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02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docx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

因此,春节是我国一年中最为隆重欢乐的节日.元宵节的来历:

1.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下面小编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的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来历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

“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则传说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

如果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才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

“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

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

那姑娘便说:

“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

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

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

“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

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

“元宵!

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篇二:

第十四课元宵节的由来

任课老师姓名:

日期:

年月日.

任课老师姓名:

日期:

年月日.

任课老师姓名:

日期:

年月日.

篇三:

春节元宵节文化

春节、元宵节的由来及风俗

春节,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较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在民间,一般指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节日的高潮。

(:

春节和元宵节的由来)春节历史悠久,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花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并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的几项重要民间代表性习俗。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

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

春节壁纸2(34张)

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

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

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2]

编辑本段有关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

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

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

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为一年的岁首。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贴年画、春联。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过藏历年。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

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3]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

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寿星图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