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02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小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案

 

所任科目:

______数学____________

任课班级:

年级班

教师姓名:

 

课程表

节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午休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二年级上册数学电子备课教学计划

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继续担任二年级数学,共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

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

(一)、5观察物体

(一)、6表内乘法

(二)、7认识时间,8数学广角——搭配

(一)和9总复习。

其中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

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应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单元课时安排表

单元名称

课时安排

起止时间

备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6课时

8.26——9.2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6课时

9.3----9.26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6课时

9.27---10.8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

13课时

10.9--10.24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

5课时

10.25—10.31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

12课时

11.4—11.19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5课时

11.20-11.26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5课时

11.27--12.2

第九单元总复习

5课时

12.3---12.11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上课课时数

1

8.26——8.30

1.安全教育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2.认识米用米量3.认识线段4.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

5课时

2

9.2——9.6

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5课时

3

9.9——9.12

4.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5.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6.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7.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中秋节放假)

4课时

4

9.16——9.20

8.解决问题(练习课)9.连加连减10.加减混合11.综合练习课12.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5课时

5

9.23——9.27

13.解决问题(练习课)14.整理和复习

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2.直角的初步认识

5课时

6

9.28——9.30

3.锐角合钝角4.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单元测试

(1)(国庆节放假)

3课时

7

10.8——10.12

单元测试

(2)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2.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3.5的乘法口诀4.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5课时

8

10.14——10.18

5.2、3、4的乘法口诀6.2、3、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7.乘加乘减8.6的乘法口诀9.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5课时

9

10.21——10.25

10.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11.整理和复习

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1.观察物体

5课时

10

10.28——11.1

2.观察立体图形3.观察物体(练习课)

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11

11.4——11.8

期中考试

2.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3.8的乘法口诀4.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5课时

12

11.11——11.15

5.用乘法解决问题6.9的乘法口诀7.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8.解决问题9.整理与复习

5课时

13

11.18——11.22

10,量一量,比一比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

(一)

2.认识时间

(二)

5课时

14

11.25——11.29

3认识时间(练习课)

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一)1.排列2.组合

5课时

15

12.2——12.6

单元测试

(1)

单元测试

(2)

第八单元总复习1.复习100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2.复习表内乘法3.复习长度单位、角和时间

5课时

16

12.9——12.13

4.复习观察物体第九单元测试

讲评试卷

期末预测

(一)

讲评试卷

5课时

17

12.16——12.20

单元复习

5课时

18

12.23——12.27

总复习

5课时

19

12.30——1.3

总复习

5课时

 

某某小学学生成绩考核登记表

序号

姓名

单元考核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

总评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学内容、地位、作用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发展: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

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

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

方法

讲授“自主探究”

学情

分析

通过以前(比长短)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并会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解决这一难点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实践突破。

课时

安排

1.认识厘米(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2.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4、例5)

3.认识线段(教学内容:

课本5、6页例6、例7)

4.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例8)

 

某某小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

学段:

小学学科:

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

主备人

张学文

授课教师

备课组

成员

赵敏马晓丽也皮再木高春莲肖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

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法

情境演示、启发式及实验研究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课前三分钟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

尺子。

二次备课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集体备课组长签字:

 

某某小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

学段:

小学学科:

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题

2.认识米用米量

主备人

张学文

授课教师

备课组

成员

赵敏马晓丽也皮再木高春莲肖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4页

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

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法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实践操作法。

教学工具

教师: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生:

学具、图形卡片。

课前三分钟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次备课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