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18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x

第四单元十要素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解读----他们让我感动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也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而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在语言的使用上以及文章的结尾处都极具特色。

那么要想学习好本组课文,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同时还要在阅读中继续训练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采访等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这样可以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在本组课文中,有些课文篇幅比较长,如《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对此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组织教学:

(一)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1、导语导思,发挥导向功能2、凭借练习,来导学、导练

3.通过交流,养成反思的习惯吗4.说话写作,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把握基本的教学主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识字与写字教学不容忽视2.继续加强“读”的训练

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能体现出对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课时安排:

14课《再见了,亲人》(精读课文)。

2课时

15课《金色的鱼钩》(略读课文)。

2课时

16课《桥》(精读课文)。

2课时

17课《梦想的力量》(略读课文)。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3课时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14、《再见了,亲人》

2.课型

精读课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3)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5.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已经能基本把握,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运用汉语表达的能力较差。

6.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以读代讲法、创设情景法

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刚强、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结合句子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过程与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抄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使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让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有感情朗读并交流汇报。

2.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

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

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1、生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几位学生描述。

3.生读课题。

思考:

谁跟谁再见?

 

1.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2.(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思考。

 

3.生交流、反馈。

(1)生读生词。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

生说。

4.速读课文。

(1)生放声读读。

(2)指名读。

四、激情朗读。

1.汇报、交流(看送别图、有感情朗读)。

2.思考并回答。

 

生齐读。

 

1、全班齐背4~6段。

 

2.思考: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反馈交流,学生发言。

(1)齐读: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①学生可抓住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让学生解释:

“雪中送炭”这个词,并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理解。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放声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品味“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

 

4、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5、再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有感情朗读1~3段,体会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感人事例。

 

2.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出示填空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5.分角色读:

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第一课时:

背诵4~6段,熟读1~3段。

第二课时:

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故事会。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比山高比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再见了亲人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谊、我们

小金花:

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  的心永远

大嫂:

挖野菜  → 失去双腿   在一起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15.《金色的鱼钩》

2.课型

略读课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5.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已经能基本把握。

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

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并不太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6.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评议相结合。

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3、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

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

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

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

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

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

(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

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

(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唉!

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

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

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

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

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

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

思考:

“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1.朗读课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

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文,提疑问?

 

1.默读课文,思考指导员的嘱咐是什么?

 

2.读出示的句子。

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意思。

 

3.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碰到的困难。

4.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1.品读课文,主要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读后的感受?

3.研读“笑”意,谈对“笑”的理解和感受。

 

4.当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说说“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

 

5.用最富深情的语气来朗读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1.思考最后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齐读全文。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

(外表)(内心)

接受任务合不拢眼

喝到鱼汤喜出望外

发现秘密摇摇头严厉

金色的鱼钩舒展皱纹露出笑意忠于革命

命令喝汤收敛笑容拧成疙瘩舍己为人

光荣献身一定要走出草地

鱼钩闪光金色的光芒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16《桥》

2.课型

精读课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2)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云含的深意。

5.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已经能基本把握。

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

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并不太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6.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1.生边听,边回忆四年级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

老汉真是“一座山”吗?

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

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