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46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0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法

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法(大全)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

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

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

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

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

那么,“悟”什么?

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

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

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

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

“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

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

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

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

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

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

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

“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

——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

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

“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

“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

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

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

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

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

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

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鉴赏要目举例

形象人形象品质、性格、节操等“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物之特征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言清新、自然、朴素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

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

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

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情色彩、语境语意)要结合诗境考虑。

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更要从全诗入手,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语言特色: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

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

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

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

还是发“大我”情怀。

意境:

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乌啼”、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

诗人很善于设色,

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

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要点精析】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

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

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

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

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

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

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

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

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备考园地】

一、 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二、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

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

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三、常用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竹:

气节积极向上;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

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

伤别情怀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