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3940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docx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

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

  [论文关键词]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

  [论文摘要]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虽然规模不算太大,装修也不甚华彩,但它代表了明清佛寺建筑的面貌,反映了西南汉族村舍古代建筑的风俗习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表达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艺术特征,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标志。

佛寺既是佛的环境,也是游人居住的环境,佛寺走向人间化,走向民俗化,是佛教追求的目标。

这些建筑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它深刻的含意。

如伏虎寺,将供奉佛像,举行朝拜仪式和开展佛事活动的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置于中轴线上,庄严肃穆。

大雄殿左侧以“华严宝塔”亭为主,隔墙、横廊组成两进四合院落。

大雄殿右侧以御书楼为主,以客寮四合为院,通光、采光、借景、赏景,行止自如,犹如私家大院,让人感到轻松如意。

使人、佛像、建筑有着更多的感情交流,淡化了寺院的肃穆和空寂,“天人合一”更能体现佛教“人佛等位”、“入世渡生”,建设“人间佛国”的旨愿。

  一、峨眉山佛寺园林概况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佛教名山,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称和“峨眉天下秀”之赞誉。

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为“文化型的风景区”,郭沫若题赞为“天下名山”,赵朴初誉为“佛教圣地”。

  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峨眉山独特的地貌构造,典型繁多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群,储存丰厚的碧潭灵泉,便利的水陆交通,古老的民俗信仰,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缅传人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舍宅为寺,创建了峨眉山第一座寺:

普光殿。

3世纪中国净宗初祖慧远的弟弟慧持大师,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

5、6世纪,中国战乱不断,四川相对稳定,中国僧侣同西域和印度佛教徒往来都要经过四川,因此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中心,佛寺兴建应运而生。

  得天独厚的峨眉山,更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建寺之地。

历史上峨眉山寺院最多时曾多达110余座,这些佛寺建筑是历史的符号,是解读解析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无声的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诞生、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是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景区现存寺院近30座,它们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山峰之颠,或闲卧于白云之上,或隐藏于密林之中,建筑典雅,朴实无华,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与峨眉山山水交融,无论选境、选址,还是设计、用材、平面布局、空间组合、营造装饰都恰到好处,别具匠心。

  佛教寺院是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院宅,它的来历与汉明帝梦金人而派蔡倍、秦景等使者去西方求法有关。

据说祭倍等人在大月氏得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取得佛经并一同来到中国,汉明帝对二位高僧十分敬重,亲自接待,安置在官署鸿胪寺暂住,第二年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僧院,以驮经的“白马”和鸿胪寺的“寺”字命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园林”按词典中的解释就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

峨眉山佛教寺院,除在院内进行佛教活动以外,它的寺院建筑还犹如颗颗璀灿明珠镶嵌在景色秀丽的峨眉山,与真山真水、琼花瑶草、缥渺云雾相生相融,既有佛教寺院的庄严,又吸收了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幅清新雅致、生动活泼、意境深邃、极富佛教气质和自然情趣、协调和谐的自然画卷,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寺园林。

  二、几处着名的佛寺园林

  1、名山起点报国寺

  报国寺背倚峨眉山麓凤凰坪,面对凤凰堡,左临凤凰湖,右揽来凤亭。

古木参天,枝茂叶盛,绿云华盖漫天撑起,遮蔽着红墙古寺。

清泉从北至南,婉转绕寺流淌,是古代风水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

每当旭日东升,正面观赏寺景,犹如展翅欲飞的金凤凰。

报国寺也是游山的起点,海拔550米。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创建于伏虎寺右侧的瑜伽河畔。

原名会宗堂(会宗坊、问宗堂),殿宇三重:

按山门、会宗堂、藏经楼序列排列,三殿之间廊庑相接,初具规模。

堂内供有儒、释、道三教代表,普贤、陆通、广成子牌位,故名会宗堂。

其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脱俗雅爽。

明光道人30年研着其中不缀,撰有《心经解》、《愣严经解》、《峨眉传》等200余卷。

名人、名僧、名着,遂成名寺。

  清顺治九年(1652年),僧闻达见佛事日兴,发愿扩寺,但地形狭隘,拓展有限,遂迁建于凤凰坪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取《释氏要览》“四报四恩”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沿袭至今。

  报国寺为木结构建筑,复四合院组合,殿宇五重。

南北中轴线上,依山势次第升高,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藏经楼。

整座寺庙占地60亩。

平面布局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山门和藏经楼朝向微偏于正殿——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

  山门:

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檐下施如意斗拱。

面阔5间米,进深3间米,通高米,素面台基高米,垂带式踏道3级。

  弥勒殿:

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

面阔9间米,进深3间米,通高12米。

  大雄殿:

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

面阔7间米,进深5间米,通高米,素面台基高米,垂带式踏道分左、中、右3组,均为9级。

  七佛殿:

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

面阔13间米,进深5间16米,通高米,素面台基高米,垂带式踏道23级。

前后廊均施“贵妃”椅栏,殿正门两侧有石刻栏壁各一,均高米,宽米,镌刻“八仙酬寿”、“水漫金山”等雕刻戏剧人物图案。

  藏经楼:

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袱剖乳牵用6柱。

面阔7间米,进深5间米,通高米,楼层分设左右梯道,素面台基高6米,垂带式踏道36级。

  寺内文物荟萃,有《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一通,碑高米,宽米,厚米。

碑身中心有穿孔,碑额篆文“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九字,残“汉”、“府”二字,碑正文隶书528字。

此碑现置寺门右侧“花影”亭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七贤诗碑》一通,有帽有座,通高米,其中帽高米,刻有“龙凤呈祥”图饰,座束腰高米,上部刻卷草花纹。

碑宽米,厚米。

《七佛偈》木刻条屏四幅为宋代着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书。

  2、古林深深伏虎寺

  伏虎寺位于伏虎岭下,海拔630米。

因寺后山形如伏虎而得名。

整座寺庙掩映在苍楠翠柏间,枝柯交茂,绿云蔽日,露滴松梢,云雾弥空,瑜伽河流于前,虎溪河绕后。

古有千鹤群居,清风绿水,古松白羽,唐代“一瓢诗人”唐求在《夜上隐居寺》诗中写道:

“寻师拟学空,空在虎溪东。

千里照山月,一枝惊鹤风。

年如流去水,山似转来蓬。

尽日都无事,安禅石窟中。

”“一径钟声瞻玉殿,万松烟色绕琼楼。

”“来到上方三界阔,已看幽壑万云低。

”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

晋时为一小庙,唐时遂成寺。

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明时建罗汉堂,塑500罗汉,后毁。

清顺治八年(1651年),僧贯之率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伏虎寺”。

殿宇五重,占地百亩,为峨眉山第一大观。

  建寺期间,寂玩和尚在寺周以《大乘经》字数为准,广植桢楠、杉柏195048株,现已枝茂叶盛,遮天蔽日,故有“密林藏伏虎”之称。

为纪念寂玩和尚植树造林之功德,建有一坊名“布金林”。

“布金”源于《阿弥陀经》“彼佛国土,黄金为地”和引自佛经中祗林给孤独园的故事。

令人惊叹的是寺宇虽隐没于森林密处,但屋顶终年不见残枝败叶,清康熙皇帝特题“离垢园”三大字,嘉赠伏虎寺僧。

  伏虎寺主体建筑为复四合院组合,共分三进,按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序列。

  天王殿(虎溪精舍):

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8柱。

面阔9间米,进深5间15米,通高米,素面凹字形台基米,垂带式踏道32级。

  普贤殿(离垢园):

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

面阔11间米,进深4问米,通高米。

  大雄殿:

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

面阔13间米,进深3间米,通高米,素面台基高米,垂带式踏道21级。

  大雄宝殿左右厢房:

面阔6间米,进深2间米。

  御书楼:

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布局,穿斗式梁架,7穿用6柱。

面阔9间米,进深7间米,通高米。

楼内花草盆景郁郁葱葱,青山灵泉,绿苔野花,生机盎然,别有居家风味。

  3、白水秋风万年寺

  万年寺位于息心岭下,海拔1020米。

创建于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原名普贤寺,唐代慧通禅师改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更名“圣寿万年寺”,沿袭至今,简称万年寺。

寺依山取势,散点布局于南北纵线上,按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殿、大雄殿由下而上序列。

砖殿为全寺的中心,东有藏经楼,西有行愿楼,东南侧有般若堂,西南侧有斋堂,殿后为巍峨宝殿和大雄殿组成的四合院。

殿与殿之间,依山形地貌,巧妙点缀小桥流水、花园水池,占地百亩。

  砖殿:

位于万年寺大雄宝殿前,坐西向东,单体布局,砖混结构。

取顶呈覆釜,体呈正方,天圆地方之意。

殿高米,面阔(1间)米,进深(1间)米。

殿前后有门对通。

门均高米,宽米。

门两侧各有方棂窗2扇,每扇均高米,宽米。

斗拱出檐较短。

四壁用莲头雕饰悬柱12根,分置四角前后,殿门前额有“圣寿万年寺”五字,原为明神宗朱翊钧书,1946年毁于火,现为成都赵蕴玉1964年补书。

  砖殿以形制上看,也是一座塔,是塔和殿的巧妙结合。

塔起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后,和传统的亭台楼阁相结合,便创造出数以千计、种类各异的古塔,万年寺砖殿正是古塔林中别具一格的一座。

它建筑奇特,结构精巧,端庄雄伟,气势磅礴。

  砖殿上部的圆拱形建筑,是一种原始的覆钵式的喇嘛塔的式样,这种喇嘛塔在西藏较多,藏传佛教中首领人物死后,多建这种塔埋葬,故西藏喇嘛朝峨眉山只到万年寺和金顶膜拜,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砖殿外顶部正中和四周的小塔,同样有基座、塔身和塔刹。

同砖殿共同组成一座典型的金刚宝座塔。

在佛教内容上属密宗的塔,以五方佛为供奉对象,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明代最盛。

因此,万年寺砖殿是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的巧妙结合,它既具喇嘛塔的浑厚大方,又有金刚宝座塔的雄壮气势。

四边望角雕塑吉祥神兽,前鹿2只,均高米;后部左为象,右为狮,均高米,系1946年增建,更是锦上添花,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和高超技艺,是我国古塔建筑中不可多见的瑰宝。

  殿内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井(系1946年重修时重绘),藻井四周有七层环形龛座,层高均为米。

四壁近地面米的等高线上有凹形佛龛24窟,每窟高米,宽米。

  大雄宝殿:

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4柱。

面阔5间米,进深3间米,通高米,素面台基米,垂带式踏道21级。

  巍峨宝殿:

与大雄宝殿结构比例相同,素面台基高米,阶梯式踏道15级。

  “白水”为万年寺的代称,明代诗人方孝孺在《白水寺》诗中写道:

“寺幽名白水,金碧绚中天,池面临三四,峰头对白千。

”万年寺的白水池非常着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峨眉山时,曾与寺里高僧广浚在此抚琴和诗,成为知音。

传说,池里的青蛙长期受到广浚禅师琴声的熏陶,也能弹琴,这就是峨眉山着名的弹琴蛙。

以白水池为中心的四野秋色,可谓是“秋景胜春朝”,枫叶红如醉,银杏金叶飞。

常绿的桢楠葱郁成林,灌木丛中的小白花在秋风中跳跃、飞动。

池边的丹桂、金色花蕊挂满了枝头,飘香回荡。

重峦叠嶂,山川草木,红墙青瓦,飞檐翘角,倒映池中,弹琴蛙和谐地合奏着悦耳的乐章,真是人间仙境。

  4、灵山秀水清音阁

  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黑龙江、白龙江汇流处,海拔710米。

据寺史记载:

“轩辕游胜峰时,就有此阁。

”古时称前牛心寺,唐时称卧云寺,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清音阁。

以阁为中心,阁右为广福寺,阁后为延福寺,纵轴线上按台、亭、楼、阁序列。

  清音阁建筑布局非常巧妙,在纵约2公里,横约1公里的自然山水环境中,疏密有致,聚散有度地建起了佛寺、殿堂、静室和与之相匹配的楼、台、亭、阁,并用十桥九跨将这分散的建筑聚合起来,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佛寺园林。

园林建筑学家称它是抒情的诗,立体的画,古今游人赞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该阁主殿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6穿用7柱。

底层面阔7间米,进深4间米,楼层面阔7问米,进深6间米,通高米。

素面台基高米,垂带式踏道12级。

  接王亭:

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架梁,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梁架上有驼峰。

面阔3间米,进深3间米,通高米,素面台基高1米,东西人口各施如意踏道6级。

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牛心亭:

坐东北朝西南,木结构,单檐,六角攒尖式顶。

通高米。

占地面积30平方米。

  双飞一号桥:

呈南北向,石砌,单拱,全长米,宽米,拱高米,离水面米,跨度米。

桥面呈弧形,边有石栏,各有4柱。

栏高米,上有浅浮雕鼓面纹饰,柱高米,径米,头部有浅浮雕刻覆莲图案。

  双飞二号桥:

呈南北向,石砌,单拱。

全长米,宽米,拱高米,离水面15米,跨度米。

桥面呈弧形,边有石栏,栏高米,桥身无雕饰。

  5、晓雨霏霏洪椿坪

  洪椿坪依山而建,重楼叠阁,位于群峰环抱的深谷之中。

后倚天池峰,门对大坪岭,左为宝掌峰,下临白云峡。

空气清新,气候润泽。

每当雨后初晴,山林中饱和的湿度经凉夜冷却,形成似雨非雨的“晓雨”,弥漫在楼阁、殿宇、花木、山石、影壁、庭院中,虚无飘渺,空空蒙蒙,仿佛让人感到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却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

用唐代山水诗人王维《阙题二首》中的“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言状此景,最为贴切。

洪椿坪海拔1120米,因寺前有洪椿古树三株故而得名。

3世纪中叶,从中印度来华人蜀登峨眉山的宝掌和尚,曾在坪右宝掌峰结茅修住。

10世纪开建为寺,名千佛庵,明初楚山和尚扩建,名千佛禅院。

寺为木结构,殿宇三重,复四合院组合,中轴线上按山门、观音殿、大雄殿、普贤殿序列建造。

占地30亩。

  山门:

木结构,错落三重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

面阔4间15米,进深2间4米,通高米。

  观音殿:

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袱剞牵用7柱。

底层面阔7间米,进深13间米;二层面阔13间米,进深5间米。

通高米。

  大雄殿:

木结构,三重檐,歇山和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4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7柱。

底层面阔9间米,进深7间米;二层面阔6间米,进深7间15米;三层面阔5间米,进深6间米。

通高米,素面台基高米,阶梯式踏道2级。

  普贤殿:

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2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

底层面阔7间32米,进深9间米;二层面阔5间米,进深5间米。

通高米,素面台基高米,垂带式踏道15级。

  “林森小院”:

由山门“洪椿晓雨”照壁、观音殿组成。

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

原为观音殿前面的附属建筑。

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寓居于此两月有余。

寓居期间曾举行接受当时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因此,洪椿坪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峨眉山佛寺园林的特色

  1、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相适应、相协调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支柱之一的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产生的,佛教寺院建筑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发展起来。

在发展过程中,峨眉山僧人及建筑工匠们,根据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峨眉山自然环境的理解,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展现他们的思想,使100多座寺院象颗颗璀璨明珠自由而有节奏地镶嵌在长达60公里的游山道上,将整个景区熔铸为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以雄秀景观为主弦,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山野佛寺园林。

而作为峨眉山寺院园林建筑精品的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砖殿、洪椿坪,更是各具风姿,充分运用拟人化的简洁明快的建筑语言,表达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观念和中国佛教“人世渡生”。

建设“人间天堂”的愿行。

在选境、选址、设计、布局、平面结构、空间组合等方面都与峨眉山山水交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2、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蕴含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充分体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特色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平而不凡,简而不陋,俗而尚雅,即有庙堂之严,又有居家之感,更富景观之美。

这些建筑或隐没于重翠之中,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奇峰之颠,或耸立于云海之上,是“峨眉天下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宏观构思上顺乎自然,在微观运筹上出乎自然,在平面布局上在乎自然,在空间组合上化乎自然。

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风景资源,以及游人行止动静的心态,确定佛寺建筑分布的密集疏朗及其规模的大小和造型。

运用聚合、框饰、寄托、分割、隐露等手法,集景如画,涵容如诗。

如伏虎寺深隐于苍杉、翠楠、竹篁混交成林的密林之中,濒临于溪桥曲绕的瑜伽河。

虎溪河汇流之畔,控联着松柏环绿的萝峰庵和声脆如玉的虎泉,围合成以“清秀”为特色的景域。

以洪椿坪、清音阁、万年寺为重点,以白龙寺、延福寺为隐涵,以幽谷溪流为主弦,组成以“灵秀”为特色的景域;以仙峰寺、遇仙寺、华严顶为中心,以连绵数十里的九老峰、九岭岗为依托,连接黑龙潭、长寿岩和九老、桂花、三霄等古洞奇穴,以及悠闲的白云,深邃的迷雾,溶合成虚幻飘渺的以“神秀”为特色的洞天佛国景域;以华藏寺、卧云庵置于奇峰之颠,以金顶、千佛顶、万佛顶高峰品联一气,凌空出阁,云缠雾绕,组合成以“雄秀”为特色的极乐景域。

虽然现在有的寺院已不复存在,但它巧夺天工的建筑形象,在人们的意念中很难消失,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篇篇无声的诗章。

  3、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构思精奇,别具匠心,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成就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等自然条件和风景资源,全面考虑环境、功能、审美的综合要求,精心设计,精选材质,刻意塑造,各展风姿,无一雷同,反映出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成就。

如伏虎寺,隐没于密林之中,但屋顶终年不见残枝败叶,清康熙皇帝题名“离垢园”一额,至今仍悬挂于普贤殿门楣之上。

196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题赠《伏虎寺》一诗:

“离垢园内净无尘,清风旋舞扫浮云。

林木森森藏古寺,山溪流水似琴声。

”山中六大古寺之一的万年寺中的明代无梁砖殿,是为了保护宋代普贤铜像而建造,已有400多年历史,整个建筑构思精奇,技艺高超,历经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

宋代的铜像、明代的砖殿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使人不得不惊叹这人间的奇迹。

  4、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带有民居风格,突出“人佛等位”的哲理境界,完全体现“天人合一”的完美特色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虽然规模不算太大,装修也不甚华彩,但它却代表了明清佛寺建筑的面貌,反映了西南汉族村舍的古代建筑的风俗习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表达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艺术特征,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标志。

佛寺既是佛的环境,也是游人居住的环境,佛寺走向人间化,走向民俗化,是佛教追求的目标。

这些建筑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它深刻的含意。

如伏虎寺,将供奉佛像,举行朝拜仪式和开展佛事活动的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置于中轴线上,庄严肃穆。

大雄殿左侧以“华严宝塔”亭为主,隔墙、横廊组成两进四合院落,大雄殿右侧以御书楼为主,以客寮四合为院,通光、采光、借景、赏景,行止自如,犹如私家大院,让人感到轻松如意。

使人、佛像、建筑有着更多的感情交流,淡化了寺院的肃穆和空寂,“天人合一”更能体现佛教“人佛等位”、“人世渡生”,建设“人间佛国”的旨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