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区域矿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94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甘肃区域矿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区域矿产.docx

《甘肃区域矿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区域矿产.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区域矿产.docx

甘肃区域矿产

第二篇区域地质特征简述

本篇是根据《甘肃省区域地质志》成果编写而成。

着重阐述区域地层、岩浆岩、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地质构造等的基本特征(插图、插表均引自《甘肃省区域地质志》)。

第一章地层

甘肃省的地层发育齐全,从前长城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

由于所处构造条件的不同,各时代地层在空间分布上具一定的规律性。

前寒武系多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北、中部及西秦岭南部,尤以中部祁连山最发育,在地质发展、演化中常组成带状隆起区。

古生界是本省主要地层,出露较全,分布颇广。

下古生界均为海相沉积类型,火山岩出露广,以祁连区最发育,有巨厚的海底喷发火山岩;上古生界沉积类型复杂,北山区和西秦岭区主要为海相沉积,北山区有大量海底喷发火山岩,而祁连区自泥盆纪开始经祁连运动地壳升起,形成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

中生界三叠系在西秦岭和南祁连分区均属海相沉积;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区及北山区、陇东区,则为陆相沉积;侏罗系和白垩系为大面积陆相盆地沉积。

新生界均为陆相沉积。

第三系全为陆相湖盆及山间凹地型沉积,其分布位置及范围与白垩纪相似,表现了继承性质;第四系沉积物复杂,成因类型多样,分布极广。

依据本省时代地层空间分布、构造特征、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型相和古地理环境,全省可划分出北山区、敦煌—阿拉善区、祁连区、西秦岭区及陇东区五个地层地理区。

北山区:

古生界出露广泛,均为海相沉积,自奥陶系至二叠系有大量海底喷发火山岩;中、新生代全为陆相沉积。

生物区型早古生代基本为东南型、晚古生代属北方型,而晚二叠世为安哥拉植物区系,中生代动、植物则属北方型。

敦煌—阿拉善区:

主要分布前寒武系、缺失下古生界,东部龙首山一带有少量上古生界。

中生界为内陆河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祁连区:

地层发育齐全。

前寒武系构成古老的基底。

早古生代属典型的活动性沉积,有大量的海底喷发火山活动,厚度巨大;在北祁连分区晚石炭世后全部为陆相沉积,而南祁连分区至晚三叠世才结束海相沉积。

生物区系早古生代属东南型、晚古生代属华北型,安哥拉植物群在本区中西部也有发现,中生代为北方型。

西秦岭区:

自前长城系开始发育,古生代地层较完整,生物区系明显的具有扬子区与北方型的过渡性质,至晚三叠世后结束海相沉积。

侏罗系与白垩系分布较零星,新生界广泛发育。

陇东区:

为华北地台西部,其基底为前寒武系。

在台缘部分见有寒武系、奥陶系与祁连海区的生物有密切关系,具华北型东南型生物区系的过渡性质。

盖层由中、上石炭统及其以后的地层组成。

中生界在切割的沟谷中平缓的展布,其生物区系属华北型、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呈大面积覆盖。

各时代地层区划的划分:

前寒武系主要依据不同沉积型相组合特征及不同变质作用类型、变质相;古生界(包括三叠系)的地层区划分,着重于古生物地理区系的一致性和沉积型相的统一性;中新生界多为陆相沉积,其地层区划原则上偏重于古地理的展布特征及生物群的差异,有时则反映成因类型不同的沉积区。

地层分区及小区的划分原则是古生物门类的组合特征、地层层序的完备程度、构造界面的一致性及沉积岩性的可比性。

第一节前长城系

一、概述

本省的前长城系分布广泛。

根据1982年7月我国地层委员会决定,以1900Ma作为中元古界底界的参考年龄值为时限,划分长城系与前长城系的界线,依据区域地质和重力、磁场的特征、以阿克塞——酒泉——武威一线为界,分为敦煌——阿拉善和祁连——西秦岭两个地层区。

二、地层综述

敦煌——阿拉善区的前长城系,包括三危山地区的敦煌群(Anchdh)、北大山地区的北大山群(Anchbs)、龙首山地区的龙首山群(Anchln);祁连——西秦岭区的前长城系,包括走廊南山地区的北大河群(Anchbd)、野马南山地区的野马南山群(Anchym),阿尔金山东段安南坝群(Anchan),马衔山地区的马衔山群(Anchmx)、陇山地区的牛头河群(Anchnt)。

上述八个地区的前长城系由下部夹火山岩的海相陆源碎屑岩建造,中部夹粘土岩的富镁碳酸盐建造,上部复理石建造及顶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建造组成两个巨旋回,出露厚度9288-17000m。

经多期区域动力变质及其它复杂的变质作用,形成低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一套中、深变质岩地层。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A、B、C、D四个岩组。

A岩组以片麻岩、混合片麻岩及混合岩为主夹片岩;B岩组为碳酸盐岩夹片岩;C岩组以片岩类为主夹碳酸盐岩及石英岩;D岩组为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夹片岩。

除北大山群缺失D岩组外各群四个岩组发育齐全,唯祁连——西秦岭区的各群中的B岩组碳酸盐岩明显减少,成夹层出现,D岩组中的火山岩减少。

各群中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

侵入敦煌群的花岗岩内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值790Ma·和全岩同位素年龄(Rb—Sr等时线法)值为878Ma·龙首山群大于1600Ma·,北大河群全岩(Rb—S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166Ma·,马衔山群全岩(Rb-Sr)同位素年龄值为1062Ma·,牛头河群同位素年龄值既有887Ma·,也有数值为240-431Ma·。

在龙首山地区见蓟县系墩子沟群角度不整合于龙首山群之上。

而龙首山群中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全岩Rb—Sr等时线变质年龄值为1949Ma·,并被白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700、1715、1719、1740、1786Ma·(校正后为1600Ma·)的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伟晶岩及片麻状花岗岩所侵入,同时还被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2147Ma·的斜长花岗岩侵入,说明龙首山群的时代应早于长城纪沉积。

各群与龙首山群完全可以进行对比,故将其时代暂划归前长城纪。

综合各地区前长城系具有以下特征:

1、各地前长城系均经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低角闪岩相—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由上而下变质程度增深;区域混合岩化亦是愈往下混合岩化愈普遍、愈强烈,只是各地混合岩化的范围及程度有所不同。

2、大部地区前长城系中都有分布比较稳定、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顶部常夹有变质火山岩或变质火山碎屑岩。

3、前长城系经原岩恢复反映为活动性沉积占优势,沉积厚度巨大,火山岩发育,复理石建造广泛,大致可分为两个沉积旋回。

4、敦煌——阿拉善区的前长城系岩性组四分明显。

并以中酸性岩类火山岩占优势,大理岩富镁质且多蛇纹石化。

透闪石化、透辉石化、反映原岩成因不一,混合岩化不仅普遍而又强烈,多为混合花岗岩或混合闪长岩;祁连——西秦岭区的前长城系岩性组四分性差,火山岩较少,并以中基性岩类占优势,碳酸盐岩多为正常的海相沉积,除马衔山地区的混合岩化作用比较强烈,其它地区混合岩不甚发育。

三、含矿性

省内前长城系内矿产以白云岩、铁矿为主,其次为菱铁矿和石英岩,磷矿亦较有意义。

黄铁矿和石墨只是矿化线索。

上述矿产主要赋存层位为各群的C组和B组。

铁矿:

主要产于龙首山群C组内,矿石类型有石英磁铁矿、绿泥石磁铁矿、含锰磁铁矿、褐铁矿等,矿层不稳定;产于牛头河群B组绿色片岩内铁矿层虽多,但厚度皆薄,呈透镜状或似层状,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并含锰;产于北大河群C组内铁矿以条带状磁铁矿为主,伴生有镜铁矿、褐铁矿、磁黄铁矿等,此外,在敦煌群的A组和C组见有含磁铁石英岩及含锰铁矿;北大山群的A组和C组内见有磁铁矿化。

白云岩矿:

多分布在北大山群和龙首山群的B组、马衔山群C组内,矿层多且较厚,分布甚为广泛。

尤以敦煌——阿拉善区各群的B组和祁连山——秦岭区的C组及B组内的白云岩最有远景,有些白云岩及大理岩尚为优质的建筑材料。

菱镁矿:

只见于野马南山群的C组的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内,矿体似层状或透镜状,被认为是围岩受后期低温热液作用形成的,但有些菱镁矿也可能是沉积型的。

石英岩:

仅在北大山群A组内见有成型矿床,在龙首山群C组内见有透镜状矿体。

柘榴子石:

产于敦煌群C组内,矿体主要赋存于角闪片岩、云英片岩及绿泥绢云片岩内。

磷矿:

见于北大山群B组内,为含磷白云质大理岩、含磷含石墨角闪石英片岩及含磷黑云角闪片岩;马衔山群D组为含磷大理岩透镜体、云母角闪片岩中亦见有磷矿化。

两群内所见含磷矿物均为磷灰石。

石墨:

矿化见于北大山群C组的含石墨片岩,龙首山群C组含石墨大理岩较普遍。

黄铁矿:

见于牛头河群B组斜长角闪岩含黄铁矿普遍,局部富集形成贫矿体,其原岩系基性火山岩经区域变质形成黄铁矿的富集。

后期热液促成进一步富集成矿。

第二节长城系

一、概述

甘肃的长城系除托来南山见有相似于蓟县剖面长城系上部迭层石组合之外,多数地区的长城系是由岩性对比和上、下层位推定的,因而依据并不充分。

除在托来南山见长城系党河群不整合于前长城系野马南山群之上,其余各地均未见底界。

依据沉积建造与区域地质类型、岩浆活动与地层展布特征,结合初步恢复的古地理轮廓,将长城纪地层区划分为:

北山区、祁连区及西秦岭区。

祁连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北祁连分区:

包括走廓南山小区、皋兰小区;中祁连分区:

包括托来南山小区、兴隆山小区。

二、地层综述

(一)北山区的长城系白湖群(chbh)

分上、中、下三个岩组。

上岩组为粉砂岩与白云质大理岩互层,迭层石Conophytonbeishunense,Kussiellief.,Colonnells等;中岩组为云英片岩、绢英片岩及千枚岩;下岩组为斜长片麻岩、二云石英片岩及浅粒岩。

原岩属滨海及浅海沉积的碳酸盐岩——类复理石建造,反映是个海进层序,出露厚度为523-5234m。

该群在东部及南部沉积比较粗、碳酸盐岩甚少;西部及北部沉积较细,碳酸盐岩甚多,且有火山岩夹层。

在平头山地区见白湖群与上覆蓟县系平头山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地段的白湖群多不见顶底。

(二)祁连区

1、北祁连区

(1)走廊南山小区长城系朱龙关群(chzh):

由下部含铁复理石建造和上部碳酸盐——火山岩或火山岩——复理石建造组成。

它与前长城系北大河群以区域性断裂相接;在夹层沟北山与上覆蓟县系镜铁山群呈平行不整合;在大柳沟口及其以东公路北侧,见青白口系大柳沟群以角度不整合于朱龙关群之上。

厚度2669-7500m,分上、下两个岩组。

上岩组:

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含粉砂白云岩、结晶灰岩与灰黑色粉砂泥质板岩互层,夹硅质岩、碧玉岩、砂岩和石英岩等组成。

产迭层石Colonnelluf.,Kussiellaf.,Baicaliacf.rara;微古植物Laminarites;杏仁状辉石拉斑玄武岩(全岩)K-Ar同位素年龄值715Ma,本组横向变化剧烈,在吊大坂含锰硅质板岩发育,夹有扁豆状锰矿,厚度2055-3120m以上。

下岩组:

是走廊南山、托来山地区主要含铁层位,赋存有“朱龙关式”、“龙孔式”或“沙龙式”铁矿和白云岩矿。

由千枚岩、板岩、砂岩互层夹白云质结晶灰岩、白云岩、中基性火山岩及铁矿组成;产迭层石Colonnellaf.,Kussiellaf.;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Protosphaeridium,Barlinella,Polyporaxa,Trematosphaeridium。

顶部常有厚层白云岩与上岩组整合接触,厚度614-4380m。

(2)皋兰小区长城系皋兰群(Chgl):

本群的时代及划分和对比仍有争议。

按甘肃地层表对比方案,结合皋兰群上部岩性与兴隆山群的相似性,将其时代暂定为长城纪。

按其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一、二、三岩组,厚度3912-9734m。

第一岩组:

以石英岩、黑云角闪方解片岩、黑云绢云片岩为主,夹方解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透镜状大理岩及石英角斑凝灰岩,厚度546-2316m。

第二岩组:

主要由黑云方解片岩、黑云石英方解片岩、石英方解片岩、方解片岩、绢云方解片岩及石英岩为主,夹变质砂岩、变质砂砾岩、变质砾岩及流纹英安层凝灰岩组成,与上、下岩组间呈整合接触。

厚度2557-4876m。

第三岩组:

由千枚岩、绿泥绢云方解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与变质砂岩互层,夹变质流纹英安凝灰岩、石英角斑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组成。

厚度809-2545m。

2、中祁连分区

(1)托来南山小区长城系党河群(Chdh):

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和结晶灰岩组成。

由下部陆源碎屑岩建造、中部碳酸盐建造和上部碎屑岩建造,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沉积旋回,分为下部苏里组,上部乌兰达乌组。

它不整合于前长城系野马南山群之上,与上覆蓟县系托来南山群呈整合接触。

厚度1033-4396m。

苏里组:

由粉——细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粗砂岩、砂质板岩、钙泥质板岩夹粉砂质灰岩、灰岩透镜体或薄层和底部砾岩组成。

下部岩层色调以紫红色和杂色为主,中上部则以灰绿或绿色色调为主,产迭层石Kussiellaf.,WulandawuellaSphairien.,

Conophytongarganicum;本组横向变化比较显著,西部以红色色调为主,且多粗碎屑沉积;东部以暗色色调占优势,且以粉砂和泥质沉积最发育,并夹有碳酸盐岩。

与上覆乌兰达乌组整合接触。

厚度983-1267m以上。

乌兰达乌组:

以灰、绿灰色为主,由白云岩、结晶灰岩、钙泥质板岩、粉砂泥质板岩夹粉砂岩组成。

碳酸盐岩多集中于下部,迭层石:

Colonnellaf,Kussiellaf.,Par-

acolonnellaf.;微古植物:

Trachysphaeridiumincrassatum.,Asperaxopsophosphaerabavlensis,Polyporataobsoleta等。

厚度821-1472m。

(2)兴隆山小区前长城系兴隆山群(Chxn):

以浅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为主,且岩性复杂,横向变化剧烈,未见顶底,出露厚度2640-3923m。

据本群所获同位素年龄值1071Ma·的变质年龄数据,说明兴隆山群是早于青白口纪的沉积,结合区域对比暂置于长城纪。

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组。

下火山岩组:

由灰绿色变质英安凝灰岩、变质英安岩、变质晶屑凝灰岩夹变质流纹英安斑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等组成。

与上覆碎屑岩组整合接触,未见底,厚度890m以上。

碎屑岩组:

黑灰色硅质千枚岩、不纯石英岩、凝灰质千枚岩夹变质英安凝灰岩及铁锰石英岩等组成。

厚度700m。

上火山岩组:

上部由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凝灰岩夹变质砂岩和千枚岩组成;下部由变质英安凝灰岩、变质晶屑凝灰岩夹硅质千枚岩、凝灰岩千枚岩等组成。

厚度1050m以上。

(三)西秦岭区长城系碧口群(Chbk)

分布于文县——康县——略阳以南,青川——燕子砭——勉县以北,西止于涪江上游,隐于汉中盆地西北,呈北东东楔状延伸长达250km,出露面积约10000km2,本群组成以碧口——阳坝为背斜和以秧田坝一带为向斜向西北倒转的复式同斜褶皱,并被南侧青川——燕子砭和北侧文县——略阳两个深断裂带所复杂化。

岩性由灰、灰黑、灰绿色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夹变质砾岩和少量大理岩组成。

原岩属海相沉积的火山岩——复理石建造。

最大厚度18000m,该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岩组。

阳坝组:

组成柏元里——阳坝背斜核心。

上部由灰、灰黑色砂质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夹灰绿色火山碎屑岩组成;下部由灰、灰黑色砂泥质板岩和灰褐、草黄色变质砂岩互层,夹灰绿色安山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质千枚岩组成。

厚度为2000-4900m。

白杨组:

组成郎卜山——秧田坝复向斜的两翼和摩天岭复向斜的核部。

由灰褐、灰色变质砂岩、砂泥质板岩夹变质岩组成。

厚度为4500-10000m。

秧田坝组:

组成向北西倒转的向斜核部,被震旦系关家沟组不整合覆盖,上部由灰、灰黑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砂质板岩、碳质板岩及砂砾岩透镜体组成;下部由灰、青灰、浅绿色石英千枚岩、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夹变质砾岩组成,厚度大于3000m。

碧口群在纵向上表现为岩性比较单调的复理石沉积,具有鲍马层序特征,在横向上东部多泥质岩富含炭质,火山熔岩极为发育并出现火山集块岩;西部砂岩厚度大粒度亦粗,不见火山岩;在东西之间的碧口——阳坝一带各类岩层呈犬齿状递变迅速。

三、含矿性

已发现有铁、锰、硫铁矿、白云岩和石英岩等矿产,其中除铁、铜和白云岩具工业规模的矿床外,余皆为矿化点。

铁矿:

朱龙关群下岩组内以赤铁矿和菱铁矿为主的铁矿称“朱龙关式铁矿”;以绿泥石铁矿和绿泥石菱铁矿为主的铁矿称“沙龙式铁矿”,皆赋存于酸——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含铁复理式建造中;白湖群赋存有小型铁矿;兴隆山群、碧口群及党河群只有铁矿化现象。

铜矿:

碧口群阳坝组内铜矿化较普遍,并在局部地段形成小型铜矿床,产于细碧角斑岩含铜建造内;朱龙关群和兴隆山群的火山岩虽然发育,仅具零星的铜矿化。

白云岩:

各地长城系的碳酸盐岩多数富镁质。

党河群和朱龙关群下岩组顶部,已找到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

硫铁矿:

朱龙关群、兴隆山群和碧口群的黄铁矿化比较普遍,形成结核、饼状或较大的透镜体而复杂。

锰矿:

朱龙关群上岩组含锰硅质岩内,形成扁豆状锰矿体;兴隆山群内有铁锰富集成铁锰矿体。

石英岩:

各群内均见有石英岩,兴隆山群碎屑岩组的千枚岩内所赋存的石英岩为似层状和透镜状。

第三节蓟县系

一、概述

本省蓟县系分布广,且以稳定型沉积的陆源碎屑岩——富硅镁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在北祁连山西段为碳酸盐岩——含铁复理石建造。

除陇东地区外,均已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单相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地层。

本省各地区所划分的蓟县底界,通常是以所含迭层石组合,结合沉积建造和旋回的特征,以及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而确定其底界。

按沉积类型、建造特征、变质作用以及初步恢复古地理面貌划分为北山区及祁连区两个地层地理区。

其中祁连区又可分为龙首山——陇东分区,龙首山小区和陇东小区;北祁连分区;中祁连分区及托来南山小区和兴隆山小区。

二、地层综述

(一)北山区平头山群(Jxpm)

分布较广,由下部富硅镁碳酸盐岩建造、中部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和上部碳酸盐岩建造组成。

含丰富的迭层石和微古植物,属滨海——浅海相沉积,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地层,与下伏长城系白湖群整合接触、局部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3075-3842m。

可分为上、下两岩组。

下岩组:

主要由灰白——深灰色含云母微晶白云岩、砂屑及砾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迭层礁白云岩等组成,产迭层石:

Subeiella,Pseudocryptozoon,

Baicalia,Kussiella,Omachtenia等组合的主要分子,厚度为1519m以上。

上岩组:

下部由灰白、灰、玫瑰色含钙质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浅褐色白云质粉砂岩、灰绿色绿泥粉砂岩、灰白——灰色砂质灰岩、砂质白云岩、白云岩、砂质灰岩、肉红色球粒状灰岩及灰——灰绿色鲕状灰岩等组成;上部由灰白——深灰色微晶灰岩、灰色细晶白云岩夹灰绿——灰黑色板岩等组成。

灰岩产丰富迭层石:

Tungussiacf.nodosa,Anabariaf.,Tielingellaf.,Scopulimorphaf.,Giganstraticonusregula-

ris,Conicodoneniaf.,Onachtenf.,Baicaliaf.,Stratiferaf.,Cryptozoonf.,Fu-

sunlaPingtoushanensis,Conophytondistortum等;微古植物:

Trachgspharidiumsp.,Pteropermopssp.,Brophopsophosphaerasp.等。

厚度为1556m以上。

(二)祁连区

1、龙首山——陇东分区

(1)龙首山小区墩子沟群(Jxdm):

仅分布于龙首山地区。

由上部灰绿色粉砂质千枚岩夹燧石条带灰岩和石英岩;中部硅质条带灰岩夹千枚岩及下部变质砾岩组成。

属滨海——浅海相沉积的陆源碎屑岩——富硅镁碳酸盐岩建造,厚度690-1880m,按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三个岩组。

下岩组:

由紫红、灰白色块状变质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粗砂岩及底部变质砾岩组成,不整合于前长城系龙首山群之上。

厚度64-494m。

中岩组:

由青灰色硅质灰岩、灰——灰白色厚——薄层状石英夹结晶灰岩及千枚岩组成。

灰岩产迭层石:

Conophytonf.;与上、下岩组之间整合或断层接触,厚度521-1234m以上。

上岩组:

由灰绿色薄板状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夹石英岩及灰色条带状结晶灰岩组成。

下部常夹含炭质和泥质灰岩,被上覆震旦系韩母山群平行不整合覆盖,厚度为150-1057m。

(2)陇东小区蓟县系(Jx):

分布于陕、甘、宁交界地区。

由上部富硅镁碳酸盐岩建造与下部陆源碎屑岩建造组成,并夹有中基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厚426-1779m以上。

可分为上、下两岩组。

下岩组:

由紫红、灰紫、棕红色及浅褐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

砾岩夹泥岩、石英岩等组成,未见底或角度不整合于前长城系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上(庆深1井剖面),厚265-428m。

上岩组:

主要由灰白、灰、灰黑色和局部呈玫瑰色薄层——厚层状硅质灰岩、燧石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夹页岩、安山岩、凝灰岩及砂岩等组成,被上覆下寒武统毛庄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厚42-1351m以上。

2、北祁连分区镜铁山群(Jxjn)

分布于走廊南山南坡与托来山北坡。

由上部碳酸盐岩建造和下部含铁复理石建造组成,属于低绿片岩相的区域动力变质地层,厚度为3524-4284m,可分为上、下两岩组。

下岩组:

为北祁连主要含铁地层之一,是赋存“桦树沟式铁矿”层位。

由灰绿色、暗绿、灰褐色绿泥绢云石英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与绢云方解千枚岩组成复理石互层。

上部夹有灰白色硅泥质白云岩和薄层状结晶灰岩,下部夹铁矿层及多层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

产迭层石:

Baicaliaf.,ConophytonScopulimorphaf.,Paraconophytonf.,

Chihsienellaf.等,微古植物:

Bavlinella,Lophominuscula,Proxosphaeridium,Tre-

matosphaeridium等,厚度大于1663m。

上岩组:

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千枚岩、板岩和砂岩。

自下而上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由青灰、灰白、灰黑色中厚层白云质结晶灰岩、白云岩及硅质灰岩等组成;中部为黄褐、紫灰、灰绿色千枚状板岩、粉砂泥质板岩、钙质板岩与深灰、灰白、紫红色结晶灰岩互层,夹有黑色泥质板岩和粉砂岩透镜体;上部由灰白微紫色白云岩、灰白色白云质结晶灰岩和灰色结晶灰岩组成。

在白杨沟脑被上覆青白口系大柳沟群下岩组以微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上,厚度大于616m。

3、中祁连分区

(1)托来南山小区托来南山群(Jxtl):

广泛分布于阿尔金山东段和中祁连山区。

系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或类复理石建造,并经区域动力变质形成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地层,与下覆前长城系党河群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度976-3239m,可分为下部南白水河组和上部花儿地组。

南白水河组:

由灰白、灰、紫红——黄褐色石英岩、紫红色石岩粗砂岩,与灰、灰黑、灰绿、紫色砂质板岩呈不等厚互层夹结晶灰岩和钙质板岩组成。

产迭层石:

Paracolonnellacf.Laohudingensis,ParaconophytonConspicus,Colonnellaf.,Con-

ophytonf.组合的主要分子;微古植物:

Leiofusadigitata,Margminusculaantiqua,

Asperatopsophosphaeraumishanensis,Trachgspaeridiumsimplex,Protoleiosphaeri-

diumsolidum,PseudozonosphaeraUerrucosa,TaeniatumCrassum,Quadratimorphasp.,Lignumsp.Polyporataobsolexa.,Laminaritesanxiquissimus,ZonosphaeridiumLychinidium,PolgporataMicroporosa等。

厚度609-2793m。

花儿地组:

灰——灰黑色微晶灰岩、鲕状灰岩、角砾状灰岩与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