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582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docx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一剪梅》学案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一剪梅》

第一课时导学(含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词人,词派代表,有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后期多,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出门游学之时。

根据题名为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

三、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1)玉簟(diàn)秋

(2)兰舟:

(3)锦书:

(4)雁字:

3.学生自由诵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二)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

(设计意图: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1.老师与学生共同研读第一句

(1)第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问题探究: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问题探究: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探究题目:

词中的谁指的是谁?

明确: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探究题目:

这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5.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

6.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探究题目:

此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

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

(三)对比阅读

请大家看一下这首词《声声慢》,这两首词都有“愁”请你简要赏析一下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分析两首词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组探究:

深入探究两首词“愁”的不同

明确: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明确:

(四)探究艺术特点

 

导学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三、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1)玉簟(diàn)秋:

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2)兰舟:

《述异记》卷下谓:

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3)锦书:

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

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4)雁字:

雁群飞时,列“一”字或“人”字形,故云。

3.学生自由诵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1.结构特点:

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2.诵读要领:

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3.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情感:

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4.示范朗读:

播放录音

5.个别朗读:

请1位学生演读,另一位学生点评,并试读。

(二)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

(设计意图: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1.老师与学生共同研读第一句

(1)第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首联点题,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赏析: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2)小组问题探究: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

视觉、嗅觉、触觉。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

赏析:

 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2)小组问题探究: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写别后的思念。

赏析: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2)小组探究题目:

词中的谁指的是谁?

明确: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西楼应该是建在主体建筑西边而楼梯向东的小楼,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西边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赏析: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2)小组探究题目:

这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承上启下。

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5.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

赏析:

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2)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

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

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

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

赏析: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2)小组探究题目:

此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词的主旨句的落实。

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

“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

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

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

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

①意象:

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 、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②直抒胸臆句子: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对比阅读

请大家看一下这首词《声声慢》,这两首词都有“愁”请你简要赏析一下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分析两首词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组探究:

深入探究两首词“愁”的不同

明确:

《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当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淡,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

《声声慢》之愁绪却是融合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

这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是一种浓浓的哀愁、悲愁。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明确: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四)探究艺术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