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02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docx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义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学案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思考 “蝴蝶效应”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 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重点、难点)

3.分析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判断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

提示 错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辩证联系。

(  )

提示 错误。

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提示 错误。

尽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然是客观的。

2.思考: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各有何侧重?

提示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探究点一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探究导引

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家,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蜈蚣是一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

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

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却相安无事。

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它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会被蜈蚣所杀,而蜈蚣若杀了毒蛇,自己立刻会成为青蛙的盘中餐,而青蛙如果贪吃蜈蚣,毒蛇便会毫无顾忌地把青蛙吃掉。

所以,它们相安无事。

(1)青蛙、毒蛇、蜈蚣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2)这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答案 

(1)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从生物学上讲是一种食物链,从哲学上讲,这就是联系。

(2)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青蛙、毒蛇、蜈蚣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核心归纳

1.准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虽然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存在具体的联系。

2.坚持联系的客观性

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

如果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所以,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典型例题

例1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户增收。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  )

①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为联系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主观的 

③人们建立人为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④人为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联系,①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了联系的条件性,③符合题意。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②④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B。

探究点二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探究导引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

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

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

因此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

(1)猫和苜蓿的故事主要体现了联系的哪些特点?

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2)用联系多样性原理,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启示。

答案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做好各方面工作。

例如《蛇与庄稼》的故事等。

(2)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自觉地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核心归纳

1.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

(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

联系的多样性实际上强调的是联系是多种多样、各有特点的。

(2)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多样的、多变的,所以,任何具体事物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

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事物的联系都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每个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些对它影响和制约的事物就是它存在和变化的条件。

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就会不同,因此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同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反对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典型例题

例2 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

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

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联系多种多样,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性,③符合题意;桉树被引进到美国,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变成了“废材”,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国引进桉树是想要优质木材,结果桉树成了“废材”,④符合题意;稳定的联系存在,①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说法错误;故应选D。

1.城市,是让人居住的。

今天,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气候、生活、环境等因素。

这是因为(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答案 A

解析 “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气候、生活、环境等因素”,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故A观点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C观点错误,联系不一定是必然的,也有偶然的;D观点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

2.科学监测发现,由于人类不当和无限制的科学考察活动,加快了南北两极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于人类不当和无限制的科学考察活动,加快了南北两极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观点错误,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③观点错误,联系既有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有自在事物的联系,故应选C。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的妙笔绝非子虚,瑞士的一位音乐家就能在交响乐中品尝到酸甜苦辣的味道,瑞士《自然》杂志也刊发了对此的研究。

这种被称为“联觉”的奇异现象,生动体现了(  )

A.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

B.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完整;C项表述不具体;D项与材料无关。

4.“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

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

这说明(  )

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不选;③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不选;应选D。

5.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如今,—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说明(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属性,建立新的联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整体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正是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C

解析 “一带一路”应当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而非自在事物的联系,舍去②;系统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舍去③;①④符合题意,故应选C。

一、选择题

题组一 联系的普遍性

1.曾经有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但是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不止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B.事物的运动变化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D.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但是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不止20万美元,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

2.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

寂寞可能部分是由于基因遗传,但如果你能够与其他人接触,向外扩展、参加团体并且避免独自隔绝,你就可能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网络。

这说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多样的 ②人通过实践可以随心所欲创造新的联系 ③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具有条件性,①④均符合题意;人“随心所欲创造新的联系”说法错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说法错误,舍去②③;故应选C。

3.下列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微

A.③④B.①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①讲的是“预”与“立”“不预”与“废”之间的联系;③讲的是物质与意识的联系,符合题意;②④则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事实上并不存在,应排除;故选D项。

题组二 联系的客观性

4.下面漫画《同途异归》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联系是普遍的,存在于任何事物之间

C.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漫画《同途异归》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故D观点符合题意;A观点与题意不符;B观点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C观点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既有实践也有间接经验,故应选D。

5.我国一些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却以“拒绝新闻采访”为解决之策。

从哲学上看,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下列关于联系的客观性表述正确的是(  )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受人的意识控制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故应选A。

6.“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

A.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C.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

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答案 B

解析 解答古文言文材料题应注意理解其意思,本题A项错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项说法有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表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C项与题干无关;故应选B。

7.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 D

解析 哲学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故A项错误;任何科研活动都必须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故B项错误;实验室的研究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故C项错误;材料中尽管“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但并不否定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恰恰是在实验材料原有联系的基础上,人们创造条件,建立实验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因此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应选D。

8.池塘“生态系统”图示揭示的哲学观点是(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自然界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D.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答案 D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图,该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D观点符合题意;A、B观点讲的是物质的客观性,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自然界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题组三 联系的多样性

9.1000千克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多种多样的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D.固定不变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题干说到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故A观点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联系是可以认识的;C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D观点错误,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

10.“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句话体现的主要哲学原理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意识的反作用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说明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均没有体现出来,故应选C。

11.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

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题干中的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故A观点符合题意;B、D均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12.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这表明(  )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喜旱莲子草能够解决我国饲料不足问题,可见联系的普遍性,故①正确;喜旱莲子草的引入,解决了饲料问题,但是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对本土植物和鱼类造成影响,可见联系的多样性,故②正确;联系具有客观性,不是人为创造的,排除③;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具有“人化”特点,故排除④;答案应选A。

二、非选择题

13.由《中国经营报》和《消费者报道》联合举办的2015新消费新生活高峰论坛暨第二届责任消费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开创理性消费新时代”为主题,用最直白的方式探讨了新常态下的新消费趋势及企业应对之策。

某校高三二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国家工商、物价、卫生、农林等部门通过网络与遍布全国各地的检测点相连及时掌握信息对大宗物资储备、工农业产品价格波动、疾病防治等实施监控。

众多企业通过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技术研发、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体系。

当今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络服务、刷卡消费等已经走进百姓生活。

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社会生活。

答案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网络搭建起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老百姓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在不同领域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以新消费新生活高峰论坛暨第二届责任消费论坛的召开为背景,考查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

本题落脚点是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社会生活,属于做法建议类题目,可以从材料中抓取相关信息,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

14.纪录片《穹顶之下》运用了信息可视化等很多新媒体的呈现手段,展现形式也更加新颖,使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它以大量的数据向我们讲述了雾霾的来源及危害,揭秘了我国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传达了普通民众的诉求,有利于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世界需要我们的共同守护。

请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阐述应怎样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

答案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要求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一定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不能割裂联系,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不能只知消费不知克制、只知抱怨不知建设,不能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阐述应怎样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

学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然后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等三个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