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16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docx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及试题

一、生态问题

命题模式:

(1)分析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治理措施:

具体措施、注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

答题技巧:

(1)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

(2)参考典型案例;

(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治理的措施:

(1)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2)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3)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4)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5)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6)控制人口数量。

治理的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

(2),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

(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1)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2)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3)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4)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5)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6)控制人口数量。

治理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3)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4)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5)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7)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8)海水淡化等。

(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

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低洼;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大气降水少,蒸发强。

(2)人为原因:

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

(1)引淡淋盐;

(2)井排井灌;(3)生物措施;(4)农田覆盖;

(5)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气温高;

(2)静水;(3)静风;(4)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a.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b.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6、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三、自然灾害

命题模式:

(1)分析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减灾防灾措施:

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h.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b.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

a.修建水利工程;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d.修建分洪区;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f.退耕还湖;

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实行防洪保险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b.气候干旱,降水少;c.春季大风日数多;

d.蒸发强e.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上,但地处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震级大,破坏性大;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c.浅源地震;

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f.加强国际合作等。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减轻灾害的措施:

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经典例题3]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

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析】

(1)依据等深线,图中地区的海拔最低处为-7450米。

题干中提醒,该火山的海拔高度为813米,“相对高度”为两地海拔高度的差额,即813-(-7450)=8263米。

通过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印度尼西亚,其首都为雅加达。

(2)(3)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现象。

【答案】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经典例题4](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

(1)-

(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解析】

(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

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板块学说原理,自然贴切。

     

(2)本题体现了“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考查。

防灾减灾措施既要有科学性,又要结合实际,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题中B、C两项叙述明显不正确。

 【答案】

(1)BD

(2)AD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经典例题8](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

(1)~

(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解析】

(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

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有: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等。

此外,开展预防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不容忽视。

海啸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等工作外,还包括教育、立法、保险等措施,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协调行动。

应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教育宣传,同时逐步制定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海啸严重地区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减少海啸损失。

【答案】

(1)BD  

(2)AD

[能力训练]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1~3题。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重大自然灾害次数

20

27

47

63

82

经济损失(亿美元,折算为1998年水平)

385

690

1242

1929

5385

1.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   )

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

2.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   )

A.暴雨造成的水灾                  B.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C.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              D.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3.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到网络查资料,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

请回答4题。

代号

国家

冰岛

伊朗

土耳其

墨西哥

美国

印度

印尼

新西兰

中国

日本

4.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

A.①②        B.③⑩        C.④⑧        D.⑥⑦

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

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

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

据此回答5—8题:

5.沙尘暴属于(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地质灾害       D.天文灾害

6.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7.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

主要原因是(   )

A.儿童抵抗能力差                   

B.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儿童贪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吸入的浮沉多

8.浮尘天气期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以吹散尘土 ②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 ③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 ④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06年第一号热带风暴“珍珠”(CHANCHU)于5月9日20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东550千米左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15日2时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45米/秒)。

强台风“珍珠”经我国南海北上,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登陆。

进入福建省境内后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受台风影响的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紧急转移人口一百多万。

据此回答9—11题:

9.上图为台风中心经过我国东沙群岛的某气象站时测量到的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则台风中心接近该气象站的时间为(  )

A.5时       B.11时

C.17时      D.21时

10.当台风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登陆时(  )

A.处于18日的范围大约相当于全球的四分之三        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属于西半球             D.孟买正是烈日当空

11.从5月14日到18日,广东、福建等地受一股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形成强劲的东北风,将迫使台风向左偏转                 

B.加剧南方的干燥

C.华南地区上空的冷空气有助于削弱强热带风暴的势力       

D.形成大量的对流雨

12.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

(不少于三项)

 

 

 

 

13.2005年11月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截至26日11时55分,九江县死亡6人,伤247人,倒房8000余间,损房2.9万余间……瑞昌死亡6人,受伤130余人,倒房500余间……湖北有2人死亡……

材料二:

江西九江地震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九江、南昌、长沙震感较轻的是______,主震震级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这次地震从成因上说属于______地震,从震级和破坏程度来说,属于______地震.

(3)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A.听说地震,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4)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飓风      B.地震  C.火山      D.滑坡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A 6.D 7.B 8.B   9.C   10.B  11.C

12.

(1)旱涝、关联性

(2)地震(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5)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13.

(1)长沙  相同    

(2)构造地震 破坏性地震  (3)D  (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