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59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docx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原始舞蹈

1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

5300多年前。

2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

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

3传说中的舞蹈有

《扶犁》:

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

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大韶》:

歌颂先帝舜的乐舞。

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刑天舞干戚》:

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

干是盾,戚是长把斧。

“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4原始舞蹈的特征:

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5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

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第二章夏商奴隶制时代

1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

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

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

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

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

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

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

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3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

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

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

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

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

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

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

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

舞》、《人舞》。

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

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2《大武》:

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

孔子称其:

尽美未尽善。

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

3《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帗舞》《羽舞》

《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其中《人舞》“以手袖为威仪”不执舞具,徒手而舞。

4儒家乐舞理论:

1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

他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

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六艺”:

礼、

乐、射、御、书、数推向广大平民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公孙尼子的《乐记》是儒家乐舞理论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著作。

第四章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

1百戏:

汉代“百戏”也叫“角抵”、“角抵奇戏”。

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

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如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相等。

演出规模可大可小,它不仅盛行于民间,还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中间。

是汉代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以舞相属:

汉代自娱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

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与另一个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

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

汉代,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优势,它是从人际关系来确证个人价值的。

人们通过“以舞相属”来审视自己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3《盘鼓舞》:

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舞蹈,表演时地面上置放数个盘鼓舞者踏盘鼓而舞,准确而富有感情地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傅毅的《舞赋》中有极其生动、真切的描写:

“„„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

游心无垠,远思长想。

其始兴

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

”4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

它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是一种多形态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方面。

思想方面:

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执着于现实。

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体。

《总会仙倡》就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理想王国。

汉代舞蹈中,与神仙幻想这种属于原始艺术风范的舞蹈相一致的是那些充满原始活力的舞蹈。

如刀舞、剑舞、《巴渝舞》等。

这些舞蹈充分显示着原始舞蹈的火力和生命情调。

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

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

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从模拟农业生产的《灵星舞》到纯舞性质的巾袖之舞;从诙谐滑稽的《沐猴与狗斗》到抒发个人情怀的即兴舞、礼仪舞,无不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和现实的社会情感,表现了汉代人对世间生活的热情玩味。

形式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汉代对姊妹艺术的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

此外,汉代舞蹈还对各边地民族的舞蹈兼容并蓄,班固的《东都赋》就记有当时“四夷乐舞”在京都表演的情况。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纤巧、厚重与轻柔的相互结合以及高难度的杂技技巧。

汉代舞蹈的意象世界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

而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高丽乐》:

北魏灭北燕时所得乐舞。

是鸭绿江沿岸地区和朝鲜半岛居住的朝鲜族的乐舞,舞蹈具有鲜明的朝鲜族色彩。

隋、唐时代被列入《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

2石窟艺术:

开凿的路线以及汉化的过程

2

于公元四世纪在我国北方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

五世纪前期统一北方,在进入西北凉州(今甘肃武威)沙洲(今甘肃敦煌)一带时,在创建于是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336年)的敦煌莫高窟窟群中开凿了一些石窟,就是一直保存至今的北魏石窟。

公元398年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后,在那里开凿了驰名世界的云冈石窟。

然后又南进,深入到中原腹地,再迁都洛阳,在那里开凿了宏伟壮观的龙门石窟。

景明年间,(500——503)又在河南巩县洛河北岸的断崖上开凿石窟,即巩县石窟寺。

这些石窟里的舞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活中的舞蹈形态。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舞蹈形象是随着当时的政治措施、社会生活、审美标准变化而变化的。

第六章辉煌唐舞

1《坐部伎》《立部伎》

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宫廷积累的歌颂当朝皇帝的乐舞,乐部名称如下:

《立部伎》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歌》、《龙池乐》、《小破阵乐》等。

2《破阵乐》:

是为了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诸侯王刘武周而特别创作的,唐太宗为秦王,故名《秦王破阵乐》。

后来不仅被列入燕乐,还被选入雅乐,被誉为唐代第一乐曲,拟之于“国歌”、“国乐”。

3唐人将广泛流传在宫中、士大夫家中以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依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划分为软舞、健舞两大类。

“健舞”敏捷刚健,“软舞”大多较优美柔婉。

4《踏谣娘》:

唐代歌舞戏著名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北齐(一说隋代),情节比较完整。

取材于一个酗酒的男人屈打其妻,其妻向邻里哭诉,人们在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受屈打的动作中,逐渐演变出的歌舞戏。

5唐代“大曲”

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

“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

6《霓裳羽衣》:

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

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

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

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

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

7踏歌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唐代诗人对当时自娱性歌舞踏歌的描写。

“踏歌”是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

8《南诏奉圣乐》:

其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舞时有歌,皆祝颂之词。

“字舞”结束后,还要表演以下几个乐舞:

由十六人演《辟四门之舞》,独舞《亿万寿》,唱《天南滇越俗》歌;还有《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表演各具特色的乐舞,最后一部“军乐部”舞人穿的是南诏民族服装。

同时,还有五种不同的调式和多种形式表演《奉圣乐》,由军士歌、女子歌、小女子舞、男独舞、独唱、领唱集众人合唱交错出现等。

《南诏奉圣乐》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其原因:

一方面,它是在民族团结友好的气氛中产生

3

的;另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上,它是以南诏乐舞为本,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乐舞成分编制而成的大型组舞,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

唐代舞蹈的辉煌成就:

唐代舞蹈在内容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宫廷燕乐:

《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小型表演性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

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

由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组合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大曲”。

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

其中著名的有《踏谣娘》《大面》等。

其它未归入舞类的主要舞蹈:

《凌波曲》《菩萨蛮》《何满子》

《叹百年队》《南诏奉圣乐》等。

不仅在内容上,唐代舞蹈的艺术水平之高,还反映在表演、创作、编导、舞蹈美术、舞谱、舞图等方面。

表演艺术:

刚劲、矫捷,具有豪放之美的公孙大娘舞《剑器》;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的、展现仙女轻盈飘逸之美的《霓裳羽衣》《凌波曲》;唐代舞者对眼神地运用,也是相当精彩动人的,《胡腾》者、《柘枝》舞者、《霓裳》舞者,都是舞者巧妙地运用眼神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以舞蹈表现悲伤情绪,达到感人至

深的程度,如《叹百年队》。

编导艺术:

“立部伎”中的“字舞”。

字形复杂,笔画多。

场面的设计、队形的变化、地位的调度、动作的编排都有一定的难度。

李可及编导的《叹百年队舞》是一个场面很大的女子群舞,虽是悼念亡人的舞蹈,舞者却不穿素服,而是饰珠翠,着盛装。

庞大的舞队表演,竟能催人泪下。

舞蹈美术:

《龙池乐》中,设计者在“池”上下功夫,舞人头戴莲花冠,踏着细碎、轻盈的舞步飘舞移动,犹如水面漂浮的荷花;在唐代大型舞蹈的表演场地通常叫做“地衣”有的舞蹈在地上铺了几百匹粗绸,上面画有鱼龙花纹。

《屈柘枝》的布景则是两个巨大的莲蕾,花瓣徐徐张开,露出两个女孩子,她们从盛开的莲花中出来,随乐而舞。

舞谱:

从各方面的史料看,唐代记录表演性舞蹈的舞谱,应该包括舞曲(曲

谱)、舞图(图谱)与文字(字谱)三个部分。

文字说明除舞蹈动作术语外,还会有其他关于音乐、舞蹈如何“合成”的提示。

10敦煌残舞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的藏经洞被发现,大量写卷等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

其中一部分记录舞蹈的写卷被法国人伯希和与英国人斯坦因等人运往国外,现藏巴黎图书馆及伦敦图书馆等处。

1925年,刘半农(刘复)留法抄辑了这些写卷并发表于《敦煌掇琐》一书中。

这些记录舞蹈的书写卷残卷,不完整也无总标题,发表时刘先生拟名“舞谱”,沿用至今。

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记录舞蹈的节奏和动作的提示性文字。

11代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初唐的宫廷舞蹈显得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具有扩大的气质。

唐太宗的《破阵乐》最能代表初唐风韵。

它热情歌颂了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成功地揭示了现实中开创者的高尚胸怀。

最为关键的是《破阵乐》集中体现了初唐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传达出这一历史时期占压倒优势的社会精神状态。

因为隋唐仍是地主阶级最富于冒险精神的一个时期,许许多多的士人都坐着建功立业的梦,他们认为最高的荣

耀莫过于习武知兵。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即是对初唐人们普遍的心理写照。

《破阵乐》正是显示了这样一种一往无前和雄健壮丽。

到了盛唐,以“法曲”和坐、立部伎为主的宫廷舞蹈,又进入了一种欣欣向荣、青春纵情、流畅轻松、五彩缤纷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霓裳羽衣舞》,构思新颖别致,立意独出心裁,舞蹈设计别具一格,出色的创造了与客观现实不同的一个境界。

那是对现实的突破,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达到了唐代浪漫主义乐舞作品的高峰。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交替的转折时期。

南北朝时期较为风行的“软舞”“键舞”,真

4

正达到高峰阶段还是从盛唐末开始的。

描写“软舞”“键舞”的许多著名诗句,绝大多数出自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中、晚唐诗人之手。

中晚唐盛行的软舞、健舞和贞元十六年宫廷编制的大型字舞《南诏奉圣乐》

《叹百年》,似乎又从玄宗时代那种追求浪漫色彩的情调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这与安史之乱后,禅宗思想的日益兴盛不无关系。

有唐一代的舞蹈文化,是一种有着内在活力的文化,对外来的精神产品具有很强的吸收、改造、融化的能力,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唐代的乐舞,不但包容了许许多多的西域乐舞和其他外来乐舞精华,而且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也以其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唐代乐舞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充分显示了恢宏、堂皇、绚烂、统一的大堂气象。

而唐代“容纳一切、消融一切”的气魄,在创造了属于大唐风范的舞蹈艺术的同时,又孕育了宋元“队舞”、明清戏曲,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第六章宋的转折

1五代十国舞蹈艺术承唐启宋的作用:

五代十国,作为一个过渡时期,在艺术风格上面也有着承唐启宋的功能。

1)从“舞头”到“花心”。

“舞头”是唐代乐舞中担任舞蹈队列领头或担任领舞、独舞的舞伎。

五代时“舞头”不仅领舞,还担任领唱的角色。

宋代“队舞”的“花心”多处于舞台中心位置,又要念辞语并与“竹竿子”(舞队指挥)对白,属主要角色,故名“花心”。

2)从“舞队”到“队舞”。

唐代的“队舞”是单纯舞蹈的舞队,没有致词、对话,因其人众而名之“队舞”。

五代十国时,既不是像唐代

“队舞”那样的纯歌舞表演,也不是像宋代“队舞”那样有一定的角色和对白,它是唐“队舞”向宋“队舞”发展转变的一种过渡和演进。

2“社火”:

宋代民间欢庆节日,以歌舞为主,称为“舞队”,包括各种武术、杂技、说唱等的游行活动,当时称之为“社火”。

其来源一说“集各种杂耍为之,非人多莫办,故曰一火(伙)。

也有人认为社火来自于祭社乐舞习俗。

其活动规模十分可观,名目也很丰富。

每年腊月下旬开始,就陆续有舞队出动,到正月初一后日渐增多,至元宵节达到高潮。

3宋代宫廷乐舞包括:

“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各十队。

4宋代“队舞”,演员有明确的分工并各有其名号:

“竹竿子”,是手执竹竿、指挥舞队进出场并念诵致词的人。

又叫“参军色”。

“后行”,指舞队后面的乐队。

“花心”,是担任独舞的演员,与“竹竿子”有台词对白。

“四角”,另外四位领舞演员,常组成正方形陪衬“花心”。

在结构上,宋代“队舞”对唐“大曲”采取按需择用,这种方式称为“摘

遍”。

“大曲”乃是唐宫廷宴会上表演的大型乐舞套曲,每套大曲有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

大曲一般都有十余遍,每遍各有专名。

宋人多裁载用之。

即其所用者,亦以声与舞为主。

第七章元明清的舞蹈1《十六天魔舞》:

元顺帝时约至正十四年,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表演的著名舞蹈。

“盖以珠璎盛饰美女十六人为菩萨像而舞。

”舞伎们一手执器,一手变换着繁美的手姿,所谓“背翻莲花”、“玉手昙花”。

数十只手臂时开时合,上下翻舞,变化万千;她们时而如行云飘雪,飘忽游弋,时而急转快旋,扭捏腾踏。

是一个十分浓艳、神秘、妖娆、富于性感的舞蹈。

这个名为佛事娱神的舞蹈,实际是为了娱人。

2《倒喇》:

5

从元代到清代,数百年间,一直在中原流传。

“倒喇”一词,蒙古语是歌唱的意思。

从汉文史书看,《倒喇》近似今蒙古族仍流传的传统舞蹈《灯舞》或《盅碗舞》一类的女子独舞。

舞者口含湘竹,可能是吹奏节拍,头顶双瓯,顶上燃灯,或快速旋转,或轻盈飘逸,头上的燃灯随之摇曳,绝妙的表演,令人惊叹,感人至深。

3朱载堉:

是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

他在乐舞理论方面,除继承儒家学说外,更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乐舞理论。

其主要成就:

1、首创“舞学”,是他首先将舞蹈从传统的“乐”(诗、乐、舞三位一体)中独立出来,重视舞蹈的社会作用及作为美育对人的教化总用。

2、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舞的理解、想象。

作了一些拟古舞谱,如《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

此记谱法,影响深远,被后人所效法,清代一些记载祭祀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动作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

4清代队舞最初名“莽式”,乾隆八年,改各色队舞总名为“庆隆舞”。

进现当代部分

1我国舞蹈发展史上走出国门、迈出向西方人学舞第一步的人是:

裕容龄。

2戏曲舞蹈:

舞蹈是戏曲创造动态美的根本条件和依据。

戏曲中凡是成套的身段或单个舞姿动作,都属于舞蹈动态。

它们构成了戏曲舞蹈,使之成为能够被独立欣赏、独立认识的舞蹈类型。

它分为纯舞蹈表演和舞姿身段类表演两大类。

3.西方舞蹈在20世纪之交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20世纪之交,西方舞蹈通过以下各种渠道向中国社会渗透:

1大批留洋学生和出使各国个官员在他们撰写的出版物中记录下了他们在异域所见到的各种舞蹈形式;2西方舞蹈团体到中国演出的趋势一直保持上升趋势;3西方舞蹈还以外国电影为媒介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4一些旅华外侨和中国留洋贵归国人员开办了一些舞蹈学校。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舞蹈的进入既为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舞蹈文化心态和形式。

41926年,唐槐秋在上海开设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舞蹈教学机构。

5戴爱莲的代表作有:

《春游》《哑子背疯》。

6简述黎锦晖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黎锦晖(1891 1967),作曲家、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家,湖南湘潭人。

广泛接

触民间音乐、学习演奏民族乐器。

并系统的观摩和学习京剧、北方曲艺、钻研汉语。

在上海创办《小朋友》周刊;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

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在“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为改进普及音乐教育及推广国语,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

这些作品词曲通俗流

畅,适合儿童演唱表演,被当时的中小学采用为音乐教材,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以自己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

给传统的乐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为中国早期儿童歌舞创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7本世纪早期在中国某些大城市出现的歌舞团有:

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

8延安秧歌运动是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艺界掀起的提倡民间歌舞的运动。

9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称为“东方三绝”的三位艺术家是:

阿依吐拉、崔美善、莫德格玛。

101951年,《红绸舞》在柏林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赢得一等奖,此后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史上的一个重要保留节目。

11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问世,在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2《小刀会》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革命斗争为背景的现实题材的舞剧。

由上海歌

6

剧院舞剧团集体创作,于1959年在上海首演,引起热烈反响。

其成功是多方面的:

它为中国舞剧的现实题材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在结构上采用了“章回体”式的安排与布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以独舞和双人舞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群舞为舞剧所表现的民族和社会时代做出背景式的交代与渲染。

这些基本思想和原则被视为舞剧创作中不变的法则,而长久的影响着中国古典舞剧的创作。

13《鱼美人》:

1959年问世的三幕神话舞剧《鱼美人》是一部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经验和艺术手法,试图将西洋芭蕾形式同我国传统的舞蹈艺术相结合,以逐步实现芭蕾艺术民族化的实验性作品。

从中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和芭蕾的明显影响。

它在追求舞剧的舞蹈表现功能方面,在探索舞剧自身的艺术规律方面,率先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14取材莫高石窟壁画由甘肃歌舞团创作并首演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是

1979年面世的。

1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舞蹈出现了哪些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一时期,中国的舞蹈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与在理想之塔中编织美丽的童话,在

生活之流的表层寻找舞蹈的依据。

在他们看来,生存的困惑,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渴求自我表达的内在冲动才是艺术存在的根本理由和舞蹈创作的更高依据。

舞蹈不再仅仅是娱人耳目的优雅形式,它应该成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

舞蹈美学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作品主题的深化和表现内容的拓

展。

在创作中出现了一批力图揭示社会与人性之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的舞蹈作品。

16《希望》是80年代初,由王天保、华超编导,华超表演的男子独舞。

这个

舞蹈没有具体的人物,也没有可以抓住的情节线索,有的只是充满形式意味的肢体律动。

《希望》中那个从地平线上站立起来的人体像一个宣言:

中国现代舞将从这里崛起。

1、据南宋罗泌《路史》载:

神农氏的纪功乐舞名为《扶犁》。

2、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

3、中国最初的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4、周代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包括《云

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5、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

吴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