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519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7

潜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也是扶贫攻坚决胜的五年。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潜山抢抓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紧扣“追赶跨越、加速崛起”主题,围绕“十亿财政、撤县建市”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和城镇化战略,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综合实力看,经过“十二五”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攻坚克难,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跨过百亿大关,2015年达到136.5亿元,年均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3亿元,年均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111.6亿元,年均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3亿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7630元,年均增长13.8%。

2015年底,各项银行存款余额184.89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10.5亿元。

——从经济结构看,经过“十二五”持续优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统领,扎实推进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一、二、三产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8.1:

54.3:

27.6优化为17.4:

56.1:

26.5。

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推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年均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卫康制药跻身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

天柱山成功晋升5A景区、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实行对全县居民免费开放,全县列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荣获“中国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十二五”末全县游客量560万人次、年均增长18.9%,旅游总收入46亿元、年均增长37.5%;有序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商贸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信息、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业态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茶叶、蚕桑、瓜蒌、油茶等特色农业发展提速,花卉苗木、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基地规模扩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分别增至57家和23家,天柱山瓜蒌籽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我县跻身全国产粮大县、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部级示范县和全省油茶产业发展先进县。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二五”精心打造,城乡品质显著提升。

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8.1平方公里,25公里县城外环路实现贯通,城南新区骨干路网一期基本建成,5万吨水厂二期、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市民广场、潜水滨河公园等休闲活动场所投入使用;扎实推进县城规划建设管理“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建成运行城市数字化管理和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源潭、黄铺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并分别获批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天柱山镇跻身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行列,水吼镇获评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美好乡村建设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建成4条美好乡村示范带和142个示范点,水吼镇黄龛村、官庄镇官庄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官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县被列为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并获得省市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

——从扩大投入看,经过“十二五”不懈努力,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市投资项目263个、资金13.5亿元;成功获批专项基金项目10个,资金2.22亿元。

下浒山水库导流洞工程实现贯通,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望东长江大桥北岸连接线即将建成;合安九高铁在潜山设站,即将动工建设。

105国道野寨至桃花铺段、253省道梅城至源潭段等项目有序推进,200余公里县乡道路拓改升级,改建加固农村公路危桥96座。

除险加固水库68座,建成潜水利民、五丰河、皖水乌石堰、大沙河等四座大型拦河堰,农田水利建设连续三年荣获省“江淮杯”金杯奖、荣获市首届“皖江杯”金杯奖。

县开发区扩区获批,总体规划面积由10.8平方公里增至21.3平方公里,入区企业由136家增加到223家;源潭开发区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区面积达到6.9平方公里,入区企业由52家增加到104家;黄铺、梅城、王河、余井等乡镇园区规模扩大,建成面积共计6.7平方公里。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五年累计引进招商项目298个、实际到资325.2亿元。

——从生态环境看,经过“十二五”精心管护,生态建设成效凸显。

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0.06万亩,创建45个省级森林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53.3%。

实施潜水左岸县城防洪及滨河景观工程,建成查冲河高标准水土保持生态园。

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获批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并获评安庆市生态建设先进县,天柱山镇跻身国家级生态镇,余井、水吼、黄铺、官庄、黄泥、塔畈等跻身省级生态镇。

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五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146.8吨、氨氮158.65吨、二氧化硫27.8吨、氮氧化物4.6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从改革创新看,经过“十二五”不断深化,县域发展更具活力。

全面落实“三个清单”制度,精简权力事项34.4%、行政审批事项28.7%。

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集体“三资”管理、美好乡村建管、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深入开展。

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预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出台村级债务管理办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组建2个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改成果进一步巩固。

推进“三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五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4万户。

公车改革、户籍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相关改革有序推进。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二五”全面推进,民生福祉极大改善。

实施50项民生工程、43件实事工程。

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3万。

完成了二中、实验幼儿园搬迁,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23所,全面改薄中小学校51所,义务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基本完成职教中心产教结合基地建设,被评为省教育强县。

城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高质量完成省“十三运”赛事承办任务。

建成县医院、中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改扩建8所乡镇卫生院、27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连续二年荣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称号。

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8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殡葬改革稳妥实施,建成乡镇公益性公墓25处。

完成2995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187个农家书屋、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

城镇职工医保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5%,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5%。

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精神文明等工作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压力。

在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发展机遇和挑战,努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坚实的发展基础优势。

总量扩张所提升的综合实力,结构优化所形成的产业基础,园区拓展所搭建的发展平台,天柱山知名度提高所集聚的品牌效应,项目建设、基础配套所积蓄的发展动能,城镇提质、美好乡村所引领的城乡统筹,民生投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和谐稳定,成为县域加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内生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依托“天蓝、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特色优势,在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引领下,坚持“环保优先”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巨大的生态潜力将不断释放,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加速发展,宜业、宜居、宜游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我县后发优势,打造县域新的增长点。

——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沪渝、济广高速在境内互通,105、318国道在县城交汇,合九铁路穿境而过,我县对外交通方便快捷。

随着望东长江大桥北岸连接线建成通车,合安九高铁、岳武高速东沿线、“三山”城际铁路、天柱山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内通外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区域性交通枢纽逐步形成,成为推动县域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

——叠加的政策支持优势。

我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等七大国家级层面规划,政策叠加效应将会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我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紧扣国家新一轮区域扶贫开发战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将会为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同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未来五年任重道远。

一是区域竞争形势严峻。

在周边县(市)竞相发展、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的背景下,竞争优势不明显,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崛起压力加大。

二是转型升级困难较多。

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工业缺少牵动性强的大企业,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农业产业化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力不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产品单一,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

三是要素瓶颈制约加剧。

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供求矛盾不断加大;财力供给保障能力有限,企业融资渠道偏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待破解;用地成本持续增加。

四是承载保障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和园区发展底子薄、起点低,园区发展体制机制需进一步改进创新,园区之间产业定位不明确,建设发展任务较艰巨。

社会事业发展和保障水平不高,民生改善方面需求较大,脱贫攻坚与小康社会建设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压力。

综合来看,未来五年,潜山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必须立足发展不足、发展不优这一基本县情,进一步树立危机意识,创新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明晰发展路径,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主题,围绕“撤县建市、财政翻番”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和新型城镇化”主战略,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绿色健康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潜山。

第二节发展目标

立足“十二五”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普遍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综合经济目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总量达到2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09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度大幅提升,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83亿美元;引进境外资金与县外境内资金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略高于经济发展增幅,年均增长10%,达2.3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城镇化率达到53%。

创业创新全面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落实国家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实现现有贫困人口6.2万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基本确立,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绿地、净水等绿色空间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5%。

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饮用水源达到Ⅲ类水质以上,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目标要求。

国家级、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

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结构更趋合理。

到2025年,力争经济总量处于全省中等以上位次,人均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1

撤县建市:

在“十二五”撤县建市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撤县建市目标。

财政翻番:

在“十二五”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基数基础上,力求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实现财政翻番。

五大主战略: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是传承“十二五”发展主战略;开放活县战略主要是借鉴周边地区发展经验,把握国内开放合作和区域发展新趋势,力求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上助推全县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在“十二五”城镇化战略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考虑到国家和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我县城乡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完全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道路。

第三章推进多规融合构建县域空间新格局

按照安庆市开展省级“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优化空间开发模式,合理布局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探索多规融合路径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解决现有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增强空间管控能力。

——划定“一张蓝图”。

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基础数据、用地分类标准和用地边界,形成覆盖城乡、内涵统一的用地分类和建设标准,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

  ——构建“一套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改革现有规划体制,积极探索衔接协调各类规划的工作机制,解决规划相互矛盾以及覆盖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

 ——建立“一个协同平台”。

探索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规划信息、建设项目信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等资源共享共用。

依托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空间规划的联合审查机制,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办理,实现建设项目审批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

第二节统筹规划主体功能区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规划建设东部城镇重点发展区、南部农产品示范区和西北部重点生态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以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的大别山余脉为重点,规划范围包括官庄镇、塔畈乡、槎水镇、黄柏镇、龙潭乡、五庙乡、水吼镇、天柱山镇,该区域主体功能为生态系统维护,是生态保护重点区域。

——城镇重点发展区。

以梅城镇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伸形成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区域,规划范围包括梅城镇、余井镇、源潭镇、黄铺镇及王河镇、油坝乡部分区域,该区域主体功能为城镇化开发建设,是全县城镇重点发展带。

——农产品示范区。

以南部缓丘平原为重点,规划范围包括王河镇、黄泥镇、油坝乡和痘姆乡,该区域主体功能为粮食及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是主要农产品生产重点区域。

第三节合理划定三类空间

结合主体功能分区,依据县域发展现状及潜力,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系统规划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三类空间比例结构,构建以三大功能区为主体、三类空间点状分布区域为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生态空间。

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以城镇重点发展区和农产品示范区内林地、水库、河流、文物古迹等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为节点,组成生态空间,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

以现有的生态空间占比56.5%为基础,以生态空间占比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高于50%为基本要求,综合考虑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成效,确定到2020年县域生态空间占比达到57%以上。

——城镇空间。

围绕“一带两轴”的城镇发展总体思路,以重点发展区的源潭—余井—梅城—黄铺(王河)沿线适宜建设区域为主体,以农产品示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为节点,组成城镇空间,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是二、三产业的集中布局区域。

以现有的城镇建成区在县域空间占比2.3%为基础,以城镇规划建设区(包括建成区和拟建区)在县域空间占比4.5%为参考,综合考虑城镇化较快发展的趋势、潜山县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定位和建设用地指标供给能力,确定到2020年县域城镇空间占比控制在4.5%以内。

——农业空间。

以农产品示范区为主体,以城镇重点发展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内适宜农业生产和生活区域为节点,组成农业空间,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以田园风光为主。

以现有的农业空间在县域空间占比41.2%为基础,以耕地保有量和必要的农村生活空间为底线,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实际需求,确定到2020年县域农业空间占比保持在38.5%水平。

专栏2

一带两轴:

是全县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宏观性思路,未来将通过推进“一带两轴”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镇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带”是指源潭--余井—梅城—黄铺(王河)的工业经济发展带;“两轴”是指源潭—黄柏(槎水)--官庄(塔畈)的生态农林和旅游产业发展轴,梅城(油坝、黄泥)--天柱山(龙潭、痘姆)—水吼(五庙)的旅游与特色农业发展轴。

 

 

图潜山县“十三五”时期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突出制造引领,打造新型工业体系

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县战略为引领,按照“调转促”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百亿产业、十亿企业”的发展思路,突出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紧扣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突破10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

第一节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以“创新驱动、品牌推动、集群发展”为导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医药健康、机械机电制造和制刷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打造强有力的工业经济增长板块。

——医药健康产业。

围绕“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做专做特”的思路,加快生物医药、中药制剂和保健产品研发,推进化学制药向化学制药与生物制药并举转变。

大力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重点引进、培育和发展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家用型保健康复治疗仪器等医疗器械。

加快卫康医药产业园和奥力欣中药科技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实现从单一制造向涵盖新兴研发、高端制造、健康服务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企业5家。

——机械机电产业。

依托现有机械产业基础,以精深加工、智能制造为导向,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矿山机电、环保装备三大优势传统领域产业规模,加快培育农业机械、基础件(轴承)等两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机械设备行业和高端机电制造业。

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引导、支持矿山机电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和技术提升,初步建成安庆市机电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页岩气设备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集群效应。

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培育5-6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企业集团。

——制刷产业。

依托“中国刷业基地”初具雏形的刷业产业集群基础,围绕“壮大规模、丰富品种、提升品质”的发展思路,积极创建国家级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引领刷制品生产标准制定,全面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制刷产品专业大市场、刷业博物馆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刷业之都”。

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0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

第二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围绕国家和我省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紧抓省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机遇,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努力推动医药健康、机械机电制造等产业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公共安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争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区域竞争制高点。

——公共安全产业。

加快公共安全产业培育,积极引进关联项目,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产业,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矿山采选灾害防控及矿用防爆、工业过程安全保障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形成集装备研发、生产、工程安装为一体的生产基地。

依托骨干企业,深入开展与矿业应急安全相关的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积极整合矿山应急安全装备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

把握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新型环保建材和特性建筑涂料材料的发展,大力研发节能环保、耐火、高强度、轻质型建筑材料。

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节能效果好的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与装备和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项目,培育2-3家新材料领域的骨干企业,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努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农产品与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服装业。

以提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改造步伐,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

建立区域性纺织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无缝缝制等先进技术应用,提高服装行业生产设计和营销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园平台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型服装企业,推进和完善产业配套。

加快重点纺织企业升级改造,引导服装加工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推动服装加工业由“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战略转变。

到2020年,产值达到40亿元。

——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加工业。

重点推进粮油、茶叶、食品、竹木和旅游工艺品等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引导民营资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企业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构建规模更大、带动能力更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深度融合旅游产品与潜山历史文化,以旅游工艺品及其衍生产品开发为重点,提高设计开发能力和水平,构建工艺品开发生产产业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皖西南旅游工艺与文化创意基地。

第四节扩模提质园区平台

围绕“一带两轴”的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源潭经济开发区和黄铺、梅城、王河、余井等乡镇工业园区扩模提质,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更具优势的平台。

——着力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扩模升级。

全面推进彭岭老区融入县城主城区,重点发展商业、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加速东部建成区“产城一体化”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