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12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7

专题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特别说明:

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

一、【西安市2018高三一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形声相益和反切读音(节选)

研究成果表明:

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

同时,又因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

中国史前考古资料所见,其刻画于陶、石、龟、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

前者一律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余绪,它们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

后者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上,其频繁出现、重复使用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古今相承,与商代甲骨、金文中的纪数字基本一致。

目前所知,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

《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

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汉书·五行志》《后汉书·律历志》又有“筹,所以纪数”的记载,都表述了这样的史实:

结绳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

古代先贤以古汉字始于结绳(《易·系辞》)或“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八卦原是以筹策求取奇偶之数表示阴阳变化的游戏)的看法,都与古汉字基础数字的形成密切相关。

形声相益为汉字的发展开辟坦途。

世间事物,有具象有抽象。

初制文字的依类象形,只可施于前者,而于后者则无以为计。

为摆脱这种困境,先贤开辟转注与假借两种途径,把依类象形的名物字,通过转折字义、或假借字音的方式,使之成为意义抽象的辞字。

转注与假借两种手段的应用,为古汉字的发展找到了转机。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

譬如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如古称羽物的鸡、鸦、鸠,古称毛物的狼、狈、狐)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一一有所区分。

另外,一个表意字,通过借其读音用作多个辞字的情况,虽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

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

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为“河”),形成形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

这种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声符并相互补充、相互增益的构字方式,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无阻的大道。

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具有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的特点。

B.用作神名的称谓字全部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

C.《后汉书》“筹,所以纪数”记载表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

D.既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又便于识读者认读的被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辞中。

2.下列对“汉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多数是“依类象形”的产物,合体字则是以独体字为基础,由“形声相益”的方式构成。

B.中国原初文字用途有两种:

一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二是用作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

C.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典型的如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文字符号。

D.因为具象事物可以依类象形,抽象事物却无法用图画文字表示,古代先贤开辟了转注、假借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文字系统都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最后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B.后世的考古资料证明,《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的记载是不够客观正确的。

C.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有所区分,而加上形旁或声旁就能有效地区分了。

D.“形声相益”的形声字的构成有多条途径,或为表意字附加声符,或为表音字附加形符,或左形右声,或上形下声等等。

1、【答案】D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时,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比照,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要求准确筛选。

D项的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中“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

”可知D选项“最早出现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辞中”错,应是“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此类题目大多从不同角度考查概念的含义,注意文中的细节,通过比较来分析作答。

A.合体字多是由“形声相益”的方式构成的形声字,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象形符号组成的会意字。

B.第二段开头第一句说“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例、度、量、衡制度所必须的基础纪数字”。

“主要是用作”说明还有其他的用途,选项B缩小了范围。

D项说“转注、假借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说法错误。

从文本的最后一段“虽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

”可知。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类题,应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内容比对,注意瞻前顾后做出正确判断。

A项扩大了范围,相关原文信息在第一段最后一句“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B项应是客观正确的。

原文信息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

”D项从最后一段“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为“河”),形成形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

”可知形声字的构成只有两条途径,选项中的后两种是形声字的类型。

 

二、【湛江市2018年普通高考测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贺晓武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此做出了理论贡献,他指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只不过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

文学虚构既然是语言,就必然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同时,它还是审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这些,文学虚构最有价值的还在于它具有人类学的功能,能让我们认清现实获得真实感。

伊瑟尔把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相提并论,指出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真实”不是科学意义上能经试验证明,而是一种情感真实,或者说具有一种真理性的“真实”,是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

因为只有经过人的眼光,经过文学家的重新虚构,“文本世界”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才有真理性和伦理性。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价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比它们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这个形象是经过多重虚构形成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人类世界的狭小偏窄,然而宗教虚构对人类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但是,我们要看到宗教虚构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谐虚构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相比之下,文学虚构比宗教更有价值,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过的事实。

“每个艺术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对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发火。

上帝却没有这样通情达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简直会让你觉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来证明他的存在似的。

”(毛姆)在虚构作品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审美体验,是以神圣感为特征的生命意识的自觉;然而宗教中却含有政治的权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缚人们为主要目的。

其次,意识形态的虚构更是一种和谐的虚构,在它的笼罩下,我们往往很难挣脱它的严丝密封的控制,也难以认清它无孔不入的本性。

而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

欣赏作品时我们会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观,这样,我们的生活无形中得到改变。

“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好的间接的方式改变了世界。

”(弗兰克·克默德)伊瑟尔正确地指出,文学虚构行为的选择、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破绽,因而能够不被蒙骗。

文学虚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属性,不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

“涉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开大门,使人们得以进入已创造的世界后,他们才能懂得,为什么宗教和政治组织如此害怕这种创造过程,并寻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铲除它。

”(诺思洛普·弗莱)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但具有重要的功能。

B.通过文学虚构获得的真实感,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

C.“文本世界”经过了文学家的重新虚构,因而就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D.宗教虚构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能较大程度地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E.欣赏文学作品往往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也间接得地改变了世界。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虚构具有语义学的意义,是一种审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文学虚构能使人们认识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破绽,从而能够不被蒙骗。

C.文学虚构的世界,人们既要“置身其中”,又要人们“置身其外”才能重新体验。

D.文学虚构能够穿透“假象”,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人类实现自我理解和解放。

14.根据文意,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是什么?

(4分)

12.【答案】C、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把“文学家的重新虚构”说成是“‘文本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价值和意义”的充分条件,而原文中它只是“对现实世界产生价值和意义”的必要条件;D项是强加因果,前后两个分句在原文中是转折关系。

13.【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既要……又要……”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

14.【答案】文学虚构不但能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

(每方面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三、【2018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

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

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诗之品有九:

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

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

他说: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

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

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8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7.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6.【答案】)D

【解析】条件和结果颠倒,原文最后说的是“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7.【答案】B

【解析】“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只有B项符合这一要求。

8.【答案】D

【解析】王士祯是从诗歌的含蓄、蕴藉这个角度来评价杜牧和王维的咏息夫人的诗的。

四、【淮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

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

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

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

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

谁也没有见过。

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

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

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

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

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

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

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

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

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

第三阶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

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

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

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

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1.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相对稳定,但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正因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国先民视为图腾。

B.龙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的中华文明雏形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

C.龙并非单一形态,也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发展变化是龙的本性,最终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形态。

D.陈富成先生认为:

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

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了和审美理想,足以证明文化就是创造,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B.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

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和陈富成先生充分论证了这一观点。

C.据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的观点,龙的起源发展,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

前三个阶段龙的形态呈现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阶段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D.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

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可见牛、象、鹿等动物都为人们所喜欢,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取代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该题选项的信息均来自文本第一段。

A项中的“人类创造文化”并非“文化创造人类”,原文有“文化也改造了人类”的信息。

解答概念理解是否准确的题目,要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注意变形。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A项属于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二段前几句话,“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直接作为事实呈现显得牵强;B项信息来源于第三段中间“第二阶段,公元前……”,原文是“大体相当于”,并非“相当于”;D项并非都是陈富成的观点,注意原文“定型后……”前的句号。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陈富成的观点并未证明龙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

该项信息源于第三段。

A项信息源于文本对后一句;C项信息源于第三段;D项信息源于第四段。

五、【吉林省长春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

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

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

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

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

“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

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

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

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

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