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44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9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55环境学》1999真题分专题整理 答案Word下载.docx

再一次强调,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义务,还是对中国国际地位和未来发展的贡献,更是对全人类未来的负责。

(3)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其内容主要有:

①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

②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

③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2.(2004年,25分)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哪两种?

请谈谈环境问题的产生的本质原因以及解决环境问题途径。

(1)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从狭义理解,即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P6】

(2)环境问题按发生的机制进行分类,主要有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与干扰两种类型。

环境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与干扰,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排出的废物和余能进入环境引起的。

(3)

(4)解决环境问题途径:

要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转变传统的工业文明观,实行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讲究生态效益,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在正确的观念及政策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

①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②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治理,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

③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④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⑤要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

3.(2006年,20分)请你写出中文与英文的环境类期刊各10本的名称。

(1)中文期刊: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环境》、《环境化学》、《化工环保》、《水处理技术》、《环境科学报》、《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监测》、《资源科学》、《环境污染与防治》、《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英文期刊:

《environmental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ofatmosphericchemistry》、《ambio》、《biogeochemistry》、《conservationbiology》、《environmentalresearch》、《waterresourcesresearch》、《waterenvironmentalresearch》、《geomicrobiologyjour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quality》、《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ecologicalengineering》

4.(2007年,25分)请你举出五个公害事件及其造成原因和危害。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外排的工业有害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粉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综合影响,其中毒症状为咳嗽、流泪、恶心、呕吐,一周内有几千人发病,近60人死亡,市民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造成大多数居民患眼睛红肿、喉炎、呼吸道疾患恶化等疾病。

(3)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4)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近万人中枢神经疾患,60多人死亡。

(5)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它含镉的食物,引起“痛痛病”,导致200多人死亡。

①P11-12

②P14

③P17

第二章环境生态(8)

1.(2000年)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试论它们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或动态平衡,是由于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①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主要分两类:

普遍的依存与制约,亦称“物物相关”规律;

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相生相克”规律。

②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即所谓“再生”,重新被植物所吸收,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

③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④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或者说,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⑤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供给,因而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

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忍耐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以致瓦解。

【P45-47】

(2)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环境资源是丰富的,环境容量是巨大的,但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势必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破坏,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此,必须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两个不可偏废的目标纳入综合经济活动决策中,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以求得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P15】

具体地说,比如,①在生产建设中,务必注意调查研究,即查清自然界诸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筹兼顾,从而作出全面安排;

②在农业生产中,应防止食物链过早截断,过早转入细菌分解,使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而是应该经过适当处理,例如先作为饲料,便能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③采伐森林、捕鱼狩猎和采集药材时不应超过能使各种资源永续利用的产量,排污时必须使排污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等。

2.(2003年,15分)简述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引起失调的因素以及调节机制。

(1)可以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度量:

①结构标志:

生态平衡失调从结构上讲就是生态系统出现了缺损或变异。

当外部干扰巨大时,可造成生态系统一个或几个组成的缺损而出现一级结构的不完整;

当外部干扰不甚严重时,可以引起二级结构中物种组成比例、种群数量和群落垂直分层结构等的变化。

②功能标志:

就是能量流动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能量受阻表现为初级生产者第一性生产力下降和能力转化效率降低或“无效能”增加;

营养物质循环则表现为库与库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失调。

【P48-49】

(2)引起失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主要是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流行病等。

这些因素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

②人为因素: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为了眼前利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生物圈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了很大变化,系统平衡的失调将危及到人类的未来。

【P49】

(3)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和稳定性机制实现的:

①反馈机制:

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机制,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负反馈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自身的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的稳态。

②稳定性机制:

稳定性包括抵抗力和恢复力。

抵抗力是生态系统抵抗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遭到外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比较而言,恢复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一般比较低,反之亦然。

【P50】

3.(2005年,25分)论述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及形成主要环境问题的机制。

(1)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①大气中氮进入生物体主要是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变为无机态氮化物NH3。

包括生物固氮(即根瘤菌和固氮蓝藻固定氮气)和工业固氮(即将氮气合成氨或铵盐),岩浆和雷电也可使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

这是固氮作用。

②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

这是硝化作用。

③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

这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

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

这是氨化作用。

⑤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

这是反硝化作用。

至此,完成氮的循环。

【P42-43】

(2)氮的主要环境问题机制:

①环境酸化。

由氮转化的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形成硝酸盐和酸性氢离子,造成土壤和水体生态系统酸化,从而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②导致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资源,导致鱼类及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破坏水产资源,引发“藻华”和“赤潮”等现象。

③温室效应和破坏臭氧层。

一氧化二氮吸收红外线辐射的能力特别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可怕杀手;

氧化亚氮还可以在大气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扰乱臭氧层。

④引发光化学烟雾和酸雨。

氮氧化物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一次污染物之一;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分之一。

4.(2007年,20分)阐述食物链和营养级概念,并加以讨论污染物富集作用机制。

(1)食物链:

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连结成的链状序列就是食物链。

营养级:

在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

(2)污染物富集作用机制:

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均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生物富集。

①许多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大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并且只要环境中这种污染物继续存在,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就会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②对于一个受污染的生态系统而言,处于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不仅高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具有明显的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③污染物是否沿着食物链积累,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

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比较稳定的,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够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所分解的。

目前最典型的还是DDT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积累。

①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的情况有三种:

一种是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

另一种是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

再一种是大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

②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

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

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如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

5.(2008年,15分)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功能有:

(1)净化空气:

由于工业生产、交通和供暖所导致的空气污染,是城市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那些位置低洼、污染物不易扩散、清洁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城市。

植被可以吸收大气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减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

(2)调节城市小气候:

城市内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均有助于热岛效应的缓减。

水环境不论冬季还是夏季都可减少温度偏差。

植被不但可以减小温差,还可以通过夏季遮荫、冬季减小风速,减少能源使用,改善空气质量。

(3)降低噪声污染:

交通、机械等原因造成的噪声问题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

虽然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噪声,但最佳方式还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加强绿化建设。

(4)调节降雨与径流:

表面覆有水泥、柏油等的基础建筑物,由于表面密实、坚硬,使大部分降水汇成地面径流,且由于携带市区污水而使水质发生恶化。

植物叶片以蒸腾的方式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大气湿度,从而调节降水和径流;

植被还能缓解水流速度,减少洪水危害。

(5)废水处理:

城市废水处理量极大,花费很大,而且废水处理中所产生的营养物质,又会引起周围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问题。

由于湿地内生物可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并且可减慢污水流速,使颗粒物质沉淀于底部,湿地内生物可以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大量的氮、磷可滞留于湿地内。

6.(2010年,15分)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①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按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②非生物环境部分: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及其生活场所,是除了生物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无机矿物质等。

【P21-23】

(2)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形态和营养两个角度加以研究。

①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如山地、平原)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其中,群落中的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位置是生态系统的骨架,是各个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的主要标志。

②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以食物关系为纽带,把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联系起来,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联系起来,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得以进行。

【P23】

(3)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①拮抗作用:

指各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的作用。

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②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总毒性等于或超过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叫协同作用;

总毒性为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总和叫叠加作用;

一种本无毒性的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称为增强作用。

③净化作用:

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和土壤中有害物质的作用。

【P38】

7.(2011年,15分)什么是生态平衡?

请简述生态平衡的基础。

(1)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P44】

(2)

8.(2012年,15分)简述水体发生水华时蓝藻的种群增长模式。

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的氮(N)、磷(P)等无机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库等相对封闭、流速缓慢的水体,加速了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溶解氧(DO)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发生水华往往就是少数微小的浮游生物(如蓝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然快速繁殖引起的,这样由于其数量大,呼吸及死亡时均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缺氧,又由于浮游生物分泌的毒素,导致大量的其他水生生物死亡,而造成生态灾害。

开始时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直到环境条件不能支持该种群继续增长,急剧恶劣环境导致大量个体死亡,种群趋于消亡,增长曲线急剧下降,呈“J”形,故又称为“爆发—灭绝”曲线。

①P28-30

②P32-35

③P35-37

④P37

⑤P38

⑥P39-44

第三章环境资源

(2)

1.(2004年,20分)我国的水资源的特点及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①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P79】

(2)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影响:

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分布,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地方出现了区域性的供水危机。

②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

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城镇和城市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和城市周围又大量建设了工业区,因此集中用水量很大,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③水体污染:

各种有机物、酸污染、悬浮物、有毒重金属、农药、氮磷营养物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是破坏水资源、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用水浪费:

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都存在大量的浪费。

如城市自来水管网渗漏严重,农村大水漫灌、渠道渗漏等都会造成用水浪费。

⑤盲目开发地下水:

由于对地下水的盲目过量开采,导致了地面下沉、地下水受污染等一系列后果。

【P77-78】

总之,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只有合理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危机。

2.(2006年,20分)请你谈谈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2)我国水资源主要问题:

①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③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④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3)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等。

②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建造水库;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工程);

地下蓄水;

海水淡化;

恢复河、湖水质;

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③加强水资源管理:

制定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污染的法规;

改革用水经济政策;

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

如提高水价、堵塞渗漏、加强保护等。

④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普及城市下水道,大规模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二级以上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水系保护的重要措施。

【P79-83】

①P55-56

②P66-69

③P89-92

④P102-105

第四章水污染原理(11)

1.(1999年)试述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发生形态间的相互转化及分散和富集过程,这些过程统称重金属迁移。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与沉淀、吸附、络合螯合、氧化还原等作用有关。

(1)溶解-沉淀作用

重金属化合物在水中迁移能力,直观地可以溶解度来衡量。

溶解度小者,迁移能力小。

溶解度大者,迁移能力大。

重金属在水中可经过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也可与相应的阴离子生成硫化物、碳酸盐等。

而这些化合物的溶度积都很小,容易生成沉淀物。

从水质自净方面看,这似乎是好的一面,但大量聚集于排水口附近底泥中的重金属可能成为长期的次生污染源。

(2)吸附作用

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底泥中含有丰富的胶体,胶体由于具有巨大的比表面、表面能和带电荷,能强烈地吸附各种分子和离子,对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的迁移有重大影响。

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许多微量重金属从不饱和天然溶液中转入固相的最重要途径。

(3)络合与螯合作用

水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无机与有机配位体,它们能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和螯合物,对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有很大影响。

有些络合物、螯合物可溶,可以有效地阻止重金属生成难溶盐沉淀,也可以与底泥中的重金属结合形成可溶性螯合物而重新进入水层,对水体带来危害。

(4)氧化、还原作用

重金属元素大多属于周期表中的过渡性元素,在不同条件下往往可以多种价态存在。

各价态变化反应要求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而在水体中有富氧的氧化性区域和缺氧的还原性区域,这样就使得在不同条件下的水体中以不同的价态存在。

重金属的价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效应也不同。

以铬为例,铬在水体中主要有二种价态:

正三价(Cr3+)和正六价(CrO42-),从毒性上看六价铬远大于三价铬。

研究表明,水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往往与pH值有密切关系。

【P124-127】

2.(2000年)论述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和机理。

3.(2002年,20分)论述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和危害。

(1)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多引起的。

从现象看,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与水体中藻类的多寡密切相关。

藻类在适宜的光照、温度、pH和具备充分物质的条件下,在天然水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

在藻类繁殖所需要的各种成分中,成为限制因素的是磷和氮。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