,以约束本阶级的成员的行为,使他们自觉

地履行本阶级所要求履行的道德义务,从而达到调整本

阶级内部关系,使本阶级成员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目的。

同时,每个阶级也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对其他阶级的

成员施加影响,力图把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纳入

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

尤其是统治阶级,更是力图用本

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约束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

为,使其他阶级的成员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甘心情愿地

服从自己的统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对于

剥削阶级的统治来说,它们的道德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

德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92页)

  第四,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

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道德作

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对政治和法律具有

重要的影响。

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

它通过对人们政治思想的影响而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政治

运动的兴衰进退。

统治阶级的道德不仅影响着法律,而且

与法律相互渗透,甚至直接重合,赋予法律以道德的影响

力和激发力。

而执政者和执法者的道德面貌如何,又对整

个国家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

道德对宗教、文艺等其他

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各

种社会形态中,以道德的影响最为广泛,它不仅经常对大

量违反政策和法律的行为进行着评价,而且对大量不违

反政策和法律的行为进行着评价,施加着影响,从而给予

上层建筑以广泛深刻的影响,并进而间接地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

  第五,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

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道德是以个人为主体

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它要

求人们主动地为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服务,在处理个人与

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进行必要的节制和作出或

多或少的自我牺牲。

因此,道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准

则”,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相对

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

  道德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是普遍的现象,但它所

起的能动作用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存在着革命与反动、进

步与保守的区别。

一种道德究竟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

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它所维护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

系,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利益,以及是在什么历史条

件下维护这种经济关系、代表这种阶级利益的。

一般来

说,当一定的道德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所代表的阶级是进步阶级的时候,其作用便是

进步的或革命的;反之,当它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代表的阶级是保守阶级或反动阶

级的时候,其作用则是保守的或反动的。

在阶级社会中,

各种剥削阶级道德的社会作用都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

化而经历了一个从革命、进步转为保守、反动的过程。

某一剥削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代表着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社会经济关系时,其道德对社会的发展往往起促进

作用;当它处于没落时期,代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

经济关系时,其道德也往往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史上的被剥削阶级除了无产阶级外,都不是新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但是,它们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往往

能够程度不同地迫使剥削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多少

减轻一些当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因而,历史上

被剥削阶级的道德一般来说是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

但是,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被剥削

阶级道德的进步作用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包含有

某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对于历史上各种道德的社会作用,

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历史

上,只有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才对社会的发展始终

起促进的作用,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

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充分肯定道德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的能动作用,但并不把它看作是变革阶级社会经济关系

的决定性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推动一定社会

经济关系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改造和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途径是

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而道德只能对之起到一定程度的

加速或延缓作用。

价值观立场

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

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

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详细>>

认识方法论

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

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

详细>>

历史视野

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详细>>

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详细>>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第一,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

第二,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

第三,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

第四,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

第五,道德理论发展进步。

详细>>

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详细>>

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第三,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

第四,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

详细>>

看待道德状况的历史坐标

评判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需要选择并确定具体的历史坐标。

道德从来不是凝固不变的,道德在历史中生长变化,道德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方能衡量进步还是退步。

静态地评价中国道德状况的舆论,其选择的历史坐标,要么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达到的标准,要么是中国正在继续努力的未来目标。

这样的视角,是从国外发达社会看中国,或者是从中国的明天看中国的今天。

详细>>

成绩与问题

理直气壮地说我国社会道德的主流积极、进步、向善,这是基于事实作出的总体判断。

但这决不意味着看不到当前道德状况的复杂性以及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更不是为了粉饰现实。

对各类败德行径痛心疾首、严厉谴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评价道德发展的问题与成绩,与评价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同一性。

一方面,当前道德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

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构成了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流。

详细>>

主流与支流

以腐败问题为例

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风气的败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发展,开拓进取,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详细>>

以诚信问题为例

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商业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

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等,让一些群众发出了"还能放心吃什么"的责问。

这种情况,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商家是好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把诚信当作自己的生命和无形资产。

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商品就不可能涌向世界每个角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也离不开的从主要日用品到高端电子产品的供应基地。

详细>>

以公德问题为例

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遇到了新情况、新挑战,一个"小悦悦"事件,似乎颠覆了不少国人的道德观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识的人,成为一些人心中纠结不清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勇敢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等平凡的道德模范,这些在中国大地上天天都会出现的义举,为中国社会牢牢地支撑起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蓝天。

详细>>

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

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