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30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手绘旅游地图,学习景点图形标识的表现方法。

2、让学生能利用收集的资料识别、把握旅游景点的标志性特征,并基于特征对景点进行简要生动的图形表现,完成旅行线路,形成初步的图标设计意识。

3、让学生关注家乡美景,并在观赏描绘中表达出来,抒发对家乡景观的热爱,以家乡美景为荣。

教学重点:

即手绘景点图形标识,小组合作拼成一张长沙旅行线路图。

教学难点:

绘制与表现出简洁生动的景点图形标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水彩笔、卡纸

教学用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当导游,带我去探访一下长沙各大景点。

1、提问:

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长沙哪个景点让你印象深刻?

为什么?

2、总结:

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景点很吸引人,现在我们要用一种方式向省内外,国内外游客推荐,那就是“能说话”的地图。

我们分小组把同学们各自搜集到的长沙各个景点信息汇集成一张有特色的“长沙旅游线路图”,让更多的人走进长沙,了解长沙,喜欢长沙。

二、对比分析了解地图

1、出示三种特别的地图(行政图、地形图,手绘图),了解地图的不同表现形式。

2、说说最喜欢那种地图,为什么?

图文结合的地图给人印象深刻,很吸引人,可读性强。

三、探究方法

尝试用图标式地图来表现长沙旅游景点。

1、查看长沙旅游景点,普通地图显示,找出景点有代表性的照片。

2、师生探讨图标的设计要点,小训练画图标。

总结景点图标要点:

抓住景点特征、概括简化。

3、课件欣赏了解同一个景点图标不同的设计效果。

4、设计一条你认为最经典的景点路线推荐长沙景点,并试着用简单的地图画下来。

5、老师示范:

把简单地图转化成图标地图,增加地图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诱惑力。

四、拓展思路自主表现

1.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设计与构思。

2.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给予参考意见。

五、作业展示评析交流

第2课《光影变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发明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光影产生的基本原理

难点:

掌握明暗画法表现物体的空间、体积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素描工具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白色的小鹿身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亮呢?

小结:

光的照射,使物体产生明暗的变化(板书)--------光影变幻

2.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

同一个球体,他们的明暗为什么不同?

(光照的方向不一样)

顺光、侧光、顶光、逆光

课件:

侧光球体

讲解-----亮部、暗部、投影、明暗交界线、反光

素描中用铅笔画画如何在纸上呈现出亮部、灰部、暗部。

练一练:

排线密集,用力与排线稀疏,用笔轻有什么样的表现(分组探讨)

排线密集,用力与排线稀疏颜色重,显得暗:

用笔轻显得亮。

3.直观演示:

怎样画圆锥体?

实物观察

绘画步骤:

勾画轮廓

画出暗部和投影------视频,尝试画一画

描绘细节明暗变化------视频,对比观察

4.作品赏析

5.学生作业:

用明暗表现事物(画侧光)

6.拓展延伸:

我们既可以在浅色的纸上画出物体的暗部和投影,也可以在深色的纸上画出物体的亮部,可见,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课美丽家园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通过对身边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技能领域:

能用简练概括的线条描绘小区的景物,合理组织画面。

情感领域:

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爱护环境,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线描风景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最主要是怎样取景和概括表现景物。

教学难点:

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家园?

你想要的家园是什么样的?

二、夸夸家园

1、展示老师的家所在的社区的环境图片。

(休闲、饮食、购物、文化、交通、娱乐、医疗等场所)这些场所可以给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丰富人们生活。

2、请同学介绍,夸夸自己的居住环境。

3、同学间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分享各自居住区域的特色。

三、新授课

1、如果要给远方的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生活的小区,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摄影、绘画......)

2、这么大的小区,我们怎么画?

3、介绍用取景,做简易取景框,找最适合的视觉焦点。

4、师演示作画步骤:

①选景和取景,根据前后景物确定主体物。

②画出主要景物后,围绕中心景物添画。

(注意近大远小应急景物之间遮挡关系的处理。

③整理。

(画面组织要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并注意景物层次安排的合理性。

5、作品辨析:

哪张画更好?

为什么?

作品①画面无主体物,景物杂乱堆砌;作品②对景物进行了深入刻画,空间感强;作品③构图很小,不饱满。

四、尝试练习

作业要求:

根据你居住环境的印象,选取你喜爱的一角,结合收集的资料,画一幅线描小景图。

要求用线流畅,细节描绘生动,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可以适当地添上一些色彩。

五、作业展示,评述

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采用简评为主的方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六、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你觉得你居住的社区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完善?

2、总结:

社区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这儿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在我们成长中孕育出了浓厚的感情。

社区美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珍惜和维护!

第4课编花篮

学习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难点: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学具准备:

小花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歌曲《编花篮》,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2、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分小礼物。

出示一个自编的装饰精美的花篮。

伴着音乐,手拎小花篮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是老师自己动手编的。

3、展示各具特色的漂亮的小花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到这些精美的花篮,你想说些什么?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编花篮?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制花篮,享受劳动的乐趣。

二、观察,讨论,探索新知

1、师把自制的花篮每组分发一个,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然后动手拆花篮。

要求学生自己认真观察:

(1)花篮由几部分组成

(2)各部分怎么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拆开)

2、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

3、学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4、老师在学生汇报的在基础上小结,用课件播放编花篮的过程:

花篮是由篮提手、篮沿、篮身、篮底、装饰物几部分组成,及量、剪、粘、编、卷、贴的制作过程。

三、合作享受制作快乐(放轻音乐)

(一)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班分五个小组进行评比(分设五个展示台)①制作时比一比哪个组分工合理,进展顺利。

②制作后比一比哪个组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

(教师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有创意)

〈2〉注意使用刀具安全性,保证室内卫生

(二)制作:

1、小组同学分工制作花篮的各部分

2、各部分完成后,小组合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花篮。

3、师巡视,帮助困难生,随时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评价学生的制作行为,鼓励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给同学们提供装饰物,让花篮更完美。

四、成果展示

1、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介绍制作过程。

2、学生评价:

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要说出原因。

3、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

4、师生评价

(1)评价最佳作品。

(2)对其它作品抓住优点给予肯定。

(3)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编织有趣吗?

母亲节快到了,你想为你的妈妈做点什么吗?

动手编织一个小礼物送给她吧!

大胆选择编制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编制物件,你亲手的杰作,她一定会喜欢!

第5课纸魔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初步感受纸立体作品的形式美感。

2、能力目标:

能运用折、贴、剪的方法制作纸方框,并进行纸方框的拼摆、组合练习。

3、情感目标:

通过制作纸魔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精心设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纸方框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剪切纸方框的原理,将单个的纸方框拼摆出千变万化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大师,看看他是谁?

他是干什么的?

课件出示刘谦图片。

2、刘谦是大魔术师,老师也会表演魔术,你们信吗?

表演纸条变立体纸框。

板书:

《纸魔方》

二、探索新知、动手实践

1、视频播放纸方框的制作过程

2、课件出示纸方框单体示意图。

(学生尝试制作。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3、请一名同学上台制作、讲解方法。

三、课程深入、体验乐趣

1、感受刘谦的神奇魔法(课前已将做好的纸魔方偷偷放进每组一位学生的课桌)。

课件出示几个纸魔方图片。

咦?

它们跑哪儿去了?

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你们找一找自己的课桌,是不是跑你们那儿去了。

2、欣赏纸魔方,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实践制作,教师指导

小组共同制作一个纸魔方。

要求:

1、纸方框单体制作精美。

2、组合造型漂亮。

课件伴随着轻音乐循环播放纸魔方图片。

五、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1、小组代表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点。

2、小组互评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作品?

夸夸它。

你能给一个作品提出一点小建议吗?

2、教师总结性评价

 

第6课秦陵兵马俑

学习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生对话师:

有谁认识这个字——“俑”?

它是什么意思?

生: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

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

观察分析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

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

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

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

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

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

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

陶俑分为哪几种?

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

(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

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

图片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展示,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第二课时

一、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

总结制作要点:

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播放古典音乐.

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作品反馈

二、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

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l0 课小园艺师(活动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

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

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2、教师小结:

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

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

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

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

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欣赏引导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2、互动交流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

假山、石碑、石柱、雕塑……

水:

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

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

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

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

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

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三、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四、评价活动

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10课小园艺师(活动二)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随堂欣赏、导入激趣

揭示课题:

1.小结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园林建造的一般知识,并且尝试了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

2.与学生一起欣赏苏州园林,一起感受中国造园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积累素材,给予启示。

二、感知材料

1.看看师生共同准备的各种材料,说说分别适合制作园林模型中的什么内容。

2.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演示。

三、合作学习尝试体验

1.分组:

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

2.分工:

分别设“艺术总监”、“建筑师”、“架桥师”、“花木造型师”等职务。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补充给各组,带动大家,共享材料。

4.教师到各组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造型、粘贴、拼合中的难题。

 

四、欣赏评价

1.共同欣赏合作学习的成果。

2.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集体创意进行介绍演讲。

3.教师请各组同学在本组作品前拍照纪念,照片将贴在本班队角上,让这次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队旗下,得到升华。

五、课堂总结

1.教师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总结评奖,分别授予“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制作奖”。

2.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恢复教室整洁。

第8课田间精灵(活动一)

教学目标:

1、走进乡村开阔视野,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保留纯真的学习情怀和勇于创作的热情。

2、能巧妙的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3、能养成静心制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能巧妙的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教学难点:

能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的方法进行立体塑造。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综合材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本课学习材料(稻草、树叶、麦秸、果实等)。

并将这些材料分组放置在操场。

2.教师讲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故事,勾起学生的想象或回忆。

3.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稻草人形象。

二、分组尝试发现问题

1.教师提出学习主题。

师:

下面我们就以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尝试捆扎一个稻草人,(时间定为5分钟以内)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制作)

2.发现尝试作业中的问题。

预估问题:

形态不美;松散不稳;没有做完;预备一个制作有问题的“稻草人”。

三、互相学习解决难点

1.师生讨论,逐一解决问题:

形态不美怎么办?

应大致确定人物的身高比例:

找准脖子、腰部、肩部的捆扎位置。

稻草的分量要做到心中有数:

代表手部稻草的分量明显少于身体部分(包括腿部)。

稻草量少的情况下,有时可将稻草从中整束弯曲后再捆扎,头部显得精致一些,有时可将代表手部的稻草挽回进行捆扎。

2.师生讨论,逐一解决问题:

松散不稳怎么办?

①稻草的分量合理,重心稳定。

也可适当添加工具使稻草人稳定且动态有趣。

②注意捆扎的松紧要合理,扎松则稻草显得体量大,扎紧一般在关节转折处。

3.师生讨论,逐一解决问题:

没有做完怎么办?

用最短的时间做出精品就有效率。

4.请优秀组的代表介绍经验,或教师示范介绍制作步骤。

①试扎:

用手比画人物的关节位置

②分扎:

捆扎做出人物的大形形

③装饰:

最后修剪、装饰、整理

四、作品欣赏拓展方法

作品①鸟:

草团包扎鸟身,翅膀采用编织的方法。

作品②蛇:

头部采用编织的方法,插两粒玉米代表眼睛,身体用捆扎方式。

2.综合材料作品欣赏。

五、拓展思路自主表现

1.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设计与构思。

2.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七、作业展示评析交流

1.作业展示活动:

各组合理组放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命名。

2.评析交流

第8课田间精灵(活动二)

教学目标:

1、走进乡村,开阔视野,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保留纯真的学习情怀和勇于创作的热情。

2、能巧妙的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3、能养成静心制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能巧妙的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教学难点:

能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的方法进行立体塑造。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综合材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收集稻杆、麦杆等材料。

.也可以找到类似材料代替稻杆草叶材料(废旧毛线、纸绳、包装绳、甚至用旧报纸搓成或卷成的绳子)。

二、欣赏导入

1.欣赏湘西少数民族孩子用布制作的捆扎玩具,用树叶绘成故事书,用花瓣穿的项链,用树叶编的小虫子,用草梗编的筐用稻草编制的稻草人。

2.认识材料的原始美、淳朴美、自然美。

板书:

随意自在;造型简洁、夸张、概括。

三、发现问题

1.提出尝试作业要求:

运用带来的材料在5分钟内编织任意形。

(学生分组尝试制作)

2.师生共同发现尝试作业中的问题

①材料的选择(材料选择不合理,看上去比较粗糙,材料浪费大)。

②结绳(打结处较多,草头没藏好)。

③编织方法(较单一,基本上是平面的)。

④形体结构(松散,不牢固)

将存在问题的学生作业拿到实物投影仪上讲评

四、方法指导

1.理料——将所备草料略加理顺分类。

2.设计图——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简笔小动物或小人物。

3.简化造型——教师将设计图进行简化,防止学生的思路向“栩栩如生”上诱导。

4.用料分析

5.画出预想效果图

6.教师示范,分编或分捆各部分,再进行组合。

7.修剪整体外形,添加材料,整理完成。

(强调整体美观,制作细节精致而生动)

五、作品欣赏

师生共同分析作品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哪种制作方法完成。

1.分析作品《狮子》:

一大堆草做身体、一小撮草做尾、粗树枝做腿起支撑作用,狮子的头部、脚掌、尾巴、鼻子采用了编织的方法,其余五官用果实点缀

2.分析作品《狗》:

狗的嘴采用编织方法,身体和四肢用捆扎方法。

六、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

探索多种材料,综合运用编织、捆扎等方法制作一件有创意的作品。

七、作业评价

1.评价要点:

①构思大胆,巧用材料。

②特征突出。

③形体稳固。

④方法多样。

2.推荐学生课余关注乡村文化与艺术:

如农民画、剪纸、布贴画、泥塑、糖人等。

第9课生命的甘露

教学目标

1、能使用水彩画的工具,利用特殊材料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描绘雨、雪情景。

2、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教学难点:

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板画象形文字“水”,猜是什么字?

为什么?

(2)引入新课。

二、艺术作品的欣赏。

1、展示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学生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组讨论:

水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2、欣赏冰、雪、雨、雾、云的图画,

3、猜猜画家们怎样表现出这些独特的风景的。

三、学习技法、练习创作。

1、自学教材中的三种肌理的技法,探究原理。

蜡笔法、撒盐法、滴水法

2、根据自己准备的选题,尝试绘画。

四、深入探究

1、欣赏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

节水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2、由水资源缺少的图片引入招贴画的欣赏。

什么是招贴画?

要素有什么?

广告语:

简单明了、意义贴切

图形:

色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

3、制作步骤:

构思:

确定主题与广告语。

绘制样稿:

铅笔勾勒装饰完成:

上色、修饰。

4、设计一幅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

5、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

五、小结,拓展。

与同学一起展开调查,收集资料,了解有哪些人为原因造成水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