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1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复习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整理笔记

一、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自发、自然而然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至高应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二、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5.简述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答:

(1)专业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要具有: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②精深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达到“化”的程度;

③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有:

①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②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

③精湛的语言能力;

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⑥较高的教育机智;

⑦教育科研能力。

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3.【答案要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凋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三、

4.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4.【答案要点】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

(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问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杜威的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

2、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社会

5、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6、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德育规律:

1、德育是具有多种开端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交往和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

1、正确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的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主义和传统主义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小学德育的途径

1、教学,教学是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活动,包括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3、劳动

4、班主任工作

5、学校环境

6、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包括讲解与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2、榜样示范法,伟人、教师、学生榜样

3、情感陶冶:

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4、实践锻炼

5、自我教育

6、品德评价法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学反思的过程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和分析阶段(反思最集中的环节)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的验证阶段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

(4)通过反思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神圣感,形成高尚的师德

小学教育研究对于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意义。

(1)有助于帮助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3)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

(4)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2、政治决定教育者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

3、政治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

4、政治制约教育内容

经济:

1、经济水平制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经济发展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

4、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文化

1、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3、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人口

1、人口的数量对教育的制约

2、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制约

3、人口的结构对教育的制约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

5、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教育的政治功能: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

2、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3、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传播和丰富文化。

3、选择和提升文化。

4、创造和更新文化。

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素质。

3、改善人口结构。

4、促进人口流动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稳定性和可变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人的个性差异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环境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差异

3、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

4、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

个体因素

1、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发展

2、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途径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在个体个性化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

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

2、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的经验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就是说,课程改革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含义如下:

1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合法性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3、课程综合化

4、课程管理民主化

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8、课程建设法制化与开放化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巩固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材施教原理

5、循序渐进原则

6、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

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评价作用: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

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

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

(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

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斯纳金:

操作性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说

奥苏伯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

完形-顿悟学习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

认知发展论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

外铄伦:

荀子:

学习的过程是:

闻-见-知-行

洛克:

白板说,《教育漫话》

内烁论: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设计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所创立

布卢姆创立、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程序教学模式:

斯金纳

3、发现学习模式:

布鲁纳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

5、范例教学:

瓦•根舍

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学习的迁移

皮亚杰:

认知发展论4个阶段:

一、Sensorimotorstage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小孩通过移动和感觉来了解事物。

二、Preoperationalstage:

前运算阶段(2-6、7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Concreteoperationalstage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Formaloperationalstage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

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

也称作“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0-12岁)

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

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阶段2: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阶段4: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和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教学实践中,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契机: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道德认识: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情感: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小学道德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