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68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docx

刘先琴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

刘先琴:

淅川大声——讲述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故事

淅川,在南水北调示意图上,只是个小小的圆点,

圆点至上,一条粗重的红线迤逦北上,穿郑州、过安阳、经石家庄,在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上面截然而止,五角星上北京二字夺目而出。

“妈妈,淅(我听到的是zhe)川在什么地方

啊”?

送进耳朵的这句童声,和长安街上的阳光一样纯净。

是的,豫西伏牛山盆地的人们,第一次派出他们的父母官,到首都进行一场朴素得犹如宗教的仪式,将一瓶透明的清水郑重交给北京市市长。

千里迢迢,为了说明瓶中之水的来历,交接现场的长安大街上,展示出一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示意图,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这个地名,就这样进入北京人的视线,对于一个孩童,这个地名新鲜的如同陌生。

然而,城市灯光中,还有多少人家,只知道南水北调,不知道淅川?

华北平原上,还有多少土壤,饱饮清流,不问源头?

52年了,今天,清流终于北上,清纯的犹如眼泪,红线终于划成,红的如同血脉,我沉默了半个世纪的故乡,你就大声喊吧,我叫淅(xi!

)—川!

五十年,举家迁移三次,多少故事和家园

起沉入库底如果没有到过南水北调搬迁现场,你永远无法体验人群整体迁移瞬间画面的震撼:

祖辈遮风避雨、生息繁衍的老屋分拆解体,结满厚厚烟灰的灶坑,贴着年画的堂屋墙壁,磨蹭出凹槽的门槛……全部袒露在天际之下,成为

近的田野,远的群山的一部分,从此任由风雪雨露造访,日月星辰窥视。

带走吧,放过新媳妇花被的衣柜,浸着菜香的

饭桌,供奉祖先的条几,那排满村头的长长车队,一件件拉

也算留个根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远行的乡亲们,只能用这个办法,把滋养他们的水土,留在自己身边,这水,这

土,曾经是怎样一方富庶的家园呀!

“淅”,本义以水洗米,

祝淅米于堂上”,并称竹篾编成的过滤器具为“淅箕”。

是的,稻田成方,竹林含翠是淅川县境内常见的风光。

一切得益于那条叫丹江的河流,它从洛山奇峰峻岭中奔涌而出,路吐珠洒玉,把全县17个乡镇依次揽入怀中,滋养土地肥沃如膏,物美粮丰。

屈原有名句,“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说以淮河为界,南方种植桔树会结甜果,北方则变为苦涩的枳子,而淮河以北的淅川,入秋满山耀眼的金桔,剥开汁液四溢,品尝满口甜蜜。

还有桑蚕、枇杷、猕猴桃,这些完全属于南方的物产,在淅川满山扎根,春有花,

夏有荫,秋有果。

上苍把这块北纬33度14分,东经11度

江水,在50年代初随着丹江大坝建成,在淅川境内形成67

万亩的水库,方圆百里农民又平添水产收入,农闲驾舟捕鱼,

,有“桥半县”之说。

家家仓满廪实,户户大筐淘米,当是淅川百姓殷实富足生活的写照。

甚至,当时那一派绿水青

山,还养育了战火烽烟中的逃难者。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省

就赫然填写着国立女子中学、开封第一高中的校名,成为他

们最终走出大山的资本。

记忆中,母亲最为自豪的便是给我

街店铺林立,品尝不尽的精美小吃,眼花缭乱的各色绫罗绸缎日常用品,商号描金镶玉,会馆牌坊高耸。

家后墙石阶下来,便是丹江码头,母亲和她的同学们背诵着

百艇接樯,千蹄接踵”描绘家乡的诗句,沿江散步,那数天内可至商洛长安武汉的船桅,把一群少年的梦想带向远方……这不是梦,水来了,涌入荡漾着书声笑声的校园,侵蚀着百年老铺香樟木雕刻雕刻的招牌,灌进四世同堂的庭院,卷走厨房里的粥香,卧床上的酣梦,更不消说,万亩良田成为湖底,千顷高山化作平湖!

同样是水,如今他要存

储奔腾的高些,更高些,去滋润干渴的北方,孕育首都的心

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伟人,才能这样调度大自

然的山水!

毛泽东当年的奇思构想,历经自此之后大中国的历届领袖决策,形成自1958年协议,21世纪中期相继动工,到2050年才能彻底完成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南水北调工程,而这个工程最重要的高高隆起的“大水缸”丹江水库,库区大部分水面和渠首,都在淅川境内。

水逼人走。

多少次的测量加高,“大水缸”的深度从124米(海拔)、147米、

155米到如今的162米,一个个村庄的消失,使淅川成为世界上移民人数最多的县份。

人与自然,自然与政治,自然与历史,50年沧桑岁月,同样是历经大起大落的中国人,淅川人生活里增加了鲜为人知的迁徙之痛,许多户举家迁移三次!

在仓房镇沿江村,一户又一次面临搬迁的村民家中,我实录下户主何兆胜的讲述:

我是1959年3月18日走的,原

来住的地方叫下寺公社何庄。

那年我25岁,已经结婚,有了女儿,在生产队当会计,与老人分住,有三间房子,亩地。

记得那天我去公社办事,有位认识的公社干部问我,上级号召年轻人支援边区建设,问我去不去,那时干部的话就是上边党的话,我想都没有想,说去。

几天后就单身一人去了公社集中,一人一天发二斤馍,步行到马蹬(淅川一个镇名,现已淹没)后,大货车拉到南阳,每人发了一身棉衣,

条被子,上了闷罐火车,五天五夜没下车,到了兰州。

那时一些人已经开始不得劲,头晕,吐酸水,后来才知道叫高

原反应,下车后动员我们说,要去的地方顿顿有肉吃,到了目的地循化县,住进大荒地里的排房,才知道每天两干一稀,早上中午馒头咸菜,晚上喝稀面水,那儿麦子味道和在家的不一样,蒸馍又黑又粘,面汤一股霉味。

每天开荒,有时打杂,必须完成任务。

晚上又饿又冷,想喝口热水也没有。

直到1960年,允许家属来,我盼啊盼,父母、老婆、孩子终于来了,心想可让一家人单独开伙食了吧,谁知道还让分开吃,我是劳动力,吃两干一稀的食堂,父母老婆孩子吃两稀一干食堂,实在太饿,晚上一家人煮野菜汤喝,俺媳妇懂事,说能到一起就是福,一个车过来的,半路上她亲眼看见冻死病死了三个女人!

后来,不断有人生病,脑壳疼,拉稀,

几天就不行了,老乡们都说这里“邪”,悄悄返回,路程太远了,听说不少人把命搭半路上了。

记得是1961年政府

让返乡,我们全家五口人,三个铺盖卷,跑荒似的回来。

在这些返迁户集体安置到荆门十里铺,到那里不久就因为和当地人习俗语言不通,打群架,那时我已有6个孩子,三天两头不敢出门,我下决心全家人带全家人悄悄往回走。

这次,身上没有一分钱,一路要饭,说好话搭车,回到老屋一看,全淹了,亲戚家,村边都不敢去,怕查出来再让走,就找个背风的坡地搭个茅草棚住下来,慢慢打土坯、垒墙,才有个挡风的家。

俺们这儿为啥叫沿江村,都是偷跑回来,连成片住,政府后来才承认的。

沿江村这间土坯房里,伴着秋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令人为之动容,始料未及的是老人的平静,50年颠沛流离,已经成为他人生无可奈何的内容,几个月后,他们全家将再一次踏上搬迁路!

当然,历经磨难的国家,这一次给了他的子民最为优厚的条件:

全村人要的去的

地方是豫北一个已经工业化的村镇,单门独户二层新房小

放心了把?

”我试图从回忆的阴影中跳出,老人的回答和表

1312

职业记者的敏捷冷静即刻化为乌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总需移民16.2万人,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

个组,加上线上留置的3.5万人,总动迁移民约20万人。

少血泪故事和他们的家园一起,沉入丹江水库的库底!

我无

倾听20万父老乡亲的述说,我看见了困顿磨难带来

的淡定、从容,他已经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永远无法用文字雄跪下了2010年6月26日,对于淅川老城镇陈岭服务区移

民干部安建成来说,是个普通又重要的日子,他负责区域内的安洼村425位移民,4天后将离开故土,核实房产,前往安置点对接,几百个日夜操劳,几天后将要付诸行动,为了给搬迁用的车队腾出场地道路,他在现场已忙活了半天,本来要休息一下,看到开推土机平路的司机不熟悉,就到跟前

指挥,眼看道路就要进村入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位村民手拿石块,气冲冲说推土机铲到了他家的祖坟,原来,这位村民家老坟位于公路边,由于不太明显,加之荒草的掩盖,导致推土机在作业时蹭到了他家的坟边。

按当地习俗,挖祖坟可是一大禁忌。

“一定要让安建成给我祖坟磕头祭拜!

”对方毫无商量余地地提出了要求。

一听这话,全场立刻鸦雀无声。

在场的乡镇干部和村民们都呆住了。

时间在这

刻,也仿佛凝固了。

在农村,谁都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

跪天地,下跪父母,安建成的脸色瞬间变得黑紫,围观的

群众越来越多,足有上百号人,他把攥紧的拳头松开,掏出

建成身上,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见安建成轻轻地按熄香烟,站起身,大声说:

“乡亲们,我给他老人家谢罪了!

切按照当地风俗,燃炮,烧纸过后,安建成扑通跪在了坟前,

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大声说:

“老人家,乡亲们要搬迁了,

炮声里,他起身拿起铁锨小心地给坟边添了些土……事情平

息了,人群散去了,安洼村全体村民如今已经在新的地方安我抽了十根烟!

我母亲今年80多岁,养了我们姊妹8个,我一个男娃,我父亲去世时我却不在身边,那件事,至今我没有告诉老母亲。

”“老先生去世你在哪里?

”“老山前线,”

个至少应该让安洼村民知道,不,应该让世人知道的英雄故事至此引出——出生于淅川县老城乡裴岭村的安建成,

1982年高中毕业后参军不久就去了老山前线,带领一个班往前线麻栗坡运送给养。

往返20公里,不算长的路程上,却有三道布满地雷的防线,被称为“生命线”。

其间还有敌方巡逻部队。

安建成和他的战友们每人肩上都背着30公斤的水、大米、肉菜食品,每两天步行往返一次。

每一次,安建成都走在最前边,唯一寄托安全的是我方侦查部队铺设的电话线,他牢牢抓住电话线,眼睛观察四周,好几次,都是凭感觉暂停前进,排除了敌人新布下的地雷,还有一次,干掉了对方暗哨,才得以安全前进。

6个月里,硬是把数千公斤给养背上前线,保障供应,战斗胜利后,安建成戴上了大红花,荣立三等功。

从保家卫国前线,到丹江岸边移民村,安建成做出下跪决定的那十根烟时间里,脑海里浮现过吗,部队首长颁发的军功章,战友们信任的目光,母亲倚门等待的身影,他一定想到了,他是怀着同样的赤诚,将无数次匍匐在麻栗坡“生命线”上的身躯,拥抱了家乡的土地。

川人民真可赞,我们的党真伟大,我们的政府真负责,移民

干部真难当!

”淅川县移民局长冀建成说出这四个“真”时,移民的真正理解,对党、对政府的高度负责。

人世间从未有过的移山改水挑战大自然行为,给淅川县带来了三个“史无前例”:

首先是移民搬迁规模史无前例,中线工程淅川总动迁移民20万人,超过小浪底移民人口最多的新安县,也超

过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万县;移民搬迁强度史无前

6.5万、

到明年8月的短短两年里,淅川需要分三批,以每批1.08万、8.6万的密度迁出16.2万人,在世界移民史上前所未有;三是搬迁难度史无前例,50年漫长移民史遗留的伤亡、财产损失补偿问题,各种原因返迁的老移民占三分之一,其

中最多已经搬迁过6次,都需要在这最后的三批搬迁中解决以来,淅川县历任县委书记肩上,都平添了一副充满风险的重担,而关键的最后三批,落在现任县委书记袁耀生的肩上。

计划经济时代的强制搬迁已经成为过去,以人为本,和谐搬迁是中央、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基本要求,一定让群众百分之百满意!

”作为移民工程的第一责任人,除了保障全县正常经济社会运行,袁耀生和他的领导班子,将淅川移民工作摆成应对自如的大棋盘,所有的智慧、心血、运筹,体现在这个棋盘上的一兵一卒——“移民还没有送走,我一刻也不能离开!

”8月流火的烈日下,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宋超已经在移民现场工作了十多天,作为淅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常务副指挥长,他随时准备处理好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滂沱大雨里,大石桥乡女乡长向晓丽与上访群众对持整整一天,

口干舌渴,脸上却始终保持笑容,这位可以和儿子QQ聊天的70后女干部,品德中保留着共产党人最原始的信念。

我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她这样的话语:

“老百姓远天远地搬家,

要求新地方只能比老地方好,一点也不过分,理解他们,工

不同,香花镇党委书记徐虎面对的是丹江岸边最富足的一方乡亲,他一趟又一趟到新的安置点考察,把那里的交通途径,

消费群体,风俗民情摸索透亮,并且与当地党政部门对接,

复。

作为县移民局一把手,冀建成局长不离身的有三件宝:

文件袋、小毛毯、药瓶。

随时随地办公、休息。

实在不行了吃药,大搬迁前夕的20多份文件,7项具体建议,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

在已经退休的原县移民办公室副主任岳文华的家中,我看到最好的一间房子是一个“淅川移民资料库从50年代第一户移民至今,全部移民的家庭成员、财产状况、赔偿金额,都用表格形式记录在案,财产细化到当年人

员的年龄,房屋、家禽,金额到元角分,这些牵涉到200多报刊,分类准确,整整齐齐摆满了十几个书柜,至今正在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参事摘要》,也是一个完整的移民工作日记。

“我从十几岁参加工作就和移民打交道,当时的工作就是入户调查登记,一辈子离不开了!

”老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正在用毕生精力,保存一个人类非正常生存的完整案例。

“应急处置席、气象石油通讯席、航运保障席、卫生、安全…”在县政府旁边的一幢简易房内,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工作指挥部,俨然是一个战地指挥中心,搬迁现场的风吹草动,立刻会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处理,天气突然变化,停电,道路塌方,老人孩子头疼脑热。

指挥部将移民工作丝丝梳理、环环相扣,万无一失。

这套方案是移民指挥部副指挥长余仕芳用当年军营里练就的本领,使移民搬迁的大工程成为一种掌控,精确到这样一个细节:

在仓房镇搬迁必经的渡口,我看

到移民渡口用的大船两侧,护栏上醒目的贴着一连串数字

时按号站好,保护船上的群众安全渡江”,仓房镇党委副书记王群尹如是说。

那一刻,我深信不疑:

淅川移民是安全的,幸福的!

种树的老张,在渠首,听见无边的绿树在歌唱“故

乡难离,故土难弃”,“一代移,几代穷”,作为全国第一移

大军。

何谓家乡,有乡才有家,才有可耕的田亩,可帮衬的亲人,可祭拜的先祖,可听懂的乡音,那随水而逝的,是千万颗移民的灵魂!

从支边移民到后靠安置,到自由选点,

次次失败的转移,让淅川移民饱尝了青海高原的风雪,大柴

湖的湿瘴,插村落户的逼仄,那些被泪水浸透的故事,需要

有过两次搬迁过程的香花镇南王营村,剩下的几十户面临随时到来的搬迁,村民维持着最简单的生活状态,不修缮房屋,不添置家具,不少人家已经将像样点的用品提前处理,家未迁,屋中已如同水洗。

70多岁的村民杨停有却乐呵呵的讲起见到总理的情景:

问我舍得不舍得,这个道理咋不懂,只要对国家有利,舍得舍得!

舍得下家园的淅川人,如今在故土上付出劳作最多的,是种树护树。

渠首陶岔的松树林,老城镇的果木林,中游寺湾滔河连片成方的桑树林……县里的年轻人甚至成立了植树队,在爷爷盖起的老屋旁,在父母开垦的田园上,义务种下和前辈财产一样永远带不走的树林,淅

川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林木一样年轻勃

总理十年前来渠首视察,就要求确保丹江口永远是一库清水,不管损失多重,牺牲再大,我们都要让沿线人民用上甘甜纯净的丹江水!

”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急需发展的淅川会关闭每年千万元税收的造纸企业,老百姓为什么会停止号称软黄金、却有毁林副作用的经济作物黄姜的种植,更明白了,那深不可测的丹江之水,为什么和眼前的景色一样碧透深沉……我的一位新闻记者朋友,若干年前来淅川采访后,做出一个让同行吃惊的举动,他把新闻报道写成了诗歌,而这篇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报道形式,突破层层选拨,进入全国新闻评奖。

刚刚把丹江涛声带上省城书桌的我,奉上这位叫张鲜明的记者的文字,分享他的感动。

日头在东山上站着/

像老邻居那样看着老张/看他挥舞镢头挖树坑/看他脚下的树苗/一棵香椿,四棵杨树/老张说,加上这五棵树/他就种够

九百九十九棵树了/这数字很吉利/跟他选的树种一样/这是

他最后一次/在家乡的土地上种树/他要走了,走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而这些树,将永远守着老家和丹江/眼角湿润的老张/

轻轻地抚摸着,抚摸着他种下的树/像抚摸外出打工的儿子/

他想跟树们说说话/嘴唇动了动,啥也没说/他知道,树是有

灵性的/会把他的心思,化作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地/会

把淅川移民的侠义,化作/清凌凌的丹江水和绿色的风/说给

京津,说给华北、说给远方的人们、种树的老张,在渠首/听见无边的绿树在歌唱!

我知道,用惯有的新闻语言,已经无法言表一个以记录为生的职业者在现场的心灵震撼,只有这样可以大声朗诵的文字,才能释放出胸腔里汹涌而出的感动。

无声的淅川,需要大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