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86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3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docx

克沟煤矿防突专项设计

威宁县龙场镇克沟煤矿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专项设计

 

编制人:

肖致江

总工:

宁显书

矿长:

张运岿

法人:

赵庭磊

总经理:

宁显猛

二0一一年十一月

前言

威宁县克沟煤矿位于克沟煤矿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南方向,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有102省道至水城,从水城沿102省道行驶13km处有至龙场镇的乡村公路,沿该乡村公路行驶3km处有简易公路直通矿区,距离约3km;另外,矿区距贵昆线树舍站约7km。

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管辖。

克沟煤矿于2008年8月28日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煤炭管理局批准开工建设,属私营合伙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

克沟煤矿为调整布局新设矿权矿井,近年来,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根据矿井资源条件和各种生产条件,我矿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矿井建设。

克沟煤矿为搞好矿井防突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本着把有效的防突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水平、防突理念贯彻到防突工作中,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克沟煤矿目前的开拓方式、煤层开采顺序、采煤方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切合我矿实际的区域综合防突及局部综合防突措施方案、防突设施设备、防突管理措施等,有效遏制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维护职工安全,促进煤矿企业发展。

一、防突专项设计的内容

1、矿井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总体方案

2、基于《防突规定》的有关要求,对矿井目前的开拓方式、煤层开采程序、采煤方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不合理的地方按要求进行优化调整。

3、区域综合防突技术措施方案

1)选择合理的保护层。

2)选择突出煤层区域防突措施。

3)区域预测预报指标及区域效果检验指标体系;

4、局部综合防突技术方案

1)矿井预测预报指标及防突效果检验指标体系;

2)选择突出煤层局部防突措施。

5、防突管理制度

建立矿井防突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现场管理等有关制度。

6、防突设施设备

根据矿井防突需要,提出必须配备的防突设施设备清单。

二、防突专项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生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0;

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

3、《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GB50471-200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8;

4、《预抽回采工作面煤层瓦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效果评价方法》(MT/T1037-200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7;

5、《威宁县克沟煤矿开采初步设计》,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6、《威宁县克沟煤矿安全专篇》,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位置、交通

克沟煤矿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南方向,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所辖,井口坐标:

X:

2955540Y:

35457950Z:

+2140.0m

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有102省道至水城,从水城沿102省道行驶13km处有至龙场镇的乡村公路,沿该乡村公路行驶3km处有简易公路直通矿区,距离约3km;另外,矿区距贵昆线树舍站约7km。

因此,矿区交通较为方便。

二、地形地貌

威宁地处黔西山地高原区,县境内保存有较完整的高原面。

矿区位于乌蒙山腹地,岩溶、漏斗及沟谷较发育,地形切割较大,总体趋势中部及北东部高、西南部及东南部较低。

最高处为磨克梁子,海拔2456.4m,位于矿区西北部;最低2056.0m,位于矿区东南部边缘;最大相对高差400.4m。

矿区总体为构造侵蚀、剥蚀、溶蚀中山地貌。

三、气象及地震

⒈气象

矿区属亚热带高原型气候,气候垂直分带明显。

年均气温14oC,最高气温32oC,极端最低气温-15.3oC。

最热为6~7月,月均气温17.2oC;最冷为1月,月均气温2.1oC。

年最大降雨量达1150.2mm;年最少降雨量仅554.8mm;5~8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80%以上。

⒉地震

据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黔城设能发[1992]230号文(关于公布贵州省地震烈度新区规划的通知)”,威宁县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四、水系及主要河流

矿区内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清水河,但溪沟较多。

各水系以区内西北部延伸至西南部的山脊为分水岭,形成三条主要的水系分布带:

分布于西北部的清水河,分布于中东部、发源于磨克梁子、汇集于落水洞的鸡窝沟等,分布于普查西南角的文家沟等。

除以上河流、常年有水溪沟外,矿区内还有其它的少量雨源性溪沟,雨季暴涨,底那沟等二至三条雨源性溪沟水源汇入祖家院水塘。

另外,矿区内有众多的沿区内西北部延伸至西南部的分水岭两侧分布的下降泉。

矿区内河流、溪沟的流水经漏斗、地下河等向南汇入可渡河,流经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等后进入珠江,属珠江水系。

五、矿区环境状况

(一)矿区环境情况

矿区位于出水洞背斜西南翼,属以构造作用为主,受长期强烈剥蚀切割作用的中低山地形;区内植被多为丛、灌混交林,次为乔木林,植物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矿区植被覆盖率约占12.5%。

第二节地层、构造、煤层及煤质

一、地层

矿区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有:

第四系(Q),中三叠统关岭组(T2g)及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飞仙关组(T1f),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和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中二叠统茅口组(P2m)、栖霞组(P2q)及梁山组(P1l),上石炭统马平组(C2mp)、滑石板组(C2h)及下石炭统摆佐组(C1b)、大塘组(C1d)。

矿区内出露各地层特征简述于下:

第四系(Q)

黄色、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及植物根系,含砾砂、砂岩、泥岩碎块,主要分布在缓坡、沟谷及低洼地带。

厚0~20m。

三叠系下统(T1)

①永宁镇组(T1yn):

出露于矿区西南部。

灰色中薄层灰岩为主,局部含灰色薄层白云岩,夹黄、紫红色泥岩及白云质泥岩。

厚,>40m。

②飞仙关组(T1f):

出露于矿区西南部。

紫色、灰黄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及页岩,厚373-430m。

与下伏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P3)

二叠系上统地层为汪家寨组(P3w),龙潭组(P3l),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含煤沉积建造,现将本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汪家寨组(P3w):

岩性以褐黄、灰绿、灰褐色薄-中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页岩及砂质页岩为主,含煤10~15层,一般13层,可采4层,平均厚91m。

②龙潭组(P3l):

岩性为褐黄、灰绿、灰褐色薄-中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页岩为主,夹灰色中厚灰岩及煤层。

含煤9~19层,一般12层,均不可采。

平均厚110m

③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

暗绿、暗灰蓝、油绿色细粒玄武岩、拉斑玄武岩为主,夹玄武质熔岩砾岩、玄武质凝灰岩、玻屑凝灰岩以及铁质粘土岩、炭质页岩及砂岩等,底部常为一层铝土质页岩。

厚238~248m。

④中统茅口组(P2m):

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夹薄层状少量泥灰岩。

平均厚200-218m。

⑤中统栖霞组(P2q):

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块状灰岩,夹燧石结核及不规则白云质灰岩,下部夹较多炭质泥灰岩及钙质页岩。

平均厚238~258m。

⑥中统梁山组(P1l):

灰、浅灰色中厚层砂岩及灰色页岩,夹炭质页岩,局部夹含砾粗砂岩、白云岩及灰岩透镜体。

厚度92~131m。

与下伏石炭系下统马平组假整合接触。

石炭系

上统(C2)

①马平组(C2mp):

浅灰、灰白色厚层灰岩为主,中上部普遍具“豆状构造”,中下部时夹少量灰紫、灰绿色瘤状灰岩、泥灰岩及泥、页岩。

厚167~172m。

②黄龙组(C2h):

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为主,次为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燧石灰岩及硅质岩。

厚283~291m。

下统(C1)

①摆佐组(C1b):

深灰、浅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硅质岩。

厚508~513m。

②大塘组(C1d):

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夹白云岩及燧石灰岩以及泥灰岩、页岩等。

厚度大于160m。

二、构造:

矿区位于出水洞背斜西南翼,总体呈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南东-北西向,倾向南西,倾角63~72°,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出现波状起伏,但起伏不大。

主要的构造为褶皱、断层,构造线基本呈南东—北西向展布,详述如下:

褶皱

主要褶皱为出水洞背斜:

轴向310度左右,长度13公里,南东交于红岩-老屋基断层上,北西交于出水洞断层上。

核部地层为栖霞-茅口组。

断层

主要断层为安木块-山王庙断层(F4)、姑租戛断层(F6):

F4:

逆断层,长20km,走向275~300°,倾向北东,倾角70~80°。

F6:

正断层,长8km,走向约300°,倾向南西,倾角60°,断距100~200m。

总体上看,矿区位于出水洞背斜西南翼和F6的下盘,受F3的剧烈切割,F4、出水洞背斜对矿区煤层的影响痕迹基本消失。

克沟煤矿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三、煤层、煤质

(一)、煤层

区内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汪家寨组(P3w)、龙潭(P1l),出露较完整,厚250-335m,平均厚315m。

含煤层(线)19~34层,一般25层,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总厚约18~24m,一般20m,含煤系数0.085。

可采4层(M1、M2、M4、M5),可采总厚4.20~6.10m,平均5.15m。

M1煤层厚度1.00~2.00m,平均厚1.56m。

M2煤层厚度1.00~1.20m,平均厚1.07m。

上距M1煤层约38.0m。

M4煤层厚度1.20~1.60m,平均厚1.39m。

上距M2煤层约16.9m。

M5煤层厚度1.00~1.30m,平均厚1.13m。

上距M4煤层约18.1m。

M1、M2、M4、M5煤层产于龙潭组,直接顶板以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开采时可能引起巷道顶板冒顶、底板底鼓和片帮。

(二)、煤质

M1煤层为中灰、特低硫、高热值烟煤;M2煤层为高灰、低硫、高热值烟煤;M4煤层为高灰、特低硫、中热值烟煤;M5煤层为低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烟煤。

容重1.40t/m3。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表水

矿区内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清水河,但溪沟较多。

各水系以区内西北部延伸至西南部的山脊为分水岭,形成三条主要的水系分布带:

分布于西北部的清水河,分布于中东部、发源于磨克梁子、汇集于落水洞的鸡窝沟等,分布于普查西南角的文家沟等。

除以上河流、常年有水溪沟外,矿区内还有其它的少量雨源性溪沟,雨季暴涨,底那沟等二至三条雨源性溪沟水源汇入祖家院水塘。

另外,矿区内有众多的沿区内西北部延伸至西南部的分水岭两侧分布的下降泉。

矿区内河流、溪沟的流水经漏斗、地下河等向南汇入可渡河,流经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等后进入珠江。

矿区地处出水洞背斜西南翼,区内断层及井下隐伏断层发育,岩层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地表水沿岩石节理、裂隙、断层带渗透补给地下水,故矿坑涌水量较大,并随季节降雨量大小而发生变化。

(二)、地下水

1、矿区含、隔水层特征

含、隔水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富水性以及由矿床开采而引起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等因素。

⑴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

灰色中薄层灰岩为主,局部含灰色薄层白云岩、夹黄、紫红色泥岩及白云质泥岩。

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岩溶极发育,富水性强,为矿区内主要含水层。

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

紫色、灰黄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及页岩。

为层间裂隙水含水岩组,富水性弱。

⑶上二叠统汪家寨组(P3w)、龙潭组(P3l):

褐黄、灰绿、灰褐色薄-中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页岩及砂质页岩为主,夹灰、黄灰、灰绿色中厚层玄武岩、灰岩及煤层。

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富水性较弱。

⑷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

暗绿、暗灰蓝、油绿色细粒玄武岩、拉斑玄武岩为主,夹玄武质熔岩砾岩、玄武质凝灰岩、玻屑凝灰岩以及铁质粘土岩、炭质页岩及砂岩等,底部常为一层铝土质页岩。

为火山喷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岩组,富水性弱。

⑸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P2m):

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夹薄层状少量泥灰岩。

⑹中二叠统栖霞组(P2q):

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燧石结核及不规则白云质灰岩,下部夹较多炭质泥灰岩及钙质页岩。

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岩溶极发育,富水性强,为矿区内主要含水层。

⑺下二叠统梁山组(P1l):

灰、浅灰色中厚层砂岩及灰色页岩,夹炭质页岩,局部夹含砾粗砂岩、白云岩及灰岩透镜体。

为基岩层间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较弱。

⑻上石炭统马平组(C2mp):

浅灰、灰白色厚层灰岩为主,中上部普遍具“豆状构造”,中下部时夹少量灰紫、灰绿色瘤状灰岩、泥灰岩及泥页岩。

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为矿区内主要含水层。

⑼上石炭统黄龙组(C2h):

以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为主,次为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燧石灰岩及硅质岩。

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为矿区内主要含水层。

⑽下石炭统摆佐组(C1b):

深灰、浅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硅质岩。

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岩溶中等发育,富水性较强,为矿区内主要含水层。

⑾大塘组(C1d):

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夹白云岩及燧石灰岩以及泥灰岩、页岩等。

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岩溶中等发育,富水性较强。

2、老窑及空区积水

矿区内原有老窑以斜井为主,开采深度100米左右,为数较多,开采时间相对较长,基本形成封闭状态,均汇聚有一定的老窑积水,且位于拟建矿井开采煤层的上部,是矿床充水水源之一,对拟建矿井的生产安全会构成一定的威胁。

3、断层含水、导水性

区内有四条断层,基本呈南西—北东向展布,除F6为张性断层外,F3、F4、F5均属压性或压扭性断层,破坏了区域煤系地层的连续性。

地表未见泉水出露,破碎带胶结虽较好,但破碎带宽度多达10米以上,具备一定的充水性及导水性,对区内煤矿的开发有一定的影响。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矿区主要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其与煤层直接接触,矿区水文地质普探类型为第二类第Ⅱ型直接充水矿床。

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M1、M2、M4、M5)小部分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且本矿开采下限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区内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当开采标高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时,地表水对其影响不大,当开采标高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时,地表水就可能通过裂隙、溶隙、漏斗、断层破碎带等渠道渗入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偏复杂。

第三节井田开拓与开采

一、矿区境界

1、井田境界

矿井范围由0~3号拐点圈定,拐点坐标详见下表。

矿井范围呈近似平行四边形,走向长2.860km,倾斜宽1.272km,矿区面积3.6875K㎡。

允许开采M1、M2、M4、M5煤层,准采标高+2200m~+1700m。

威宁县龙场镇克沟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拐点号

X

Y

拐点号

X

Y

0

2957000

35456000

2

2954500

35458500

1

2957250

35457200

3

2954500

35457000

2、周边矿井

克沟煤矿东面与煤炭沟煤矿相邻(距离8km),西面有半边山煤矿(距离6km),其它方向无相邻矿井。

二、储量资源

1、根据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2008年3月提交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克沟煤矿普查(补充)地质报告》,克沟煤矿保有资源储量1000.4万t。

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矿井资源量为372.54万t,归类为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即矿井工业资源/储量372.54万t。

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矿井煤炭工业资源/储量为372.54万t。

矿井永久煤柱损失包括老窑采空区防水煤柱、边界煤柱、井筒煤柱等。

经计算,克沟煤矿设计资源/储量为360.46万t。

4、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克沟煤矿设计可采储量为294.99万t。

5、矿井服务年限

克沟煤矿设计规模15万t/a,服务年限15.2年。

三、井田开拓方式

克沟矿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主斜井坐标为(X=2955540,Y=35457950,Z=+2140m)方位角=132°,倾角23°,主斜井全长486m。

副斜井坐标为(X=2955563,Y=35457937,Z=+2155m)方位角=132°,倾角23°,副斜井全长525m。

回风斜井坐标为(X=2955594,Y=35457918,Z=+2175m)方位角=132°,倾角23°,回风斜井全长576m。

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均落平于+1950m水平贯通并布置井底车场、井底水仓、水泵房和中央变电所。

在+1987.5m标高处掘进区段运输石门,揭穿M5、M4、M2和M1煤层,布置M11101工作面运输顺槽;在+2028m标高处掘进区段回风石门,揭穿M5、M4、M2和M1煤层,布置M11101工作面回风顺槽,形成矿井开拓、通风系统。

主斜井主要担负全矿井煤炭运输,矿井部分进风等任务。

副斜井设人车运送人员主要担负人员运送、材料运输、出矸、矿井的部分进风、敷设管线等任务。

回风斜井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任务。

主斜井安装大倾角皮带运输。

副斜井铺设30kg/m轨道,采用绞车辅助提升。

根据克沟煤矿的煤层赋存条件,克沟煤矿可采煤层为M1、M2、M4、M5煤层,设计采用区段联合开采。

开采M1、M2、M4和M5煤层时以回风石门和运输石门连接。

克沟煤矿矿区范围较大,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为+1950m,二水平标高为+1800m),九个采区,以一个采区1个炮采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达到设计生产能力,采煤方法为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将工作面运输平巷和工作面回风巷均布置在煤层中,工作面运输平巷担负回采工作面煤炭运输、行人、进风等任务;工作面回风巷担负回采工作面回风任务,并兼做安全出口。

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开始回采前,先在回风顺槽安设掩护支架,然后使掩护支架逐步随回采工作面沿倾斜向下移并使工作面调成伪斜。

在伪斜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不断地在回风顺槽中接长掩护支架,同时在工作面下端的平巷滞后工作面的位置不断地撤除掩护支架。

四、煤层开采程序

克沟煤矿根据防突专项设计的要求,坚持区域防突先行,煤层开采顺序按“从上至下,先近后远”的原则依次开采。

即:

开采顺序为:

M1→M2→M4→M5。

五、采煤方法及掘进

采掘工作面首采面布置在M1煤层,设计开采11101采面,平均煤层倾角70°,煤层平均厚度1.56m。

工作面平均伪斜长70m。

煤层直接顶板岩石物理力学强度均较低,水稳定性差,易风化破碎。

底板多由泥岩构成,强度底,遇水易膨胀,易发生底鼓现象。

矿井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开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1、工作面循环方式、作业方式的选择

采用“三八”作业制,边采边准。

工作面伪斜长70m,年推进度950m。

2、煤巷掘进工作面有二个,11102工作面回风巷、11102工作面运输巷。

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矿车装煤,运输巷净断面4.6m2,回风巷净断面4.6m2,均采用架11#工字钢梯形棚支护。

3、采面生产能力

该矿井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以一个炮采工作面及两个掘进工作面达到矿井生产能力。

第四节矿井通风、瓦斯等情况

一、矿井通风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

采用并列式通风方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主、副斜井为进风井,回风斜井专用回风井。

选用FBCDZ№14/2×45型矿用防爆抽出式对旋轴流通风机两台,风量2526-1134m3/min,风压537-2029Pa,配套电机功率2×45KW,通过反转反风。

掘进工作面采用2×11KW对旋通风机进行压入式通风。

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1、矿井瓦斯

威宁县龙场镇克沟煤矿为新建矿井,周边矿井均为建井矿井,无瓦斯等级鉴定数据。

按照AQ1018-2006标准,采用分源预测方法进行预测,预测矿井相对涌出量为33.03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99m3/min,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2、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性

1)煤尘: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6年9月14日提供的《威宁县克沟煤矿M1、M4、M5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克沟煤矿M1、M4和M5煤层均有爆炸性,M2煤层没有进行煤尘爆炸性鉴定,故对M1、M2、M4和M5煤层按煤尘有爆炸性进行设计和管理。

2)煤层自燃: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6年9月14日提供的《威宁县克沟煤矿M1、M5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克沟煤矿M1和M5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一类容易自燃,M2和M4煤层没有进行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故对M1、M2、M4和M5煤层按自燃倾向性一类容易自燃煤层进行设计和管理。

三、矿井瓦斯抽放

矿井已安装和使用2BE1-353型水环式真空泵4台,二台工作,二台备用,最大气量65m3/min,最低吸入绝压40hpa,电机功率90KW。

并能正常投入运行。

四、矿井提升运输

主斜井安装大倾角皮带运输;副斜井采用绞车辅助提升。

五、矿井排水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Q正常=20m3/h,最大涌水量为Q最大=60m3/h。

矿井涌水通过+1987.5水平汇至+1950水平水仓,通过排水设备沿副井排水管道排至地面。

+1950水平泵房选用三台80D-12×8型水泵,配套电机功率90KW。

第五节其它

一、地温

本井田属地温正常区,无热害影响。

三、冲击地压情况

本矿区内无冲击地压的历史记录,现开采深度不大,因此矿井暂按无冲击地压矿井考虑。

 

第二章矿井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总体方案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地质、开采条件下突出发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

突出是危害矿井生产、安全、效益、发展、稳定和矿工生命安全的严重灾害。

防治突出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依法制突的原则,形成开采关系合理、系统环节可靠、装备安全可靠、防治措施有效,实现人、机、环境互动的安全生产大环境,从根本上消除突出危险,才能防止突出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本质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我矿为新建矿井,相对涌出量为33.03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99m3/min,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故我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和管理。

我矿采取综合防突技术总体方案有:

1、对矿井各系统合理性论证及调整。

其内容包括开拓系统及开采方法、通风系统、矿井瓦斯抽放系统、矿井防突安全防护系统等。

2、首先采用区域性综合防突措施先行的方针。

区域性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区域防突措施;

3)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4)区域验证;

3、以局部防突措施作为矿井区域防突措施的补充局部综合防突措施主要有:

1)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2)工作面防突措施

3)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4)安全防护措施。

4、矿井防突管理措施。

5、对防突瓦斯抽放组织管理及安全措施阐述。

6、完善防突设备、仪表的配置及投资估算。

图2-1克沟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基本流程

第三章矿井各系统合理性论证及调整

第一节开拓系统及开采方法合理性论证及调整

克沟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克沟煤矿开拓系统巷道布置应符合《防突规定》第十六条:

突出矿井的巷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的原则:

1、运输和轨道大巷、主要风巷、采区上山和下山等主要巷道布置在岩层或非突出煤层中;

2、减少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次数;

3、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地点应当合理避开地质构造破坏带;

4、突出煤层的巷道优先布置在被保护区域或其他卸压区域。

克沟煤矿采用斜井开拓方式,设有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

主斜井井口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