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569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练04 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专练04地理过程类大题小卷冲刺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4地理过程类

题型简介

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中地理过程类题目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类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考查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

选取的素材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以及科学研究成果,以区域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融汇地理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规律、演变的趋势。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和探讨,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2.在备考复习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影响意义类答题模式,强化分析能力,从多角度分析地理过程:

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典例在线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龙川江谷地盛产水果,品种繁多,橙子和荔枝比其他地区成熟早,橙子酸甜可口,荔枝维生素种类多。

材料二龙川江是金沙江的支流。

在地质历史上,金沙江乙处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坝体,在龙川江谷地形成湖泊,后堰塞坝体又多次垮塌,湖水外泄,湖泊逐渐消失。

图1为龙川江谷地及其附近地形水系图,图2为图1中甲处地质剖面图,T1-T5为不同的河流阶地,数字为砾石和沙层形成距今时间,砾石和沙层含较多的砾石,磨圆度较好。

(1)龙川江河谷水果品种多、品质好、成熟早,试从地形角度分析。

(2)对比T4与T5沉积物类型的差异,概括龙川江谷地湖相沉积物形成过程。

(3)说出T1至T4阶地中砾石和沙层分布海拔高度与形成时间的关系,简述T2砾石和沙形成过程。

【答案】

(1)地势落差大,垂直分异显著,水果品种丰富;海拔高,光照充足,水果品质好;谷地热量不易扩散,气温高,水果成熟早。

(2)T4有湖相沉积物,T5没有。

在地质历史时期,乙处多次山体滑坡形成堰塞坝体,在地势低洼的谷地形成湖泊,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湖相沉积物。

(3)分布海拔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T3阶地形成后,堰塞坝体发生垮塌,水位快速下降,河流下切,水位下降至堰塞坝体高度,不断有砾石和沙沉积形成T2阶地的砾石和沙层。

【解析】本题以云南龙川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沉积物形成、阶地形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材料、读图、分析信息的综合思维能力。

(1)龙川江河谷水果品种多、品质好、成熟早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多样、光照好、热量足等,从地形角度分析主要是本地位于河谷,垂直差异显著,形成多种环境,因此水果品种多;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好,有利于有机质合成,所以水果品质好;此地位于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水果生长快,成熟早。

(2)读图2可知,T4有湖相沉积物,T5没有湖相沉积物。

龙川江谷地湖相沉积物形成过程可以从湖泊形成,湖底沉积角度回答。

从材料“在地质历史上,金沙江乙处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坝体,在龙川江谷地形成湖泊”可知因山体滑坡形成堰塞坝体,在地势低洼的谷地形成湖泊;后泥沙不断在湖底沉积,形成湖相沉积物。

(3)T1至T4阶地中砾石和沙层分布海拔高度与形成时间的关系可以从河流阶地形成过程考虑。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流水侵蚀与地壳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海拔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T2砾石和沙形成过程主要从流水沉积作用角度回答。

T2阶地沉积物应在T3阶地形成抬升后,根据材料“堰塞坝体又多次垮塌,湖水外泄”可知,堰塞坝体发生垮塌后,水位快速下降,河流下切,水位下降至堰塞坝体高度,不断有砾石和沙被沉积下来,形成T2阶地的沉积物。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

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

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

解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时间性:

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

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

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一、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

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冷锋: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

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1)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

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

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

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嵌入式河曲:

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

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

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花岗岩峰林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7)石蛋和石环形成石蛋:

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

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石环:

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

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

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

石环形成的条件:

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8)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9)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0)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1)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①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②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2)河流阶地的形成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

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

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

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

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13)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

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7、水循环的过程:

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

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二、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黄土高原,切沟向塬面溯源侵蚀会导致宝贵的塬面缩小、破碎。

某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塬面平坦,其边缘发生较为严重的沟头(沟道的源头,接近塬面和坡面的转折部位)溯源侵蚀。

该地沟头溯源侵蚀主要包括流水冲刷型、陷穴诱发型、裂缝诱发型三类。

流水冲刷型与一般河流的溯源侵蚀原理相似。

陷穴诱发型是降雨入渗发育的陷穴,经过多年浸泡、扩大并贯通,从而导致土体坍塌的类型。

裂缝诱发型与裂缝的走向和深度相关。

水土保持专家提出,运用工程措施构筑“塬面十切沟”双重防线,以保障塬面安全。

下图示意陷穴诱发型和裂缝诱发型溯源侵蚀的对比。

(1)分析该地区流水冲刷型沟头溯源侵蚀能力较强的原因。

(2)根据陷穴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推测黄土的特征。

(3)根据裂缝的走向,说明裂缝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

(4)简述“塬面十切沟”双重防线可采取的工程措施。

【答案】

(1)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侵蚀强度大;塬面平坦,沟头汇水面积大,坡面流水冲刷作用强;沟头接近塬面和坡面转折部位,坡度大,流速快,侵蚀作用显。

(2)黄土土质疏松;透水性强;抗侵蚀作用弱;可溶性强。

(3)裂缝走向几乎垂直于切沟,裂缝前的土体可形成完整的滑塌体;强降水时,雨水在裂隙处下渗、灌注,裂隙深度往下延伸;随着裂隙扩大,土体整体坍塌,沟头不断向上游溯源侵蚀。

(4)在塬面沟头上游来水方向修筑蓄水池;在塬面边缘修筑防护埂、防护墙;在切沟接近沟头的位置修筑拦水拦沙设施(如淤地坝)。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溯源侵蚀为材料,涉及黄土高原溯源侵蚀的原因、黄土特征和质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1)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对土壤的侵蚀强度大。

该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塬面平坦,沟头汇水面积大,坡面流水速度快,冲刷作用强;该地区流水冲刷型沟头接近塬面和坡面转折部位,坡度陡,河流流速快,对黄土塬面侵蚀作用明显,溯源侵蚀能力较强。

(2)陷穴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是降雨入渗发育的陷穴,经过多年浸泡、扩大并贯通,从而导致土体坍塌的类型。

由此推测,雨水容易下渗,说明黄土土质疏松;透水性强;经过多年浸泡,说明抗侵蚀作用弱;经过扩大并贯通,说明黄土可溶性强。

(3)裂缝诱发型与裂缝的走向和深度相关。

裂缝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是:

由于黄土塬面的裂缝走向几乎垂直于切沟,裂缝前的土体可形成完整的滑塌体,容易诱发整体的坍塌;当地夏季强降水时,雨水在裂隙处不断下渗、灌注、浸泡、扩大并贯通,裂隙深度不断往下延伸;随着裂隙扩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土体整体坍塌,导致沟头不断向上游溯源侵蚀。

(4)根据上述的几种黄土塬面的溯源侵蚀,可以采取以下的工程措施来加以治理:

在塬面沟头上游来水方向修筑蓄水池,减少暴雨时的雨水流量,降低冲刷力度;在塬面边缘修筑防护埂、防护墙,阻挡水流和泥土的直接下切冲刷;在切沟接近沟头的位置修筑拦水拦沙设施,如淤地坝,降低水流的速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保护。

刷模拟

1.(2022·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主要受气温、水温、径流量与河道形态等因素影响。

黄河下游山东段每年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凌汛多发,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之说。

近年来黄河下游凌汛得到较大缓解,主要得益于小浪底水库强大的调蓄能力。

为发挥小浪底水库的防凌作用,专家提出“封河前加大泄水量,封河期减小泄水量,开河期减小泄水量”的调蓄方案。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简图。

(1)说明凌汛对沿岸地区的危害。

(2)说明黄河下游山东段凌汛的形成过程。

【答案】

(1)冰凌阻塞河道,造成水流不畅,水位抬高,进而溃坝,形成洪灾;流冰撞击,损坏大坝、桥墩等建筑物。

(2)该河段自西南流向东北,由低纬流向高纬,上游河段气温高于下游河段,秋末冬初,下游河段温度低,先封冻,阻塞上游(冰)水,导致河流水位抬高;冬末春初,上游河段冰先融化,下游仍处于封冻状态,阻塞上游来水,水位抬高,形成凌汛。

【解析】本题以黄河下游山东段凌汛的相关资料为情境,考查凌汛的危害、形成过程。

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由材料可知,“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水流不畅,冰坝形成后,冰坝上游水位骤涨,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随着洪水的快速流动,流冰撞击力大,会撞坏大坝、桥墩等建筑物。

(2)河流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该河段有结冰期;二是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黄河山东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有结冰期,该河段自西南流向东北,由低纬流向高纬,在秋末冬初发生封冻,下游河段纬度高,温度低先封冻,形成冰坝阻塞河道并抬高上游来水,形成凌汛;解冻(开河)发生在冬末春初,上游纬度低,气温高,先解冻,而下游河段仍处于封冻状态,上游融化的河水在流向下游过程中被处于封冻状态河道阻塞,水位抬高,形成凌汛。

2.(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位于黑河市西南部,因老黑山和火烧山多次爆发的巨量熔岩阻断了白河谷的河道,形成了5个溪水相连的串状湖泊,五大连池因此得名。

黑龙江五大连池地区,在植物个体繁殖、存活、生长、死亡等一系列动态演替下,形成了不同时间格局和空间格局的14座火山森林群落,被喻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形成了广阔的熔岩台地,熔岩裸露,土壤稀薄贫瘠,植物为特有的矮曲林;其他12座为老期火山,主要为不同发育阶段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

下图示意五大连池地理位置。

(1)简述五大连池所在的白河的径流特征及形成原因。

(2)说明五大连池串状湖的形成过程。

(3)分析老黑山和火烧山植物为矮曲林的原因。

【答案】

(1)径流季节变化大;春季形成春汛,主汛期位于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夏季多雨补给河流,形成夏汛,春季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

(2)不同位置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高温岩浆流入河道,岩浆在不同河段冷却后阻断了河流通道,形成多个堰塞湖,随着湖泊积水的不断增加,湖泊相连,形成串状湖。

(3)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对原生植被破坏作用大;火山熔岩台地土壤层较薄,土壤贫瘠,不适宜高大的乔木生长。

【解析】本题以黑龙江五大连池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河流地貌以及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两个汛期,冬季的积雪在春季气温回升时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汛期流量相对较小。

夏季降水较多,补给河流形成夏汛为主汛期,汛期流量较大。

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降水补给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也大。

(2)五大连池的形成主要是白河的河谷,在不同位置被不同的火山喷发的岩浆进入河道,受到河水的冷却作用,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多个堰塞湖,堰塞湖不断的积水,湖泊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五个连串的湖泊。

(3)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层较薄,土壤的有机质较少,不利于森林植物的生长;新期火山在喷发过程中,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作用较强,原生植被被破坏。

3.(2022·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壶穴是一种常见的微地貌景观。

我国某河流河谷两侧出露的基岩河床上发育了大量小型壶穴,且个别壶穴群还呈现多层立体分布的特征。

研究表明,该河床岩层为粉砂质泥岩,性软,有裂隙发育。

左图示意壶穴的形成过程,右图为多层立体壶穴景观图。

(1)分析个别壶穴群呈现多层立体分布的原因。

(2)说明壶穴的形成过程,并指出壶穴的特征。

(3)据调查,在基岩为石灰岩的河床上发育的壶穴坑洞比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的更大,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

(1)该地区岩层为粉砂质泥岩,性软,流水易下切侵蚀;形成多层河流阶地,河床相对高度不断下降,使得壶穴群呈多层立体分布。

(2)形成过程:

河床基岩有裂隙发育,在流水的侵蚀下裂隙不断扩大;裂隙扩大形成小的凹坑,流水在凹坑中形成涡流;在涡流的带动下,凹坑内壁不断被侵蚀磨圆,形成壶穴。

特征:

口小、底平、内壁光滑等。

(3)粉砂质泥岩岩性松软,壶穴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口小内大,顶部易破碎,故多发育成小型壶穴;石灰岩岩性较坚硬,且易被溶蚀,容易形成大型壶穴。

【解析】本题以壶穴的形成设置问题,涉及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1)可从景观图中了解到“多层立体分布”的形态,结合材料可知,壶穴由河床裂隙逐渐发育而成,该地区岩层为粉砂质泥岩,性软,流水易下切侵蚀;随地壳抬升,流水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多层河流阶地,河床相对高度不断下降,并最终发育多层立体分布的壶穴群。

(2)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河床岩层为粉砂质泥岩,性软,有裂隙发育,在流水侵蚀作用下裂隙不断扩大,形成小的凹坑;流水在凹坑中形成涡流,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在涡流带动下对凹坑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凹坑不断扩大,并且穴壁光滑如镜,其行似井,形成壶穴,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口小、肚大、底平、内壁光滑等。

(3)结合壶穴的形成过程分析,壶穴口小肚大,石灰岩岩性比较坚硬,不易坍塌,且易被流水溶蚀,因此容易形成大型壶穴;粉砂质泥岩岩性松软,壶穴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口小肚大,顶部易破碎坍塌,因此多发育形成小型壶穴,不易发育形成大型壶穴。

4.(2022·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潟湖是海湾被泥沙堆积形成的封闭湖泊。

沿岸海流会把泥沙带到海湾的凸出部位,流速减慢后泥沙堆积下来形成窄而长的沙堤,最终,沙堤与外海分隔形成潟湖。

位于海陆之间的潟湖存在时间往往不会超过一千年。

库尔斯沙嘴(下图示意)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沙洲,长98千米,它将库尔斯潟湖与波罗的海分开,平均水深3.8米,最大水深5.8米,约90%的湖水来自内穆纳斯河。

2000年,库尔斯沙嘴遗址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分析库尔斯沙嘴的形成过程。

(2)有学者认为该渴湖可能演化为淡水湖,试说明推测的依据。

【答案】

(1)沙洲南部半岛向北凸出之处泥沙丰富;波罗的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