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423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docx

高考化学化学必修15高考完整版考点1

考点1: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以选择题为主,较为简单;是高考必考考点,考查方式多样化,是化学解题的必备工具

1.常见的化学计量

(1)相对原子质量

以12C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为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3)物质的量

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分别是:

长度,单位是m;

质量,单位是kg;

时间,单位是s;

电流,单位是 A;

热力学温度,单位是K;

发光强度,单位是cd;

物质的量,单位是mol

1摩尔粒子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约为6.02×1023。

(4)阿伏伽德罗常数

把1 mol任何粒子中所含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是mol-1通常用6.02×1023 mol-1表示。

物质的量(n)、粒子数(N)与阿伏伽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为:

n=N/NA

(5)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使用该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摩尔质量(M)与物质的量(n)、质量(m)之间的关系为n=m/M

(6)气体摩尔体积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3个——微粒的多少、微粒之间的距离和微粒本身的大小。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单位有L/mol和m3/mol。

物质的量(n)、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之间的关系为n=V/Vm

气体摩尔体积不仅适用于单一气体,还适用于混合气体。

特例:

在标准状况(0 ℃,101 kPa)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2.4 L·mol-1是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阿伏伽德罗定律

(1)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相关推论:

推论1: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依据V1/V2=n1/n2

推论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摩尔质量)成正比。

依据ρ1/ρ2=M1/M2

推论3: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依据p1/p2=n1/n2

考点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以选择题为主,实验类型的非选择题也较多,尤其是中和滴定实验;难度适中,主要涉及与溶液有关的物质的量的换算,联系其他物理量

1.溶解度

(1)定义和表达式

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单位是g。

气体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单位是l。

表达式:

(2)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表示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④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

(3)溶解度的特点

A.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aNO3等。

B.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一般用ω表示。

3.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叫做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常用单位mol·L-1。

溶质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与物质的量浓度(c)之间的数学表达式为:

 c=n/V

考点3:

物质的分类

【3年13考】

命题趋势:

以选择题为主,较为简单;基础知识,内容简单,要求掌握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

1.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如:

化学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其中纯净物按照所含元素种类多少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按元素的性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而化合物按在水溶液中电离成分可划分为酸碱盐。

(2)交叉分类法

将被分类的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

Na2CO3属于钠盐也属于碳酸盐,Na2SO4属于钠盐也属于硫酸盐,K2SO4既是钾盐也是硫酸盐,K2CO3既是钾盐也是碳酸盐。

第一种归属是以物质所含金属元素的不同进行划分,而第二种归属是以物质所含酸根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3)树状分类法

把物质按照从属关系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常见物质的分类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又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分为氧化物和酸碱盐;混合物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浊液包括了悬浊液和乳浊液。

再进一步细分,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而酸按酸根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按电离出的H+(读:

氢离子)数目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同理,碱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和多元碱;而盐同样可按金属阳离子或者按酸根进一步细分。

(2)按化合物的性质分类

①氧化物:

按照性质分类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特殊氧化物等。

②酸:

按电离程度分为强酸和弱酸,按酸根性质分为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按稳定性强弱分为稳定性酸和不稳定性酸,按沸点高低可分为挥发性酸和难挥发性酸。

③碱:

按碱性强弱分为强碱和弱碱,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微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④盐:

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比如正盐有Na2CO3,酸式盐有NaHCO3,碱式盐则有Cu2(OH)2CO3。

(3)按化学键分类

化合物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前者包括了强碱、大多数盐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后者包括酸、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

(4)按是否电离分类

化合物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其中电解质还有强弱电解质之分,而非电解质包括多数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氨气等。

3.分散系及其分类

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一共有9种组合方式:

气气组合、气液组合、气固组合、液气组合、液液组合、液固组合、固气组合、固液组合、固固组合。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溶液中分散质粒子通常小于1nm,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浊液中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

4.胶体

(1)布朗运动

胶体颗粒总是在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之一。

(2)丁达尔效应

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可以用来鉴别胶体与溶液。

(3)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做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①电泳现象表明胶体粒子带电,但胶体呈电中性;

②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③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不易聚成大颗粒,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④并不是所有的胶体都带电,如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不带电。

(4)聚沉

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当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5)胶体的应用

有的胶体体系,如大气中的飘尘、工厂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矿山开采地的粉尘、纺织厂或食品加工厂弥漫于空气中的有机纤维或颗粒等都极为有害,均可以利用胶体粒子带电性加以清除;工厂中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就是根据胶体的这个性质设计的。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则常用投加明矾、硫酸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考点4:

离子反应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的性质及检验以非选择题为主,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和离子共存问题则以选择题为主,中档难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察角度多种多样,较为灵活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程度的大小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其电离过程用“=”表示,如HCl = H+ + Cl-。

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其电离过程用“⇌”表示,如CH3COOH⇌H+ + CH3COO-

2.离子反应

(1)定义

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

(2)实质

离子间的相互反应。

(3)发生条件

①在水溶液中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生成难电离物质或生成易挥发物质。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的条件:

强氧化剂转变为弱还原剂,强还原剂转变为弱氧化剂。

3.离子方程式

(1)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

(2)书写步骤(以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为例):

第一步——写。

首先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如CaCO3 + 2HCl=CaCl2 + CO2↑+ H2O;

第二步——拆。

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如CaCO3 + 2H+ + 2Cl-=Ca2+ + 2Cl- + CO2↑+ H2O;

第三步——删。

然后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变成CaCO3 + 2H+=Ca2+ + CO2↑+ H2O;

第四步——查。

最后记得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

(3)意义:

离子方程式可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例如,离子方程式CO32- + 2H+=CO2↑+ H2O可代表可溶性碳酸盐和强酸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考点5:

氧化还原反应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各种题型均有涉及,中档难度。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常与元素周期律结合,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则是以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

1.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及实质

①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②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所决定的,所以发生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从本质上来说,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中化合价升高、所含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反应物叫做还原剂;反应物中化合价降低、所含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到电子叫做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反应物叫做氧化剂。

氧化性← 氧化剂 还原反应 →得电子 →价降低 →被还原 还原产物 →还原性

还原性← 还原剂 氧化反应 →失电子 →价升高 →被氧化 氧化产物 →氧化性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①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②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③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KMnO4、MnO2、KClO3等

④过氧化物,如H2O2、Na2O2等

(2)常见的还原剂

①金属单质,如K、Na、Mg等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低价金属阳离子,如Fe2+、Cu+等

④元素处于低价态时的氧化物,如CO、NO、SiO2等

⑤非金属阴离子及低价态化合物,如S2-、I-、H2S等

⑥非金属氢化物,如HBr、HI等

本音频内容为广州高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考点6:

金属元素概述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基础知识,考查形式多种多样,较为灵活。

1.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征

(1)金属元素分布在周期表的左方及左下方,目前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共有九十多种金属元素。

(2)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原子半径较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大。

(3)主要化合价为+1、+2、+3价,少数为+4价。

(4)通常来说,金属元素原子只能失去电子,不能得到电子。

2.金属性质概述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除汞外,其他金属都呈固态;多数金属具有金属光泽;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自由电子,使金属易导电、导热;具有较好的延展性;熔点及硬度由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的作用决定。

(2)化学通性

大多数金属单质都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直接化合形成化合物;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里的价态表现来看,金属元素总是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总是显负价;相同的金属单质与不同的非金属单质化合时,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也不尽相同,例如铁单质反应后就分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以前的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和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的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作用,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反应不放出氢气;大多数金属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除个别金属(如Au、Pt)外的所有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硝酸反应。

通常,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减弱,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1)和水的反应:

K、Ca、Na与水剧烈反应,Mg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剧烈反应,Al与冷水很难反应,能与沸水反应,均生成碱和氢气;Zn、Fe、Sn、Pb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氢气;H之后的金属不与水反应。

(2)和酸反应:

K、Ca、Na可与酸剧烈反应,随后的元素反应逐渐减慢,它们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2,与浓H2SO4、浓HNO3及稀HNO3反应不放出H2,一般产物为盐+水+酸的还原产物;H之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但Cu、Hg、Ag可与氧化性酸反应不放出H2,Pt和Au只溶于王水。

(3)和强碱反应:

只有Al、Zn与强碱反应放出H2。

(4)和盐溶液的反应:

K、Ca、Na与盐溶液反应放出H2并得到碱和盐;排在前面的金属可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和氧反应:

K、Ca、Na易被氧化,Mg、Al、Zn、Fe常温生成氧化膜,Sn、Pb加热能被氧化。

(6)金属氧化物与水的反应及碱的热稳定性:

K、Ca、Na氧化物能跟水剧烈反应,生成碱,碱受热不易分解;Mg氧化物与水缓慢反应;其他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对应碱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7)金属的冶炼:

K、Ca、Na、Mg、Al可采用电解法,前四者电解熔融盐,Al应电解其氧化物方可制得;Zn、Fe、Sn、Pb、Cu采用热还原法,高温下用CO或Al等将其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Hg和Ag采用热分解法,加热氧化物。

(8)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K、Ca、Na、Mg、Al只以化合态存在,Zn、Fe、Sn、Pb、Cu、Hg、Ag多以化合态存在,极少以游离态存在,而Pt和Au多以游离态存在。

 

考点7: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选择题3年23考;非选择题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对于单质钠以及化学方程式的考查较为简单,以选择题为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常考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以非选择题为主。

1.钠单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易切开,轻压变形;熔沸点低;密度为0.97g·cm-3,比煤油大,比水小;导电、导热性良好。

(2)钠的化学性质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反应中极易失去1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因此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具有强还原性。

①与非金属反应

A.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钠的表面变暗,极其不稳定,瞬间生成氧化钠。

4Na + O2 = 2Na2O

在空气或氧气中加热,有黄色火焰,稳定,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2Na + O2 Na2O2

B.与硫反应生成硫化钠,研磨易爆炸

2Na + S = Na2S

C.与卤素单质反应:

2Na + Cl2 2NaCl

2Na + Br2 = 2NaBr。

②与水反应:

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并生成氢氧化钠,水中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2Na + 2H2O = 2NaOH + H2↑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③与酸反应:

例如钠与氯酸反应生成氯化钠

2Na + 2HCl = 2NaCl + H2↑

2Na + 2H+ = 2Na+ + H2↑

④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实质上是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从比钠金属活动性差的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

例如:

2Na + 2H2O + CuSO4 = Cu(OH)2↓+ Na2SO4 + H2↑↑。

(3)钠的保存及制取

由于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反应,但因为钠的密度高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金属钠要保存在煤油中。

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钠经过电解可以生成单质钠和氯气。

2NaCl(熔融)2Na + Cl2↑

2.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Na2O)

白色固体,离子化合物、碱性氧化物,常温下可由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呈-2价,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不表现氧化性、还原性。

氧化钠可与水、CO2、盐酸反应,保存时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2)过氧化钠(Na2O2)

淡黄色固体,离子化合物、过氧化物,可由钠和氧气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生成,氧的价态是-1价,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主要表现为氧化性。

过氧化钠可与水、CO2、盐酸反应,可以作为氧化剂、供氧剂、漂白剂、杀菌剂使用,但需要隔绝空气、远离易燃物、密封保存。

相关反应式: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2Na2O2 + 4HCl = 4NaCl + 2H2O + O2↑

3.钠的氢氧化物

(1)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易溶于水并放热。

(2)化学性质

NaOH来源广泛,是一种最常用的一元强碱,有强腐蚀性,具有碱的通性。

(3)制取

氢氧化钠可以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来获取。

氯化钠在通电情况下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2NaCl + 2H2O 2NaOH + Cl2↑+ H2↑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4.两种常见的钠盐

(1)碳酸钠(Na2CO3)

俗名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加热不分解,缓慢产生CO2,与酸互滴时顺序不同则现象不同;与NaOH不反应,与二氧化碳、水可反应生成NaHCO3,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较快,生成CO2和H2O,可与CaCl2或BaCl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主要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及洗涤剂。

(2)碳酸氢钠(NaHCO3)

俗名小苏打,细小白色晶体,可溶于水,加热易分解,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速率较快,与酸互滴时顺序不同,现象相同;可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CaCl2或BaCl2溶液均不反应。

(3)相互转化:

往Na2CO3加入二氧化碳和水即可转化成NaHCO3,NaHCO3要想变成Na2CO3则可以通过2种方式,要么是加热,要么是加入NaOH。

5.焰色反应

(1)概念:

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

(2)一些金属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黄色;铜——绿色;钙——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考点8: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每年必考;其中图像题3年29考】

命题趋势:

对于铝及其化合物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考查形式多样,难度较低;关于铝的图像考查则难度较大,以选择题为主。

1.铝单质

(1)铝的物理性质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银白色固体,导电性、导热性均良好,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2)铝的化学性质

铝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表现为还原性

Al – 3e- = Al3+

铝能与非金属、酸、某些氧化物等反应,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部分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3O2 + 4Al 2Al2O3

3Cl2 + 2Al 2AlCl3

6HCl + 2Al = 2AlCl3 + 3H2↑

Fe2O3 + 2Al  Al2O3 + 2Fe

        2Al + 2H2O + 2NaOH = 2NaAlO2 + 3H2↑

(3)工业制铝

电解熔融状态的氧化铝可以得到铝和氧气

2 Al2O3(熔融)4Al + 3O2↑

2.氧化铝

氧化铝通常为白色固体,属于离子化合物,难溶于水,熔点很高,是很好的耐火材料。

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既能跟酸反应,也能跟碱反应,相关反应式:

        Al2O3 + 6H+ = 2Al3+ + 3H2O;Al2O3 + 2OH- = 2AlO2- + H2O

3.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白色胶状物质,难溶于水,具有吸附性。

(2)化学性质:

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

2Al(OH)3  Al2O3 + 3H2O

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3)制取

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3(NH4)2SO4

(4)应用:

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它的碱性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但却可以与酸反应,使胃液酸度降低,起到中和过多胃酸的作用。

4.硫酸铝钾 [KAl(SO4)2]

(1)硫酸铝钾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它在水中能电离产生两种金属阳离子和硫酸根阴离子。

KAl(SO4)2 = K+ + Al3+ + 2SO42-

(2)物理性质: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俗名明矾,是无色晶体,可溶于水,在天然水中生成Al(OH)3胶体,Al(OH)3可以和悬浮于水中的泥沙形成絮状不溶物沉降下来,使水澄清,所以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5.铝热反应

(1)实验操作:

将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是四层。

把内层纸漏斗取出,在底部剪一个小孔,用水湿润,再套在另一纸漏斗内,架在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有细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