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665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docx

精完整的藏区寺庙修缮设计方案和修缮说明A3

青海省玉树州

采久寺大经堂修缮工程勘察报告

、综述

1.项目名称

青海省玉树州采久寺大经堂修缮工程。

2.项目地点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癿扎乡囊谦卡采角村(图一)。

3.项目概况图一采久寺位置图

采久寺是原囊谦王(千户)的家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癿扎乡采角村囊谦卡(原囊谦王府所在地)地方。

东望查龙山、南依然伙山、西靠拉卡玛娘山、北邻拉作山。

现主要建筑有四层大经堂,小经堂、闭关房、护法殿、僧房、伙房等建筑(图二)。

4.项目范围及内容

本次对遭受地震严重损坏的采久寺大经堂进行了全面测绘和勘察,制定了维修保护方案。

图二采久寺平面图

二、区域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采久寺所在的囊谦县位于青海省最南端,玉树州东南部,与西藏昌都地区接壤,东西最长157.5公里,南北最宽130.5公里,总面积12741平方公里。

县人民政府驻地香达距州府结古镇165公里,距省会西宁965公里。

囊谦县除充裕的大气降水外,还有丰富的地表河流水,均属澜沧江水系。

子曲河是澜沧江上游的一条最大支流,她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境内,流经玉树县上拉秀、下拉秀乡和囊谦县毛庄乡境内,经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境内后在昌都与澜沧江主流——杂曲河汇合。

采久寺就座落在一湾碧水环绕的高地上,站在对面的山坡上望去,那湾湾的河水像一只温柔的臂膀,轻轻地将寺院呵护在怀中,四周的群山肃穆拥立,将世界隔绝。

采久寺地处东经96°21'24.5",北纬32°03'08.1"。

海拔高度:

4173米。

2.气候概况

采久寺所处的玉树州的气候基本特点是高寒。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463.7毫米,空气含氧量要比海平面空气含氧量低1/3─1/2。

灾害性天气多,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采久寺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历史沿革及现存建筑形制

1.历史沿革

该寺于十九世纪初,由囊谦王后拉姆班藏(1794——1858)在其王宫附近土丘建“采久”经堂,供儿子(赤西寺第五世赤西活佛)念经,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后来的采久寺。

寺现有大经堂、小经堂、护法殿等建筑,总占地面积51680平方米,均保持着原有的建筑布局和内部空间组织结构,保存较为完整。

1958年后,寺院关闭。

1981年6月,开放。

现有大经堂,小经堂、闭关房、护法殿、僧房、伙房等建筑。

2.现存建筑形制

本次重点勘察了大经堂。

大经堂位于山南坡的下部,大经堂分为东裙楼、主殿、西裙楼三部分建筑,西裙楼布置有护法殿,东裙楼有小经堂。

藏式平顶建筑,为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图三采久寺地震前正面

即外墙承重,内里设柱梁。

分为四层。

总面阔41.51米,总进深35.53米,面宽14间,进深12间。

现存大经堂重建于上世纪80年代,依地形,建筑呈南低北高之势,建筑面积约4431.5平方米(图三)。

墙体:

墙体承重,外墙下部建有石墙基,石墙基用块石、片石、碎石和湿土垒砌,上部为夯土墙,采用当地的矿土用夹板夯筑。

墙顶为柽柳编箪墙,即藏语叫“白玛草墙”,做法是墙顶部周围靠外面的一侧,用柽柳树枝叠垒成墙,其上镶嵌有鎏金圆盘。

正面顺山势建有拦土石墙,每层块石之间用片石填充,内填不规整的块石和碎石,并加木骨。

外墙面均有显著地收分。

装修:

各层所劈大门均置双扇板门,门壁周围装有门框、门楣、门槛和门枕。

经堂所劈两个大门门楣以上依次为挑梁、椽木面板和椽木等三层重叠而成的雕楣。

各层所劈窗户,有盲窗、通间大窗和槅扇窗三种形式。

盲窗无窗扇,仅在外侧置有上下槛和抱柱构成的窗框。

通间大窗由上下槛抱柱窗间抱柱和槅扇构成。

槅扇由大边、仔边、槫头、裙板和棂子组成。

油饰彩画:

经堂内的木构件的表面均进行油饰彩画,大门都雕刻彩绘得极为华丽,柱用金粉饰面,外裹柱衣,柱头、大斗、垫木和弓形肘木四面雕刻造型优美的莲花、卷草、连珠纹等。

四、现状勘察

本次勘察范围为采久寺大经堂,为方便记录和测绘将大经堂划分为主殿(抱厦、前殿、中殿、后殿、金顶)、东裙楼、西裙楼三部分。

(见图四采久寺西裙楼现在图片)

(一)、东裙楼

1、东裙楼主体:

东裙楼内地面现为水泥地面,保存较完整,局部残损;二层楼面为木地板,保存基本完整;东墙墙体北端出现裂缝,最宽处约2厘米;东裙楼与大经堂中殿之间的隔墙砌筑毛石松动,抹灰空鼓脱落严重;二层的小经堂西墙与天花板交接处有大片的漏雨痕迹,此部分屋面漏雨严重;屋顶上廊子屋面起拱成波浪状,屋面排水不畅;木构架糟朽严重,二层屋顶因增加了钢筋混凝土防水层,致使屋面木梁、木椽及望板变形极为严重;部分木装修玻璃缺失;油饰彩画:

部分柱子油饰剥落褪色。

2、东裙楼抱厦:

地面现为水泥地面,保存完好;一层北端两根柱子向内歪闪,歪闪约15厘米,现用木柱支顶;屋面现做混凝土防水层,防水层残损严重,局部漏雨;二层木装修多处破损,窗子玻璃缺失严重;柱子及门窗装修油漆脱落、褪色严重。

(二)、西裙楼

西裙楼:

仅南端残存两间,其余部分全部坍塌,目前部分废墟已被清理,残存梁架和夯土墙体,随时有垮塌危险。

现存的西裙楼三层西侧房间漏雨严重,屋面椽子、望板均全部糟朽。

西裙楼屋顶有后期修建的房屋,房屋向西侧下沉,屋面漏雨严重,木构件亦大部分糟朽,墙面抹灰空鼓脱落严重。

屋面在2003图四采久寺西裙楼

年前后全部增铺15cm厚混凝土防水层。

(三)、主殿:

包括抱厦、前殿、中殿、后殿、金顶五部分

1、抱厦:

地面:

地面现铺水泥砖地面,保存较好,二、三层楼面均为木地板楼面,保存基本完好,局部残损;墙体仅二、三楼槛墙为红机砖砌筑;其余部分均采用钢窗围护,窗玻璃部分残损缺失。

2、前殿:

室内现为水泥地面,地面内堆积有大量渣土、杂物;二、三层楼面均为木地板,部分木楼板残损;墙体保存基本完好;木构架二楼前檐柱向外侧歪闪约15cm,三层前檐柱向内侧歪闪约15cm,三层木梁因屋面增铺混凝土防水层而变形严重,弯垂最大处超过10cm,存在安全隐患。

3、中殿:

室内地面现为木地板,地面堆积有大量渣土,二层廊内楼面均为砖墁,墁地砖部分残缺;前檐墙体保存较好,两侧与东西裙楼的隔墙部分松动、鼓闪、残缺严重,墙体抹灰大部分空鼓脱落,后檐与后殿之间的挡土墙砌筑毛石松动严重,挡土墙的抹灰大部分空鼓脱落;金顶前部屋面现亦增铺15cm厚的混凝土防水层,屋面荷载增加,对木构架产生不利影响;二层、三层西侧与西裙楼间隔墙部位楼面、屋面残损严重,木椽均用木柱临时支顶,部分屋顶漏雨,屋面椽子、望板糟朽严重。

4、后殿:

室内地面无存,后檐墙体保存较完整,东西两侧墙体残损严重,室内墙面抹灰空鼓脱落严重,屋面全部坍塌,楼板及楼面椽子大部分缺失,望板全部无存;屋面木构件残损严重,椽子大部分残损,望板全部缺失,柱根大部分糟朽严重。

窗玻璃部分缺失,油饰起皮、剥落严重。

5、金顶

金顶底层前檐柱歪闪严重,最大达12厘米,檐柱柱根大部分糟朽,西南角梁变形歪闪。

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屋面局部漏雨,部分木构件糟朽严重。

五、价值评估

采久寺是有近800年历史的藏传寺庙,里面浓缩着历代中央政府对藏族人民的重视和关心,沉淀着汉藏两个民族的深厚友谊。

它是藏族人民朝圣的地方,是藏族人民心灵净化之所,通过修复大经堂,当地藏族人民能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六、采久寺保护管理状况

1.“四有”工作情况

保护档案已按照国家文物局2003年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纪录工作标准》建立。

保护管理机构采久寺有专职的寺院人员管理。

成立了以活佛为主任的采久寺管理委员会。

现尚未设立专职的文物管理机构,日常工作由采久寺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人员5人。

2.以往保护维修状况

维修情况“文化大革命”寺院遭到严重破坏。

1987年,陆续恢复大经堂。

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大经堂等建筑遭到破坏。

保护经费来源主要来自社会捐赠。

3.寺内、外环境现状

2009年11月,根据文物局的部署,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采久寺进行了复查。

提出了加强保护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青海省文物保护条例》,已经把采久寺片区作为保护的重点。

4.其他现状

安防措施寺管会设有专职安全保卫人员6人,兼职2人。

消防措施消防供自来水已经安装,配备有灭火器等。

避雷设施尚未安装避雷设施,不具备避雷功能。

七、建筑本体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1.建筑总体现状问题

采久寺大经堂在地基基础、各建筑的台基、地面铺装、大木构架(梁架、柱额、椽子)、墙体墙面、屋顶瓦面、装修、油饰彩画等方面因遭受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各部位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主殿后部和西裙楼后部整体坍塌。

地基基础保持良好状态。

大木构架大经堂内大木构架均存在柱梁歪闪、扭曲、变形等现象,椽子、望板糟朽严重。

墙体墙面大经堂出现墙体除西裙楼大部坍塌外,残留的墙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鼓闪、开裂,特别是承重墙体相交处均出现裂缝。

屋顶屋面大部分坍塌,残留的屋面增铺了一层厚度150毫米的砼防水层,增大了屋面的荷载,对木构架和承重墙体产生的极其不利的影响。

装修部分装修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有些装修改变了原做法,有些缺失、残损。

油饰彩画大经堂大部分木构件均进行油饰或彩画,仅有少量次要的房屋未进行油饰和彩画。

2.建筑残损原因分析

采久寺大经堂残损的原因主要为建筑的自然风蚀、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的侵袭等。

自然风蚀、老化失修从采久寺大经堂维修以前情况即现状分析,自然风蚀再加上老化失修,使残破程度逐渐加剧。

因此,自然风蚀、老化失修,是造成建筑残损较为严重的原因。

自然灾害侵袭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大经堂等建筑遭到破坏。

总之,采久寺大经堂建筑总体保存状况较差,建筑部分坍塌,残留的部分保存现状危险程度较高。

因此,亟待进行修缮。

人为干扰改变了原有做法,在屋面增铺了砼防水层,使得屋面荷载加大,超出了传统藏式木结构梁架的承载能力,同时引起包括建筑基础、墙体的内力变化。

3.现状评估

大经堂为采久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采久寺的中心建筑,全部的宗教活动都要在这里进行。

地震造成的大经堂建筑部分损坏,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势必影响到僧众和香客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宗教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4.大经堂现状勘查表

 

采久寺大经堂现状勘查表

建筑部位

保存现状

原因分析

残破程度及性质

台基地面

大经堂主殿、东裙楼地面保存完好,现存一层通道为后改的水地面,主殿二层地面为后铺的红机砖地面,其余为木地板。

踏步垂带为后改的水泥踏步。

西裙楼基础为传统做法的毛石砌筑。

后期改动

地面与传统做法不符,二层地面的现做法增加了主体结构的荷载。

现状照片

大经堂主殿抱厦踏步现为水泥砌筑。

前殿地面为水泥地面主殿入口踏步现为水泥砌筑,垂带为红机砖砌筑,地面为水泥地面东裙楼过道地面为水泥地面

主殿地面为木地板二、三层过道地面为木地板上后铺红机砖西裙楼基础被挖出,为毛石砌筑的传统做法

墙体墙面

大经堂主殿、东裙楼墙体基本完好,西裙楼大部坍塌,主殿中殿墙体开裂,空鼓,砌筑灰失效脱落严重,外墙现为钢丝网抹灰。

地震和疏于日常维护

严重影响主体建筑的安全

现状照片

大经堂南立面保存基本完好,部分装修损坏,油饰褪色严重。

大经堂东裙楼(东立面)保存尚好,抱厦檐柱向里歪闪,现大经堂北立面墙体保存完好,木装修残损严重。

用木柱支顶。

 

大经堂西裙楼(西立面)大部分墙体在地震中完全垮塌,屋西裙楼前部现仅存两间,其余部分全部坍塌,残存的建筑梁西裙楼前部现残存的部分。

面亦全部坍塌,地面渣土大量堆积。

架损坏严重。

主殿后墙外抹灰脱落主殿西墙开裂严重,宽度达15厘米主殿东墙空鼓严重,砌筑灰失效严重。

经堂东过道楼梯间墙体受地震影响有多处裂缝。

东裙楼三层南稍间东墙与屋顶交接处漏雨严重外墙现为钢丝网抹灰

大木构架

大经堂主殿前殿,中殿木构架基本完好,但后部柱子歪闪严重,椽子和柱子现大部被支顶。

东裙楼构架基本完好,东裙楼抱厦柱子歪闪现被支顶。

西裙楼前部保存尚好,后部全部倒塌。

地震,日常疏于修护

严重影响主体建筑的安全

现状照片

东裙楼抱厦内北侧两根檐柱向里歪闪,现大经堂中殿内部一层西侧木椽被整体大经堂中殿后檐柱由于后殿坍塌,造大经堂中殿后檐金柱由于受后部后殿坍塌影响亦全部

用木柱临时支顶,油饰脱色、剥落严重。

支顶成后檐柱全部向内歪闪,现用木柱支顶。

向内歪闪,现用戗杆支顶。

大经堂中殿三层西侧廊内椽子现用木柱临时被支顶。

大经堂后殿屋面全部坍塌,二层地面亦全部损毁。

大经堂中殿三层西侧廊内椽子被临时支顶。

大经堂中殿与西裙楼隔墙一层墙体开裂严重,砌筑毛大经堂中殿一层内西侧椽子现全部用木柱支顶。

残存的西裙楼三层望板因屋面漏雨糟朽严重,椽子亦糟朽严重

石松动严重,墙体抹灰空鼓、脱落。

大经堂前部三层抱厦金柱向内歪闪约经堂金顶一层前檐柱歪闪严重,达10厘金顶一层檐柱由于长期裸露在外,多处根部被雨水侵袭,

10厘米。

米之多,油饰起皮褪色严重。

柱根糟朽严重

屋顶

大经堂主殿前殿,中殿层面保存基本完好,后殿情面全部坍塌。

东裙楼情面基本完好,但小经堂西墙处有漏水现象。

西裙楼前部保存尚好,后部全部倒塌。

屋面后期铺有砼防水层。

地震,后期改动与传统做法不符

砼防水层的铺设,增加了结构荷载,地震造成经堂后殿和西裙楼后部坍塌,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主体建筑的安全。

现状照片

西裙楼后部全部坍塌,大经堂与西裙楼隔墙残损严重。

由西向东看大经堂后殿屋顶坍塌情况,屋面砼做防由东向西看大经堂后殿和西裙楼建筑坍塌情况。

水层痕迹尚存,厚度15-20厘米。

经堂屋面现大部分增铺砼防水层,砼防水层的厚度东裙楼屋顶宇墙在地震中损坏坍塌,夯土松动。

东裙楼屋面周围廊屋面呈波浪状,屋面排水不畅,屋面现增

15-20cm增大了屋面荷载,使得屋面梁架、椽子、望板有砼防水层,加大了屋面荷载,对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等构件变形极为严重

装修

大经堂装修基本保持了原做法,但是抱厦二层以上现在为现代钢门窗装修或者是宽大玻璃窗做法,玻璃破损严重。

后期改动,日常疏于维护

保存基本完好,对结构没有影响

现状照片

金顶装修现在为钢制门窗大经堂装修基本保持原做法,但东抱厦二层做法已大经堂装修基本保持原做法,但正面抱厦二、三层

经改变为现代玻璃窗户。

做法已经改变为现代玻璃窗户

东裙楼通往小经堂的木楼梯残损严重窗户玻璃破损严重,外加有钢筋护拦

油饰彩画

大经堂木构件基本都进行了油饰,后来陆续维修更换的木构件有没进行油饰或彩画。

失修

破损严重,使木构件易受侵蚀。

现状照片

大经堂中殿内柱子彩画油饰起皮脱落严重,造成柱子主殿抱厦的彩画褪色脱落严重主殿大门和透窗彩画褪色脱落严重

裸露。

主殿大门和透窗彩画褪色脱落严重东裙楼抱厦彩画褪色脱落严重

青海省玉树州采久寺修缮工程竣工说明

一、修缮原则

1)对现有文物建筑进行修缮,采取必要措施,解除安全隐患,保持结构稳定。

2)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尽量保留原有构件,保留传统工艺和原有做法,新修部位的材料要与原有材料相同或相近。

3)不同时期遗存的痕迹和构件原则上予以保留;如不可能全部保留,应保护好最有价值部分,其他去掉部分留存标本,记入档案。

4)对历次维修中已改变了原有做法或形制,但保存较好,不影响建筑外观和结构安全的部分,在这次维修中原则上予以保留,以减少对现有建筑的扰动。

二、修缮依据

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2)《青海省文物保护条例》。

3)《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地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CB50165—1992。

5)《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资料依据

1)现场调查,访问德高望重的管家。

2)《采久寺修缮工程勘察报告》和实测图。

3)现状遗物的做法、用材规格、整体风格、地域特点、功能需求等方面的考察记录及研究性成果。

三、保护维修工程范围及内容

根据采久寺价值、现状与管理条件等评估结论,将本次保护修缮工程的范围定为:

大经堂建筑本体。

四、维修保护工程类别

根据现状勘察结果,采久寺本次保护工程为:

抢险维修工程。

五、修缮性质及修缮方案与措施

近八百年来,采久寺经过多次维修,现存格局为清代重建。

因此,本方案的重点是保护寺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做法和各建筑的不同特点,对采久寺大经堂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四章第二十八条和《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CB50165-1992的要求,根据寺内建筑险情的不同程度,综合单体建筑的文物价值,制定出抢险维修工程设计方案。

对因大地震造成的承重夯筑墙体进行必要的加固除险,濒临坍塌和已经坍塌且损坏严重的墙体重新夯筑;对因大地震造成的木构架及木基层鼓闪、扭曲、倾斜、折裂、糟朽等进行全面修缮,彻底消除隐患;对屋顶塌陷、扭曲以及夯土流失、排水缺失进行补夯和补配;对油饰彩画、油饰破损部位进行修复与保护;对改变原做法及缺失的装修予以复原和补配,损坏的予以修配。

六、修缮设计说明

1)设计时严格按照现存部位构件及结构特点,损坏构件按照其残破程度,分不同情况予以修整、复原原有的建筑风格、做法和特点,剔除人为改变的不合理部分,对文革后修改的与原建筑风格不符部分,拆除恢复原貌。

2)各种建筑构件,原则上采用原建筑材料、原规格。

施工中尽量采用当地原有传统工艺进行作业。

3)油饰彩画,以传统方法进行除尘;未进行油漆彩画的木构件采用当地传统材料、工艺进行施工。

4)其他

凡补配、更换的构件,应以现存实物为依据,施工技术、工艺方面,除设计文件中特殊注明者外,均按传统工艺(原形式、原工艺、原尺寸等)施工。

并在构件隐蔽处用墨笔标注“维修时间、维修内容(更换)、施工单位”。

由于大地震后,有些勘察部位难以进入,同时前期难以对隐蔽部位勘查全面、到位,不排除这些部位大木构件的损坏。

保护修缮工程首先应彻底揭露待检查的部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发现问题(如施工工艺与设计不符、遇有出土文物等),随时与主管部门和设计方联系,以便及时调整、完善保护修缮设计方案。

七、通用工程做法

1.夯筑墙体(包括毛石墙基部分)及加固做法

1)夯筑墙体做法,夯土采用当地的黄土、山皮土、红土(据访当地喇嘛,这种红土的取土时间是在每年开春喜鹊来时,大约在每年的4月末,5月初,采有更好的防水效果),用料是黏土中要含一定砂石,有一定含水量,能紧捏成团,但轻轻一捏又能散开,使用工具,木夹板夹具及夯杵,夹板宽约40~50厘米,厚6~10厘米,长1.8~2.2米,或稍长。

夯杵长,中间细径5~6厘米,一头断面方形,另一头圆形,径10余厘米。

在夹板底部等距离放三根横木,横木长度因墙厚度而异,长度等于墙厚加两夹板厚再加两出头,出头两端各凿有孔,横木径约1O厘米。

根据墙厚在横木上立夹板,用夹具固定。

夹其三组(每横木上一组),每组有两根夹木(径约10厘米.长度大于夹板宽,下端有榫穿入横木两端的孔内)一根顶木,长度等于墙厚加夹板厚,其上有一根绳索可绞紧固定两根夹木及顶木,然后在夹板内铺土分层夯筑。

一般每板分三步或四步夯成。

夯筑完一板,再平移夯筑另一板。

内外墙均夯完一板,再提升夹板、夹具,抽出横木到上面夯筑第二板。

墙角处上下板层互相交叉咬茬上下两板之间,要铺一层小石块,使墙体在逐渐干燥过程中避免出现裂缝。

2)夯土墙加固方法措施

裂缝灌浆:

对于较小裂缝(宽度7cm以下)采用低压灌浆,灌浆前使用加固材料对裂缝口两侧面喷洒渗透,然后再用加固材料渗透加固裂隙两壁,最后再进行裂缝注浆。

灌浆材料选用当地黄土加改性石灰膏,比例现场调配。

对宽度较大的裂缝,采用锚杆加固加灌浆的方法加固。

沿裂缝按竖向间距500mm埋设直径10mm的塑胶注浆管,裂缝注浆按自下而上的次序通过注浆管进行,注浆时,应时刻注意注浆管周围夯土墙土体的情况变化,避免注浆过量导致裂隙膨胀。

若裂缝较窄可适当减小浆液粘度,增大可灌性,灌浆完成并达到胶凝固化状态后,拔出注浆管填堵注浆孔,抹平做旧。

施工期间对工作面应采取防晒措施,使加固体缓慢阴干。

锚杆加固:

A锚杆选取。

施工前应进行锚杆拉拔试验。

根据该建筑的情况,拟采用经过防腐处理3cm左右的白蜡杆作为锚杆材料,因为木质锚杆与土体有较好的黏结性和耐腐性,也符合文物保护修复中尽量使用传统材料的原则。

B人工钻孔。

使用50mm的螺旋钻杆,转动时可将土体自动旋出。

钻孔深度(锚杆长度)裂隙两端不小于30cm。

为使灌浆容易,并能承受更大的剪切力和拉拔力,锚孔角度向下与水平成15度角打入。

锚杆数量根据裂隙情况交叉布置,竖向间隔50cm~80cm。

C锚孔渗透。

为增强锚孔内壁强度,用表面加固溶液对锚孔内部进行渗透加固。

D锚杆预处理。

用斧头对锚杆表面砍出倒刺,以增强其附着力。

E灌浆。

将配制好的灌浆液(可用10%~15%的渗透加固材料+粉煤灰+土)对钻孔灌浆,浆液的稠度以能流动为限。

采用胶管注入和人工捣入相结合的注浆方法,直到孔内填满。

将锚杆压入锚孔,左右转动,使浆液能填入充实,然后用木楔子将锚杆固定并将孔口周围缝隙用浆液填满捣实。

3)内墙抹面维修,墙面抹灰用传统材料,黄泥、红粘土和草泥,分层抹平。

4)墙体局部拆砌的范围要根据残墙的松动情况和裂缝的宽窄、数量来确定。

预先支顶保证安全,将松动或外闪、开裂严重的部分逐步拆除或边拆除边加固;老砌体要拆出茬口,重新砌筑时,视现场情况在缝中增设拉接钢筋,钢筋分布视石缝距离,约为200-300mm。

毛石灰缝厚度为20-30mm,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片石、碎石嵌实,不得用先摆碎石后塞砂浆或干填碎石的方法。

以使新老砌体联结紧密,共同受力。

5)边玛草墙的维修选用粗细均匀、完全干燥的边玛草,干燥存放时间至少要在半年以上。

边玛草墙的维修与重做按传统方法、传统工艺。

因对技术要求极高,必须请有经验的民族技工现场施工操作;新更换的边玛草必须去皮晾干后用湿牛皮绳捆紧成束,并要垒实和用木钉钉牢,做好与夯土墙的连接。

6)外墙面抹灰沿用现存钢丝网抹灰做法

2.木构架和木构件的维修

1)对鼓闪、扭曲、倾斜部位进行打牮拨正,折裂、糟朽进行更换、补配修缮。

木构件打牮、拨正时以恢复稳定的受力状态为准,不得以新作大木架施工验收标准要求,不可因求平求齐而扰动结构已稳定部分(以结构构件受力状态未被改变为准)。

在抽换木构件的部位,要注意新安装的木构件与原结构(墙体)联结紧密,要填实空隙,防止变形;在维修和更换木梁时,尽可能在梁与墙搭接处增设木梁垫,减少梁端因局部压力造成的墙体开裂。

腐朽木椽的数量<1/3时,选用抽换木椽的维修方式;腐朽木椽的数量>2/3时,则要求此部分落架更换全部木椽。

当木构件裂缝宽度在3-30mm时,可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牢;当裂缝宽度>30mm时,除用木条嵌补外,还应在开裂段内加外铁箍2-3道。

柱根糟朽,但糟朽深度不超过柱径1/3时,可采用剔补方法,当糟朽严重,但糟朽高度不超过柱高1/4时,可采用墩接的方法,柱墩接高度不小于250mm,榫高不小于一倍柱径。

墩接时首先剔除柱子糟朽部位,清理干净,做成巴掌榫对接严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